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009年发表的有关编辑实务研究的文章数量较多,内容丰富。这其中既有老话题的新解读与阐释,又有对编辑实务新问题、新现象的思考;既有在现有视阈下对问题的审视,又有在其他学科视角下的关照。在此,笔者对收集到的、有一定价值的编辑实务文章进行综述,希望能借此一窥2009年度编辑实务研究的概貌。
关键词:2009年 编辑实务研究 综述
2009年的编辑实务研究包括具体编辑实务研究(包括稿件选择与处理、期刊创意与选题策划、选题管理、编辑分工、编辑流程等)和新的媒体环境对编辑实务影响两方面内容。从本质上讲,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但是为行文方便,笔者将分列论述。
编辑实务研究
稿件选择与处理。在编辑工作各环节中,选择稿件是最为关键的一环。有研究者分析了影响编辑选择稿件的心理因素:一是先入为主心理,造成编辑先入为主的因素有稿件的标题、作者的知名度、作者的其他信息等;二是定势心理,包括期刊自身的内容类型定势、期刊的读者对象与期刊的特色规定所形成的写法和风格定势、编辑既定知识水平形成的“知识定势”等;三是困惑心理;四是从众心理;五是其他心理因素,如情感、情绪、态度等。作者认为,要纠正这些心理因素,除了编辑本身要提高心理素质和思想修养外,还要不断提高业务水平、认知水平。同时,还要严格执行相关规章制度。①
有研究者提出,提高组稿质量关键是要有好的作者队伍,而好的作者队伍的建立要靠树立三种意识。即建立一支好的作者队伍,要靠发现意识;赢得作者“不弃不离”的信任,要靠树立尊重意识;帮助作者生产出对路的作品,要靠树立服务意识。只有这样,组稿质量才能得到保证和提升。②
也有研究者提出编辑在稿件处理中应该重视语感能力的养成。认为这种能力正是编辑应该具备的。编辑在职业活动中应培育语感,优秀的编辑需要敏锐、正确的语感。编辑准确把握语感的几条措施:一是审读和加工,要把正误感放在首位;二是在书稿形式的处理上,符合畅达感、分寸感的要求;三是讲究用词用字的规范,使书稿具有合乎国家要求的时代感。③
编辑加工包括内容加工、语言文字加工和技术加工。编辑加工又可分为加工和整理两道工序,对已决定采用的稿件进行从局部到整体、从内容到形式的全面审视、修改和整理,保证稿件质量达到出版水平。有研究者进一步提出编辑加工的“六要”,即:1.要注意加工的度;2.要通读和精读相结合;3.要注重质疑;4.要及时与作者沟通;5.要注意核对参考文献;6.要掌握好编辑加工的时间。④
期刊创意与选题策划研究。有学者认为,期刊创意是指期刊出版者充分发挥编辑的知识、智慧与创造力,对期刊出版活动或其中的某个环节进行创新,以提高期刊的审美价值和传播效果,进而取得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出版活动。笔者认为,创意时代的到来呼唤期刊创意,期刊业作为一种知识密集型、文化密集型、科技密集型的产业,其竞争力的核心就在于创意。基于此,应该抓住四道环节——即在“特”、“实”、“活”、“巧”四个字上下工夫,也就是栏目创意突出“特”,组稿、审稿创意突出“实”,编辑创意突出“活”,宣传营销创意突出“巧”字。⑤有研究者认为,实际工作当中,成功的期刊书籍都与前期周密的策划分不开。编辑只有把对选题的驾驭能力融入图书中,才能使策划落到实处。因此,编辑需要对选题策划有新的理解;发挥资源优势,把握好选题内容;结合选题内容,把握好图书的整体设计;提升职业素养,增强选题策划的竞争力。总之,编辑要结合自己的优势,以新的理念创新意识、良好的素养,应对新形势下的选题策划,并能有力地驾驭之,才能满足读者需求。⑥
有研究者以《探索与争鸣》为例对理论期刊如何搞好选题策划进行了论述,认为理论期刊作为走在时代前列的媒体,为了引领思想、文化潮流,应该注重选题策划。理论期刊选题策划的要素大致要注重五点,即前瞻性、组织争鸣、追踪热点、集束效应和占领学术高地。选题策划应是编辑的工作重心。⑦
