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课程是对学校数学教育内容、标准和进度的总体安排和设计。只有注重学法指导、运用课堂例题的安排、巧妙设计课堂练习题,才能真正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高中 数学教学 课堂效益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上课并不像把预先量好、裁好的衣服报样摆到布上去,问题的全部在于,我们的工作对象不是布,而是有血有肉的,有着敏感而娇弱和精神的学生。”面对我们的教学对象,如何提高数学教学的课堂效益,值得我们深思。
一、数学的特点
(1)高度的抽象性。数学研究的对象本来是现实的,但由于数学仅从空间形式与数量关系方面来反映客观现实,所以数学是逐级抽象的产物。
(2)逻辑的严谨性。数学结论的可靠性有其严格的要求,观察和实验不能作为论证的依据和方法,而是要经过逻辑推理(表现为证明或计算),方能得以承认。比如,“三角形内角和为180°”这个结论,通过测量的方法是不能确立的,唯有在欧氏几何体系中经过数学证明才能肯定其正确性(确定性)。
(3) 应用的广泛性。由于任何客观对象都有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从理论上说以空间形式与数量关系为研究对象的数学可以应用于客观世界的一切领域,即可谓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
二、数学学习的特点
数学自身的特点,决定了数学学习是人类学习活动中的一种特殊活动。数学学习需要学生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直觉思维能力,用来处理多级抽象概括的数学知识经验,进行形式符号语言的运算推理。学生数学学习的思维方式,往往是“理论—实践—理论”的模式,与数学家的思维模式相比,必须经历逆转的心理过程。中学生的数学学习,是按课程方案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数学学科的学习,数学课程的特点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更具有自己的风格和特色。
结合数学的特点和数学学习的特点,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提高高中数学教学的课堂效益:
1.注重学法指导。在数学教学中,开展学法指导,正是提高数学教学效益的一个突破口。
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数学学法指导应该着重指导学生学会理解数学知识、学会解决数学问题、学会数学地思维、学会数学交流、学会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等。
教师要使学生做学习的主人,真正体现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性原则。比如在预习时,教师应指导学生如何阅读教材,怎样把握本节知识的重难点,在给学生讲解一个综合性较强的数学题目时,应向学生暴露教师的思维过程等,从而完成由“学会数学”到“会学数学”这个过程的转化。
2.课堂例题的安排。 学习知识的主要目的是要运用它来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把课本知识与实际问题紧密结合起来,例题的安排时要考虑以下几方面。
(1)联系学生的学情安排例题。学习新知必须建立在已有的基础之上,从内容上讲,这个基础既包括知识基础,又包括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还包括学习兴趣、认知意识,乃至学习态度等有关学习动力系统方面的准备。
(2)联系学习目标和任务精选例题。例题的作用是多方面的,最基本的莫过于理解知识,应用知识,巩固知识;莫过于训练数学技能,培养数学能力,发展数学观念。为发挥例题的这些基本作用,就要根据学习目标和任务选配例题。
(3)联系学生解题的心理过程来设计例题教学程序。按照波利亚的解题理论,一般把解题过程分为弄清问题、拟定计划、实现计划、回顾等4个阶段。
3.课堂练习题的设置。使单调枯燥的练习多样化、层次丰富。数学课中的练习容易流于“形式单一”,学生感觉枯燥乏味,为了做题而做题,因此每一位数学教师都要精心地设计练习,使其形式丰富、有层次,让学生通过数学故事、数学游戏、数学活动等体验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就感。
4.调动学生的兴趣。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往往以自己的学习兴趣为转移,只有当他对所学对象产生浓厚兴趣时,才想学、爱学。根据这一特点,我觉得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情出发设计数学活动。使学生如身临其境,激发学生去发现、去探索、去应用,学生们会发现原来熟视无睹的事物竟包含着这么丰富的数学知识。
教师要联系数学知识,正确引导,“点穴”到位,努力营造和谐宽松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课堂氛围,使教师的“教”,学生的“学”达到和谐统一,让学生在清新的感知活动中掌握知识,在活跃的思维过程中,灵活运用学习方法,真正领略到数学知识的精彩,从而提高高中数学教学的课堂效益。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报[N].2002年9月21日第4版
[2]王尚志.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是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N].数学教育学报2002,3
