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和谐是中华文化的精神原型,也是西方哲学的核心维度,本文用历史考察的方法追溯中西方和谐思想的起源,分析和谐思想的本质和特性,阐明继承和谐思想和理念对培养和谐社会大学生的和谐人格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和谐;中国传统文化;西方哲学思想;和谐人格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12-00-02
研究和谐思想起源的意义在于:历史考察的方法始终是人类认识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基本方法;同时,研究和谐思想起源是为了准确把握和谐概念、和谐思想本质及其特点,实现通过对和谐溯源的认知转换为对社会实践中和谐思想的价值追求。
一、中国古代关于和谐思想的历史考察
概括我国古代关于和谐的思想,可以包括以下四层涵义:
第一层含义:天人合一的生态和谐。天人合一的思想在我国传统的思想文化体系里居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它强调人是自然和谐整体的一部分,倡导认识自然,合理地利用自然。“和”在天地宇宙,则指万物自然的和谐统一。在《周易·乾·彖》中称:“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天体按照自己的运行规律运动变化,公正无私地对待各种事物的生命,保持着完满的和谐,这一切都是以有利万物的正常生长为前提的。道家创始人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强调人要以尊重自然规律为最高准则,以崇尚自然效法天地作为人生行为的基本依归。他还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报阳,冲气以为和。”统一的道包含阴阳两个方面,阴阳激荡调适,形成了一种均匀和谐的状态,在这个状态中万物得以生成。老子的宇宙生成说是一种和合,和谐即是宇宙的本真状态也是事物协调完满稳定有序的状态。孔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什么是天?春夏秋冬皆按照规律运行,自然界的各种生物便生息不止。儒家认为“天”即自然界有着独立不倚的运行规律。孔子还认为“天”无私地覆盖着万物,“地”无私地承载着万物。这应是孔子“和谐观”的朴素表达。
第二层含义:克己奉公的家国和谐。我国传统文化倡导的是一种天下为公、克己奉公的人生态度和整体主义的价值取向,国家被看作是产生一切价值的最终依据,一切价值和意义皆由国家这一实体派生出来。孟子说:“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不足以保妻子”。一切个体若没有以国家为本位的观念和行为,也就没有独立的个人价值。在国家制度方面,古代中国采用的是家国同构的宗法制度,“家”是缩小的“国”,“国”是放大的“家”,家与国同源同构。在家与国的关系上尤其强调国家本位,主张以孝来规约民,通过民众的孝来实现民众对国家的忠。当忠孝不能两全时,孝让位于忠,从而实现家与国的和谐。“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事实上,我国古代社会里个人正是以忠孝为坐标,在血缘、家族和国家中寻找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所。
二、西方哲学中和谐思想探析
和谐同时也表示由太阳、月亮和恒星构成的宇宙体系的合乎比例的运动,在运行中发出不同的音调,构成宇宙的和谐。“天体之间的距离以及天体发出的声音都是和谐的。这种和谐使苍穹无限的宇宙星空处于一种纷繁而不乱,多变而有序的永恒的运动中。就像一支气势雄浑娓娓动听的交响乐发出美妙和谐的音响”。古希腊辩证法的奠基人赫拉克利特说:“自然追求对立,对立产生和谐”,“不同的音调造成最美的和谐”。希腊医学也把健康视为身体中各种对立因素的和谐,古希腊医学学派甚至和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一些人一样提出了人的灵魂和谐说,认为灵魂是按比例结合处于两极端的事物而形成的一种和谐,灵魂的和谐依赖于肉体。斯多亚学派则认为,宇宙中的动力形成一种无所不包的力或火,它在本质上是有理性的、是世界的活动的灵魂。它必定是一,宇宙是一个统一体,它的各组成部分是和谐的。应该说,以毕达哥拉斯学派数和谐论为代表的西方早期和谐观是对事物理想比例关系的推崇,这是一种宇宙万物的关系和谐论。
自苏格拉底开始,和谐思想被引入社会领域和人文领域,从而产生了西方社会政治领域中的和谐社会思想。柏拉图提出了正义即和谐的社会观,认为社会和谐的根本基础在于正义,善就是和谐。这种正义的实现就在于社会各等级之间各守其位,各司其职,互不僭越。他说:“人的至善的境界就是人自身的理智、情感与意志三者的协调统一。而至善的社会就是和谐而有序的社会,应统治的统治,应臣服的臣服,各就其位,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就达到了善的境界。”古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百科全书式的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则认为“人的行为上的中道,既是中间的又是最好的,中庸致和是人们行为的最高典范。”“过度和不和乃是恶行的特性,而中庸则是美德的特性。”
三、中西方和谐思想比较及对和谐人格培育的启示
