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探讨研学作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在实践中探索出研学活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结合点有:研学本身的价值,引导学生价值观念的形成;研学教师的指导,促进学生文明素养的提升;研学伙伴的相处,帮助学生真实体验的丰富;研学记录的多样,激发学生科学本质的探索;研学评价的参与,提升学生价值评判的能力。在实践中探索出一套有利于培育并加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学指导方法:小组选题、共同设计、研前研后我做主;细致观察、巧妙引导、言传身教来示范;早上定标、晚上小结、研中研后来交流;家长寄语、孩子写信、你来我往共进步。
关键词:研学旅行;核心价值观教育;研学指导;文明素养;真实体验;合理评价。
英国著名哲学家、思想家弗兰西斯·培根在《论游历》中谈到“旅行对年轻人来说是教育的一部分,对老年人来说是阅历的一部分。”卢梭主张对儿童进行适应自然发展过程的“自然教育”,体现出旅行是自然教育的一部分,旅行是把社会当作一本书来读,研学是读这本书的一种方式。我国教育部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中指出:研学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笔者在学校组织了两年的研学旅行中,不断收获了学生在参与研学中成长的惊喜,并探索出研学活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几个结合点与研学指导方法。
“研”传身教,学在文明素养
研学指导教师在研学过程中的指导水平对研学效果和质量起着重要作用。教师在研学前要明确研学对学生的培养方向,在研学中要具备细致观察、巧妙引导、言传身教来示范的教育能力。
这些培育内容会随时随地发生,是在学生研学的同时逐渐孕育、不断滋长、自然而然形成的教育。教师通过知识整合能力,观察、研究学生的能力,在研学旅行的路途中,及时捕捉学生动态生成的问题。
研学前开展文明知识讲座,研学过程中细致观察学生的语言、行为、与伙伴相处的方式、参观学习的专注度、就餐就寝、自理能力等各方面的表现,教师在此过程中寻找恰当的时机进行引导教育,同时教师也用自身的言行来为学生做榜样。教师上车时与司机主动问好,下车时表示感谢,学生便也如此;教师候机、取餐、就餐时,自觉排队、保持安静,学生便也如此。有准备的随机教育,如研学第一天,用餐时白米饭用大碗装,当饭吃完时,和笔者一桌吃饭的一个男生A将大碗往笔者面前一捧说:“装饭。”笔者观察其他桌的同学,发现另一男生B主动帮大家去找店家盛饭,在当天的思学会上,笔者便以此为契机进行餐桌文明礼仪引导教育。又如,在一次研学旅行即将结束的晚餐上,餐桌上来了一盘“金馒头”,学生们都很爱吃,但一盘只有10个,桌上有12人,学生们纷纷请老师先吃,相互礼让。在研学记录册上,很多学生写下感悟,其中一位学生这么写:“今天老师不肯吃不够分的馒头,我们硬是让老师吃下才肯放心。我知道,也许我第一天不会这样。但是这就好似我们来这里收获的‘宝藏’。”
朱飞龙给家长的信中写道:“我收获了许多,珍贵的友情、美好的心态,也收获了一颗感恩的信,还有老师许多的举动让我感动!如孔令卓同学发烧,黄超老师日夜照顾他……这些都让我明白了,只有真切地为人民服务,才能获得人们的赞美!”价值观教育也许不是体现在主题上,就在研学过程中教师有准备、有意识地引导及教师的言行举止中。
“研”友情长,学在真实体验
人与人的交往、情感仅靠讲解无法获得真实体验,必须去经历。研学实践活动本身是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学会感恩的载体,是获得人际交往真实体验的途径。研学中设计“家长寄语”“给家长的信”是学生和家人加强沟通、增进情感的方式,学生能把所见所闻和对家的思念、对家庭成员的想念,以及通过自理生活而体验到家长照顾自己不容易的感恩之情,通过书信表达出来。
旅游的一个重要意义是交友,交友可以贯通才思,获得忠告,诉说衷肠。培根在《论游历》中也提出了“应当与他所结交的最有价值的异国朋友保持书信往来。”友情是在共同经历中渐长起来的。如本校学生在与帮扶学校海南省昌江一小同学共同研学后,沈乐萱同学在研学记录第一天写道:“我们和昌江一小的朋友们跳了富有节奏感的竹竿舞,同学间的生疏也在渐渐淡化。”最后一天写道:“我们依依不舍地与一小同学们握手告别。从开始的腼腆一直到如今的友情,离别真不舍,强忍眼泪,想永远保留着这份纯真友谊。”在友情不能自然发生时,老师可以做协助者,如徐温增同学请教老师:“我的结对子朋友很高冷,我要怎么跟她交流呢。”老师的适时指导和情境创造帮助两个同学建立了友谊。
“研”之凿凿,学在探索本质
为避免把研学旅行当作“旅游产品”,研学需要把各种社会和自然资源转化为研学旅行的课程内容,根据在研学旅行中获得对祖国大好山河的自豪感、中华传统美德的亲近感、革命光荣历史的崇敬感、改革开放成就的认同感确定课程主题,学校要根据研学主题编制研学教材,依托教材引领学生开展研学活动。以交流会议、写日记、写信、观察记录、写研学前后对比小结等形式,细心观察真实生活,深入思考,言之凿凿,探索学习的本质。
