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语法教学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但目前我国却出现了“淡化语法”论。很多语文教师迫于升学压力,淡化甚至取消语法教学版块,使语法教学从“淡化”步向“消亡”,最终影响中学生语文知识结构的优化。本文结合中学语文语法的重要性,探讨如何创新语法知识并将其应用于语文教学。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语法知识;创新
新修订的《初中语文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同时,语法知识“不作为考试要求”。在这种背景下,中学语法教学开始摇摆不定,迫于升学压力,很多语文教师淡化语法教学,使中学语法教学陷入困境。
一、一名优秀的“舞者”
《现代汉语词典》对“语法”进行了明确的定义:“语法,语言的结构方式,包括词的构成和变化、短语和句子的组织。”这样看来,语法包括如何组合短语、词;如何组构句子;构成复句的单句存在哪些关系,以何方式构句等等。正因为语法所具有的这些规律,使其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
1.着一件“霓裳”:支撑读文。文言文的教学以对词性的熟悉为前提,还有其他语法知识,如倒装结构、词类活用、成分省略等,这些都是读懂文言文的必备工具。如七年级的一篇古文――《狼》,其中有这样一句:“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洞”和“隧”本是名词,在这里却名词活用作动词,对这句的理解,若没有扎实的语法知识,只靠语感是行不通的。
同样,现代文阅读也需要语法知识,如:“我们党领导人民奋斗八十年的峥嵘岁月和光荣业绩,如同一幅逶迤而又气势磅礴、雄浑而又绚丽多彩的画卷,展现在世人面前。”这个长句成分繁多也复杂,需要学生先划分句子结构提取主干进行理解,再展开分析。依据划分句子结构的法则“三分法”可以提取出句子的主干:岁月和业绩展现;“我们党领导人民奋斗八十年的峥嵘”和“光荣”分别作“岁月”和“业绩”的定语;介宾词组“如同一幅逶迤而又气势磅礴、雄浑而又绚丽多彩的画卷”作状语修饰动词“展现”;介宾词组“在世人面前”作补语修饰动词“展现”。语法知识的优势在这种长难句中显而易见。
2.舞一曲“绰约”:规范使用。如果中学生对语法只知皮毛,会使他们在写作和日常对话上滥造词句,形成表达障碍,不利于现代汉语的规范使用,也会影响中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目前我国中学生作文的主要问题集于错字、别字和病句,造成这一问题的根源,在于对语法知识的欠缺。另外,社会中铺天盖地的广告也对中学生产生了误导作用,加速了语病的产生。只有加深对现代汉语语法的掌握程度,才能提高中学生的表达和交际。
二、点燃创新语法的火种
如今老师经常摇头慨叹学生错别字连篇,一再强调学生仍然改正不过来。如果我们根据汉字集声音、形象、辞义于一体的特性,运用语法中形声字的知识,帮助分析错误的原因,教给学生正确记忆的方法,纠正错别字,效果会好得多。比如,“粱”和“梁”,学生常会互相混淆取代,教学时我这样引导学生:“粱”与“米”有关,因为高粱可以作为一种粮食,让我们食用;而“梁”与“木”有关,因为我们造房子用的大梁,通常是用木头做成的,所以“梁”字下面是“木”。利用汉字的结构特点,激发他们的兴趣,从不同角度启迪学生的思维,巧教,巧记,学生很快就记住了这两个字,而且往往能够举一反三,掌握更多的类似字。
1.训练之火。实际教学中常存在一个误区,认为语言训练是繁复又机械的训练。语文教师应走出误区,依据语文教学和学生的特点开展语法训练,在七、八年級和语文素养较差的九年级学生中采用句式转换训练,在九年级和七、八年级语文素养较高的学生中采用语段仿写训练。
句式转换训练会涉及句子成分分析、句式选择、词语搭配、关联词的选择和搭配等,教师可以分别在长句与短句、单句与复句、整句与散句之间进行转换训练。语段仿写训练不只涉及语法知识,还会涉及修辞方法和句子的逻辑关系,这样的训练能提高中学生语法知识运用的能力,更能提高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语境之火。新课程环境下,初中语文教材却没有为语法教学和训练设立独立版块,这就为教师留下了充足的空间开展语法教学并进行创新探索,但同时应坚定一点:语法教学必须要以课本文本为依托,将其置于具体的语言环境中。
语文教学中,经典的文学作品常被用作具有典范性的语例,成为中学生扩大语言积累、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在阅读中,学生可以通过对比和分析积累语法知识。语文教师要将语法教学渗入阅读教学活动,随文点拨,引导学生理解句子结构、辨析语境。
3.实践之火。很多中学生在作文中为追求“文采”而语病,频率高且种类多。对此情况,语文教师要将语法教学与作文教学相结合,引导学生将语法知识应用于语言实践中。
新课标要求中学生“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因此,语文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反思自己作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和引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养成互相交流的习惯。教学中,可以采用以下两种方式:一个是作文互评,一个是大家找“病”,同时要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循序渐进,还要让学生真正认识到“病症”所在并能“药到病除”,做到词能达意。
