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零:20世纪猛回头

来源 :看历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tbull_c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间:2014年3月16日
  地点:北大中关新园一八九八咖啡馆
  人物:李零 杨念群 黄纪苏 唐晓峰 邵燕君 高秀芹 等
  主题:李零《鸟儿歌唱——20世纪猛回头》新书座谈
  黄纪苏:老李曾经翻译过书,后来写有关中国方术、《易经》、孔子等的书。老李给我一种感觉,在学人里头,他是一个充满世俗智慧的人,他的所有书,无论是随笔,还是比较艰深的学问话题,字里行间都布满世俗智慧。我们读书界不要错过他的作品。其实我们社会和时代产生这么一个人,是成本特别高的事情。想想同辈人很多都下乡了,或者现在已经下岗等等,他就这么一路走过来,哪个坎都过了,然后走到了今天,成为一个有大气象的,比较少见的这么一个学人、才人、德人、仁人。
  高秀芹:黄老师把李老师归结学人、才人、德人、仁人是读书界不能错过的重要人物,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判断。李老师专业背景是考古、古文字、古文献,出版了很多重要的学术著作,又出了一些超越专业领域的书,比如《放虎归山》《花间一壶酒》等,以及今天的《鸟儿歌唱》。
  邹伏婴:我是李零幼儿园的朋友。他书里面提到了我父亲,人大原副校长。我补充一些细节。我父亲曾带过两校工作组。他受处分调到北大,是在1959年年初。他和人民大学的胡锡奎不合,但跟北大的陆平很熟。因为,他和陆都是“一二·九”运动的领导人,所以他愿意来到北大。当时叫人民公社调查组,他是负责人,组长。被打成“右倾”分子以后,他也不可能再调到人民大学。北大有很多名人,包括马寅初等,肯定比我父亲名声大得多。我父亲算是有一点名声,就是因为两校调查组这个事情,因为它有个大背景 “反右倾”,北京市当时就是拿北大、人大兩校调查组作为“反右倾”的一个典型。李零书里提到我父亲的死,本来说他自杀也很简单,一般这么说也可以,但是李零说得稍微具体一点。现在传的各种情况,有的说是投湖,有的说是上吊。包括我看到的中央党校原校长高扬的回忆录。高扬当过河北省委书记,他也是辽阳人,跟我们家很熟,他在回忆录中也是提到我父亲死于未名湖。这事本身并不大。但事情离现在也就那么几十年,已经闹不清楚了。
  徐浩渊:我也算是李零的发小。我是人大附中最坏的孩子,因为我老住监狱。我曾给江青写了一个《满江青》,这就糟糕了。李零,原来我们在学校管他叫李晓风。我从小特别淘气,我初中历史老师老让背年代,然后一个年代接着一个年代,一学中国历史,我老想跳窗户出去打乒乓球,还真有一次跳出去了,结果中国历史基础很差。到美国快20年以后,才发现咱们中国文化简直太好了,好多东西美国西方文化都不如,回头才想到不行,咱们得学习。就开始听一听看一看。我特别爱看他的书。一有什么关于中国以前的事,我只有问李晓风同学才会放心。因为有些人他敢说,你问他,他什么都知道,但是说出来的东西你害怕他不对,或者不告诉你,或者不知道这个事,又不好意思说不知道,就胡编一个,但是问到李晓风就踏实了,我就知道问到底了,我在这上头还算是他的学生。我们是朋友,但我是一直向他学。
  我看他写的东西就哈哈大笑,眼泪就掉下来,忒喜欢看,他的东西能说到人心里。确实,他的语言是从心里流出来,特别能到你心里去,这个很不容易。我就盼望着,以后也不说要求百分百,大概百分之二三十的大学教授,能像李晓风同学这样,实干而且从心里发出话来。这样,我们的学生,我们的国家民族就有希望。