选题管理。有研究者提出,做好选题管理工作必须以人为本,具体体现为:1.以读者为本。把握读者现实的阅读需求和潜在读者的阅读需求,保持执著的文化理想和强烈的文化使命感及为读者服务的职业精神,为读者提供有益有趣的图书精品,构建民族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体系。2.以作者为本。尊重作者的创造性劳动,保护作者的合法权益,打造作者品牌。一是要建立作者和专家数据库,与作者很好地协调、合作;二是要下大力气,全程策划,全员策划,做好图书的营销工作,保护作者的合法权益,使作者的作品实现两个效益的最大化,使他们创造性的劳动得到读者认可和社会回报;三是要尊重作者,尊重作者的创造性劳动;四是要下大力气打造作者的品牌,关心作者的成长和发展,使品牌图书、品牌作家与品牌出版社之间的品牌培育、建设、维护实现良性互动。3.以编辑人员为本。把编辑人才的培养、储备、任用作为出版活动的重中之重。一是出版机构要建立自己的编辑人才的储备库,对编辑人才的能力、行为、业绩进行评估分析;二是可以采用竞标制,让编辑根据自己的优势和兴趣,去操作自己最感兴趣的选题;三是要充分信任编辑和策划人员,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幫助他们解决工作中的难点;四是要以物质福利和精神奖励激励人;五是要关心编辑人员在职业生涯中的发展、职位的升迁。⑧
编辑分工与编校关系研究。有研究者就如何协调策划编辑与加工编辑的分工,避免出现职责的真空进而影响到图书质量进行了研究,认为:从工作实际看,策划编辑与加工编辑的工作是互相影响并经常有所重合的,所以二者在图书质量方面各自所负职责也应有所重合。因此,需要理顺策划编辑与加工编辑间职责和利益的关系。虽然二者职责的分担、利益的分成可以有所不同,但职责和利益间应有共同点,这样才能让策划编辑与加工编辑互相配合,注重合作,形成彼此间关系紧密、充分信任、平等交流的合作团队。⑨也有研究者对技术编辑的角色与作用进行了研究,认为我国现今出版社的技术编辑人员,大多集中在出版科(部),但作为出版专业技术职务系列的一个分类,技术编辑应该有其独特的技术内涵和岗位作用。不过,现时出版界在实际工作中对技术编辑工作尚存在模糊认识。因此,对技术编辑进行再认识,以激发出版人重视技术编辑,发挥技术编辑的素质优势是非常必要的。研究者进而提出应该从四个方面发挥其作用:一是承担图书版式设计的重任;二是发挥提高图书印装质量的关键作用;三是对降低图书印刷成本的作用不可忽视;四是对缩短出版周期的作用。⑩
在编校关系上,有研究者认为:编辑以作者的原创为对象,通过审读加工,清除书稿中的差错。校对人员则通过“校异同”消灭排版错漏,保证编辑发排文本不错、不漏地转换成印刷文本;再通过“校是非”发现并协助编辑排除文本中遗留的差错。具体到编辑和校对人员之间的关系,应该说既有分工,又有协作,编辑和校对在确保图书的质量方面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二者不可偏废。关键是要形成合力,共同确保图书编校质量。(11)
编辑流程研究。中国编辑学会于2007年9月提出制定编辑新规程,实现“评判标准化,运作程序化,管理制度化,监管经常化”的倡议。有研究者认为,新规程应符合编辑规律,既要反映编辑学理论发展的最新成果,又要适应我国出版体制改革和市场化的需要。因此,建议新的规程在总述部分要首先明确图书编辑工作的方向、目标和性质,同时增加“编辑分工与职责”的内容,根据编辑工作基本规律,对应设立策划编辑、文稿编辑、文字编辑、校对和设计编辑(或称美术编辑)等岗位。对编辑的分工及其对应的工作性质、功能、职责和要求做出具体的表述。另外,对编辑流程的修订应更加科学和规范,在突出加强对书稿质量控制的同时,允许内容三审以外的策划、文字加工、设计制作和校对等环节由社外专业机构或人员完成。(12)也有学者对媒介融合下的编辑流程再造进行了研究。认为,媒介融合使编辑流程发生了许多变化,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以往的编辑流程已经不适应编辑工作的新环境,编辑流程的科学再造已经成为媒介融合进程中不得不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研究者进而分析媒介融合中编辑流程3个阶段9个步骤的变化,提出随着编辑流程的变化对媒介编辑人员的报道策划能力、素材控制能力和一专多能方面的要求。(13)
新的媒体环境对编辑实务的影响
