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文学性与电影的文学性
文学性是俄国形式主义批评家、结构主义语言学家罗曼·雅各布森在20世纪初提出的概念,意指文学的特殊性、本质特征。[1]经过许多学者的探索发展,如今,文学性已经成为了文学领域一个复杂而众说纷纭的概念。其主要是指文学领域中的诗性、诗意对话性和语境关联性。
自电影行业诞生以来,由于电影与小说同属于叙事性艺术,二者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倘若电影离开了文学便没有了情节和叙事,就好比高楼大厦没了根基,也就谈不上第七艺术之说了。[2]就像我们往往能够在大银幕上看到由小说改编而来的电影,也有与电影同时出版的小说,借鉴于小说流行于人类社会的悠久历史的发展经验,电影的文学性也逐渐得到电影行业的重视。尤其是近年来社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于电影的审美水平也随着逐渐提高,电影的文学性已经成为了评价一部电影艺术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人们通过电影的叙事手段、叙事中的诗性与诗意对话性以及预警的关联性来判断一部影片在情节、语境、细节等方面处理的水平高低,进而形成对一部影片的整体判断。
电影的文学性在中国当代电影中体现得尤为明显。相较于其他国家的语言,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与成熟了数千年的文字文明与文学文明,应用于电影中更能够从电影的诗意对话性与诗性中体现出电影的文学性。当代的电影不仅仅是镜头与光线交错的产物,是导演与编剧通力合作,应用语言、动作以及光影等多方面因素,使得故事的讲述最大程度上能够引发观众共鸣。这与文学作品中的小说有着相同之处,同样是通过对故事的展开陈述,或许其中方式不同,但小说与电影大都通过引起观众情感共鸣达到自身艺术价值的最大化。综上可见,电影的文学性在其获得市场与关注的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 影片《间谍》中的文学性叙述应用
从叙事手段来说,在电影中共有常规性叙事、多线性叙事、回忆叙事等,电影《间谍》中采用常规性叙事手段,将电影的剧情按照时间顺序来发展。除此之外,作为电影艺术中应用十分广泛的特征与手段,文学性作用在电影《间谍》中也得到了十分广泛的运用。作为一部承袭自好莱坞传统的喜剧电影来说,无论是从语言表达、对话安排或是从语境构造方面,整体来说《间谍》都谈不上是普遍意义上的有诗意的电影,它将自身剧情融入在插科打诨、小人物情结甚至女权情结中,没有文艺片中诗意的语言与诗化的意境,然而我们还是能够从影片虽然轻松却依旧紧凑的故事发展中窥得电影中文学性手段的运用为其带来的影响。可知文学性手段作为艺术手段来讲,并不仅仅代表了其诗性意义的一面,还有大而化之的对语言和语境带来的影响。
首先,文学性手段的运用能够优化电影的语言对话方式,增加影片内容的充实性。在电影《间谍》的语言组织与对话安排方面,作为典型的好莱坞商业喜剧,《间谍》固然缺少普遍意义上的诗性与文学性中诗化的美好语言,甚至于女主角只是一个形象普通,口中常吐脏话的女人,完全没有一般文艺片中的女神形象,其中几位男演员的表演中也以插科打诨式的搞笑为主,使得整个影片呈现出诙谐轻松的气氛。其语言组织虽然没有普遍意义上的诗性语言,显然这对于商业喜剧电影来说也并不现实,但是其中的安排合理,并非是无厘头式的搞笑段子合集,而是在插科打诨中一步步推进影片的剧情发展,让观众在捧腹中看到原本作为后勤人员的女主角通过自己的步步努力与智慧完成自己的最终任务,实现了自己作为一名“间谍”的存在价值。不同于比较含蓄的东方文化,美国文化在表现幽默时常常表现的较为重口味,这与东方文化略有出入,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从文学性的角度来看《间谍》中的台词与对话设置,由于影片的幽默效果需要,因而台词甚至显得有些松散,但是仍旧出色地完成了推进电影整体节奏发展的任务,使得影片并没有在诙谐之余变成了一部只有逗人开心而无紧凑剧情的空洞电影。
