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扎实提高新课程的教育质量和效益,已成为每一位教师亟需研究与解决的新课题。针对当前数学课堂中出现的一些不容忽视的认识误区问题,确实应引起我们教师的广泛关注。
误区一:狭义地“把课堂还给学生”
“还课堂给学生”是新课改的要求,主要是体现“以人为本”,“以学为主”的思想。有些教师对这一改革精神产生了误解,于是课堂上“谨小慎微”起来,担心讲多了,影响学生的“领悟”,结果是削弱了教师的主导作用。部分教师把“精讲”理解成“少讲”,甚至是不讲,盲目地让学生自学,机械地、生硬地把课堂还给学生,该强调的不强调,怕讲多了占用了学生的自学时间,认为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自学讨论就是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结果便出现了放任自流现象,学生得到的只是一些肤浅的、支零破碎的知识。例如:在“等腰三角形”的教学中,有这样一道课后练习:在△ABC中,若∠B=55°,则∠A= 。倘若不引导学生对等腰三角形的角进行明确的定位,分析顶角分别为∠A、∠B、∠C三种情况,结果是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仍对问题的理解不深,模棱两可,题做不对或不会做,事倍功半。
其实新课程贯穿的是民主、和谐的教育理念,反对的是以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的传统观念,提倡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绝不是要削弱教师的主导地位,而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对教材和学情要有更好和更深的把握,明确讲解时机,多设台阶,多作铺设,尽量做到“小步快进”,讲学生之所需,所以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但教师的主导地位不仅不能削弱,而且应当强化。
误区二:追求课堂形式活泼,忽视对知识与技能的落实
“学生是否真正动起来”在某种意义上讲,是评价一节课好坏的标准之一。但真正意义的动起来是指课堂活而不乱,是一个开放活动与注重实效并存的课堂,绝不是不要课堂秩序的“热闹纷繁”,毫无目的的“任马由缰”。数学学习是离不开生活的,所以教学过程要突出知识的实际背景和知识的探究过程,使其更接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力求学习内容生活化、学习过程经历化,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但有些教师却本末到置,为了追求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出现了偏重于教学形式,忽视了对知识与技能的夯实,常常使学生对知识产生了一些模糊的认识,把生米做成“夹生饭”,教师最终讲解时还需费尽心力来澄清这些模糊的认识。
例如:在“解直角三角形”的教学中,边角关系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但如果仅仅让学生模仿书本介绍用量角器自制测角仪,并用准备好米尺等工具在校园中实地测量学校旗杆、教学楼及不能直接到达的高压线塔的高度等,学生都会热情高涨积极参与,完成测量报告,但倘若是为了活动而活动,而偏离了解直角三角形固有的知识要点,这些离开了理论支持的生活常识,对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的构建而言,不过是“缘木求鱼”、“镜中观花”,没有什么实际的用途.
所以真正好的课堂氛围应该是活而有序、收放自如,放时,放的让学生无拘无束,任感情思维驰骋;收时,要收的恰到好处,整个课堂如散文一般,做到“形散而神不散”才能将课堂“画龙点睛”,真正实现三维目标,以达教学相长,师生共进。
误区三:教法追求“皇帝的新装”,课堂教学华而不实
在新课程改革中,很多教师都努力改变原有的陈旧的教学方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有些教师急于求成,生硬地让课堂多些“阳光”,让教室多些“笑脸”,让教学多些“掌声”。这种机械的“掌声”、“笑脸”,未必来自教学实际,有的仅仅是为了让课堂教学赶时髦,为了给自己的课堂教学披上“美丽的外衣”。只追求趣味,迷失了教学本色;只追求热闹,迷失了教学目标。如在多媒体教学中滥用视听效果,使学生把更多的注意力和兴趣放在精彩的画片和悦耳的音乐中,而无法专心于教学内容,教学效果适得其反。为了让课堂多些“掌声”,滥用“表扬”艺术,这种“掌声”的作秀,仅仅靠教师的发动“来点掌声吧”,不但达不到预期效果,反而给人以追捧“皇帝的新装”的感觉。
新课程课堂教学要的不是“新潮”的表演秀,关键看是不是重实效,是不是为了学生的学习服务,对于“三维目标”的实现是不是真正有效。一定要针对教学内容、教学对象,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朴素的讲解,简洁的黑板运用,适度的小组讨论,如果可以解决问题,就没有必要兴师动众,小题大做,非得在课堂上秀出什么“花”来,这种课堂上热热闹闹,而课后学生脑袋一片空空的教学,绝对是一种失败的教学。
误区四:追求课堂大容量,忽视教学效果
现代课堂追求“大容量”、“大效益”、“大获得”。要让学生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必须拓展他们的知识面,增长见识,“广泛占有资料”,分析、吸收并为之所用,才有可能获得的多。而在实际教学中,有不少教师的课是“不问教学效果的追求大容量”,这是与新课改是背道而弛的。“课堂大容量”并不等同于“学生获得的多”。如果是不问实际效果的片面追求“大容量”,无非是把过去的“满堂灌”变成现在的“满堂忙”。所以新课改不是仅仅简单呆板地“广泛占有资料”,而是怎样将资料组织、分析、思考、整理,使之与教学实际结合起来,变为有益于课堂的、有益于教学的才是最重要的。
上述几种课堂教学的认识误区,是新课程实施的必然产物,我们要敢于直面这几种误区,认清其产生的缘由,以求对课堂教学改革提供参考,将课改向前推进!