影响编辑出版业的外部环境不断变化,所涉因素也很多,而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网络技术的普及和由此带来的媒介之间的融合。在互联网迅速普及的环境下,编辑应该怎样做期刊内容才能吸引读者、抓住不同受众?有研究者指出,网络新闻编辑必须树立网络意识,必须在编辑实践中体现网络媒体的特点,最大限度地实现新闻传播价值。具体体现为:一是需要制作简洁、准确的网络新闻标题;二是充分运用多媒体手段,如图片、音频、视频、链接等;三是以高度的网络意识进行网络新闻整合。(14)还有学者认为,一是要改变选题策划的方式,要利用互联网对选题进行筛查,以保证选题的吸引力;二是要使编辑方式适应变化了的阅读诉求,要借鉴互联网上的即时互动特征,可以为栏目加按语、为文章写导语、为行文加批注或旁白、为全文加评议;三是要使文体风格追求变化;四是编辑要带着营销意识做内容。(15)
媒介融合是传统报业数字化转型的路径,在此进程中,编辑业务会发生以下变化:一是编辑理念将从以受众为中心转为以用户为中心,以“公民新闻”为观念的互动式编辑理念将得到确立;二是编辑流程的再造,实行“报网一体化”的模式和流线型、共享式的运作;三是信息产品的创新,侧重于优质新闻的生产、产品形态的丰富和产品链的延伸。这些变革,将随着媒介融合的进程而深化。(16)在网络环境下用计算机校对软件辅助部分人工校对之后,校对工作的编辑功能化趋势明显。表现为:一是校对的载体由过去的手写稿、打印稿,转变为网传界面;二是校对的方式由过去的比对原稿校对,变为没有底稿的独立作业;三是校对的重心由校文字异同对错,更多地转向校内容,这种带有编辑功能的变化,正在成为现代校对工作的主流。因此,校对工作应适应这种转变,需要做到:一要转变观念,向“编校合一”转变;二要强化校对人员专业能力的提升、拓宽知识面及强化政治理论素养;三要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来保障。(17)
总而言之,2009年的编辑实务研究涉及两大方面,一方面是具體编辑实务研究,包括稿件选择与处理、期刊创意与选题策划、选题管理、编辑分工、编辑流程等;另一方面包括新的媒体环境对编辑活动(实务)的影响。这两个问题密切相关。本年度的相关研究,既有对传统问题的反思、审视与深入探究,又有在新的背景下对编辑实务问题的新探究。既有继承,又有发展。笔者此综述在简略诸多研究的基础上,希望能够为其他研究者一窥本年度编辑业务研究概貌有所裨益。
注 释:
①黄桂坚:《期刊编辑选稿中的心理浅析》,《编辑之友》,2009(8)。
②徐遥:《提高组稿质量要靠三种意识》,《出版与发行研究》,2009(10)。
③郝嘉杰:《语感:一个值得重视的出版话题》,《中国出版》,2009年9月、10月下旬合刊。
④陆宜新:《学报编辑稿件加工的“六要”》,《中国出版》,2009年9月下、10月下旬合刊。
⑤杨青:《创意时代的期刊创意》,《中国编辑》,2009(1)。
⑥袁莎:《谈谈编辑对选题策划的驾驭能力》,《科技与出版》,2009(11)。
⑦秦维宪:《理论期刊的选题策划——以〈探索与争鸣〉为例》,《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9(4)。
⑧白冰:《选题管理必须以人为本》,《中国编辑》,2009(2)。
⑨赵静:《策划编辑与加工编辑对图书质量所负职责应有所重合》,《科技与出版》,2009(7)。
⑩杨小丽:《技术编辑在出版中的作用新探》,《出版发行研究》,2009(11)。
(11)贾立萍、覃密道、陈立辉:《浅谈编辑与校对人员之间的关系》,《科技与出版》,2009(11)。
(12)姚文兵:《论编辑分工和编辑流程——〈图书编辑工作基本规程〉修改建议》,《中国出版》,2009(1)。
(13)刘玉清:《媒介融合中的编辑流程再造与编辑能力要求》,《中国编辑》,2009(4)。
(14)欧阳冬梅:《网络意识对网络新闻编辑模式的影响》,《军事记者》,2009(6)。
(15)穆广菊:《网络化生存环境下期刊的编辑思变》,《科技与出版》,2009(7)。
(16)袁志坚:《媒介融合进程中的编辑业务变革——基于理念、流程、产品的视角》,《中国编辑》,2009(6)。
(17)沈志刚:《论校对的编辑功能》,《新闻爱好者》,2009年10月(下半月)。
