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小学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因此,科学探究这一小学科学课堂的核心理念要深深地植入广大科学教师的思想与行为之中,使我们的科学课堂真正落实学生在科学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使得学生既能学会科学知识、科学方法与技能,又能培养科学能力、科学情感与价值观,较好地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然而,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低效性,淡化了科学教学目标的落实,降低了科学课堂教学的效率。为了改进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增强教学的有效性,必须从教师思想和课堂提问入手,切实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小学科学课堂的有效性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课堂提问要贴近学生生活
要让生活中的真实情境成为《科学》课堂教学提问的重要资源。小学科学教学内容有着丰富、生动的现实生活背景的支撑,我们要建立起“生活科学”的理念,以课程标准为指导,以教材为框架,大胆应用生活中的素材创设学习情境进行提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学习应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创设教学情境,可以引导学生感受科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使之产生“情境效应”,它能有效地激励起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促使学生走出“要我学”的低谷,进入“我要学”的积极状态,从而达到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高效性。例如《神经》这一课,我主要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
1.在开始做“打手”游戏之后提出:为什么有的同学被打到的次数多、有的同学被打到的次数少?(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引出需要研究的问题:同学们的反应有快有慢。)我们大家所说的反应是怎么一回事?是由哪些东西在起作用呢?(由此引出我们这节课需要研究的问题:神经。)
2.在做完“酒精触碰身体”后提出:人对外界的刺激会做出各种各样的反应,那么外界的刺激信号是怎样传递给大脑的?我们大脑发出的命令又是怎样传向各处的?(由此引出神经的传递路线。)
3.在做完“拍手跺脚”后提出:这么说来,我们身体的活动、感觉都是由大脑直接控制神经的?(由此引出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顺利完成“膝跳反应”的实验。)
二、课堂提问要向最近发展区发展
建构主义的学生观认为,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引导学生投入学习过程,必须了解学生学习的起点。
教学的基础是学生的现在发展区,分析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经验、情感、思想状态,是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的前提和基础。这些知识和经验可能是下一步学习的铺垫和助力;也可能形成思维定势,成为下一步发展的障碍。所以我们提问不能随心所欲,而要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例如:在研究吹泡泡的实验中,三年级的学生对于“为什么阳光下的泡泡是五颜六色的”这样的问题是无法回答的,提出这样的问题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无效的。我们可以换一种提法:“我们吹出来的泡泡只有一种颜色吗?”这样既可以让学生进行研究,又保护了学生那颗乐于探究的心。
三、课堂提问后要适时等待,让学生有思考的时间
“一问一答”是课堂教学中常见的现象,可往往更多的是“一问即答”。让我们不由质疑:这样的问题有价值吗?这样的答有思想吗?在朱瑶池老师的课上,我们发现学生的回答让人惊叹、折服。或许有人会说这是学生素质好,可再好的素质如果没有时间考虑其回答会有深度吗?这正是得益于朱瑶池老师的等待。朱老师在上《肺和呼吸》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吸入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成分有什么变化?”这个问题提出之后,当有位学生举手时,她若无其“视”,是她没有关注到全体学生吗?我想肯定不是,她是在等待。渐渐地,小手举得多了,小手如林了,这不正是朱老师耐心等待的结果吗?乍看这一过程,风平浪静;细品吧,一朵朵智慧的浪花正在这无声的等待之中悄悄绽放。
等待,是一种教学艺术,是教师教学理念的外显,也是教师从容心态的表现。让我们一起学会等待吧!等待方能使师生共同成长,让科学教学充满成长的气息;等待方能使师生共同思考,共同演绎精彩!
