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没有农业机械化也就没有农业现代化。我国农业机械化经过近10年的快速发展,现在处于一个黄金期,将农机机电产业打造成为推进农村小康建设的大产业, 必须有可行措施,以推动农机机电产业的发展。
【关键词】:农机 机电 产业 农村
一、农机产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尽管当前农村的农机机电产业发展势头强劲,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第一,企业规模偏小,生产效益较低。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不明显。第二,企业资金短缺,发展后劲不足。第三,技术人才短缺,企业管理滞后。第四,产品科技含量低,市场竞争力不强。第五,市场设施不全,物流管理不畅。农机机电大市场虽然是全国性的农机专业市场,但没有专业的货运配送中心。第六,小农思想严重,企业整合艰难。
二、大力发展农机机电的主要措施
(一)制订优惠政策,搭建发展平台等措施,
搭建发展平台,引导企业强强联合, 增资扩股, 依托农机机电产业协会,按照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农用运输机械、收获机械、汽车配件、电机等五大类组建农机机电产业集团, 逐步实现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农机机电产业集团内部要坚持企业名称不变、资产权属不变、知识产权不变、经营所得不变和自愿平等、互利互惠, 责、权、利统一的原则, 制订集团章程, 实行“ 六统一” , 即统一发展战略、统一行业标准、统一最低销售价格、统一商标名称、统一优惠政策、统一营销方式。
(二)加强行业规范, 提高产品质量
一是严格执行标准,二是健全统型统图制度, 对组合米机等主导产品在现有优秀机型基础上进行统型统图, 逐步推进农机产品及其配件生产的标准化; 三是严格实行生产许可证制度。加大对无证企业的查处力度, 坚决制止未取得生产许可证企业从事纳入生产许可证管理的农机产品生产, 确保农机产品质量; 四是严格控制终端产品生产企业数, 着力发展配套产品生产企业, 形成流水生产线, 实现专业化生产。
(三)培育专业市场, 健全营销网络
一是充分利用现代物流业的发展, 借鉴外地先进的专业市场管理经验, 结合实际, 探索出一套有效的农机市场管理模式, 扩大农机机电大市场的辐射范围; 二是充分发挥网络平台优势, 及时更新农机网的信息资料, 加快发展电子商务, 降低流通费用, 加速资金周转; 三是积极培育出口企业, 疏通农机机电产品直接出口东南亚国家和其他国家地区的主渠道, 扩大出口创汇; 四是不断拓展会展内容, 逐步走上政府支持、市场举办、协会承办、市场运作的会展模式,打造农机机电会展品牌; 五是通过组建农机机电产业集团, 实行农机机电产品分区域的总代理营销制, 形成集中组装、统一配送、品牌联销、连锁经营、定点维修的现代经营模式, 构建农机产、供、销一体化网络。
(四)切实加强领导,转变政府职能
进一步加大对农机机电产业发展的推动力度。一是思想认识要再提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其中一条就是用最先进的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武装、改造传统产业。当前建设新农村也好,推进新型工业化也好,都离不开农业机械化。大力发展农机产业,既有重大意义,又有广阔前景。二是领导力度要加大。在新的形势下,要加大农机机电产业领导小组的领导力量,确立强有力的领导专职抓,具体抓;要进一步明确农机局、农机机电产业办管理职能、管理权限,使之有职有权,能更好地为农机机电产业发展,搞好管理和服务;要充实农机机电产业办专业技术力量,成立农机机电技术研发中心和培训中心,为农机机电产业提供更多更好的技术服务。进一步加大对农机机电产业发展环境的优化力度。进一步加大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力度,加强对有关职能部门的管理和協调,进一步推进政务公开,转变政府职能,推进优质服务,完善优化测评制度及成果运用力度,切实落实各项优惠政策措施,积极营造优良环境,推动农机机电产业再上新台阶。
(五)确立发展思路,强化自主创新,
进一步加大对农机机电产业发展品位的提升力度。未来农机产业的发展思路应定位为“高、大、精、深”。“高”,就是高科技。要积极引导农机机电企业用高科技来武装自己,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促进产品的更新换代。“大”,就是规模大。必须要有一到几家大规模的标志性企业或企业集团公司才能与之相适应,要积极引导农机机电企业强强联合,组建农机集团,打造“农机航母”,提高企业的规模效益,提高企业的竞争力。“精”,就是重质量,出精品,创品牌。要积极引导企业把质量作为生命,靠质量求生存,靠质量求发展,通过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来提升产品质量,打造精品,树立品牌,真正形成自己的特色产业。“深”就是深度发展。要大力引导企业推行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要大力帮助、扶植企业引进技术,组织资金,培训人才,促进企业更快更好发展。
进一步加大农机机电产业发展的创新力度。首先要创新发展思路。要组织力量对农机机电产业发展进行专题研究,确立未来发展方向,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拿出具体的可操作性的运作方案,使农机机电产业发展目标清晰,方向明确,道路宽广。其二要创新发展举措。要制订优惠政策,搭建发展平台等措施,引导企业强强联合,增资扩股,组建产业集团,逐步实现协作配套、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在政策上对企业给予引导、支持、扶植,加强宏观指导;在具体工作中帮助搞好企业与企业之间的沟通协调,努力化解矛盾,统一思想,使企业顺利联合,组建好产业集团,当务之急,是要组建好耕作、加工、运输三大农机产业集团。其三要创新发展成果。要在整合农机专业技术人力资源的基础上,强化农机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导地位,大力引进一批“高、精、尖”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才,引导农机企业与有关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进行技术合作,大力研发新产品,引进新技术,促进农机产品上档次、上水平。