(作者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2009级博士生)
编校:赵 亮
关键词:2009年 编辑实务研究 综述
2009年的编辑实务研究包括具体编辑实务研究(包括稿件选择与处理、期刊创意与选题策划、选题管理、编辑分工、编辑流程等)和新的媒体环境对编辑实务影响两方面内容。从本质上讲,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但是为行文方便,笔者将分列论述。
编辑实务研究
稿件选择与处理。在编辑工作各环节中,选择稿件是最为关键的一环。有研究者分析了影响编辑选择稿件的心理因素:一是先入为主心理,造成编辑先入为主的因素有稿件的标题、作者的知名度、作者的其他信息等;二是定势心理,包括期刊自身的内容类型定势、期刊的读者对象与期刊的特色规定所形成的写法和风格定势、编辑既定知识水平形成的“知识定势”等;三是困惑心理;四是从众心理;五是其他心理因素,如情感、情绪、态度等。作者认为,要纠正这些心理因素,除了编辑本身要提高心理素质和思想修养外,还要不断提高业务水平、认知水平。同时,还要严格执行相关规章制度。①
有研究者提出,提高组稿质量关键是要有好的作者队伍,而好的作者队伍的建立要靠树立三种意识。即建立一支好的作者队伍,要靠发现意识;赢得作者“不弃不离”的信任,要靠树立尊重意识;帮助作者生产出对路的作品,要靠树立服务意识。只有这样,组稿质量才能得到保证和提升。②
也有研究者提出编辑在稿件处理中应该重视语感能力的养成。认为这种能力正是编辑应该具备的。编辑在职业活动中应培育语感,优秀的编辑需要敏锐、正确的语感。编辑准确把握语感的几条措施:一是审读和加工,要把正误感放在首位;二是在书稿形式的处理上,符合畅达感、分寸感的要求;三是讲究用词用字的规范,使书稿具有合乎国家要求的时代感。③
编辑加工包括内容加工、语言文字加工和技术加工。编辑加工又可分为加工和整理两道工序,对已决定采用的稿件进行从局部到整体、从内容到形式的全面审视、修改和整理,保证稿件质量达到出版水平。有研究者进一步提出编辑加工的“六要”,即:1.要注意加工的度;2.要通读和精读相结合;3.要注重质疑;4.要及时与作者沟通;5.要注意核对参考文献;6.要掌握好编辑加工的时间。④
期刊创意与选题策划研究。有学者认为,期刊创意是指期刊出版者充分发挥编辑的知识、智慧与创造力,对期刊出版活动或其中的某个环节进行创新,以提高期刊的审美价值和传播效果,进而取得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出版活动。笔者认为,创意时代的到来呼唤期刊创意,期刊业作为一种知识密集型、文化密集型、科技密集型的产业,其竞争力的核心就在于创意。基于此,应该抓住四道环节——即在“特”、“实”、“活”、“巧”四个字上下工夫,也就是栏目创意突出“特”,组稿、审稿创意突出“实”,编辑创意突出“活”,宣传营销创意突出“巧”字。⑤有研究者认为,实际工作当中,成功的期刊书籍都与前期周密的策划分不开。编辑只有把对选题的驾驭能力融入图书中,才能使策划落到实处。因此,编辑需要对选题策划有新的理解;发挥资源优势,把握好选题内容;结合选题内容,把握好图书的整体设计;提升职业素养,增强选题策划的竞争力。总之,编辑要结合自己的优势,以新的理念创新意识、良好的素养,应对新形势下的选题策划,并能有力地驾驭之,才能满足读者需求。⑥
有研究者以《探索与争鸣》为例对理论期刊如何搞好选题策划进行了论述,认为理论期刊作为走在时代前列的媒体,为了引领思想、文化潮流,应该注重选题策划。理论期刊选题策划的要素大致要注重五点,即前瞻性、组织争鸣、追踪热点、集束效应和占领学术高地。选题策划应是编辑的工作重心。⑦