第二,文学性手段的运用提高电影的整体氛围塑造。在《间谍》的对话环境与意境构造这个话题中,或许有的观众会说,这显然是一部喜剧电影,又谈何意境之说。诚然这是不折不扣的喜剧电影,就算其中加入了好莱坞惯用的小人物英雄情结,也难以掩盖其诙谐气质。在电影中的意境并非如我们所理解的那样皆是菩提世界一般的诗中意境,而是指在影片的剧本、环境等因素之下所构造出的能够将故事的讲述发挥到最大的效果而打造出的一种环境氛围。换言之,并不只是文艺片才会有超脱于世俗的意境,通俗的喜剧片、动作片等都会由于其在故事表达中的特殊需要而营造出适合讲述故事的环境,也就是故事展开的最佳意境。在电影《间谍》由于故事本身带有的喜剧、动作等特性,因而电影的整体便营造出一个整体的诙谐环境,从而将这个虽然幽默其中却不乏智慧的故事,以及虽然时而看起来不正经但最终还是跌跌撞撞用自己的智慧完成了任务的女主角置于其中,达到这个故事讲述的最佳效果。从十分细小的层面来看,影片中的音乐、场景构造等手段都用于构造出这样一个有利于故事情节发展的环境,使得人们能够在观影中体验出女主角并不美艳的外表下的智慧以及她肥胖身躯与并不文雅的语言之下温暖的心灵,既能够让观众开怀大笑,也加深了观众对局中人物的认识。
三、 电影艺术文学性的重要性
电影文学性促进电影的情感语言表达,能够从深层次激发出观众的内心共鸣。抛开电影文学性这一范围,单就文学性来说,其基本的特质中便包括语言的诗意对话性。语言是人类独有的能够表达出情感并引发共鸣的智慧结晶。通过语言的表述,能够使原本平面的电影人物或小说人物立体化,为观众带来更多的情感体验。如今的影片大多追求大制作大场面,有些甚至追求了作为叙事题材的电影最基本的语言因素,导致影片虽场面宏大壮观但剧情与语言乏力空虚的现象出现。不过也有许多电影在语言处理方面十分优秀,为整部影片的制作添彩。例如我国经典电影《红高粱》,其中的语言并不像很多电影那样繁杂冗长,更多的是通过演员的肢体语言与音乐来表现,但是语言无比精炼,其中颠轿一段中姜文唱出的《酒神曲》便通过任务的另类语言表达,有力地烘托出了电影中的热烈气氛,甚至超脱了原著小说中的文字性叙述描写。再如英国电影《穿条纹睡衣的男孩》,影片开篇29秒的时候低沉的男生“在黑暗的理性到来之前,用以丈量童年的是听觉、视觉以及嗅觉”这一至理名言。在开篇之初便奠定了影片的整体情感基调,既与题目中的男孩相呼应,又照应了电影整体的听觉、视觉、嗅觉化的儿童叙事视角,可谓一举多得。 电影文学性能够将电影的感情最大化表现。运用语境、对话以及诗性来完成艺术作品中的情感表达,在我国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的《诗经》,经过两汉魏晋时期的发展,唐宋时期开始出现传奇脚本小说,发展到明清时代逐渐成熟。在这一漫长的发展历程期间,文学小说逐渐成为通过其文学性中的诗性、诗意对话性和语境关联性完成了对人物形象以及小说环境的塑造。比如我国著名的小说《红楼梦》,便通过作者充分具体的旁观描写和人物之间丝丝入扣的对话,体现出那个时代的独有特征。电影诞生之后,由于其与小说存在着叙事中的共同性,因而在情感表达等方面多方借助于发展已趋成熟的文学小说,从小说的表达与描写中汲取经验,创造出更能够将感情最大化的电影。例如在电影《间谍》中,人物的对话不仅是简单的陈述,再加上同时对于周边环境的描写与刻画,将小说中应当由语言表达出的情景用镜头表现,甚至超越了文字在情景表达中的张力,而以直观的观感体验使得电影的感情得到更好的表达。事实上,电影与叙事性的小说,虽然艺术形式不同,受众不同,但是其中所想要表达的感情是相同的,不同之处在于小说通过语言的张力来烘托感情,而电影则更加直白的用镜头的语言来表现氛围,小说用文字,而电影运用图画与声音。二者之间不必分出高下,电影亦可以充分利用原本只存在于文学作品中的文学性来将自身的感情与艺术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电影文学性能够提高电影的艺术内涵。