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严刑峻法的制度性缺陷

来源 :杂文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iq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铁齿铜牙纪晓岚》中有这样一个桥段:巡城御史海昇当街毁了权臣和珅家的马车,和珅为图报复,唆使海珅的妻舅贵宁指其杀妻。在纪晓岚的保护周旋下,海昇被无罪释放。
   真相是,该案经刑部、都察院和户部三次验尸,最终坐实海昇杀妻事实,海昇按律被拟为绞监候。而那个银屏上人见人爱的纪晓岚,因暗中帮衬内阁和军机两个中枢的首席大臣阿桂被乾隆痛斥为“无用腐儒”。
   专业研究清代制度史、政治史的北大博士郑小悠,此前因推出《年羹尧之死》一书而颇受好评。本书中,郑小悠重现了雍正末年麻城涂如松妻子失踪案,道光年间遂宁讳良诬盗案,乾隆年间海昇杀妻案,嘉庆年间知县李毓昌被杀案、徐文诰京控案和直隶迟孙氏京控案,道光年间宛平傅大唆使殴打他人致死案、德清名门徐氏案,光绪年间河南镇平王树文顶凶案等九件大案,探讨了清代法律制度中刑讯逼供、讳盗诬良、办人情案等弊病。
   要说,九起大案一开始便漏洞百出,参与验尸的仵作,审案的官员等诸多人士,无一不心知肚明。连皇帝这个不食人间烟火的“局外人”阅完案卷后,也会因为这些案件太缺乏技术含量而勃然大怒。
   然而,正如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所述,清代官场断案向来有“四救四不救”之说,即救生不救死,救官不救民,救大不救小,救旧不救新。一旦锲入利益的考量,案情走势就不再是真相。
   “根据清代律例和处分条例,地方如果发生强盗案,地方大小官员又没能在一定期限内将盗贼抓获,就有‘疏防’之罪,要省督抚题参,由吏部给予处分。”基层官员大都数年寒窗,好不容易才混了个功名,自然对顶戴花翎特别看重。避免处分的办法就那么几个,要么抓住强盗,要么逼报案者主动撤诉,更有甚者讳良诬盗。
   讳良诬盗之所以屡成现实,这与当时过于看重口供不无关系。一些所谓的“能吏”,或者“自定供招,诱之伏法”;或者“故生枝节,刻意株连”,迫其接受;或者“以严刑”侍候,屈打成招……
   需要指出一点的是,虽然大多数人情案的背后都有金钱交易,但也不尽然,比如前面所提到的海昇杀妻案。出于对位高权重阿桂大人的呵护,先后参与该案办理的一干人士要么因为同阿桂熟络,要么此前受其恩泽,要么畏其权势,总之人未到案已定,早就在心底达成了某种默契,根本无须阿桂过问。“在许多惊天大案里,真正收受贿赂的官员并不多,大都是囿于亲戚、同乡、科举同年、官场同僚等千丝万缕的人情关系,而陷入其中。这是传统中国人情社会的写照”。
   “在清代的法制体系中,一件地方的死刑案,其审转必须要经县、府、司、抚、刑部五个衙门”,实际在此之上还有终审,即皇帝。在道统与政统合一的清代,皇帝手执终审大权。只要控辩双方未能达成一致,都有可能“申冤”至皇帝,这也是“京控”屡见不鲜的深层原因。“京控”的存在,表面上为百姓申冤提供了更多上诉可能,实则会大大加大社会成本,耗时耗力不说,对于社会的正面导向也极其有限。
   虽然较明朝略有减轻,清朝依然推行严刑峻法,对审案作弊官员的处理也非常之重。尽管这样,仍未能阻遏一些官員的铤而走险,究其原因,不是他们不怕死,而是律法早就让渡于“四救四不救”这样的潜规则。潜规则的背后,本质上还是对权力合法运行缺乏合理的制度设计,比如对“疏防”之罪的认定明显过于机械。另一方面,在上诉问题上,案件一旦被“上控”或者“京控”,原来审理的地方官员因此可能背上“失察”之罪一同被告,这必定会加大案件审判的阻力。至于仵作、禁卒、书吏等底层腐败,根本原因在于编制人员过少、薪酬过低,以及监管不力。
   制度性缺陷,实际就是违法犯罪的沃土,郑小悠笔下的这些冤案错案,本质上是这片“沃土”上结的果,虽然昭雪,但无法根绝。
其他文献
当下,“小眼镜”扎堆令人担忧。我想,学校和家长若还抱着那个旧的教育评价不变,还是分分分、考考考,孩子们只能像作家柏杨描述的那樣:“本来是活蹦乱跳的‘中国未来的主人翁’,小学堂没毕业,就成了近视眼;中学堂没毕业,就成了驼背;高中学堂没毕业,就发苍苍视茫茫,而牙齿摇动,而面目痴呆,而大便不通。”“小小年记,鼻梁上二饼在焉……常常看到一些小小身躯,不过小学堂五六年级,背着世界上最大的书包,低着头,弯着腰
期刊