(山西省交口县新世纪中学)
误区一:狭义地“把课堂还给学生”
“还课堂给学生”是新课改的要求,主要是体现“以人为本”,“以学为主”的思想。有些教师对这一改革精神产生了误解,于是课堂上“谨小慎微”起来,担心讲多了,影响学生的“领悟”,结果是削弱了教师的主导作用。部分教师把“精讲”理解成“少讲”,甚至是不讲,盲目地让学生自学,机械地、生硬地把课堂还给学生,该强调的不强调,怕讲多了占用了学生的自学时间,认为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自学讨论就是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结果便出现了放任自流现象,学生得到的只是一些肤浅的、支零破碎的知识。例如:在“等腰三角形”的教学中,有这样一道课后练习:在△ABC中,若∠B=55°,则∠A= 。倘若不引导学生对等腰三角形的角进行明确的定位,分析顶角分别为∠A、∠B、∠C三种情况,结果是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仍对问题的理解不深,模棱两可,题做不对或不会做,事倍功半。
其实新课程贯穿的是民主、和谐的教育理念,反对的是以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的传统观念,提倡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绝不是要削弱教师的主导地位,而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对教材和学情要有更好和更深的把握,明确讲解时机,多设台阶,多作铺设,尽量做到“小步快进”,讲学生之所需,所以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但教师的主导地位不仅不能削弱,而且应当强化。
误区二:追求课堂形式活泼,忽视对知识与技能的落实
“学生是否真正动起来”在某种意义上讲,是评价一节课好坏的标准之一。但真正意义的动起来是指课堂活而不乱,是一个开放活动与注重实效并存的课堂,绝不是不要课堂秩序的“热闹纷繁”,毫无目的的“任马由缰”。数学学习是离不开生活的,所以教学过程要突出知识的实际背景和知识的探究过程,使其更接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力求学习内容生活化、学习过程经历化,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但有些教师却本末到置,为了追求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出现了偏重于教学形式,忽视了对知识与技能的夯实,常常使学生对知识产生了一些模糊的认识,把生米做成“夹生饭”,教师最终讲解时还需费尽心力来澄清这些模糊的认识。
例如:在“解直角三角形”的教学中,边角关系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但如果仅仅让学生模仿书本介绍用量角器自制测角仪,并用准备好米尺等工具在校园中实地测量学校旗杆、教学楼及不能直接到达的高压线塔的高度等,学生都会热情高涨积极参与,完成测量报告,但倘若是为了活动而活动,而偏离了解直角三角形固有的知识要点,这些离开了理论支持的生活常识,对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的构建而言,不过是“缘木求鱼”、“镜中观花”,没有什么实际的用途.
所以真正好的课堂氛围应该是活而有序、收放自如,放时,放的让学生无拘无束,任感情思维驰骋;收时,要收的恰到好处,整个课堂如散文一般,做到“形散而神不散”才能将课堂“画龙点睛”,真正实现三维目标,以达教学相长,师生共进。
误区三:教法追求“皇帝的新装”,课堂教学华而不实
在新课程改革中,很多教师都努力改变原有的陈旧的教学方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有些教师急于求成,生硬地让课堂多些“阳光”,让教室多些“笑脸”,让教学多些“掌声”。这种机械的“掌声”、“笑脸”,未必来自教学实际,有的仅仅是为了让课堂教学赶时髦,为了给自己的课堂教学披上“美丽的外衣”。只追求趣味,迷失了教学本色;只追求热闹,迷失了教学目标。如在多媒体教学中滥用视听效果,使学生把更多的注意力和兴趣放在精彩的画片和悦耳的音乐中,而无法专心于教学内容,教学效果适得其反。为了让课堂多些“掌声”,滥用“表扬”艺术,这种“掌声”的作秀,仅仅靠教师的发动“来点掌声吧”,不但达不到预期效果,反而给人以追捧“皇帝的新装”的感觉。
新课程课堂教学要的不是“新潮”的表演秀,关键看是不是重实效,是不是为了学生的学习服务,对于“三维目标”的实现是不是真正有效。一定要针对教学内容、教学对象,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朴素的讲解,简洁的黑板运用,适度的小组讨论,如果可以解决问题,就没有必要兴师动众,小题大做,非得在课堂上秀出什么“花”来,这种课堂上热热闹闹,而课后学生脑袋一片空空的教学,绝对是一种失败的教学。
误区四:追求课堂大容量,忽视教学效果
现代课堂追求“大容量”、“大效益”、“大获得”。要让学生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必须拓展他们的知识面,增长见识,“广泛占有资料”,分析、吸收并为之所用,才有可能获得的多。而在实际教学中,有不少教师的课是“不问教学效果的追求大容量”,这是与新课改是背道而弛的。“课堂大容量”并不等同于“学生获得的多”。如果是不问实际效果的片面追求“大容量”,无非是把过去的“满堂灌”变成现在的“满堂忙”。所以新课改不是仅仅简单呆板地“广泛占有资料”,而是怎样将资料组织、分析、思考、整理,使之与教学实际结合起来,变为有益于课堂的、有益于教学的才是最重要的。
上述几种课堂教学的认识误区,是新课程实施的必然产物,我们要敢于直面这几种误区,认清其产生的缘由,以求对课堂教学改革提供参考,将课改向前推进!
(山西省交口县新世纪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