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不同学科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上也展示出不同的学科特色,真是“百花齐放”。中学音乐也在这次教学改革中依据着教师的个性和不同的风格体现出独有的特色。让音乐课动起来,是笔者在十多年的教学中及结合当代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总结出来的经验,并在实际的教学生活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动起来,是说教师通过科学的方法使学生在视觉、听觉、感觉上受到一定的激化,从而达到思维动起来,身体动起来,情感动起来的多重目的。音乐基本知识的学习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音乐,进而能更准确地体会音乐的美。但是,音乐基本知识本身是枯燥的,许多学生对音乐课的厌倦情绪,多数都来源于生硬的基础知识学习和枯燥的音乐技能训练。如何让基本知识教学生动起来,使学生的兴趣主动勃发出来,避免音乐基本知识教学的枯燥、乏味,我认为教师应当将音乐知识穿插在音乐活动中,广泛使用信息技术等一切先进手段来调动学生的思维和兴趣。
比如,我在讲“三连音”的节奏时,先提问学生:生活中人们是怎样敲门的?并找同学当场上前敲教室的门;接着,我总结道:“其实啊,简单的敲门动作隐藏着音乐知识。”紧接着板书“三连音”,并由学生从刚才的动作体验中,归纳总结出以下结论:原来,三连音是把一个音平均分成三份,每部分音的时值是相等的。为了避免学生将三连音与另外两种节奏型混淆,我又分别在教室门上敲出×××音符和×××前十六后八音符,比较了不同的听觉体验之后,再引导学生边击掌边说出这三种不同的节奏型,最后分别板书在黑板上。这样,学习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避免了枯燥的讲解,教学方式不但简单、直观,还集中了学习的注意力,收到了好的效果。
再比如说,在讲解其他节奏型时,不论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我都用了一种“指挥”的方法,也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具体是这样做的:我把学生按左右分成两部分,左边同学看老师的左手变化,右边同学看老师的右手变化,老师在讲台中间,两手张合的变化正是一些节奏型的肢体语言的展示,学生用拍手击掌的方式把看到的老师手的张合变化表现出来,这中间老师还穿插着演示速度的变化,学生稍不留神就会出错。这个练习,学生非常喜欢,它不但使学生领会了不同的节奏型,而且在最短的时间内,集中了注意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眼、手、心相协调的能力,思维动起来了,身体动起来了,情感也动起来了。通过这样的练习,枯燥的音乐知识也变得生动、灵活起来了,学生还主动向我提出要多做这种“游戏”呢!
“冶情”是音乐教育的核心内涵和终极目标,它是用音乐的美来打动学生的情,唤起学生对音乐美的深切感受。教学环节越是动态的,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度就越高,情绪就越能被激发。师者优美的语言、富有激情的语调、适当的肢体语言以及对音乐作品的感悟感化了自己,才可能对学生产生感召力。学生在课堂中的情感投入是各科教学都很注重的,但在音乐课中,学生的情感投入是其终极目的。陶冶情操是音乐教育的核心。唱歌和欣赏作为音乐课的重要内容,对陶冶情操起着重要的作用。“动起来”在这些过程当中就更彰显了它的重要性和优越性。
《青春舞曲》这首歌曲短小易唱,也深受同学们喜欢。直接教唱歌曲显然不好——学生被动学的模式已不符合新课改的要求。我是这样组织课程的:课前播放《青春舞曲》的旋律,使学生在轻快活泼的音乐声中,带着愉悦的心情开始新的一课。课上,我以“同学们,课前你们听到的歌曲具有哪个地区的风格?你知道有关这个地区的哪些知识”作为导入语,倾听同学们的回答,并借助于多媒体,播放有关新疆地区的风土人情和生活习俗,然后告诉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到能歌善舞的新疆地区,了解那儿的一些音乐文化。这样通过提问,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习歌曲的过程中,我也不是一股脑地把知识直接灌给学生,而是先让同学们带着问题体验音乐的美感。如你认为歌曲的速度、情绪怎样?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呢?去初步认识歌曲,待同学们了解了这些内容后,老师又提出“这首歌曲的旋律起伏如何”等问题,这样,学生在对歌曲逐步分析、层层递进的基础上,不但了解了歌曲,同时也学会了歌曲。新疆的舞蹈也很有特色,接着,老师借助多媒体,播放一段新疆舞蹈,同学们在观看的同时,还要记住一两个动作,老师指导同学们完成这一环节后,拿出新疆的特色乐器——手鼓,介绍其打法后,同学们载歌载舞,老师指挥,教室简直变成了歌舞的海洋。这样的教学受到了领导的一致好评,我也从中感受到自己也变得青春、活跃了。