选题管理。有研究者提出,做好选题管理工作必须以人为本,具体体现为:1.以读者为本。把握读者现实的阅读需求和潜在读者的阅读需求,保持执著的文化理想和强烈的文化使命感及为读者服务的职业精神,为读者提供有益有趣的图书精品,构建民族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体系。2.以作者为本。尊重作者的创造性劳动,保护作者的合法权益,打造作者品牌。一是要建立作者和专家数据库,与作者很好地协调、合作;二是要下大力气,全程策划,全员策划,做好图书的营销工作,保护作者的合法权益,使作者的作品实现两个效益的最大化,使他们创造性的劳动得到读者认可和社会回报;三是要尊重作者,尊重作者的创造性劳动;四是要下大力气打造作者的品牌,关心作者的成长和发展,使品牌图书、品牌作家与品牌出版社之间的品牌培育、建设、维护实现良性互动。3.以编辑人员为本。把编辑人才的培养、储备、任用作为出版活动的重中之重。一是出版机构要建立自己的编辑人才的储备库,对编辑人才的能力、行为、业绩进行评估分析;二是可以采用竞标制,让编辑根据自己的优势和兴趣,去操作自己最感兴趣的选题;三是要充分信任编辑和策划人员,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幫助他们解决工作中的难点;四是要以物质福利和精神奖励激励人;五是要关心编辑人员在职业生涯中的发展、职位的升迁。⑧
编辑分工与编校关系研究。有研究者就如何协调策划编辑与加工编辑的分工,避免出现职责的真空进而影响到图书质量进行了研究,认为:从工作实际看,策划编辑与加工编辑的工作是互相影响并经常有所重合的,所以二者在图书质量方面各自所负职责也应有所重合。因此,需要理顺策划编辑与加工编辑间职责和利益的关系。虽然二者职责的分担、利益的分成可以有所不同,但职责和利益间应有共同点,这样才能让策划编辑与加工编辑互相配合,注重合作,形成彼此间关系紧密、充分信任、平等交流的合作团队。⑨也有研究者对技术编辑的角色与作用进行了研究,认为我国现今出版社的技术编辑人员,大多集中在出版科(部),但作为出版专业技术职务系列的一个分类,技术编辑应该有其独特的技术内涵和岗位作用。不过,现时出版界在实际工作中对技术编辑工作尚存在模糊认识。因此,对技术编辑进行再认识,以激发出版人重视技术编辑,发挥技术编辑的素质优势是非常必要的。研究者进而提出应该从四个方面发挥其作用:一是承担图书版式设计的重任;二是发挥提高图书印装质量的关键作用;三是对降低图书印刷成本的作用不可忽视;四是对缩短出版周期的作用。⑩
在编校关系上,有研究者认为:编辑以作者的原创为对象,通过审读加工,清除书稿中的差错。校对人员则通过“校异同”消灭排版错漏,保证编辑发排文本不错、不漏地转换成印刷文本;再通过“校是非”发现并协助编辑排除文本中遗留的差错。具体到编辑和校对人员之间的关系,应该说既有分工,又有协作,编辑和校对在确保图书的质量方面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二者不可偏废。关键是要形成合力,共同确保图书编校质量。(11)
编辑流程研究。中国编辑学会于2007年9月提出制定编辑新规程,实现“评判标准化,运作程序化,管理制度化,监管经常化”的倡议。有研究者认为,新规程应符合编辑规律,既要反映编辑学理论发展的最新成果,又要适应我国出版体制改革和市场化的需要。因此,建议新的规程在总述部分要首先明确图书编辑工作的方向、目标和性质,同时增加“编辑分工与职责”的内容,根据编辑工作基本规律,对应设立策划编辑、文稿编辑、文字编辑、校对和设计编辑(或称美术编辑)等岗位。对编辑的分工及其对应的工作性质、功能、职责和要求做出具体的表述。另外,对编辑流程的修订应更加科学和规范,在突出加强对书稿质量控制的同时,允许内容三审以外的策划、文字加工、设计制作和校对等环节由社外专业机构或人员完成。(12)也有学者对媒介融合下的编辑流程再造进行了研究。认为,媒介融合使编辑流程发生了许多变化,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以往的编辑流程已经不适应编辑工作的新环境,编辑流程的科学再造已经成为媒介融合进程中不得不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研究者进而分析媒介融合中编辑流程3个阶段9个步骤的变化,提出随着编辑流程的变化对媒介编辑人员的报道策划能力、素材控制能力和一专多能方面的要求。(13)
新的媒体环境对编辑实务的影响