  我回中国这么多年以来,让我最伤心的还不仅是贪官污吏,也有知识分子。一些知识分子的堕落,这是令我最伤心的,因为它要影响好几代人。所以前些时候我就说,贪官污吏用十年清理清理,把制度弄好了,情况慢慢就好了,但是教育界如果一直这样的话,好几代人的事,不定要怎么样,不管是不行的。李零一直是我的老师,不能光说同学,一说同学好像平等,我跟李零有点不平等。
  杨念群:李零写东西充满灵气,给人有启发。首先我觉得他做东西,给人感觉算是在当下主流学术界的边缘。高罗佩的《中国古代房内考》当时是在国外很有名,但在国内属于禁书,所以他当时是翻译一本禁书,我们开玩笑说我们把它当禁书来看,就像当年看《金瓶梅》一样。看李零这本书,实际上是好奇,为什么有一个学者愿意从这样一个角度解读这样一个问题。看完之后,我觉得非常有启发,他开辟了一个新的学术脉络,跟学院里面的路径完全不一样。后来,他沿着这个路径继续走。大家觉得,方术什么的根本不应该是学者眼里的东西,但他通过一种非常有趣的解读把它扶正,并上升为一个非常精彩的学问。
  后来他沿这个路子一直往下走,包括简帛,简帛发现之后,他的解读跟艺术史结合起来,跟其他人是一个非常不一样的路子。
  实际上,他还有另一面,人的丰富性展现非常充分。他做学问的话,一定用非常专门的学问语言表达,如果要写随笔或者说谈道理,面对很多读者,那么就一定要像水流出来一样,非常简单,非常流畅,非常直白。我觉得现在学者应该学会这种转换能力:穿梭不同空间和不同场地的能力。但是要做到这样非常难。
  还有,我谈谈《鸟儿歌唱》的复杂性。20世纪很多问题,里面的复杂程度非常高,《鸟儿歌唱》以随笔形式表达了出来。这不是专场讨论会,我也没有时间把其复杂性一一作解读。比如提到奥威尔,原来大家都把他看成典型右派。为什么他是左派呢?李零写有关《1984》的事时,提及BBC。是吧,对这个我觉得相当吃惊,因为他在BBC呆过。我们现在,包括学术界最大的问题,就是把东西简单化站队,非左即右。
  高秀芹:一说左右,可能会站到一个位置上,其实杨老师一直在探讨复杂性,而不是给一个命名,把某一个人或某一种立场放在某一个位置上。
  李零:《中国古代房内考》不是我一个人翻译的,而是四个人,其中之一就是张进京。
  张进京:我们和李零从3岁就认识了。他是个挺坏的人,有才,奇才,我们浑浑噩噩地从小打架,他手黑,脑子比较快。他个子不高,但是下手很狠,我打不过他。表现不好,成绩都是优,他也不能当优等生。他从初中二年级就开始读《大学》《小学》《中庸》《孙子兵法》等等,读得非常上瘾,非常痴迷,到高中成绩不坏,考人大附中,他五班,我二班,他不买课本,为什么呢?他说“我姐姐有课本”,他姐姐大一,他姐姐非常有学问,他用他姐姐的课本,上课也不听讲。我还有一个朋友也跟着他读古书。班主任说,你跟他混什么,他读三天书就能及格。   邵燕君:我是李零老师的粉丝,虽然说跟李零老师是同事,但是没有机会在系里见到李老师,中文系分新办公室,李老师的办公室就是一进门最显眼的那间,李老师不大去。中文系有一个大学问家在这儿镇着,让人感觉踏实。李老师的这些文章,我好多都是从微信上看的。两个感觉特别鲜明,一个就是挺痛快的,另一个感觉就是,他把简单明白的话说得特别毋庸置疑。
  梁鉴:我跟我表弟杨念群不一样,我不是学术圈里头人,我就是瞎玩,文物爱好者。我也是李老师的粉丝,这么多年跟李老师跑过很多地方,跟李老师学到的东西也非常多。李老师,我觉得很大的一个特点是举重若轻,把很复杂的东西,用很浅显的语言表达出来。我觉得这是大家本色。经常跟李老师在一块儿,我感觉到,李老师古书读得太多了。李老师跟我讲,他上下班读书不用说了,在车上都要看书,在所里上班也是上厕所小跑去多挤点时间读书。李老师写文章,你能感觉到他的视角确实很不一样,非常受启发。
