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精细化管理是一种对战略和目标分解细化和落实的过程,是让企业的战略规划有效贯彻到每个环节并发挥作用的过程。一些学校践行精细化管理,学校各项工作进入精细化管理模式中,引发诟病,滋生造假行为,干群关系、师生关系变得紧张起来。
[关键词] 精细化管理;育人;生存;造假;紧张
精细化管理是日本20世纪50年代企业管理形成的一种模式,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管理所占用的资源和降低管理成本,大幅度提高企业效率。受应试教育的毒害,一些学校为提高教学成绩、提升管理水平,践行精细化管理,引发诟病。学校不是企业,慎用精细化管理。
一、学校是育人场所
精细化管理是企业为提高经济效率的一种管理模式,是一种对战略和目标分解细化和落实的过程,是让企业的战略规划有效贯彻到每个环节并发挥作用的过程。管理者践行精细化管理,能够达到双赢目的,企业可以获得更大利润,员工可以提高收入。把精细化管理理念应用到学校,活生生地把学校企业化、把师生物质化、把教育教学商品化,违背教育规律,是对广大师生的一种歧视。即使提高学校教育教学成绩,也不值得表扬。学校不是企业,学校是育人场所,学校和企业生存观念不同,学校坚持育人为目的,企业追求的是最大经济效益,两者存在本质区别。企业生产的“精细化”管理,针对的是“标准件产品”的生产,然而教育则属于文化领域,文化领域追求的是“自由与个性化”,而不是整齐划一。将企业管理的思想引入教育管理,有一个前提或隐喻——将师生作为“标准件产品”来加以生产。教育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学校践行精细化管理,是对教育的一种践踏,会污染校园正常的教育教学生态环境。
二、育人是学校生存的硬道理
精細化管理是企业追求一种高效的管理模式,通过管理精细化、生产精细化可以激发员工干劲,生产更多产品。学校践行精细化管理,涉及学生管理、教学流程、德育建设、后勤保障和党建工作等,内容较多。为达到精细化管理的目的,学校往往要出台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将管理责任具体化、明确化,学校的工作安排到哪里,奖励就跟到哪里。这一做法貌似科学合理,却不符合教育发展规律,教育的对象是学生,要符合自然成长规律。学生成长过程中有些方面是隐性存在的,如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商等。一些高智商的学生因心理健康教育、情商教育等缺位,不能融入班级生活、不会与人合作,很难在社会生存,根本谈不上成才。学校践行精细化管理,旨在提高教学成绩、提升管理水平,为国家输送更多合格人才,实践中却很容易误导教师的育人行为,盲目追求教学成绩和管理水平,不考虑学生的感受,出现拔苗助长现象,违背了践行精细化管理的初衷。学校肩上的责任是育人,育人才是学校生存的硬道理。
三、易使学校滋生造假现象
企业践行精细化管理,通过实施“各就各位,建立专业化的岗位职责体系。各干各事,建立目标管理体系。各考各评,建立科学的考评体系。各拿各钱,建立考评结果应用体系”等做法,追求高效生产。在市场经济下,高效生产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坚固基石。学校践行精细化管理,很难达到预期目的。学校是育人场所,教育教学活动、学生管理等不能各就各位、各干各事、各考各评、各拿各钱。教书育人是全员化的,不是某一个教师的行为,是所有教师的行为,换言之,育人需要学校领导和教师合作、班主任与科任教师合作,虽然可以各就各位,却不可各干各事,不能违背教育的初心。学校出台奖励措施,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却不能各考各评、各拿各钱,学校是一个整体,需要有全局观念,各考各评,用冰冷的数字排名衡量教师的工作业绩,这样很容易滋生造假现象。每一位教师都有自尊心,在精细化管理模式下,都不甘落后,造假是“最佳”方式。在这种氛围下,育人变成了毁人,最终受到伤害的是学生。
四、学校干群、师生关系紧张
精细化管理是以精细操作和管理为基本特征,通过提高员工素质,克服惰性、控制企业滴漏,强化链接,协作管理,从而提高企业整体效益的管理方法。企业践行精细化管理,是为追求更高的经济效益,提高员工收入。学校践行精细化管理,意味着学校按照企业管理的模式把学校的各项工作精细操作和管理,形成“精心是态度、精细是过程、精品是成果”格局,培养精良教师队伍,开发精品课程,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实践中,教情不同、学情不同,要求教师课堂教学、班级管理精细操作,逐条落实;要求学生把学习和休息时间具体到分秒,教师和学生不是学校操纵的机器,教育教学也不是工厂化生产。这种高效快节奏的生产模式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简直是神话,很难达到预期结果。教师达不到学校规定的预期目标,受到学校惩罚,收入也会降低,久而久之,干群关系会变得紧张起来,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艺术就成为神话。同样道理,学生达不到教师拟定的目标,若长期如此,学生会产生逆反心理,师生关系也会紧张。
