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逗出情味深长

来源 :广东教育·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1021691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课铃响后,我在黑板上写上《再见了,亲人》,提问道:“同学们,看了这个课题,你最想探究什么问题呢?”学生纷纷举手发言,提出了许多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我感到很满意,正准备下一环节的教学时,突然小峰把手举得高高的,我示意他发言。他不紧不慢地说:“老师,课题中‘再见了’后面为什么要加逗号呢?”面对这出乎意料的发问,我心头一震,愣了一下,执教这篇课文已好多次了,但从来没有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于是,我马上改变教学思路,引导学生共同来探究这个问题。
  师:小峰是个聪明爱动脑筋的孩子,提出了一个很有探究价值的问题,下面大家带着自己的感受细细品读,看看课题有逗号和没逗号究竟给人带来什么不一样的感觉?
  (学生兴致勃勃,各自品读。)
  生1:没有逗号,读起来稍快,突不出依依惜别之情。
  生2:没有逗号,读起来平平淡淡,觉得离别之情大大减弱了。
  生3:去掉逗号,显得比较仓促,感觉好像想快点走,没有恋恋不舍的情味。
  生4:加上了逗号,读起来缓缓地,有点沉重,饱含依依不舍的情意。
  生5:加上了逗号,突出了分别对象是“亲人”,跟“不是亲人,胜于亲人”的朝鲜人们告别,真是万分不舍啊!
  生6:加上了逗号,我读起来仿佛看见志愿军叔叔和朝鲜人民难分难舍的惜别情景。
  生7:加上逗号,我读起来仿佛听见志愿军叔叔在深情地呼唤:“再见了,亲人”!
  生8:加上了逗号,读起来感情更激动了,更能突出难分难舍的离别之情。
  ……
  师:你们的感受真深刻,人世间最令人黯然神伤者,莫过于“离别”二字了,请大家带着曾经感受过的离愁别绪,一起深情地读课题。
  生:(全体):带着各自的感受深情地读——再见了,亲人。
  在这里,我巧抓课题一个小小的“,”引发学生多元的品读感悟。
其他文献
近几年,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无论是教师的教学方式还是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教师越来越注重鼓励学生多元思考、自由表现,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内容和表现方式参与美术学习,在课堂上也运用很多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思考和创造。表面看来,这是对学生个体和个性的一种尊重,但我们从学生的角度重审这看似重心下移的教学手段是否真的有效呢?答案值得反思。    一、合作学习的必要性    现象1:
目的: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以骨量减少,骨的微观结构退化为特征的,致使骨的脆性增加而易发生骨折的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其严重的并发症是脆性骨折,其中最常见的骨
在语文新课标推行的背景下,如何有机把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遵循语文教育教学本身的规律,真正使现代化教学手段为语文教学服务,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最终目的是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习方式与教育方式的变革,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新的空间与条件。然而,从我们平时接触的一些课件和课堂操作看,存在明显的不足甚至在许多方面有程度不同的错位现象。    一是教学手段与教学思想的错位  
在以探究为主要特征的科学课堂中,每天都发生着一些“两难问题”:如何才能体现动手的感性与动脑的理性统一,如何关注教材的示范与校本的修正融合,等等,这些是科学探究和科学课堂是否和谐的音符。    一、在热闹的课堂与理性的思考之间的“取” 与“舍”    笔者执教的三年级学生在参加《校园的小动物》考察探究学习中,由于不少学生对什么是科学,什么是探究还不理解,一旦他们将课堂从教室搬到操场的时候,尽情地奔跑
我在讲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时,向学生介绍鲁迅,展示了中年鲁迅的相片,让学生就先生的照片来猜一猜先生的为人。学生一看照片,马上就不假思索地回答:“先生是一个严肃认真、不苟言笑的人。”我立即肯定了学生的说法,但同时又指出:“你们所了解的鲁迅是中年时期的,但幼年时期的他和你们一样是个调皮、贪玩,甚至还有点不爱学习。”此话一出,就在学生中炸开了锅。大家纷纷说:“老师你是不是搞错了,怎么可能呢?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