影响编辑出版业的外部环境不断变化,所涉因素也很多,而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网络技术的普及和由此带来的媒介之间的融合。在互联网迅速普及的环境下,编辑应该怎样做期刊内容才能吸引读者、抓住不同受众?有研究者指出,网络新闻编辑必须树立网络意识,必须在编辑实践中体现网络媒体的特点,最大限度地实现新闻传播价值。具体体现为:一是需要制作简洁、准确的网络新闻标题;二是充分运用多媒体手段,如图片、音频、视频、链接等;三是以高度的网络意识进行网络新闻整合。(14)还有学者认为,一是要改变选题策划的方式,要利用互联网对选题进行筛查,以保证选题的吸引力;二是要使编辑方式适应变化了的阅读诉求,要借鉴互联网上的即时互动特征,可以为栏目加按语、为文章写导语、为行文加批注或旁白、为全文加评议;三是要使文体风格追求变化;四是编辑要带着营销意识做内容。(15)
媒介融合是传统报业数字化转型的路径,在此进程中,编辑业务会发生以下变化:一是编辑理念将从以受众为中心转为以用户为中心,以“公民新闻”为观念的互动式编辑理念将得到确立;二是编辑流程的再造,实行“报网一体化”的模式和流线型、共享式的运作;三是信息产品的创新,侧重于优质新闻的生产、产品形态的丰富和产品链的延伸。这些变革,将随着媒介融合的进程而深化。(16)在网络环境下用计算机校对软件辅助部分人工校对之后,校对工作的编辑功能化趋势明显。表现为:一是校对的载体由过去的手写稿、打印稿,转变为网传界面;二是校对的方式由过去的比对原稿校对,变为没有底稿的独立作业;三是校对的重心由校文字异同对错,更多地转向校内容,这种带有编辑功能的变化,正在成为现代校对工作的主流。因此,校对工作应适应这种转变,需要做到:一要转变观念,向“编校合一”转变;二要强化校对人员专业能力的提升、拓宽知识面及强化政治理论素养;三要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来保障。(17)
总而言之,2009年的编辑实务研究涉及两大方面,一方面是具體编辑实务研究,包括稿件选择与处理、期刊创意与选题策划、选题管理、编辑分工、编辑流程等;另一方面包括新的媒体环境对编辑活动(实务)的影响。这两个问题密切相关。本年度的相关研究,既有对传统问题的反思、审视与深入探究,又有在新的背景下对编辑实务问题的新探究。既有继承,又有发展。笔者此综述在简略诸多研究的基础上,希望能够为其他研究者一窥本年度编辑业务研究概貌有所裨益。
注 释:
①黄桂坚:《期刊编辑选稿中的心理浅析》,《编辑之友》,2009(8)。
②徐遥:《提高组稿质量要靠三种意识》,《出版与发行研究》,2009(10)。
③郝嘉杰:《语感:一个值得重视的出版话题》,《中国出版》,2009年9月、10月下旬合刊。
④陆宜新:《学报编辑稿件加工的“六要”》,《中国出版》,2009年9月下、10月下旬合刊。
⑤杨青:《创意时代的期刊创意》,《中国编辑》,2009(1)。
⑥袁莎:《谈谈编辑对选题策划的驾驭能力》,《科技与出版》,2009(11)。
⑦秦维宪:《理论期刊的选题策划——以〈探索与争鸣〉为例》,《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9(4)。
⑧白冰:《选题管理必须以人为本》,《中国编辑》,2009(2)。
⑨赵静:《策划编辑与加工编辑对图书质量所负职责应有所重合》,《科技与出版》,2009(7)。
⑩杨小丽:《技术编辑在出版中的作用新探》,《出版发行研究》,2009(11)。
(11)贾立萍、覃密道、陈立辉:《浅谈编辑与校对人员之间的关系》,《科技与出版》,2009(11)。
(12)姚文兵:《论编辑分工和编辑流程——〈图书编辑工作基本规程〉修改建议》,《中国出版》,2009(1)。
(13)刘玉清:《媒介融合中的编辑流程再造与编辑能力要求》,《中国编辑》,2009(4)。
(14)欧阳冬梅:《网络意识对网络新闻编辑模式的影响》,《军事记者》,2009(6)。
(15)穆广菊:《网络化生存环境下期刊的编辑思变》,《科技与出版》,2009(7)。
(16)袁志坚:《媒介融合进程中的编辑业务变革——基于理念、流程、产品的视角》,《中国编辑》,2009(6)。
(17)沈志刚:《论校对的编辑功能》,《新闻爱好者》,2009年10月(下半月)。
(作者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2009级博士生)
编校:赵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