去年10月,山东枣庄一名67岁的妇女,在医院生下一女孩。做律师的丈夫老黄一高兴,给女孩起名“黄天赐”。古稀在即怀六甲,老来得子几人逢?当地媒体报道此事,说这是破了全国纪录。其实,即以世界范围观之,此事也难得一见。如果说,怀孕生育,需要综合的生理机能指标要求,那么,既能懷孕又能顺利生产,无疑是这些指标所体现的身体综合素质高出常人的有力证明。该个案所具有的生物学研究的普遍意义,以及揭示人类个体生命奥秘
期刊
孙潜、孙放兄弟二人,小时候去拜见庾亮。庾亮问孙潜别名是什么,孙潜回答说:“字齐由。”庾亮又问:“你想向谁看齐呢?”孙潜说:“向许由看齐。”接着,庾亮又问孙放的别名是什么。孙放回答说:“字齐庄。”庾亮问他:“你想向谁看齐?”孙放说:“向庄周看齐。”庾亮又问:“为什么不仰慕孔子而仰慕庄周?”孙放回答说:“圣人生来就知道一切,所以很难仰慕。”庚亮对孙放的回答大加赞叹。   这是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言
期刊
唐僖宗时,韩简继其父为河北魏博节度使(魏博,藩镇名,驻所在今河北省大名县)。他为人“性粗质”,性情粗鲁,没有文化。每次见到文人,听不懂他们说的话,心里常常自以为羞耻。于是,他叫来一个士人(读书人),让士人讲说《论语》,等讲到《为政》篇,第二天,他对下属们说:“我近来才知道古人淳朴,年纪到了三十,才能站起来走路。”外边有听说这事的人,没有不大笑的。   原来,《论语·为政》中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
期刊
曾经终日群居微信,言不及义,跟人谈起了俺大宋来。群居有微友谓,宋朝或有污吏,却不曾或少有贪官。鄙人怼话过去:宋朝固多名臣,宋朝却不缺贪官。微友叫我举例以证。叫我说一贪,捻断几根须。蔡京是不是?蔡京是奸臣,不是贪官;秦桧算不算?秦桧是奸臣,不是贪官。弄得我好一阵窘,宋朝只搞政治站队,不搞经济反贪,五千年十大奸臣,宋朝可举两个;五千年十大贪官,宋朝好像没有哦。奸臣必贪官,贪官多奸臣,奈何宋朝无贪官传,
期刊
写下题目,鲁迅《药》中那众多人物迅即蹦到了眼前,他们正是本文燕雀之本体。唉,这些人再给他十个脑袋,恐怕也难以懂得夏瑜的鸿鹄之念,因为之间的距离太遥远了,而且体现在方方面面。   认知。燕雀认为国家就是爱新觉罗的,自己只是他们的奴隶,而且天经地义。因此,当听到“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时,个个大惊失色,痛骂“这是人话吗”?长期的皇权灌输和打压,已令他们只懂“兽话”而听不懂人话了。   精神。这
期刊
我们的“探路者”号光子宇宙飞船经过1000多天的飞行,已于数月前飞抵距离我们金球3光年的太阳系,并按预定计划对疑似存在生命的一个叫“地球”的行星进行了全方位的考察探测。第一批数据已于数日前传回金球。初步的数据分析结果是令人振奋的——可以确定,我们取得了迄今为止最为伟大的发现:在太阳系的一个叫“地球”的行星上存在着大量的具有生命特征的物种,其中一种叫作“人”的动物,已经具有相当程度的智慧,符合我们宇
期刊
清代霍丘知县阳湖左君,治理霍丘一年有余。这一年冬天,百姓抬着箩筐来到府衙。箩筐里装满了大米,还有猪蹄鸡鸭。左君把大家请进来,说:“父老乡亲们辛苦了,今天你们为什么要到这里来呢?”乡亲们说:“我们所生活的地区,多侵扰、盗窃之事。从您来到这里,我们百姓没有不快之事,能够高兴地耕种自己的田地,我们的田地幸亏您才能丰收。这新米,都是您赐予的,我们带来给您尝尝。”左君说:“上天赐予百姓丰年,乐意给予百姓东西
期刊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语出《诗经·大雅》,意思是:有人创业、干事儿,开头儿好、很好、特好……却没能善始善终,虎头蛇尾了。春秋时代的齐桓公,便是这样的典型:早年,雄心壮志冲云天,敢于善于用人,很快“五霸之首”了;可晚年,却贪图享乐了,启用坏人了……竟如猪羊一样被奸佞“圈”起来,活活儿饿死了。   想当年,“春秋五霸”的齐国,“五霸之首”的齐桓公,何等的辉煌无比啊!他之所以能成此霸业,管仲的辅佐之
期刊
某某老兄:   你好!我们相识应该足有20年吧,虽然我年纪比你少将近10岁,可你对我非常友好,说我们是“没有血缘的兄弟”,不时约我聊天吃饭、喝茶、唱歌、散步,我发表了文章、出了书,你比谁都高兴,拿着它们到处替我做宣传。每当我从别人口中听到你对我出自内心的表扬时,总觉得很惭愧,因为我很少在人前人后推荐过你的创作,不是我小肚鸡肠,更不是我不想“报恩”,而是我觉得你的作品观点偏激、学识浅薄、文笔幼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