  周乃蓤:我是不速之客,我是徐浩渊的妹妹,我对李老师非常崇拜。我昨天在姐姐家里面一听到有这样一场盛会,马上说,能不能听一下,而且有机会见到李老师。我们是同一辈,因为年龄上我也基本上是老三届这一拨儿,但是我们运气很好,因为那时候在台湾念书,我在台湾读大学。台湾大学是北京大学的翻版,我们老师都是从北京大学来的,后来我的整个教育过程是非常完整的。我对你们的生活经历,非常敬佩,而且也对你们非常同情。我觉得你们做学问,可以带进更多的人生体会,而我们基本上是在温室里面长大的。
  唐晓峰夫人:我跟李零认识很长时间了,大概80年代末,那时候我们到中文大学访问,有一次,我跟许倬云聊起,我说李零正好在中文大学开一个会。许倬云说,他的书美极了,尤其他的文字,今天晚上我一定要见他。就在这个时候,我跟李零见了面。许倬云,大家都知道,他身体很不方便,但是他坚持一定要见李零,这留给我的印象特别深。
  唐曉峰:回归到这本书,这书的副标题叫“20世纪猛回头”,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大的话题,这个话题应该可以说是一个焦点,我们这一代人现在已走到这一步。我们这一代人从懂事开始熬了五六十年,经历了很多事情,很多事情都是带问号的,都不是那么清楚,好像清楚的仅是上小学的时候,好像觉得什么问题都没有。后来一个一个问号伴随着我们这一代人。每个时代都有一大堆问号,都没有结论。这么走了50多年。猛回头,就是清理一下我们这些问号。这些问号有一些是我们这一代人的,但有一些恐怕不是我们这一代人,不仅仅是我们这一代人的,甚至有一些问号恐怕也不是我们中国自己的。所以这样回过头去思考,有极大的价值。其价值已经不仅仅是学术性的。
  潘维:我插一句,20世纪是人类最激动人心的一个世纪,战争规模大,科技发展也是从飞机到互联网,从人飞离地面一直到互联网都是20世纪的东西,原子弹也是20世纪的东西。 20世纪最激动人心。 20世纪的前半期是黑白分明,很精准,谁对谁错大家很清楚。但是就是这批人所经历的20世纪后半期,一个人有一个人的观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肯定不能够简单说除左就是右,没那么简单。但是就是这批人,我猜想,写这样一些著作,对后人应该很有价值。因为你们的观点其实不一样,这是一个很复杂的情况,甚至可以这么说,就是四中、八中和人大附中和清华附中这一批背景也都不一样,所以这一段历史通过每个人的不同感受展示出它的复杂性,我觉得很有意义。
  韩毓海:李老师是我老师,一直培养着我们这一代人,我始终是李老师的弟子。包括李老师在内的老师们教育年青一代的学生保持着北大优良传统。李老师他确确实实是极为丰富的。从他这儿学到学问不敢说,李老师学问大,但是我学到李老师的关心天下、关心世界。李老师是80年代过来的这拨人,但是他对这个世界的理解,在80年代这些老前辈当中,我觉得是最深刻的之一。他英文好,中文系英文好到像李老师这样的几乎没有。他了解美国,真了解美国,真懂美国。
  李零:我其实没有太多要说的,主要还是感谢。感谢咱们几个年轻朋友做了很多工作,把书做出来了。其实我也没希望一个书非得要印多少多少,只是希望印得好一点,有3000个人读,这就是最高的限度了。刚才大家说了很多我愧不敢当的话。
  我们上一代的很多人说,一眨眼八年抗战结束。长征时,很多人十几岁、二十几岁。我们好像三十年、四十年一眨眼就过去了,所以经常感叹去日苦多,没几天蹦跶了。