三、学习语法知识,提升写作能力
适当结合课文,讲授语法知识,并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对于帮助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表达能力,有极重要的作用。如今的学生作文病句尤其多,这固然与学生的语言积累有关,但我认为深厚的语言积累需要一个坚实的基础,那就是运用语言的基本规律(语法),这才是能使学生创造优美精练语言的根本。由于淡化语法,学生作文中诸如生造词语、词语随意搭配、缺少主干成分、不合事理、不合逻辑、表意不清的病句随处可见。这就致使一些原本应该生动感人的文章却难以准确地表情达意。常见的病句类型如词语搭配不当、成分残缺等在习作中也是常见的。
比如:①通过医生的精心治疗,使她很快恢复了健康。②过去几万名地质队员经过数十年才能做到的事情,资源卫星几天内即可完成。学生只有懂得语法知识,才能更容易判断出句①“对、通过、在”等,使作主语的词语作了介词和宾语,句子没有了主语。(应删去“通过”或“使”)②运用语法分析的手段,先将句子中的附加成分(定语、状语、补语)去掉,紧缩出主干,检查主干是否有毛病;如果主干没问题,再检查局部,看修饰语和中心语之间、修饰语内部是否有毛病,用紧缩法即可发现“事情”与“完成”不搭配。
修改这类病句,不是单凭“语感”就能完成的,必须熟练运用相关的语法知识、逻辑知识。
另外,好的作文文采横溢,而适当运用具有对称美的句子,整篇文章整句、散句错落有致,读来才有一种韵律之美。能造出这种美的句子也离不开语法知识,记得学生做过这样一个题:用学过的课文题目,根据所给上联对出下联。上联梦江南,上联夸父逐日。如果学生不懂得词性、短语知识就容易出错。这类简单的对句都不会,我们也就很难想象作文中的很流畅的对偶排比句的出现了。可见,语法知识与写作能力息息相关。
语法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的舞台上是一名不可或缺的“舞者”,要不断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并进行创新,摆正语法教学的位置,加大语法教学力度,将其真正融入到语文教学中。在教学中,强化语法运用,培养语法能力,帮助中学生掌握语法规则,并建立语法思维、促进语感,才能全面提高中学生语文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倪宝元.语言学与语文教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2]陆俭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语法知识;创新
新修订的《初中语文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同时,语法知识“不作为考试要求”。在这种背景下,中学语法教学开始摇摆不定,迫于升学压力,很多语文教师淡化语法教学,使中学语法教学陷入困境。
一、一名优秀的“舞者”
《现代汉语词典》对“语法”进行了明确的定义:“语法,语言的结构方式,包括词的构成和变化、短语和句子的组织。”这样看来,语法包括如何组合短语、词;如何组构句子;构成复句的单句存在哪些关系,以何方式构句等等。正因为语法所具有的这些规律,使其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
1.着一件“霓裳”:支撑读文。文言文的教学以对词性的熟悉为前提,还有其他语法知识,如倒装结构、词类活用、成分省略等,这些都是读懂文言文的必备工具。如七年级的一篇古文――《狼》,其中有这样一句:“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洞”和“隧”本是名词,在这里却名词活用作动词,对这句的理解,若没有扎实的语法知识,只靠语感是行不通的。
同样,现代文阅读也需要语法知识,如:“我们党领导人民奋斗八十年的峥嵘岁月和光荣业绩,如同一幅逶迤而又气势磅礴、雄浑而又绚丽多彩的画卷,展现在世人面前。”这个长句成分繁多也复杂,需要学生先划分句子结构提取主干进行理解,再展开分析。依据划分句子结构的法则“三分法”可以提取出句子的主干:岁月和业绩展现;“我们党领导人民奋斗八十年的峥嵘”和“光荣”分别作“岁月”和“业绩”的定语;介宾词组“如同一幅逶迤而又气势磅礴、雄浑而又绚丽多彩的画卷”作状语修饰动词“展现”;介宾词组“在世人面前”作补语修饰动词“展现”。语法知识的优势在这种长难句中显而易见。
2.舞一曲“绰约”:规范使用。如果中学生对语法只知皮毛,会使他们在写作和日常对话上滥造词句,形成表达障碍,不利于现代汉语的规范使用,也会影响中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目前我国中学生作文的主要问题集于错字、别字和病句,造成这一问题的根源,在于对语法知识的欠缺。另外,社会中铺天盖地的广告也对中学生产生了误导作用,加速了语病的产生。只有加深对现代汉语语法的掌握程度,才能提高中学生的表达和交际。
二、点燃创新语法的火种