在一天的活动开始前,召开导学会,明确当天研学活动的目标和内容,讨论研学的方式方法,针对研学内容,教师对学生进行相对应的价值观引导;一天活动结束后,召开思学会,反馈一天的活动收获,对应导学会的内容做小结,每位学生撰写研学日记;在研学的中期和结束时组织召开交流会,探讨整体交流研学的收获,反思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方向。如关于威海的中日甲午战争研学活动中,研学活动前期,学生通过上网查资料、阅读书籍、询问家长等方式了解甲午战争;活动当天的导学会上,教师再对学生进行介绍;活动结束后,学生交流自己的收获,教师做引导和评价,在交流、记录、思考中深入认识。
“研”之有理,学在合理评价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一个渐进过程,活动的开展和学生意识的形成都比较复杂,要通过不同对象的观察、了解,以一个合理的评价体系去评判价值观教育的成就。家长、教师、伙伴是评价者,学生既是评价者,又是被评价者。学生在参与评价中既能展示价值观,又能提高价值评判能力。
对事物本身的认识与评价 使学生将现实看到的与之前所认识的,所查找的资料进行对比、印证。
对学生自我的认识与评价 学生进一步感悟在自理能力、交往能力、社会责任、自然认知等方面发生的变化。
对研学伙伴的认识与评价 在对他人做出客观评判的同时,更深刻体验同伴间的情感,反省自我。
来自身边人的认识与评价 来自于教师的评价主要围绕课程目标的达成上,学生个体和团队的能力获得上进行;来自于家长的评价主要在亲子关系上,在孩子的认知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上。如我校一名学生参加美国海洋文化研学回来后,妈妈的评价:一是文明礼貌上,“爆出口”行为消失;二是主动学习英文;三是立志为祖国努力学习精神得到加强。
明确方向,以知促行,以实践出真知,经过实践后对学生价值观认知的观察与分析,得出恰当、合理、有效的指导方法,切合时宜地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研学旅行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
参考文献
[1]培根.论人生[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1.
[2]祝胜华,何永生.研学旅行课程体系探索与践行[M]武汉:华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8.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市海沧区天心岛小学)
关键词:研学旅行;核心价值观教育;研学指导;文明素养;真实体验;合理评价。
英国著名哲学家、思想家弗兰西斯·培根在《论游历》中谈到“旅行对年轻人来说是教育的一部分,对老年人来说是阅历的一部分。”卢梭主张对儿童进行适应自然发展过程的“自然教育”,体现出旅行是自然教育的一部分,旅行是把社会当作一本书来读,研学是读这本书的一种方式。我国教育部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中指出:研学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笔者在学校组织了两年的研学旅行中,不断收获了学生在参与研学中成长的惊喜,并探索出研学活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几个结合点与研学指导方法。
“研”传身教,学在文明素养
研学指导教师在研学过程中的指导水平对研学效果和质量起着重要作用。教师在研学前要明确研学对学生的培养方向,在研学中要具备细致观察、巧妙引导、言传身教来示范的教育能力。
这些培育内容会随时随地发生,是在学生研学的同时逐渐孕育、不断滋长、自然而然形成的教育。教师通过知识整合能力,观察、研究学生的能力,在研学旅行的路途中,及时捕捉学生动态生成的问题。
研学前开展文明知识讲座,研学过程中细致观察学生的语言、行为、与伙伴相处的方式、参观学习的专注度、就餐就寝、自理能力等各方面的表现,教师在此过程中寻找恰当的时机进行引导教育,同时教师也用自身的言行来为学生做榜样。教师上车时与司机主动问好,下车时表示感谢,学生便也如此;教师候机、取餐、就餐时,自觉排队、保持安静,学生便也如此。有准备的随机教育,如研学第一天,用餐时白米饭用大碗装,当饭吃完时,和笔者一桌吃饭的一个男生A将大碗往笔者面前一捧说:“装饭。”笔者观察其他桌的同学,发现另一男生B主动帮大家去找店家盛饭,在当天的思学会上,笔者便以此为契机进行餐桌文明礼仪引导教育。又如,在一次研学旅行即将结束的晚餐上,餐桌上来了一盘“金馒头”,学生们都很爱吃,但一盘只有10个,桌上有12人,学生们纷纷请老师先吃,相互礼让。在研学记录册上,很多学生写下感悟,其中一位学生这么写:“今天老师不肯吃不够分的馒头,我们硬是让老师吃下才肯放心。我知道,也许我第一天不会这样。但是这就好似我们来这里收获的‘宝藏’。”