电影的艺术内涵不仅包括其中所蕴含的感情,或是一部影片的制作精良程度与场面宏大水平,更多的取决于其中的意境与情感语言表现。电影艺术的“文学性”,不仅仅是指吸纳文学剧本和文学的时空表现手段,更在于通过这些纽带,用文学的心灵诉求、理性思索、人性关怀和形而上精神,来弥补视像语言与生俱来的平面性、浅表性,以提高其艺术品位与内涵。[3]能够充分应用文学性的电影能够将感情处理的恰到好处,促进电影的情感表达,深层次的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电影的语言、构图、环境、意境以及背景音乐甚至色彩设计,都已经成为评价一部影片艺术内涵的重要标准。在制作影片的过程中,不仅要将视角放在怎样去讲一个故事中,还应当考虑怎样把故事讲好,而且要赏心悦目。现代电影的语言不仅要考虑其合理性,还有其中蕴含的深远韵味,比如一部电影中假如剧本语言无力而肤浅,又怎能成为一部悦人视听的电影。推之于构图、意境等方面不外如是,电影原本便是通过对人的听觉与视觉带来体验而实现自身价值的艺术,假如一部电影的语言中缺少起码的逻辑性、情境中缺少合理性、意境中没有诗意性,那么一部影片的艺术内涵便无从谈起。诗性不止是文学作品中独有的名次,应当是艺术作品通而有之,它是蕴含于一切艺术作品中的深层次的底蕴,代表着一部艺术作品的灵魂,文学性亦是。因而在电影制作中,应当努力提高其文学性,才能够真正提高电影的艺术内涵,使电影成为有内涵和有价值的艺术作品。
参考文献:
[1]杨矗.文学性新释[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107-118.
[2]杜军,杜娟.电影的文学性与文学的关系[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2):74-75.
[3]傅明,琦华.电影艺术的“文学性”坚守[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06(2):106-112.
文学性是俄国形式主义批评家、结构主义语言学家罗曼·雅各布森在20世纪初提出的概念,意指文学的特殊性、本质特征。[1]经过许多学者的探索发展,如今,文学性已经成为了文学领域一个复杂而众说纷纭的概念。其主要是指文学领域中的诗性、诗意对话性和语境关联性。
自电影行业诞生以来,由于电影与小说同属于叙事性艺术,二者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倘若电影离开了文学便没有了情节和叙事,就好比高楼大厦没了根基,也就谈不上第七艺术之说了。[2]就像我们往往能够在大银幕上看到由小说改编而来的电影,也有与电影同时出版的小说,借鉴于小说流行于人类社会的悠久历史的发展经验,电影的文学性也逐渐得到电影行业的重视。尤其是近年来社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于电影的审美水平也随着逐渐提高,电影的文学性已经成为了评价一部电影艺术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人们通过电影的叙事手段、叙事中的诗性与诗意对话性以及预警的关联性来判断一部影片在情节、语境、细节等方面处理的水平高低,进而形成对一部影片的整体判断。
电影的文学性在中国当代电影中体现得尤为明显。相较于其他国家的语言,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与成熟了数千年的文字文明与文学文明,应用于电影中更能够从电影的诗意对话性与诗性中体现出电影的文学性。当代的电影不仅仅是镜头与光线交错的产物,是导演与编剧通力合作,应用语言、动作以及光影等多方面因素,使得故事的讲述最大程度上能够引发观众共鸣。这与文学作品中的小说有着相同之处,同样是通过对故事的展开陈述,或许其中方式不同,但小说与电影大都通过引起观众情感共鸣达到自身艺术价值的最大化。综上可见,电影的文学性在其获得市场与关注的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 影片《间谍》中的文学性叙述应用
