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数学生活化的三个策略

来源 :河南教育·基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b2cic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标指出,数学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我们的数学课堂要尽可能地与生活联系起来,实现数学生活化。以下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几点经验。
  一、用课堂导入建构生活化情境
  好的导入是课堂成功的一半。精心设计的导入可以使原本兴致不高的学生被吸引,从而更好地发挥其主体性。教师要善于从学生感兴趣的、熟悉的生活素材出发,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
  低年级的学生形象思维更加活跃,比如在学习《认识物体》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联系生活里常见的物品,看一看,摸一摸,来进行新课的导入。学生与知识的距离拉近了,便不会再产生畏难心理。高年级的学生思维水平有所提高,可以利用一些常见的生活情境来促进其思维能力的发展。
  在学习复杂的加减运算时,如“399 199”“298-99”,一般采用“加1减1”的方法。为了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教师可以采用生活化的情境导入,创设购物时“给整找零”的情境,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
  二、将抽象知识具体化
  数学课本里有很多概念术语、公式命题,学起来较为枯燥。小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比较弱,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生活化,把学生的生活经验转化为知识储备。如在学习容积单位“升”“毫升”时,学生对这些概念比较陌生,教师可以拿出生活中常见的实物,如一瓶250mL的牛奶、一桶2L的矿泉水等,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其容积大小,对容积单位有更清晰的认知,再根据已有经验进一步认识更多物体的容积。教师还可以通过一桶矿泉水可以倒入几个牛奶瓶的演示,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到单位之间的转换。
  三、在教学中强化实践
  “从做中学”的教学理念適用广泛,数学来源于生活,最终服务于生活,学生每学习一个知识点都要了解其用处。新课标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并理解数学。因此,教师要精心组织丰富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获得真知,体验数学的奇妙和魅力。
  如在学习轴对称图形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己动手折叠,再走出课堂,观察生活中对称的景物,如树叶、蝴蝶、传统建筑等。让学生根据想象画出喜欢的对称图形,并在黑板上展示。在整个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在实践中加深了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进一步感受到生活处处有数学。
  数学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教师要善于在数学和生活中架起一座桥梁,让学生亲近数学,让数学走进生活,把数学知识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而打造充满生命力的课堂。
  (责 编 莫 荻)
其他文献
对统编教材进行研读中,笔者发现教材的编写加强了语言文字运用的训练,促进了读写结合,将语文学习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了起来。教材中安排的课后小练笔,就是由读学写,促进读写结合,培养学生随时提笔写作、记录生活的好习惯。教师执教时将小练笔与习作指导、日常生活巧妙结合,才能发挥小练笔的大能量。  一、重视课后小练笔,随堂模仿练  有人说习作难,也有人说会者不难,重在得法。统编教材中小练笔的设计,就给了教师指导
课堂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也是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主阵地。一堂课只有疏密结合、松紧有序,才能完成既定的训练量,让学生在环环相扣的教学中循序渐进、拾级而上,最终获得思想认知和实践能力的双重提升。但现实是,一些教师的课堂教学安排得太满、太密、太快,效果则是欲速则不达,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比如一节语文课,教师既想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既想引导学生感悟文本的内涵
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通常把教学的重点集中到知识的传授上,基本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忽视了对学生主动探索能力的培养,也缺少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说”的能力下降,制约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那么,语文课堂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呢?  一、通过互动合作,培养口语交际能力  口语交际的核心是交际,特点是互动。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可以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生合作的方式
美是人们精神生活的一种享受、一种乐趣。培养学生的美感和审美能力是语文教学中不容忽视的问题。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上渗透美育呢?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把握语言感受艺术美  教学语言是教师传授知识时的重要工具。教育家斯霞指出:“对于教师来说,他的语言恰似一面镜子,经过它,能够看出教师思维的逻辑性、感情的丰富性、知识的广阔性、认识的深刻性、表达的艺术性以及反映问题的敏捷性。”如果教师语言缺乏美感,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大难点。针对这一难点,我校通过改革作文教学的课型、环节步骤及评价体系,摸索出了一套适合当前小学生写作的教学流程,即“四步循环”作文法。在实验和推广过程中,我们发现,这套流程对全面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效果显著。推行“四步循环”作文法,需要进行三项改革。  一、改革作文教学课型  我们设置了四种课型,即读写结合课、指导交流课、反馈矫正课、佳作欣赏课。这
期刊
微课是指运用视频开展教学的一种教学模式,是先进科学技术在教学中的尝试。这一新型的教学方式和我国传统的教学方式有本质的区别,微课教学具备简洁精炼、重点提炼、视频呈现、不受时空限制等特征。有效利用微课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一、在课前预习环节,促进微课教学模式的融入  首先要加强微课在预习环节的有机运用。预习环节是学生学习活动中的重要环节,直接关乎着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也关乎着学
在小学教学中,教师需要向学生积极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对学生意识形态、价值观、思想品德、人格素质、人文素养等进行全面熏陶启蒙。只有培养了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使其产生了一定的认知,才能学会甄别,从而丰富传统文化底蕴。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要实现有效融合,要求教师必须提高自身修养,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通过改进教学方法、挖掘教材内涵,不断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情感。  一、开展中华优秀传统
诵读教学法是中学语文教师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能,利用早读时间实施诵读教学是一个不错的选择。笔者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提出在树立诵读教学意识的基础上,开展适当的诵读教学,重点在氛围营造和技巧指导上下功夫。  师生对课堂的主观感受即是教学氛围,这种感受虽然不能对课堂产生直接影响,但是对课堂效率的高低影响颇大。如果早读课堂的诵读氛围压抑,学生不愿大声朗读,没有形成书声琅琅的读书氛围,就会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