朱飞龙给家长的信中写道:“我收获了许多,珍贵的友情、美好的心态,也收获了一颗感恩的信,还有老师许多的举动让我感动!如孔令卓同学发烧,黄超老师日夜照顾他……这些都让我明白了,只有真切地为人民服务,才能获得人们的赞美!”价值观教育也许不是体现在主题上,就在研学过程中教师有准备、有意识地引导及教师的言行举止中。
“研”友情长,学在真实体验
人与人的交往、情感仅靠讲解无法获得真实体验,必须去经历。研学实践活动本身是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学会感恩的载体,是获得人际交往真实体验的途径。研学中设计“家长寄语”“给家长的信”是学生和家人加强沟通、增进情感的方式,学生能把所见所闻和对家的思念、对家庭成员的想念,以及通过自理生活而体验到家长照顾自己不容易的感恩之情,通过书信表达出来。
旅游的一个重要意义是交友,交友可以贯通才思,获得忠告,诉说衷肠。培根在《论游历》中也提出了“应当与他所结交的最有价值的异国朋友保持书信往来。”友情是在共同经历中渐长起来的。如本校学生在与帮扶学校海南省昌江一小同学共同研学后,沈乐萱同学在研学记录第一天写道:“我们和昌江一小的朋友们跳了富有节奏感的竹竿舞,同学间的生疏也在渐渐淡化。”最后一天写道:“我们依依不舍地与一小同学们握手告别。从开始的腼腆一直到如今的友情,离别真不舍,强忍眼泪,想永远保留着这份纯真友谊。”在友情不能自然发生时,老师可以做协助者,如徐温增同学请教老师:“我的结对子朋友很高冷,我要怎么跟她交流呢。”老师的适时指导和情境创造帮助两个同学建立了友谊。
“研”之凿凿,学在探索本质
为避免把研学旅行当作“旅游产品”,研学需要把各种社会和自然资源转化为研学旅行的课程内容,根据在研学旅行中获得对祖国大好山河的自豪感、中华传统美德的亲近感、革命光荣历史的崇敬感、改革开放成就的认同感确定课程主题,学校要根据研学主题编制研学教材,依托教材引领学生开展研学活动。以交流会议、写日记、写信、观察记录、写研学前后对比小结等形式,细心观察真实生活,深入思考,言之凿凿,探索学习的本质。
在一天的活动开始前,召开导学会,明确当天研学活动的目标和内容,讨论研学的方式方法,针对研学内容,教师对学生进行相对应的价值观引导;一天活动结束后,召开思学会,反馈一天的活动收获,对应导学会的内容做小结,每位学生撰写研学日记;在研学的中期和结束时组织召开交流会,探讨整体交流研学的收获,反思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方向。如关于威海的中日甲午战争研学活动中,研学活动前期,学生通过上网查资料、阅读书籍、询问家长等方式了解甲午战争;活动当天的导学会上,教师再对学生进行介绍;活动结束后,学生交流自己的收获,教师做引导和评价,在交流、记录、思考中深入认识。
“研”之有理,学在合理评价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一个渐进过程,活动的开展和学生意识的形成都比较复杂,要通过不同对象的观察、了解,以一个合理的评价体系去评判价值观教育的成就。家长、教师、伙伴是评价者,学生既是评价者,又是被评价者。学生在参与评价中既能展示价值观,又能提高价值评判能力。
对事物本身的认识与评价 使学生将现实看到的与之前所认识的,所查找的资料进行对比、印证。
对学生自我的认识与评价 学生进一步感悟在自理能力、交往能力、社会责任、自然认知等方面发生的变化。
对研学伙伴的认识与评价 在对他人做出客观评判的同时,更深刻体验同伴间的情感,反省自我。
来自身边人的认识与评价 来自于教师的评价主要围绕课程目标的达成上,学生个体和团队的能力获得上进行;来自于家长的评价主要在亲子关系上,在孩子的认知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上。如我校一名学生参加美国海洋文化研学回来后,妈妈的评价:一是文明礼貌上,“爆出口”行为消失;二是主动学习英文;三是立志为祖国努力学习精神得到加强。
明确方向,以知促行,以实践出真知,经过实践后对学生价值观认知的观察与分析,得出恰当、合理、有效的指导方法,切合时宜地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研学旅行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
参考文献
[1]培根.论人生[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1.
[2]祝胜华,何永生.研学旅行课程体系探索与践行[M]武汉:华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8.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市海沧区天心岛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