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

来源 :西部散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wnew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晚饭后,在家附近的红海河漫步。不知不觉中我的脚步停留在一棵高大的柳树前。
  老家的村口,离二道河不远处也有一棵百年老柳树。谁都不知道它高耸入云站在那里多少个春秋。在我的记忆里,故乡的柳树是那样的雄伟,那样的美丽。就像父亲用威武的身躯捧起婀娜娇媚的母亲,柔嫩如丝的秀发柔柔地披下来,显出万千柔美的姿态。对我来讲,它是故乡的象征,更是对故乡的信念。自然也成了我这些年背井离乡游子的思乡树。无论身在何处,只要见到柳树,淡淡的遗憾里勾起了对家乡的深切怀念。
  此时此刻,我仰望着这棵柳树,突然归心似箭,恨不能马上回到魂牵梦萦的故乡怀抱,去仰望那故乡的神。
  第二天一大早,我把所有事情全部抛在脑后,背起背囊上了路。直奔老家吉林省磐石市二道甸子村。
  离开故乡整整40年,一想到很快就能投进日思夜想的故乡怀抱,心潮澎湃,顿时涌起难以描述的甜蜜,沉浸在幸福之中。
  车开得很快。本来七个多小时的行程,没到六个小时就悠悠地驶进老家的村口。我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迫不及待地直奔村口的老柳树,我要在它的面前高喊:“我回来了,我的故乡!”
  然而,展现在我面前的老柳树是那样的憔悴、凋零,沧桑,那样的陌生。和我心目中高聳入云,威武的形象完全判若两样。我大失所望,痛彻心扉。
  难道这就是我日思夜梦的神吗?
  柳树的整个躯干基本干枯,特别是大树的中心部位以上基本都死掉。但不知什么在顽强地支撑着它衰败的,在大树的底部和中部还支撑着零零散散的枝条,在习习的微风中轻轻摇动,见证生命的气息。
  我沉浸在深思里,默默地仰望着它。是悲,是喜,没有了感觉。
  村里很静。大部分村民基本都离井背乡,不是去了韩国就是进了城,去追求“梦想”去了。很多民宅由于常年无人居住,又无人打理,变得狼狈不堪。屋前屋后杂草丛生,触目之处,遍地凄凉。往日的车水马龙已经变成了遥远的传说。所幸的是由于附近的汉族人接手承包经营,朝鲜族两代人辛勤耕耘的土地并没有荒废,也维持了村子的生存。
  我走进村子里仅有的朝鲜族家庭。她是我的小学老师。因为人口的流失,后来学校不能维持只得关闭,她只好也涌入了去韩国打工的潮流。幸运的是她去的比较早,而且很勤奋,挣到了一笔钱。但她并不像别人继续留在韩国或到城里买房养老,毅然选择了坚守故乡。
  当我走进她家的时候,刚开始她并没认出我。待我一番提醒,她才恍然大悟,紧紧地握住我的手,嘴唇微微抖动着,久久不能开口,豆大的泪珠从她的双眼滚落下来。紧握的手在颤抖,顿时一股热流传遍了我的全身,我再也无法隐藏我那所谓的斯文和男人的尊严,我的喉咙像被什么哽住了,眼前一片雾雨。
  老师走进厨房准备晚餐,我说不用麻烦了,天黑以前我还要赶回城里找住处。她说来之不易,既来者则安之,挽留我在她家吃晚饭,让我住一宿之后回去。


  吃罢晚饭,她带我去了我读过书的小学,但走进学校运动场的时候迎接我的并不是当年朗朗的读书声,而是咕噜咕噜猪叫声。不是温馨而香甜的槐花香,而是熏鼻的猪粪味。
  心痛!