  80年代我是真比较专注于学术,往后不是说我不专注于学术,而是我觉得,人随着年龄越来越大,就有一些力不从心的事情。比如像已经过世的俞伟超先生,以前,张承志到他家里,对一点很不满意。他说,俞老师过去写文章,后面几百个注,现在写文章已经不是这样了;家里书柜角断了,桌子歪着,也不扶一下。其实俞老师年龄越大越不像以前写那些细腻的东西了。我年纪越大越想找出一些时间来读书,我觉得自己年老力衰以后,应该多读别人的书。我觉得,有好多学问不一定一个人包圆儿了,实际上可以读别人的东西,这样或许能够节省一部分精力,能够弥补年龄过大的问题。
  我最近几年写的东西其实就是读书笔记,我只是用自己的个人能力来写一些自己能够做到的东西。我也常常对自己的东西很不满意,不断想改造文体。像我的两个老朋友,就是我们发小吧,他们跟我从小长大,他们知道我是什么“东西”。像刚刚邹伏婴给我纠正了一件事,其实我现在很容易出错,包括给人家书题个名我经常都问一下,因为经常把人名搞错。
  我相信人脑很容易出错,所以有一些东西也不一定美化。比如说我老改文章,我以前很痛苦,拿剪子糨糊黏来黏去,太痛苦了。现在大家生产效率高一点,这个是托福于电脑的。我说自己是“劳改犯”,一个文章我可能会改几十遍。可能只有一个表达是最好的,可你总是找不到这个最好的表达。每次改的时候,会发现可能有更好的表达方式,艺术就是这样一个最好的东西。或许还是找不到,但勉而为之吧,试图去做。我是有点强迫症的,我从小就是这样,如果放假留作业,就赶快把作业做完去玩。兵法有贵先贵后,我是贵先的,现在学生呢,他们都贵后,拖到最后一天。最后交的时候,木已成舟了,你也没什么办法,无可奈何了。
  其实只要你自己想做,就能做好事情。我们的学生都那么笨吗,我觉得现在的年轻人其实比我们那时候条件好多了,人也聪明,问题是你要真拿你自己的文章当回事,反复去修改,一定要把文章写得更好。我就说这些,谢谢各位的光临。
其他文献
袁家的第一桩“大事业”,是与改天换地有关的。  明代中期的陆容在《菽园杂记》里说,他“尝闻父老云:太宗初无入承大统之意,袁珙之相,有以启之”;又说“太宗之有大志久矣,(袁)珙之相,特决之耳”。  太宗即永乐皇帝朱棣,太宗是他的庙号,即在皇族宗庙里的尊号。一般开国后的第二个皇帝都习惯称太宗。“太”是极尊的字,如太极、太上老君,只有参与“打天下”,有汗血之功的兄弟或孩儿,才能荣幸地得到这个尊号,如唐太
期刊
今天,我们来讲讲圣人之“聖”。《中庸》多次提到圣及圣人。在古代圣王、圣君常常并称。如《左传》:“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主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孟子·滕文公下》:“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是在讲圣王没,诸子才蜂起的。《管子》:“圣君任法而不任智,任数而不任说,任公而不任私,任大道而不任小物,然后身佚而天下治。”《荀子·臣道》:“事圣君者,有听从,无谏争。”圣王合一,有
期刊
在他從北大退休后,65岁生日那天,思旭、凤珠、阿忆、孔庆东等83级的北大本科生,到他家里给他庆祝。晚餐桌上,他说:  “一下子到了65岁,做了些什么?都快一生了。我出过不少书,做过不少事,但最让我自豪的是当过83级的班主任。我是小地方来的,基督教家庭出身。祖父是牧师。外祖父也是牧师,在广东偏远的比利时教堂当了一辈子牧师。‘文革’时候,外祖父去世,当地人用当地的风俗,光着脚去给他送葬。我的智力一般,
期刊
时间:2014年3月16日  地点:北京今日美术馆  人物:刘苏里、许纪霖、刘柠、野夫、毛喻原  现代政治的最高协议书不是“你死我活”,而是“你活我也活”,是一种妥协的最高艺术。在研究中国近代史的过程中,许纪霖觉得20世纪20年代李大钊与胡适的“问题与主义”之争,就是很典范的君子论战。他们坚持己见不让步,但彼此尊重对方的人格。  3月16日,北京今日美术馆,著名学者许纪霖、研究中日问题的评论者刘柠