[关键词]高中 数学教学 课堂效益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上课并不像把预先量好、裁好的衣服报样摆到布上去,问题的全部在于,我们的工作对象不是布,而是有血有肉的,有着敏感而娇弱和精神的学生。”面对我们的教学对象,如何提高数学教学的课堂效益,值得我们深思。
一、数学的特点
(1)高度的抽象性。数学研究的对象本来是现实的,但由于数学仅从空间形式与数量关系方面来反映客观现实,所以数学是逐级抽象的产物。
(2)逻辑的严谨性。数学结论的可靠性有其严格的要求,观察和实验不能作为论证的依据和方法,而是要经过逻辑推理(表现为证明或计算),方能得以承认。比如,“三角形内角和为180°”这个结论,通过测量的方法是不能确立的,唯有在欧氏几何体系中经过数学证明才能肯定其正确性(确定性)。
(3) 应用的广泛性。由于任何客观对象都有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从理论上说以空间形式与数量关系为研究对象的数学可以应用于客观世界的一切领域,即可谓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
二、数学学习的特点
数学自身的特点,决定了数学学习是人类学习活动中的一种特殊活动。数学学习需要学生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直觉思维能力,用来处理多级抽象概括的数学知识经验,进行形式符号语言的运算推理。学生数学学习的思维方式,往往是“理论—实践—理论”的模式,与数学家的思维模式相比,必须经历逆转的心理过程。中学生的数学学习,是按课程方案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数学学科的学习,数学课程的特点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更具有自己的风格和特色。
结合数学的特点和数学学习的特点,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提高高中数学教学的课堂效益:
1.注重学法指导。在数学教学中,开展学法指导,正是提高数学教学效益的一个突破口。
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数学学法指导应该着重指导学生学会理解数学知识、学会解决数学问题、学会数学地思维、学会数学交流、学会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等。
教师要使学生做学习的主人,真正体现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性原则。比如在预习时,教师应指导学生如何阅读教材,怎样把握本节知识的重难点,在给学生讲解一个综合性较强的数学题目时,应向学生暴露教师的思维过程等,从而完成由“学会数学”到“会学数学”这个过程的转化。
2.课堂例题的安排。 学习知识的主要目的是要运用它来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把课本知识与实际问题紧密结合起来,例题的安排时要考虑以下几方面。
(1)联系学生的学情安排例题。学习新知必须建立在已有的基础之上,从内容上讲,这个基础既包括知识基础,又包括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还包括学习兴趣、认知意识,乃至学习态度等有关学习动力系统方面的准备。
(2)联系学习目标和任务精选例题。例题的作用是多方面的,最基本的莫过于理解知识,应用知识,巩固知识;莫过于训练数学技能,培养数学能力,发展数学观念。为发挥例题的这些基本作用,就要根据学习目标和任务选配例题。
(3)联系学生解题的心理过程来设计例题教学程序。按照波利亚的解题理论,一般把解题过程分为弄清问题、拟定计划、实现计划、回顾等4个阶段。
3.课堂练习题的设置。使单调枯燥的练习多样化、层次丰富。数学课中的练习容易流于“形式单一”,学生感觉枯燥乏味,为了做题而做题,因此每一位数学教师都要精心地设计练习,使其形式丰富、有层次,让学生通过数学故事、数学游戏、数学活动等体验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就感。
4.调动学生的兴趣。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往往以自己的学习兴趣为转移,只有当他对所学对象产生浓厚兴趣时,才想学、爱学。根据这一特点,我觉得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情出发设计数学活动。使学生如身临其境,激发学生去发现、去探索、去应用,学生们会发现原来熟视无睹的事物竟包含着这么丰富的数学知识。
教师要联系数学知识,正确引导,“点穴”到位,努力营造和谐宽松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课堂氛围,使教师的“教”,学生的“学”达到和谐统一,让学生在清新的感知活动中掌握知识,在活跃的思维过程中,灵活运用学习方法,真正领略到数学知识的精彩,从而提高高中数学教学的课堂效益。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报[N].2002年9月21日第4版
[2]王尚志.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是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N].数学教育学报2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