从叙事手段来说,在电影中共有常规性叙事、多线性叙事、回忆叙事等,电影《间谍》中采用常规性叙事手段,将电影的剧情按照时间顺序来发展。除此之外,作为电影艺术中应用十分广泛的特征与手段,文学性作用在电影《间谍》中也得到了十分广泛的运用。作为一部承袭自好莱坞传统的喜剧电影来说,无论是从语言表达、对话安排或是从语境构造方面,整体来说《间谍》都谈不上是普遍意义上的有诗意的电影,它将自身剧情融入在插科打诨、小人物情结甚至女权情结中,没有文艺片中诗意的语言与诗化的意境,然而我们还是能够从影片虽然轻松却依旧紧凑的故事发展中窥得电影中文学性手段的运用为其带来的影响。可知文学性手段作为艺术手段来讲,并不仅仅代表了其诗性意义的一面,还有大而化之的对语言和语境带来的影响。
首先,文学性手段的运用能够优化电影的语言对话方式,增加影片内容的充实性。在电影《间谍》的语言组织与对话安排方面,作为典型的好莱坞商业喜剧,《间谍》固然缺少普遍意义上的诗性与文学性中诗化的美好语言,甚至于女主角只是一个形象普通,口中常吐脏话的女人,完全没有一般文艺片中的女神形象,其中几位男演员的表演中也以插科打诨式的搞笑为主,使得整个影片呈现出诙谐轻松的气氛。其语言组织虽然没有普遍意义上的诗性语言,显然这对于商业喜剧电影来说也并不现实,但是其中的安排合理,并非是无厘头式的搞笑段子合集,而是在插科打诨中一步步推进影片的剧情发展,让观众在捧腹中看到原本作为后勤人员的女主角通过自己的步步努力与智慧完成自己的最终任务,实现了自己作为一名“间谍”的存在价值。不同于比较含蓄的东方文化,美国文化在表现幽默时常常表现的较为重口味,这与东方文化略有出入,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从文学性的角度来看《间谍》中的台词与对话设置,由于影片的幽默效果需要,因而台词甚至显得有些松散,但是仍旧出色地完成了推进电影整体节奏发展的任务,使得影片并没有在诙谐之余变成了一部只有逗人开心而无紧凑剧情的空洞电影。
第二,文学性手段的运用提高电影的整体氛围塑造。在《间谍》的对话环境与意境构造这个话题中,或许有的观众会说,这显然是一部喜剧电影,又谈何意境之说。诚然这是不折不扣的喜剧电影,就算其中加入了好莱坞惯用的小人物英雄情结,也难以掩盖其诙谐气质。在电影中的意境并非如我们所理解的那样皆是菩提世界一般的诗中意境,而是指在影片的剧本、环境等因素之下所构造出的能够将故事的讲述发挥到最大的效果而打造出的一种环境氛围。换言之,并不只是文艺片才会有超脱于世俗的意境,通俗的喜剧片、动作片等都会由于其在故事表达中的特殊需要而营造出适合讲述故事的环境,也就是故事展开的最佳意境。在电影《间谍》由于故事本身带有的喜剧、动作等特性,因而电影的整体便营造出一个整体的诙谐环境,从而将这个虽然幽默其中却不乏智慧的故事,以及虽然时而看起来不正经但最终还是跌跌撞撞用自己的智慧完成了任务的女主角置于其中,达到这个故事讲述的最佳效果。从十分细小的层面来看,影片中的音乐、场景构造等手段都用于构造出这样一个有利于故事情节发展的环境,使得人们能够在观影中体验出女主角并不美艳的外表下的智慧以及她肥胖身躯与并不文雅的语言之下温暖的心灵,既能够让观众开怀大笑,也加深了观众对局中人物的认识。
三、 电影艺术文学性的重要性
电影文学性促进电影的情感语言表达,能够从深层次激发出观众的内心共鸣。抛开电影文学性这一范围,单就文学性来说,其基本的特质中便包括语言的诗意对话性。语言是人类独有的能够表达出情感并引发共鸣的智慧结晶。通过语言的表述,能够使原本平面的电影人物或小说人物立体化,为观众带来更多的情感体验。如今的影片大多追求大制作大场面,有些甚至追求了作为叙事题材的电影最基本的语言因素,导致影片虽场面宏大壮观但剧情与语言乏力空虚的现象出现。不过也有许多电影在语言处理方面十分优秀,为整部影片的制作添彩。例如我国经典电影《红高粱》,其中的语言并不像很多电影那样繁杂冗长,更多的是通过演员的肢体语言与音乐来表现,但是语言无比精炼,其中颠轿一段中姜文唱出的《酒神曲》便通过任务的另类语言表达,有力地烘托出了电影中的热烈气氛,甚至超脱了原著小说中的文字性叙述描写。