四、课堂提问要让学生有思考的空间
如在学了《加热与冷却》后老师提出:“有人说我们的物体受热后会膨胀,受冷后会收缩,你同意不同意?”这样的问题就是封闭的,应该换成:“有人说我们的物体受热后会膨胀,受冷后会收缩,你怎么看?”再如镇江市新区实验小学的徐迎春老师在出示孙悟空的“七十二变”后提出:“我们生活中有哪些物质在变化?找一找。”这样的问题留给学生的思考空间是很大的。总之,小学科学课堂提问是科学,也是艺术。恰当而富有艺术性的提问,是启动学生思维的钥匙,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催化剂,是架起学生探求新知的桥梁,是提高科学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提问,使提问达到最优化程度,让优质的提问贯穿于小学科学教学的全过程。教师要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易到难,层层铺垫;教师在优化课堂提问时,要做到问点准确、问法艺术、问时恰当、难度适中,以达到提高小学科学教学效率、促进小学生发展的目的。当然,对于教师来说,提高科学课堂提问艺术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这也就要求我们教师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反思,积极提高自身素质,时刻为自己“充电”,进而达到师生共同进步,创造教与学的和谐发展。
一、课堂提问要贴近学生生活
要让生活中的真实情境成为《科学》课堂教学提问的重要资源。小学科学教学内容有着丰富、生动的现实生活背景的支撑,我们要建立起“生活科学”的理念,以课程标准为指导,以教材为框架,大胆应用生活中的素材创设学习情境进行提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学习应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创设教学情境,可以引导学生感受科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使之产生“情境效应”,它能有效地激励起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促使学生走出“要我学”的低谷,进入“我要学”的积极状态,从而达到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高效性。例如《神经》这一课,我主要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
1.在开始做“打手”游戏之后提出:为什么有的同学被打到的次数多、有的同学被打到的次数少?(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引出需要研究的问题:同学们的反应有快有慢。)我们大家所说的反应是怎么一回事?是由哪些东西在起作用呢?(由此引出我们这节课需要研究的问题:神经。)
2.在做完“酒精触碰身体”后提出:人对外界的刺激会做出各种各样的反应,那么外界的刺激信号是怎样传递给大脑的?我们大脑发出的命令又是怎样传向各处的?(由此引出神经的传递路线。)
3.在做完“拍手跺脚”后提出:这么说来,我们身体的活动、感觉都是由大脑直接控制神经的?(由此引出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顺利完成“膝跳反应”的实验。)
二、课堂提问要向最近发展区发展
建构主义的学生观认为,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引导学生投入学习过程,必须了解学生学习的起点。
教学的基础是学生的现在发展区,分析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经验、情感、思想状态,是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的前提和基础。这些知识和经验可能是下一步学习的铺垫和助力;也可能形成思维定势,成为下一步发展的障碍。所以我们提问不能随心所欲,而要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例如:在研究吹泡泡的实验中,三年级的学生对于“为什么阳光下的泡泡是五颜六色的”这样的问题是无法回答的,提出这样的问题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无效的。我们可以换一种提法:“我们吹出来的泡泡只有一种颜色吗?”这样既可以让学生进行研究,又保护了学生那颗乐于探究的心。
三、课堂提问后要适时等待,让学生有思考的时间
“一问一答”是课堂教学中常见的现象,可往往更多的是“一问即答”。让我们不由质疑:这样的问题有价值吗?这样的答有思想吗?在朱瑶池老师的课上,我们发现学生的回答让人惊叹、折服。或许有人会说这是学生素质好,可再好的素质如果没有时间考虑其回答会有深度吗?这正是得益于朱瑶池老师的等待。朱老师在上《肺和呼吸》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吸入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成分有什么变化?”这个问题提出之后,当有位学生举手时,她若无其“视”,是她没有关注到全体学生吗?我想肯定不是,她是在等待。渐渐地,小手举得多了,小手如林了,这不正是朱老师耐心等待的结果吗?乍看这一过程,风平浪静;细品吧,一朵朵智慧的浪花正在这无声的等待之中悄悄绽放。
等待,是一种教学艺术,是教师教学理念的外显,也是教师从容心态的表现。让我们一起学会等待吧!等待方能使师生共同成长,让科学教学充满成长的气息;等待方能使师生共同思考,共同演绎精彩!
四、课堂提问要让学生有思考的空间
如在学了《加热与冷却》后老师提出:“有人说我们的物体受热后会膨胀,受冷后会收缩,你同意不同意?”这样的问题就是封闭的,应该换成:“有人说我们的物体受热后会膨胀,受冷后会收缩,你怎么看?”再如镇江市新区实验小学的徐迎春老师在出示孙悟空的“七十二变”后提出:“我们生活中有哪些物质在变化?找一找。”这样的问题留给学生的思考空间是很大的。总之,小学科学课堂提问是科学,也是艺术。恰当而富有艺术性的提问,是启动学生思维的钥匙,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催化剂,是架起学生探求新知的桥梁,是提高科学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提问,使提问达到最优化程度,让优质的提问贯穿于小学科学教学的全过程。教师要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易到难,层层铺垫;教师在优化课堂提问时,要做到问点准确、问法艺术、问时恰当、难度适中,以达到提高小学科学教学效率、促进小学生发展的目的。当然,对于教师来说,提高科学课堂提问艺术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这也就要求我们教师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反思,积极提高自身素质,时刻为自己“充电”,进而达到师生共同进步,创造教与学的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