音乐课,该让学生动起来——从生理到心理,从内容到形式,从教师的教到学生的学,动起来的音乐课,才能真正体现音乐课的学科特点和目标要求;动起来的音乐课才是学生最渴望的音乐课。
(作者单位:山东省滕州市墨子中学)
动起来,是说教师通过科学的方法使学生在视觉、听觉、感觉上受到一定的激化,从而达到思维动起来,身体动起来,情感动起来的多重目的。音乐基本知识的学习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音乐,进而能更准确地体会音乐的美。但是,音乐基本知识本身是枯燥的,许多学生对音乐课的厌倦情绪,多数都来源于生硬的基础知识学习和枯燥的音乐技能训练。如何让基本知识教学生动起来,使学生的兴趣主动勃发出来,避免音乐基本知识教学的枯燥、乏味,我认为教师应当将音乐知识穿插在音乐活动中,广泛使用信息技术等一切先进手段来调动学生的思维和兴趣。
比如,我在讲“三连音”的节奏时,先提问学生:生活中人们是怎样敲门的?并找同学当场上前敲教室的门;接着,我总结道:“其实啊,简单的敲门动作隐藏着音乐知识。”紧接着板书“三连音”,并由学生从刚才的动作体验中,归纳总结出以下结论:原来,三连音是把一个音平均分成三份,每部分音的时值是相等的。为了避免学生将三连音与另外两种节奏型混淆,我又分别在教室门上敲出×××音符和×××前十六后八音符,比较了不同的听觉体验之后,再引导学生边击掌边说出这三种不同的节奏型,最后分别板书在黑板上。这样,学习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避免了枯燥的讲解,教学方式不但简单、直观,还集中了学习的注意力,收到了好的效果。
再比如说,在讲解其他节奏型时,不论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我都用了一种“指挥”的方法,也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具体是这样做的:我把学生按左右分成两部分,左边同学看老师的左手变化,右边同学看老师的右手变化,老师在讲台中间,两手张合的变化正是一些节奏型的肢体语言的展示,学生用拍手击掌的方式把看到的老师手的张合变化表现出来,这中间老师还穿插着演示速度的变化,学生稍不留神就会出错。这个练习,学生非常喜欢,它不但使学生领会了不同的节奏型,而且在最短的时间内,集中了注意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眼、手、心相协调的能力,思维动起来了,身体动起来了,情感也动起来了。通过这样的练习,枯燥的音乐知识也变得生动、灵活起来了,学生还主动向我提出要多做这种“游戏”呢!
“冶情”是音乐教育的核心内涵和终极目标,它是用音乐的美来打动学生的情,唤起学生对音乐美的深切感受。教学环节越是动态的,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度就越高,情绪就越能被激发。师者优美的语言、富有激情的语调、适当的肢体语言以及对音乐作品的感悟感化了自己,才可能对学生产生感召力。学生在课堂中的情感投入是各科教学都很注重的,但在音乐课中,学生的情感投入是其终极目的。陶冶情操是音乐教育的核心。唱歌和欣赏作为音乐课的重要内容,对陶冶情操起着重要的作用。“动起来”在这些过程当中就更彰显了它的重要性和优越性。
《青春舞曲》这首歌曲短小易唱,也深受同学们喜欢。直接教唱歌曲显然不好——学生被动学的模式已不符合新课改的要求。我是这样组织课程的:课前播放《青春舞曲》的旋律,使学生在轻快活泼的音乐声中,带着愉悦的心情开始新的一课。课上,我以“同学们,课前你们听到的歌曲具有哪个地区的风格?你知道有关这个地区的哪些知识”作为导入语,倾听同学们的回答,并借助于多媒体,播放有关新疆地区的风土人情和生活习俗,然后告诉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到能歌善舞的新疆地区,了解那儿的一些音乐文化。这样通过提问,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习歌曲的过程中,我也不是一股脑地把知识直接灌给学生,而是先让同学们带着问题体验音乐的美感。如你认为歌曲的速度、情绪怎样?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呢?去初步认识歌曲,待同学们了解了这些内容后,老师又提出“这首歌曲的旋律起伏如何”等问题,这样,学生在对歌曲逐步分析、层层递进的基础上,不但了解了歌曲,同时也学会了歌曲。新疆的舞蹈也很有特色,接着,老师借助多媒体,播放一段新疆舞蹈,同学们在观看的同时,还要记住一两个动作,老师指导同学们完成这一环节后,拿出新疆的特色乐器——手鼓,介绍其打法后,同学们载歌载舞,老师指挥,教室简直变成了歌舞的海洋。这样的教学受到了领导的一致好评,我也从中感受到自己也变得青春、活跃了。
音乐课,该让学生动起来——从生理到心理,从内容到形式,从教师的教到学生的学,动起来的音乐课,才能真正体现音乐课的学科特点和目标要求;动起来的音乐课才是学生最渴望的音乐课。
(作者单位:山东省滕州市墨子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