再如英国电影《穿条纹睡衣的男孩》,影片开篇29秒的时候低沉的男生“在黑暗的理性到来之前,用以丈量童年的是听觉、视觉以及嗅觉”这一至理名言。在开篇之初便奠定了影片的整体情感基调,既与题目中的男孩相呼应,又照应了电影整体的听觉、视觉、嗅觉化的儿童叙事视角,可谓一举多得。 电影文学性能够将电影的感情最大化表现。运用语境、对话以及诗性来完成艺术作品中的情感表达,在我国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的《诗经》,经过两汉魏晋时期的发展,唐宋时期开始出现传奇脚本小说,发展到明清时代逐渐成熟。在这一漫长的发展历程期间,文学小说逐渐成为通过其文学性中的诗性、诗意对话性和语境关联性完成了对人物形象以及小说环境的塑造。比如我国著名的小说《红楼梦》,便通过作者充分具体的旁观描写和人物之间丝丝入扣的对话,体现出那个时代的独有特征。电影诞生之后,由于其与小说存在着叙事中的共同性,因而在情感表达等方面多方借助于发展已趋成熟的文学小说,从小说的表达与描写中汲取经验,创造出更能够将感情最大化的电影。例如在电影《间谍》中,人物的对话不仅是简单的陈述,再加上同时对于周边环境的描写与刻画,将小说中应当由语言表达出的情景用镜头表现,甚至超越了文字在情景表达中的张力,而以直观的观感体验使得电影的感情得到更好的表达。事实上,电影与叙事性的小说,虽然艺术形式不同,受众不同,但是其中所想要表达的感情是相同的,不同之处在于小说通过语言的张力来烘托感情,而电影则更加直白的用镜头的语言来表现氛围,小说用文字,而电影运用图画与声音。二者之间不必分出高下,电影亦可以充分利用原本只存在于文学作品中的文学性来将自身的感情与艺术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电影文学性能够提高电影的艺术内涵。电影的艺术内涵不仅包括其中所蕴含的感情,或是一部影片的制作精良程度与场面宏大水平,更多的取决于其中的意境与情感语言表现。电影艺术的“文学性”,不仅仅是指吸纳文学剧本和文学的时空表现手段,更在于通过这些纽带,用文学的心灵诉求、理性思索、人性关怀和形而上精神,来弥补视像语言与生俱来的平面性、浅表性,以提高其艺术品位与内涵。[3]能够充分应用文学性的电影能够将感情处理的恰到好处,促进电影的情感表达,深层次的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电影的语言、构图、环境、意境以及背景音乐甚至色彩设计,都已经成为评价一部影片艺术内涵的重要标准。在制作影片的过程中,不仅要将视角放在怎样去讲一个故事中,还应当考虑怎样把故事讲好,而且要赏心悦目。现代电影的语言不仅要考虑其合理性,还有其中蕴含的深远韵味,比如一部电影中假如剧本语言无力而肤浅,又怎能成为一部悦人视听的电影。推之于构图、意境等方面不外如是,电影原本便是通过对人的听觉与视觉带来体验而实现自身价值的艺术,假如一部电影的语言中缺少起码的逻辑性、情境中缺少合理性、意境中没有诗意性,那么一部影片的艺术内涵便无从谈起。诗性不止是文学作品中独有的名次,应当是艺术作品通而有之,它是蕴含于一切艺术作品中的深层次的底蕴,代表着一部艺术作品的灵魂,文学性亦是。因而在电影制作中,应当努力提高其文学性,才能够真正提高电影的艺术内涵,使电影成为有内涵和有价值的艺术作品。
参考文献:
[1]杨矗.文学性新释[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107-118.
[2]杜军,杜娟.电影的文学性与文学的关系[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2):74-75.
[3]傅明,琦华.电影艺术的“文学性”坚守[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06(2):106-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