如今老师经常摇头慨叹学生错别字连篇,一再强调学生仍然改正不过来。如果我们根据汉字集声音、形象、辞义于一体的特性,运用语法中形声字的知识,帮助分析错误的原因,教给学生正确记忆的方法,纠正错别字,效果会好得多。比如,“粱”和“梁”,学生常会互相混淆取代,教学时我这样引导学生:“粱”与“米”有关,因为高粱可以作为一种粮食,让我们食用;而“梁”与“木”有关,因为我们造房子用的大梁,通常是用木头做成的,所以“梁”字下面是“木”。利用汉字的结构特点,激发他们的兴趣,从不同角度启迪学生的思维,巧教,巧记,学生很快就记住了这两个字,而且往往能够举一反三,掌握更多的类似字。
1.训练之火。实际教学中常存在一个误区,认为语言训练是繁复又机械的训练。语文教师应走出误区,依据语文教学和学生的特点开展语法训练,在七、八年級和语文素养较差的九年级学生中采用句式转换训练,在九年级和七、八年级语文素养较高的学生中采用语段仿写训练。
句式转换训练会涉及句子成分分析、句式选择、词语搭配、关联词的选择和搭配等,教师可以分别在长句与短句、单句与复句、整句与散句之间进行转换训练。语段仿写训练不只涉及语法知识,还会涉及修辞方法和句子的逻辑关系,这样的训练能提高中学生语法知识运用的能力,更能提高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语境之火。新课程环境下,初中语文教材却没有为语法教学和训练设立独立版块,这就为教师留下了充足的空间开展语法教学并进行创新探索,但同时应坚定一点:语法教学必须要以课本文本为依托,将其置于具体的语言环境中。
语文教学中,经典的文学作品常被用作具有典范性的语例,成为中学生扩大语言积累、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在阅读中,学生可以通过对比和分析积累语法知识。语文教师要将语法教学渗入阅读教学活动,随文点拨,引导学生理解句子结构、辨析语境。
3.实践之火。很多中学生在作文中为追求“文采”而语病,频率高且种类多。对此情况,语文教师要将语法教学与作文教学相结合,引导学生将语法知识应用于语言实践中。
新课标要求中学生“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因此,语文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反思自己作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和引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养成互相交流的习惯。教学中,可以采用以下两种方式:一个是作文互评,一个是大家找“病”,同时要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循序渐进,还要让学生真正认识到“病症”所在并能“药到病除”,做到词能达意。
三、学习语法知识,提升写作能力
适当结合课文,讲授语法知识,并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对于帮助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表达能力,有极重要的作用。如今的学生作文病句尤其多,这固然与学生的语言积累有关,但我认为深厚的语言积累需要一个坚实的基础,那就是运用语言的基本规律(语法),这才是能使学生创造优美精练语言的根本。由于淡化语法,学生作文中诸如生造词语、词语随意搭配、缺少主干成分、不合事理、不合逻辑、表意不清的病句随处可见。这就致使一些原本应该生动感人的文章却难以准确地表情达意。常见的病句类型如词语搭配不当、成分残缺等在习作中也是常见的。
比如:①通过医生的精心治疗,使她很快恢复了健康。②过去几万名地质队员经过数十年才能做到的事情,资源卫星几天内即可完成。学生只有懂得语法知识,才能更容易判断出句①“对、通过、在”等,使作主语的词语作了介词和宾语,句子没有了主语。(应删去“通过”或“使”)②运用语法分析的手段,先将句子中的附加成分(定语、状语、补语)去掉,紧缩出主干,检查主干是否有毛病;如果主干没问题,再检查局部,看修饰语和中心语之间、修饰语内部是否有毛病,用紧缩法即可发现“事情”与“完成”不搭配。
修改这类病句,不是单凭“语感”就能完成的,必须熟练运用相关的语法知识、逻辑知识。
另外,好的作文文采横溢,而适当运用具有对称美的句子,整篇文章整句、散句错落有致,读来才有一种韵律之美。能造出这种美的句子也离不开语法知识,记得学生做过这样一个题:用学过的课文题目,根据所给上联对出下联。上联梦江南,上联夸父逐日。如果学生不懂得词性、短语知识就容易出错。这类简单的对句都不会,我们也就很难想象作文中的很流畅的对偶排比句的出现了。可见,语法知识与写作能力息息相关。
语法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的舞台上是一名不可或缺的“舞者”,要不断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并进行创新,摆正语法教学的位置,加大语法教学力度,将其真正融入到语文教学中。在教学中,强化语法运用,培养语法能力,帮助中学生掌握语法规则,并建立语法思维、促进语感,才能全面提高中学生语文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倪宝元.语言学与语文教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2]陆俭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