(一)中西方和谐思想比较
中西方和谐思想各自侧重点不一样,各自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文化背景。中国古代的和谐观更强调人的内在性情的和谐,强调个人的自身修养。主张首先实现身心的和谐,从而达到人与人、人与社会及人与自然的和谐。而西方和谐思想比较注重科学主义精神,不论总体上肯定和谐的价值与意义,还是辨证地分析和谐的本质和机制,都比较注重自然和谐美。但无论是西方的古代哲学,还是中国的传统思想都包含了对和谐的精神指归,这意味着“和”是人类共同的精神需要和心理积淀。高等学校作为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主战场,理应把追求和谐人格作为教育的主导目标,在融合、整合、聚合中西古代和谐思想资源的基础上,注重加强新时代大学生和谐人格的塑造。
(二)中西方和谐思想对大学生和谐人格塑造的启示
何谓和谐人格?其实在不少心理学著作都有关于和谐人格之说。和谐人格是瑞士精神病学家布洛伊勤的用语,指人格与环境保持一致,特别是情感上维持亲善关系。从中西方和谐思想的历史考察中我们不难发现,所谓和谐人格就是指崇尚和谐、追求和谐、维护和谐、创造和谐,从和谐的视角观察事物,用和谐的思想分析事物,以和谐的态度对待问题,用和谐的方式处理问题、化解矛盾的品质和能力,即指个人自觉地和谐地组织自己的各种内在素质和外在条件而形成的能够进行和谐生活的相对最佳的人格。和谐人格是伴随着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活动逐步形成的,又在各种社会关系中推动着和谐社会实现的精神特质。和谐人格既体现个体内部精神特质的健康积极、完整平衡,又表现为个体与他人、社会及自然等外在关系的协调统一。和谐人格调整着个体的需要、动机和价值取向,使一个人的知、情、意、行诸方面体现出动态的协调,从而形成与周围环境相适合的行为规范。高校德育所应致力于培养的就是具有这样的人格特点的人。中西方和谐思想给大学生和谐人格塑造的启示是多方面的:
1、和谐就是一种和谐的辩证思维,它的根本精神在于协调各种关系,以促进事物的正常发展。因此大学生和谐人格在道体上以追求真善美高度统一为目标,强调“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体现了包容天地的宏大气象。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非常重视和谐对于人的作用,他反对把学校仅仅看做是传授知识的工具,更反对把学生“当作死的工具来对待”。所以他强调:“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而所谓“和谐的人”,按照他的思路,也就是既富有个性又有益于社会的人。爱因斯坦的上述基本教育思想,与我们所主张的尊重学生主体性、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素质教育思想是完全一致的。
关键词:和谐;中国传统文化;西方哲学思想;和谐人格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12-00-02
研究和谐思想起源的意义在于:历史考察的方法始终是人类认识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基本方法;同时,研究和谐思想起源是为了准确把握和谐概念、和谐思想本质及其特点,实现通过对和谐溯源的认知转换为对社会实践中和谐思想的价值追求。
一、中国古代关于和谐思想的历史考察
概括我国古代关于和谐的思想,可以包括以下四层涵义:
第一层含义:天人合一的生态和谐。天人合一的思想在我国传统的思想文化体系里居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它强调人是自然和谐整体的一部分,倡导认识自然,合理地利用自然。“和”在天地宇宙,则指万物自然的和谐统一。在《周易·乾·彖》中称:“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天体按照自己的运行规律运动变化,公正无私地对待各种事物的生命,保持着完满的和谐,这一切都是以有利万物的正常生长为前提的。道家创始人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强调人要以尊重自然规律为最高准则,以崇尚自然效法天地作为人生行为的基本依归。他还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报阳,冲气以为和。”统一的道包含阴阳两个方面,阴阳激荡调适,形成了一种均匀和谐的状态,在这个状态中万物得以生成。老子的宇宙生成说是一种和合,和谐即是宇宙的本真状态也是事物协调完满稳定有序的状态。孔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什么是天?春夏秋冬皆按照规律运行,自然界的各种生物便生息不止。儒家认为“天”即自然界有着独立不倚的运行规律。孔子还认为“天”无私地覆盖着万物,“地”无私地承载着万物。这应是孔子“和谐观”的朴素表达。
第二层含义:克己奉公的家国和谐。我国传统文化倡导的是一种天下为公、克己奉公的人生态度和整体主义的价值取向,国家被看作是产生一切价值的最终依据,一切价值和意义皆由国家这一实体派生出来。孟子说:“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不足以保妻子”。一切个体若没有以国家为本位的观念和行为,也就没有独立的个人价值。在国家制度方面,古代中国采用的是家国同构的宗法制度,“家”是缩小的“国”,“国”是放大的“家”,家与国同源同构。在家与国的关系上尤其强调国家本位,主张以孝来规约民,通过民众的孝来实现民众对国家的忠。当忠孝不能两全时,孝让位于忠,从而实现家与国的和谐。“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事实上,我国古代社会里个人正是以忠孝为坐标,在血缘、家族和国家中寻找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所。