(六)加大农机产品开发力度,实施名优产品带动战略
首先要树立品牌竞争的观念, 品牌就是效益, 一个好的品牌能带动一批产业发展, 其次要突出农机机电产品特色, 进行准确的名牌定位, 对最能表现产品名牌特色的方面要重点宣传。第三要依托农机机电产品的科技含量, 提高产品的制造质量。因此, 一方面要与大专院校, 科研院所联合, 创办农机工业园区, 实行技术资本人才优化组合, 促进科研成果转化, 提高农机机电产品制造水平一方面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由政府设立农机机电产业发展创新基金, 用于农机机电产品的技术引进和开发农产品加工农机新技术推广、人才培训等, 从根本上促进农机机电产业的发展。三是加快农机企业改革步伐, 转换农机企业运行机制。深化企业改革,把散小弱的企业按市场规律动作, 该撤的撤, 该兼并的兼并, 集中技术与资金, 按照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组建和发展龙头企业,农业机械公司根据企业改制要求, 进行资产重组。
(七)创新机具类型,完善组织机制。要鼓励和依靠农机企业积极供应先进的农业机械,毕竟有了路没有机具一样发展不起来。农机企业要沉下心来,考虑如何为提供经济、耐用、轻便而且价格比较便宜的机具。当然,达到这种要求难度很大,创新压力也大,但这也是农机生产企业的责任和使命。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体系,要引导广大农民群众通过组织管理要效率,从组织管理上提高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质量和效益。鼓励引导和支持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这一体系里有合作社,有家庭农场,也有农业生产经营公司等,主体的表现类型多种多样,只要符合一个地区的生产实际、只要有生命力,都是支持和扶持的对象。要有从完善组织管理机制上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意识,避免机具闲置和浪费。
【参考文献】
[1]冯春.湖北投资结构的调整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投资与建设2006(12):67-68
[2]李启亚.论投资结构调整的模式转换[J].安徽财贸学院学报,2009(5):90-91
[3]梁钊.试论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平衡[J].南方经济,2007(3):59-60
【作者简介】
胡晓华,女,湖北黄冈人,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实验师,主要从事电子技术应用维修研究。
【关键词】:农机 机电 产业 农村
一、农机产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尽管当前农村的农机机电产业发展势头强劲,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第一,企业规模偏小,生产效益较低。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不明显。第二,企业资金短缺,发展后劲不足。第三,技术人才短缺,企业管理滞后。第四,产品科技含量低,市场竞争力不强。第五,市场设施不全,物流管理不畅。农机机电大市场虽然是全国性的农机专业市场,但没有专业的货运配送中心。第六,小农思想严重,企业整合艰难。
二、大力发展农机机电的主要措施
(一)制订优惠政策,搭建发展平台等措施,
搭建发展平台,引导企业强强联合, 增资扩股, 依托农机机电产业协会,按照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农用运输机械、收获机械、汽车配件、电机等五大类组建农机机电产业集团, 逐步实现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农机机电产业集团内部要坚持企业名称不变、资产权属不变、知识产权不变、经营所得不变和自愿平等、互利互惠, 责、权、利统一的原则, 制订集团章程, 实行“ 六统一” , 即统一发展战略、统一行业标准、统一最低销售价格、统一商标名称、统一优惠政策、统一营销方式。
(二)加强行业规范, 提高产品质量
一是严格执行标准,二是健全统型统图制度, 对组合米机等主导产品在现有优秀机型基础上进行统型统图, 逐步推进农机产品及其配件生产的标准化; 三是严格实行生产许可证制度。加大对无证企业的查处力度, 坚决制止未取得生产许可证企业从事纳入生产许可证管理的农机产品生产, 确保农机产品质量; 四是严格控制终端产品生产企业数, 着力发展配套产品生产企业, 形成流水生产线, 实现专业化生产。
(三)培育专业市场, 健全营销网络
一是充分利用现代物流业的发展, 借鉴外地先进的专业市场管理经验, 结合实际, 探索出一套有效的农机市场管理模式, 扩大农机机电大市场的辐射范围; 二是充分发挥网络平台优势, 及时更新农机网的信息资料, 加快发展电子商务, 降低流通费用, 加速资金周转; 三是积极培育出口企业, 疏通农机机电产品直接出口东南亚国家和其他国家地区的主渠道, 扩大出口创汇; 四是不断拓展会展内容, 逐步走上政府支持、市场举办、协会承办、市场运作的会展模式,打造农机机电会展品牌; 五是通过组建农机机电产业集团, 实行农机机电产品分区域的总代理营销制, 形成集中组装、统一配送、品牌联销、连锁经营、定点维修的现代经营模式, 构建农机产、供、销一体化网络。
(四)切实加强领导,转变政府职能