期刊
《清朝十大名人家书》,是由一位名叫襟霞阁(主)的人编纂的,最早的版本是1925年由上海共和书局出版的《十大名家家书》。1935年上海中央书店再版时以《清朝十大名人家书》为名。20世纪90年代后还有一些类似版本在出版。上述版本的内容完全相同。这十大名人绝对是清朝政治史和文化史上的重量级人物:郑板桥、纪晓岚、林则徐、左宗棠、张之洞、胡林翼、彭玉麟、曾国藩、李鸿章和袁世凯。自1925年初版开始,《清朝十
期刊
十年前(该文写于2005年——编者注),时逢《马关条约》签订一百年,忽生怀古之心,从东京直奔下关(旧俗称马关),却未得入住春帆楼。岁月荏苒,依然有心怀古,这次提早预约,如愿一泊春帆楼。《马关条约》就是在这楼里签订的。  春帆楼是日本式旅馆,只有几个房间。虽然又到了吃河豚时节,但新年刚过,旅客寥寥,我住的是“环之间”。此间在三楼北端,是套房:一洋式,有床有桌椅;一和式,铺满草垫子。和式用餐,洋式就寝
期刊
上海滩的堂子  民国年间,您若是去了十里洋场上海滩,一定要到风月场见识一番。彼时上海的烟花柳巷,基本等同于现在的各种“会所”,谈生意、干革命、讲斤头(黑社会讲和),主角们大多都是边吃花酒边听曲,谈笑间把事情办了。  蒋介石的结拜大哥、上海沪军府都督陈其美,在青帮中的辈分是黄金荣的师叔、杜月笙的师爷,性喜交游,成日花天酒地。同盟会成员张奚若回忆,辛亥革命前,他在上海“清和坊怡情别墅”拜访陈其美:“第
期刊
第一次知道春帆楼是看一篇原新华社驻东京分社社长的文章,在他离开日本回国前,特意去下关的春帆楼参观,我才知道,这个如今已被开发为饭店的地方,竟是当年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地。  2014年,又一个甲午年,人们以各种形式纪念、反思两甲子之前的那场战争。但是在这一年即将结束的时候,统计数据告诉我们,中国赴日旅游的人数,较上一年有很大的增长。看各种赴日旅游的攻略,富士山、银座、温泉等是最常见的关键词。很少
期刊
自从人类社会告别了物质生产自给自足的时代,分工不断细密,交流更加频繁,“交通”就成为了生产、流通和消费的重要基础。  上个世纪初以来,汽车工业飞速发展,机动车保有量激增,公路运输为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基础,给人们的社会生活带来了便捷。但随之而来的拥堵也成为了一种典型的城市病症。  在新中国建立的几十年间,公路交通飞速发展。北京市内的公路交通,从最初起步到目前“京津冀交通一体化”蓝图的制定和逐步实施,
期刊
日前,为了给学生“减负”,上海市教育局推出了新版的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材,将旧版教材中“古诗诵读”板块下的8首古诗全部删除,引发了各界的关注和热议。  9月10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师范大学考察时表示“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的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的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随后,北京师范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任翔表示,她非常赞同习主席的观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