  学校的东侧有一片玉米地。是当年半工半读师生思想教育用的试验田。但如今田地里看不出庄稼的痕迹。零零散散摆放着建筑材料一片荒凉。老师说,因为近几年猪肉涨价发了财,老板把地征下来,准备扩建猪场。
  见到这片玉米地,我的脑海里突然出现母亲的形象。当时,母亲在校办厂里上班。有一天我下课正要回家,母亲把我领进校办厂没人处,塞给我一个用衣物包的东西。告诉我是烤玉米,一个让我吃,剩下的留给年迈的姥姥吃。饥饿肚肠的我兴奋不已,没等回到家,忘记了给姥姥留一个就已经囫囵吞枣吃得精光。
  晚上,母亲回到家并没发火,只是流下了泪她为了再给我和姥姥烤玉米吃,默默地走出房间,走向学校的试验田。然而,就因为这样,母亲再也不能在学校校办厂里上班了。因为被值班人员发现母亲“偷”学校的玉米,被开除了。
  后来,我才知道母亲并没有偷学校的玉米。因为社队里统一发放的粮食不够吃,母亲为了填饱孩子们的肚子,在学校的玉米地旁边偷偷地开荒种了点玉米。但当时那是违法行为,母亲只能哑巴吃黄连把委屈咽在肚子里。
  也许这些年对老师来讲最缺的就是聊天的伙伴,但老师看出我的情绪很低落,怕打扰到我,回到家后,她在另一个房间里铺好平常自己都舍不得盖的新被褥,让我早点休息,好让我早起赶路。
  我躺在炕上,明明是回到了魂牵梦萦的故乡,但总是感觉没有了归属,心里感到一片茫然失落,伤痛涌上心头,整夜难眠。
  第二天一大早,老师把我带到我大爷和大妈的坟地。坟地周围还是一片杂草,一片凄凉。但坟墓清理得还是很干净。老师说,因为村里只剩下了她一家朝鲜族人,远处回不来的老乡们经常求她扫墓。后来,慢慢变成了习惯,不管是否有求于她,只要子孙们不能过来扫墓,清明节和中秋节她都习惯性地要过来替老乡们扫墓。
  对很多人来说,故乡除了祖坟带不走,真的没什么可值得留恋的了!但对她来讲,守护祖先的灵魂是一种信念。
  乡思变成了乡愁。和大部分朝鲜族村庄一样,故乡步入了没落。然而,我又能为你做什么呢?
  也许这是社会发展城市化的必然产物吧,我这样来安慰着自己。
  ——选自《西部散文选刊》微信公众平台
其他文献
雪花弥漫,晶莹了整个世界。  无定河涅白的冰面上,落叶飘零。某些被风散落在拐角处鲜红的炮屑,似乎依然昭示着新年的祥瑞。  大地银装素裹,所有的垢物都被覆盖,仿似一个纯澈的童话世界。修葺一新的河滨公园,素净如一抹淡雅的水墨画卷。有浅浅的脚印,轻快地跳跃着,一直延伸至目所不能及的地方。  汽车站距此数百米。当一辆从南边缓行的班车,喘着粗重的气息走进那个蜷缩在城墙脚下的汽车站,几个瘦若纸屑的人影从班车上
期刊
老家门前有个一道场,一道场的外面,是一望无际的田野,站在家门口,遥望田野,一树树紫白的繁花就灿烂地开放在你的视野里,这种感觉,就像不小心与一位漂亮姑娘撞了个满怀,一种不期而遇的欣喜,让你心头为之一振。  鲁迅先生在《秋夜》文中,首句写道:“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两株树,一株是枣树,另一株也是枣树。”在我的家门口,也有两棵树,一棵是楝树,另一棵还是楝树。这两棵楝树并立在道场的边沿上,就像一对孪生兄弟,
期刊
沉静,应该是江山的底色。我们喜欢用更多的律动方式,如阳光走读的方式,鱼儿畅游的方式,打开轩窗的方式,走近敞篷的方式,是因为想与江山互致生命的成长。  人们常以云的变幻来抒写社会的交响,用流水来呈现时间的流淌,但又有谁真正敢把生命交给它们,交给某种习以为常的物质打理。风云际会,风雨再起;时光流逝,逝者如斯夫。一个兆示社会变局,一个呈现时间有序流动。  人们习惯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思考它,又用自以为是的