进一步加大对农机机电产业发展的推动力度。一是思想认识要再提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其中一条就是用最先进的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武装、改造传统产业。当前建设新农村也好,推进新型工业化也好,都离不开农业机械化。大力发展农机产业,既有重大意义,又有广阔前景。二是领导力度要加大。在新的形势下,要加大农机机电产业领导小组的领导力量,确立强有力的领导专职抓,具体抓;要进一步明确农机局、农机机电产业办管理职能、管理权限,使之有职有权,能更好地为农机机电产业发展,搞好管理和服务;要充实农机机电产业办专业技术力量,成立农机机电技术研发中心和培训中心,为农机机电产业提供更多更好的技术服务。进一步加大对农机机电产业发展环境的优化力度。进一步加大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力度,加强对有关职能部门的管理和協调,进一步推进政务公开,转变政府职能,推进优质服务,完善优化测评制度及成果运用力度,切实落实各项优惠政策措施,积极营造优良环境,推动农机机电产业再上新台阶。
(五)确立发展思路,强化自主创新,
进一步加大对农机机电产业发展品位的提升力度。未来农机产业的发展思路应定位为“高、大、精、深”。“高”,就是高科技。要积极引导农机机电企业用高科技来武装自己,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促进产品的更新换代。“大”,就是规模大。必须要有一到几家大规模的标志性企业或企业集团公司才能与之相适应,要积极引导农机机电企业强强联合,组建农机集团,打造“农机航母”,提高企业的规模效益,提高企业的竞争力。“精”,就是重质量,出精品,创品牌。要积极引导企业把质量作为生命,靠质量求生存,靠质量求发展,通过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来提升产品质量,打造精品,树立品牌,真正形成自己的特色产业。“深”就是深度发展。要大力引导企业推行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要大力帮助、扶植企业引进技术,组织资金,培训人才,促进企业更快更好发展。
进一步加大农机机电产业发展的创新力度。首先要创新发展思路。要组织力量对农机机电产业发展进行专题研究,确立未来发展方向,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拿出具体的可操作性的运作方案,使农机机电产业发展目标清晰,方向明确,道路宽广。其二要创新发展举措。要制订优惠政策,搭建发展平台等措施,引导企业强强联合,增资扩股,组建产业集团,逐步实现协作配套、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在政策上对企业给予引导、支持、扶植,加强宏观指导;在具体工作中帮助搞好企业与企业之间的沟通协调,努力化解矛盾,统一思想,使企业顺利联合,组建好产业集团,当务之急,是要组建好耕作、加工、运输三大农机产业集团。其三要创新发展成果。要在整合农机专业技术人力资源的基础上,强化农机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导地位,大力引进一批“高、精、尖”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才,引导农机企业与有关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进行技术合作,大力研发新产品,引进新技术,促进农机产品上档次、上水平。
(六)加大农机产品开发力度,实施名优产品带动战略
首先要树立品牌竞争的观念, 品牌就是效益, 一个好的品牌能带动一批产业发展, 其次要突出农机机电产品特色, 进行准确的名牌定位, 对最能表现产品名牌特色的方面要重点宣传。第三要依托农机机电产品的科技含量, 提高产品的制造质量。因此, 一方面要与大专院校, 科研院所联合, 创办农机工业园区, 实行技术资本人才优化组合, 促进科研成果转化, 提高农机机电产品制造水平一方面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由政府设立农机机电产业发展创新基金, 用于农机机电产品的技术引进和开发农产品加工农机新技术推广、人才培训等, 从根本上促进农机机电产业的发展。三是加快农机企业改革步伐, 转换农机企业运行机制。深化企业改革,把散小弱的企业按市场规律动作, 该撤的撤, 该兼并的兼并, 集中技术与资金, 按照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组建和发展龙头企业,农业机械公司根据企业改制要求, 进行资产重组。
(七)创新机具类型,完善组织机制。要鼓励和依靠农机企业积极供应先进的农业机械,毕竟有了路没有机具一样发展不起来。农机企业要沉下心来,考虑如何为提供经济、耐用、轻便而且价格比较便宜的机具。当然,达到这种要求难度很大,创新压力也大,但这也是农机生产企业的责任和使命。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体系,要引导广大农民群众通过组织管理要效率,从组织管理上提高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质量和效益。鼓励引导和支持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这一体系里有合作社,有家庭农场,也有农业生产经营公司等,主体的表现类型多种多样,只要符合一个地区的生产实际、只要有生命力,都是支持和扶持的对象。要有从完善组织管理机制上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意识,避免机具闲置和浪费。
【参考文献】
[1]冯春.湖北投资结构的调整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投资与建设2006(12):67-68
[2]李启亚.论投资结构调整的模式转换[J].安徽财贸学院学报,2009(5):90-91
[3]梁钊.试论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平衡[J].南方经济,2007(3):59-60
【作者简介】
胡晓华,女,湖北黄冈人,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实验师,主要从事电子技术应用维修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