二、西方哲学中和谐思想探析
和谐同时也表示由太阳、月亮和恒星构成的宇宙体系的合乎比例的运动,在运行中发出不同的音调,构成宇宙的和谐。“天体之间的距离以及天体发出的声音都是和谐的。这种和谐使苍穹无限的宇宙星空处于一种纷繁而不乱,多变而有序的永恒的运动中。就像一支气势雄浑娓娓动听的交响乐发出美妙和谐的音响”。古希腊辩证法的奠基人赫拉克利特说:“自然追求对立,对立产生和谐”,“不同的音调造成最美的和谐”。希腊医学也把健康视为身体中各种对立因素的和谐,古希腊医学学派甚至和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一些人一样提出了人的灵魂和谐说,认为灵魂是按比例结合处于两极端的事物而形成的一种和谐,灵魂的和谐依赖于肉体。斯多亚学派则认为,宇宙中的动力形成一种无所不包的力或火,它在本质上是有理性的、是世界的活动的灵魂。它必定是一,宇宙是一个统一体,它的各组成部分是和谐的。应该说,以毕达哥拉斯学派数和谐论为代表的西方早期和谐观是对事物理想比例关系的推崇,这是一种宇宙万物的关系和谐论。
自苏格拉底开始,和谐思想被引入社会领域和人文领域,从而产生了西方社会政治领域中的和谐社会思想。柏拉图提出了正义即和谐的社会观,认为社会和谐的根本基础在于正义,善就是和谐。这种正义的实现就在于社会各等级之间各守其位,各司其职,互不僭越。他说:“人的至善的境界就是人自身的理智、情感与意志三者的协调统一。而至善的社会就是和谐而有序的社会,应统治的统治,应臣服的臣服,各就其位,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就达到了善的境界。”古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百科全书式的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则认为“人的行为上的中道,既是中间的又是最好的,中庸致和是人们行为的最高典范。”“过度和不和乃是恶行的特性,而中庸则是美德的特性。”
三、中西方和谐思想比较及对和谐人格培育的启示
(一)中西方和谐思想比较
中西方和谐思想各自侧重点不一样,各自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文化背景。中国古代的和谐观更强调人的内在性情的和谐,强调个人的自身修养。主张首先实现身心的和谐,从而达到人与人、人与社会及人与自然的和谐。而西方和谐思想比较注重科学主义精神,不论总体上肯定和谐的价值与意义,还是辨证地分析和谐的本质和机制,都比较注重自然和谐美。但无论是西方的古代哲学,还是中国的传统思想都包含了对和谐的精神指归,这意味着“和”是人类共同的精神需要和心理积淀。高等学校作为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主战场,理应把追求和谐人格作为教育的主导目标,在融合、整合、聚合中西古代和谐思想资源的基础上,注重加强新时代大学生和谐人格的塑造。
(二)中西方和谐思想对大学生和谐人格塑造的启示
何谓和谐人格?其实在不少心理学著作都有关于和谐人格之说。和谐人格是瑞士精神病学家布洛伊勤的用语,指人格与环境保持一致,特别是情感上维持亲善关系。从中西方和谐思想的历史考察中我们不难发现,所谓和谐人格就是指崇尚和谐、追求和谐、维护和谐、创造和谐,从和谐的视角观察事物,用和谐的思想分析事物,以和谐的态度对待问题,用和谐的方式处理问题、化解矛盾的品质和能力,即指个人自觉地和谐地组织自己的各种内在素质和外在条件而形成的能够进行和谐生活的相对最佳的人格。和谐人格是伴随着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活动逐步形成的,又在各种社会关系中推动着和谐社会实现的精神特质。和谐人格既体现个体内部精神特质的健康积极、完整平衡,又表现为个体与他人、社会及自然等外在关系的协调统一。和谐人格调整着个体的需要、动机和价值取向,使一个人的知、情、意、行诸方面体现出动态的协调,从而形成与周围环境相适合的行为规范。高校德育所应致力于培养的就是具有这样的人格特点的人。中西方和谐思想给大学生和谐人格塑造的启示是多方面的:
1、和谐就是一种和谐的辩证思维,它的根本精神在于协调各种关系,以促进事物的正常发展。因此大学生和谐人格在道体上以追求真善美高度统一为目标,强调“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体现了包容天地的宏大气象。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非常重视和谐对于人的作用,他反对把学校仅仅看做是传授知识的工具,更反对把学生“当作死的工具来对待”。所以他强调:“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而所谓“和谐的人”,按照他的思路,也就是既富有个性又有益于社会的人。爱因斯坦的上述基本教育思想,与我们所主张的尊重学生主体性、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素质教育思想是完全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