期刊
一  天气预报说连续三天都有大到暴雨,景区闭门谢客,网络群里一片防汛之声。  女儿说,妈,这周我就不回去了吧!大到暴雨,还是不出远门的好。女儿被困在了“远门”之外。反倒把回家说成了出远门。  学校是要照常开学的,高中的课程,风雨无阻。小鹿刚刚去浙江同她的父母团聚,便又匆匆回来。我便带了小鹿,在傍晚的风中去了二姐家。  小鹿的日程安排得满满当当,从浙江回来到外婆家,又到我家,又回到她自己家。  不知
期刊
女儿的“情话”  “爸爸,您的白头发越来越多了,去处理一下吧,您看您这么年轻!不用搞得像个老气横秋的长者吧?”  一天早上,刚刚大学暑假归来的女儿仰着脸对我说,一半是调侃的幽默,一半是拥有“小棉袄”般的馨香。她在家的近些时日,生活中的诸多家务有她帮忙料理,我感觉轻松了许多。一直以为自己有一颗童心,似乎并没有感觉到岁月曾精心雕琢过我的脸颊。  “老爸,您这一张脸不知省了多少化妆品费用啊?一年到头都不
期刊
我的故乡四面绕山,漫山遍野的果树郁郁葱葱,尤其是一到夏天,红彤彤的桃子和李子杂交的江南名果——桃形李就会挂满枝头,果农们这时候就会露出满脸的微笑,无论酷暑多么难耐,山路多么陡峭,都激情澎湃,动力满满,挑担的挑担,推车的推车。拖拉机开往山上平坦处,水库边一靠,不到半分钟时间,就会收到果农一篮子李子,半天就可以装满半车或一车。市场销量之火爆可想而知,不仅成了当地农民的一大收入来源,还让外来人员近距离目
期刊
“我们曾终日游荡在故乡的青山上……”每每听到经典老歌《友谊地久天长》的旋律,思绪总带我回到家乡——苍马山下那个背山面水的小村庄,那情那景恍如昨日,回忆悠长。  立秋时节,雨后初霁,苍马山景区天气渐渐凉爽。驾车自后山的旅游路蜿蜒盘旋,路旁苍翠欲滴,景色宜人。远观,河汊交织,阡陌纵横,将这醉人的秋色分割成一幅幅精美的画卷。  后山的幽静与山前景区的嘈杂对比鲜明。这里远离尘世的喧嚣,只有宁静秀丽的山乡和
期刊
“不要憑一个人的外貌去判断TA的品格好坏”,这是大家都放在口头边的一句话,也是非常正确的。然而,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种不自觉地以貌取人的倾向。(如果有变化,那一定是在交往以后)尤其是在第一次见到时,常常都会根据对方的衣着、配饰来判断TA的身份和地位。  在这个大千世界里,什么样的人都有,衣着,往往就是一个人性格、为人、心态、身份和地位的象征,虽然这看起来有些片面,但事实就是如此。于是,在特定的场合下
期刊
在不知不觉之间,我与妻子已近知命之年。岁月的脚步,总是在你我不经意间,匆匆……  记得一首歌中唱道:刚刚学会懂事就老了。回眸既往,或许时常在父母面前的原因,总感觉自己还是一个长不大的不太成熟的孩子。但是每每看到双方的老人,看到他们茂密的青丝轉为稀疏的白发,看到\饱经沧桑的印迹,看到悄然爬满了双颊的那一道道皱纹,才醍醐灌顶般恍然顿悟,原来父母真的在悄悄变老了。  因为工作变动的原因,我们来到美丽的白
期刊
女儿出生的时候,我的工资很低,396元,两年后涨到了585元。那时候小孩子的玩具也不多。有一次我去镇上赶集的时候,看到了一袋小黄鸭,用网兜装着。鸭妈妈后背上驮着5只小黄鸭,很美好很温暖!  当时我想着是地摊货品,虽然便宜但我还是担心对孩子的身体不好。我用鼻子闻了又闻,还好没有异味儿,鸭子身上的黄色也不掉色。我很纠结,孩子毕竟还小,放下了拿起来,拿起来又放下,反复纠结了好几次,就是拿不定主意。  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