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CO加氢反应机理一直是许多化学工作者感兴趣的课题. Rh催化剂因其优良的性能而被用于CO加氢机理研究. CO在Rh上的吸附态已证实存在线式、桥式和孪生3种吸附方式[1], 但对CO加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CO加氢反应机理一直是许多化学工作者感兴趣的课题. Rh催化剂因其优良的性能而被用于CO加氢机理研究. CO在Rh上的吸附态已证实存在线式、桥式和孪生3种吸附方式[1], 但对CO加氢反应的另一反应物H2的吸附态的研究则很少. 1991年Worley[2]利用高压超纯氢首次在2.2%Rh/Al2O3膜上观测到一个出现在2 013 cm-1的Rh-H谱带. Chen等[3,4]曾初步研究了3%Rh/SiO2和Rh-V/SiO2上氢的化学吸附. 在CO加氢反应条件下, 文献[5~8]报道了"线式CO"谱带和"桥式CO"谱带, 但这两个谱带的波数比CO单独吸附时的线式和桥式CO谱带的波数低. 一些研究者[7,8]将CO加氢反应条件下的"线式CO"和"桥式CO"谱带与CO单独吸附时的线式和桥式CO谱带等同起来; 另一些研究者[5,6] 则将"线式CO"谱带归属为羰基氧化物(HRhCO), 并认为是CO加氢反应的一个重要中间物, 而将"桥式CO"谱带等同于CO单独吸附时的线式CO谱带. 本文针对上述问题, 采用超纯H2 , 利用FTIR动态方法对Rh2Co2/Al2O3上H2的化学吸附及CO和H2在各吸附中心上的相互作用进行了研究, 得到了重要的信息.
其他文献
提出了一种应用晶体光学原理的新型物体几何形貌检测方法 ,介绍了新方法涉及到的晶体偏光干涉的原理 ,以及基于这个原理的形貌信号检测方法 ,并通过实验得到新方法的测量精度约为 5 μm ,测量范围约为 7mm ,且具有较好的动态特性
碳纤维具有独特的电热性能,碳纤维在高温下以热辐射的方式传输能量.通过对不同环境下处理前后碳纤维表面的XPS和SEM分析对比,利用瞬时高温法可以彻底除去碳纤维表面的上胶剂.
研究了Ⅲ Ⅴ族半导体纳米晶表面氧化状态对它们表面活性的影响 ,并比较了具有不同阳离子的纳米晶体对氮分子吸附能力的差异 ,对这些现象进行了解释 ;用XPS、红外光谱等测试手
评价了丙烷和C4烃在Zn/PLC催化剂上的芳构化反应活性 ,并与Zn/HZSM 5催化剂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 ,丙烷和C4烃在Zn/PLC催化剂上具有一定的反应活性 ,但其芳烃选择性低于Zn/HZ
研究了一类非线性开关系统的二次稳定性问题 .首先将系统的二次稳定性转化为等价的带约束非线性规划问题 ,给出了系统二次稳定的充分必要条件 ;然后利用 Fritz John条件 ,将
采用新的方法,推导出三维各向同性谐振子径向基本算符()/(r),r,(1)/(r)对本征函数的作用结果,由此得出其升降算符及其他新的公式,并证明文献[1]中的结论有误.
用溶胶 -凝胶法 (sol gel)制备了纳米荧光粉Y4Al2 O9:Eu3 + ,用X射线粉晶衍射对其进行了物相鉴定 ,表明在 90 0℃已经得到纯相的Y4Al2 O9产物 ,并用透射电镜对其进行形貌和衍射分析 ,分析结果证明得到的产物为纳米粉末态晶体 ,产物Y4Al2 O9:Eu3 + 粒径均匀 ,大致在 2 0~ 5 0nm之间 ,平均粒径为 30nm .并用荧光光度计对其荧光光谱进行了研究
加替沙星(Gatifloxacin, GFLX), 1-环丙基-6-氟-7-(3-甲基-1-哌嗪基)-8-甲氧基-1,4-二氢-4-氧-喹啉-3-羧酸1/2水合物是一种新型的第三代氟喹诺酮抗菌药物, 与现有的氟喹诺酮
塑料熔体在三维薄壁型腔内的流动属于带有运动边界的粘性不可压流体的流动,基于粘性广义HeleShw流动理论,利用控制体积法建立了求解压力场的有限元方程,耦合利用有限元/控制
采用具有高空间分辨本领的Fresnel波带板编码成象技术对爆推靶内爆区发射的α粒子进行成象 ,在最近的“神光Ⅱ”(SG Ⅱ )上实验中获得了爆推靶内爆区的空间分布、大小、压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