(责任编辑:刘洁)
[关键词] 精细化管理;育人;生存;造假;紧张
精细化管理是日本20世纪50年代企业管理形成的一种模式,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管理所占用的资源和降低管理成本,大幅度提高企业效率。受应试教育的毒害,一些学校为提高教学成绩、提升管理水平,践行精细化管理,引发诟病。学校不是企业,慎用精细化管理。
一、学校是育人场所
精细化管理是企业为提高经济效率的一种管理模式,是一种对战略和目标分解细化和落实的过程,是让企业的战略规划有效贯彻到每个环节并发挥作用的过程。管理者践行精细化管理,能够达到双赢目的,企业可以获得更大利润,员工可以提高收入。把精细化管理理念应用到学校,活生生地把学校企业化、把师生物质化、把教育教学商品化,违背教育规律,是对广大师生的一种歧视。即使提高学校教育教学成绩,也不值得表扬。学校不是企业,学校是育人场所,学校和企业生存观念不同,学校坚持育人为目的,企业追求的是最大经济效益,两者存在本质区别。企业生产的“精细化”管理,针对的是“标准件产品”的生产,然而教育则属于文化领域,文化领域追求的是“自由与个性化”,而不是整齐划一。将企业管理的思想引入教育管理,有一个前提或隐喻——将师生作为“标准件产品”来加以生产。教育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学校践行精细化管理,是对教育的一种践踏,会污染校园正常的教育教学生态环境。
二、育人是学校生存的硬道理
精細化管理是企业追求一种高效的管理模式,通过管理精细化、生产精细化可以激发员工干劲,生产更多产品。学校践行精细化管理,涉及学生管理、教学流程、德育建设、后勤保障和党建工作等,内容较多。为达到精细化管理的目的,学校往往要出台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将管理责任具体化、明确化,学校的工作安排到哪里,奖励就跟到哪里。这一做法貌似科学合理,却不符合教育发展规律,教育的对象是学生,要符合自然成长规律。学生成长过程中有些方面是隐性存在的,如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商等。一些高智商的学生因心理健康教育、情商教育等缺位,不能融入班级生活、不会与人合作,很难在社会生存,根本谈不上成才。学校践行精细化管理,旨在提高教学成绩、提升管理水平,为国家输送更多合格人才,实践中却很容易误导教师的育人行为,盲目追求教学成绩和管理水平,不考虑学生的感受,出现拔苗助长现象,违背了践行精细化管理的初衷。学校肩上的责任是育人,育人才是学校生存的硬道理。
三、易使学校滋生造假现象
企业践行精细化管理,通过实施“各就各位,建立专业化的岗位职责体系。各干各事,建立目标管理体系。各考各评,建立科学的考评体系。各拿各钱,建立考评结果应用体系”等做法,追求高效生产。在市场经济下,高效生产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坚固基石。学校践行精细化管理,很难达到预期目的。学校是育人场所,教育教学活动、学生管理等不能各就各位、各干各事、各考各评、各拿各钱。教书育人是全员化的,不是某一个教师的行为,是所有教师的行为,换言之,育人需要学校领导和教师合作、班主任与科任教师合作,虽然可以各就各位,却不可各干各事,不能违背教育的初心。学校出台奖励措施,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却不能各考各评、各拿各钱,学校是一个整体,需要有全局观念,各考各评,用冰冷的数字排名衡量教师的工作业绩,这样很容易滋生造假现象。每一位教师都有自尊心,在精细化管理模式下,都不甘落后,造假是“最佳”方式。在这种氛围下,育人变成了毁人,最终受到伤害的是学生。
四、学校干群、师生关系紧张
精细化管理是以精细操作和管理为基本特征,通过提高员工素质,克服惰性、控制企业滴漏,强化链接,协作管理,从而提高企业整体效益的管理方法。企业践行精细化管理,是为追求更高的经济效益,提高员工收入。学校践行精细化管理,意味着学校按照企业管理的模式把学校的各项工作精细操作和管理,形成“精心是态度、精细是过程、精品是成果”格局,培养精良教师队伍,开发精品课程,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实践中,教情不同、学情不同,要求教师课堂教学、班级管理精细操作,逐条落实;要求学生把学习和休息时间具体到分秒,教师和学生不是学校操纵的机器,教育教学也不是工厂化生产。这种高效快节奏的生产模式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简直是神话,很难达到预期结果。教师达不到学校规定的预期目标,受到学校惩罚,收入也会降低,久而久之,干群关系会变得紧张起来,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艺术就成为神话。同样道理,学生达不到教师拟定的目标,若长期如此,学生会产生逆反心理,师生关系也会紧张。
(责任编辑:刘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