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机制创新的若干现实问题透析

来源 :社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qing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十年来,中共中央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部署“全面深化改革”。把这些重大决策联系起来,就能清楚看出其间的深刻逻辑。文化体制改革机制创新仍是今后一段时期的重要工作。《中国文化消费需求景气评价报告》连续多年发布的分析数据已经揭示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机制创新面临的若干现实问题。
其他文献
青年马克思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历程,同时也是其走向马克思主义、制定科学历史观的过程.在马克思主义的形成过程中,不仅有理论方法和学术观点的创新,还有话语的创新.以唯物主义、共产主义、辩证法为例,马克思并未简单持有或是借用这些思想史上既有的概念范畴,而是在新世界观的孕育和阐发中为其注入了新的理论内涵.回顾青年马克思在概念范畴的运用和理解上所进行的创新,对于今天推进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创新具有重要启示.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是马克思哲学的重要命题.围绕这一命题,学界已形成不同理解范式,既有兼容论,也有对立论.从马克思哲学思想演变的过程看,自博士论文开始,马克思就进行了哲学改变世界的思考,这一命题是马克思对自身哲学思想进行清理的总结,标志着解释世界的哲学的终结.从该命题提出的直接动因来说,此命题是马克思针对青年黑格尔派将哲学"意识形态化"或者说"解释化"而提出的.就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的关系而言,马克思认为,不诉诸改变世界的解释世界是徒劳的,解释世界离不开改变
自涂尔干开始,主流的西方社会学就认为集体意识是社会团结生成和延续的基本动力,并且从西方社会实践中抽象出职业伦理、新教伦理以及交往伦理等集体意识的表现形式.但是当前西方国家出现的各种社会不合作现象表明,高度不确定性这一新的社会特质,尤其是社会个体化趋势使集体意识的理论解释力和实践凝聚力大打折扣.当代中国以一致的集体利益为基础创造出良好的集体意识,从而维持了长达数十年的社会团结状态.集体意识的知识谱系及其与西方社会互动实践给我们的启示是,未来需要通过共同体重建来创造出更高水平的社会团结局面.
先荀后孟之说从汉至唐一直存在。此种与两人时间顺序相悖之说,当然显示荀子的重要性。在整个西汉,荀子影响总体上大于孟子影响。从东汉至唐代,两人影响各有千秋或旗鼓相当。汉代有对孟子的各种批评,但几乎没有对荀子的批评。宋明时盛行以孟子为儒家正统而以荀子为异端或准异端,这确实为大多数汉唐人所无法想象。在先荀后孟说之中,可看到与程朱道统说不同的、凸显荀子地位的道统说,其中“周孔荀孟”说尤其值得注意。荀学确实为汉唐显学。荀孟后学各自势力、两家思想差异等都可为先荀后孟说之出现提供解释。
胡塞尔在《算术哲学》中坚持心理主义,从《逻辑研究》开始,他转向批判心理主义,自此开始了长达四十年反对心理主义的现象学“斗争”.《算术哲学》关注于集合逻辑统一性的起源:基数.尽管胡塞尔在《逻辑研究》与《经验与判断》中对基数客观统一性的解释是不彻底的,但这些解释却为《形式的与超越论的逻辑学》提供了分析基础,使他能够辨析逻辑学心理主义、认识论心理主义和超越论心理主义,并对心理主义进行了集中清理,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完成了对心理主义的批判.《算术哲学》对未定集合和既定集合统一性的逻辑探究的失败,使胡塞尔不得不建立一个
笔者以前曾根据《庄子》提出道德铜律和差异伦理学。但是,人们很容易批评说,这种庄子式伦理学是一种道德相对论,而道德相对论,至少就我们所知道的形式而言是成问题的、危险的,甚至会引向道德的反面。虽然庄子是道德相对论者,但他不是那种常见的以行为主体为中心或以评判者为中心的道德相对论者,而是一种未见于西方哲学传统的全新类型的道德相对论者,即以行为对象为中心的道德相对论,它可以避免西方哲学传统中发展出来的道德相对论的问题。
从《诗经》解释的古今差异可以反映出古今观物方法的差异,以及古今社会政治思想的差异。古代各家诗说虽然不尽相同,但都是基于“兴观群怨”的诗教解释。现代《诗经》解释则是对象化的科学考察或艺术审美。以《掺木》、《螽斯》、《莱苢》三篇的文本解释为例,可以展开古今之变的一些具体问题:从《掺木》可以观察古代社会结构的上下交通,从《螽斯》可以反思现代妇女运动的问题,从《苯莒》可以深思坤德的永贞。
莫言作品在当代中国文学领域是争议最大的,这种争议最集中地体现于他的长篇小说《丰乳肥臀》之后的一系列创作。赞赏他的评论家认为他的创作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进入到一个新境界;而不喜欢这种变化的评论家则认为莫言此后的创作是胡闹。其实,莫言的创作探索跌宕起伏,有成功,也有失败,需要具体作品具体分析。
学界对中国早期文明从多源走向一元所形成的文明体性质存在诸多争议,是否是“大协作式”文明体是其中之一。吉登斯等从时间秩序角度解释了“协作”的含义,对解决此问题提供了启示。农时是中国早期文明的“协作计划”,而农时的传播能在多大空间内传播,使不同文明区保持农业生产同步,则为协作规模大小的标准。中国早期国家在农业生产方面的时间秩序,从颛项的“绝地天通”开端,一直发展到《诗经》的“远犹辰告”初步实现,最终实现了中国早期农业文明“千耦其耘”的大协作劳动局面。
女性主义的革命对象和追求目标,正由社会外在的两性对抗进入人性内在的性别矛盾状态。由于性别矛盾颠覆了原有抽象“人本”的统一形态,以往人类建立在统一人本基础上的理想目标也就随之发生了变化。当代女性主义正在经历一个从人本变革到理想重建的宏大的历史阶段,各色理论纷呈、观点冲突的女性主义,如能把握宏大历史进程中属于女性主义的历史脉搏,就能找到共同的主义,确立继续前进的方向,并为人类理想的真正实现贡献重要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