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人言:“心之宫则思。”后来发现搞错了——人体真正的思维器官不是心脏,而是那颗昂扬在人体最高部位的大脑。鉴于大脑在入体中的绝对重要地位,脑死亡取代心脏停止跳动成为宣告生命终结的标志,人们用脑容量的大小来评判生命智商的高低,一些不聪明的人则被指斥为“没有脑子”。那么,这回所谓“脑之官则思”的观念就一定确凿无误了么?
当一种别名为“海绵宝宝’的低等生命闯入科学家视野的时候,对于脑和智慧之间的关系,科学家们不禁又怀疑起来。
此“海绵宝宝”非彼海绵宝宝
当然啦,这里的“海绵宝宝”绝不是美国动画片中那个穿方裤子的家伙。不过与那家伙有些类似,作为古老而又神秘的低等原生生物,被科学家命名为黄色多头绒泡菌的“海绵宝宝”也是黄色的,而且跟动画片中的海绵宝宝一样,具有身体被破坏之后可以恢复原状的强大本领。
黄色多头绒泡菌存在于地球上已经数亿年之久了。不过这种生物并不罕见,只要你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那么就会在森林里、落叶间、朽木边甚至自家花园里发现它们的踪影。它们总是喜欢在无人注意的角落静静地爬行。如果你发现某个堆着树叶或垃圾的地方,有一些黄黄的黏糊糊的东西在成片移动,而且这些东西爬过的地方留下了一些黏液,那么你看到的很可能就是“海绵宝宝”——黄色多头绒泡菌了。
叫“菌”不是菌的“变形魔法师”
黄色多头绒泡菌是黏液菌的一种,它们曾因表现出一些与真菌极为相似的特征而被列入菌界,但它们实际上却是一种无脑的胶状变形虫,属于原生动物门。
作为虫子,黄色多头绒泡菌只由一个细胞组成。不过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每个细胞都包含着数百万的核酸、DNA小液囊、酶和蛋白质,而且还是一个可以任意改变形状的“变形魔法师”。
可以说,变形是黄色多头绒泡菌最拿手的本领之一。它们平时都喜欢附在朽木、枯叶等物质上,然后沿着一定的路径寻找食物。它们非常团结,喜欢集体行动,从来不怕同伴太多,而是多多益善。一旦遇上同伴,黄色多头绒泡菌们就会彼此抱成团,然后联合在一起行动,看起来就像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
不过在外形上合为一体的黄色多头绒泡菌军团并不存在队伍太大而尾大不掉的麻烦,事实上,它的行动要比世界上任何一个组织都更加灵活。黄色多头绒泡菌军团的整体形状可以像水或流沙一样发生随意扭曲、变形,并且会因环境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外形,比如在森林里,它会变成一个大黄球,在树叶上,它会变成一片“黄斑”,而在实验室的培养皿中,它则会变幻出类似珊瑚分枝的错综复杂的美妙结构。不可思议的是,它还可以被随意切割,切割之后,小颗粒们又会重新粘合在一起、使军团恢复到原先的样子——如此看来,黄色多头绒泡菌,才是真正杀不死的“小强”!
不一般的“吃货”
不论黄色多头绒泡菌军团是何种形状,有一点是永远无法改变的——爱美食。如果你看过《变形怪体》,那么或许就不难想象,当黄色多头绒泡菌军团遇见美食时是如何扑上去的——没错,它们正是这样,一遇见美食就迅速行动,从四面八方将食物包围起来,然后很快将它消灭掉。
此外,黄色多头绒泡菌还是相当挑剔又高水平的美食专家。一名法国科学家曾做过一项有趣的实验:她精心准备了11种不同食物,然后将黄色多头绒泡菌放在这11种食物的中间。令她感到惊讶不已的是,这些挑剔的“吃货”只对这11道美食中的其中一道产生了浓厚兴趣,而这道“菜”,由2/3蛋白质和1/3碳水化合物构成,正是对黄色多头绒泡菌的生长最为有利的一道食物。
走迷宫“超级能手”
对一个吃货来讲,恐怕没有比美食更值得追求的诱惑了。黄色多头绒泡菌也是如此,它们可以为美食无所而不往——为得到美食,它们在人类的实验室里摇身一变,成了走迷宫的“超级能手”。
2000年,日本科学家中垣俊之等人做了这样一个实验:人为布置一个塑料迷宫,然后将一个黄色多头绒泡菌军团切碎、随意撒在迷宫中。实验中,中垣俊之等人发现,这些被切碎的小点开始在迷宫里迅速分散、寻找着它们的同伴。当一个小点遇到另一个小点时,它们就融合在一起,然后像滚雪球似的渐渐“长大”起来。接着,中垣俊之等人又在迷宫的出口和入口处放了几块琼脂——“吃货”们喜爱的食物。4个小时之后,他们发现黄色多头绒泡菌不仅找到了迷宫的出入口,而且还找到了出入口之间的最短路径,它们从迷宫四处逐渐汇合,最后全部集中分布在了出入口之间的最短路径上。
因为这一发现,中恒俊之等科学家获得了2008年的“搞笑诺贝尔奖”。
未来世界的“交通规划师”
既然黄色多头绒泡菌有能力绕过多种障碍物、寻觅到一条通向目的地的最短途径,它们的这种“智慧”能否被人类社会所借鉴呢?
为进一步探索黄色多头绒泡菌的“智慧”潜能,2010年,中恒俊之与英国牛津大学的弗里克等科学家合作,一起搭建了一个东京附近的城市群模型,接着,他们通过控制黄色多头绒泡菌厌恶的光的强度来设置高低起伏的道路障碍,并用美食来标识每个城市的位置。这一切布置好之后,他们将黄色多头绒泡菌放到了实验模型中。
出于寻找食物的本能,黄色多头绒泡菌很快就出发了。它们先是像流沙一般向四周弥散开来,接着似乎已摸清路线,于是渐渐聚拢,形成一个连接各食物点之间的网络。令中垣俊之等科学家感到惊喜的是,黄色多头绒泡菌在美食间快速形成的网络,如果用作人类的交通系统,其运行效率完全可以与精心规划的现代城市交通系统相媲美。
由此,中垣俊之认为,在未来世界,人们完全可以请黄色多头绒泡菌来担任交通规划师,帮助人类设计城市间的最佳铁路线路。这一创意,为他再次赢得了2010年的“搞笑诺贝尔”。
除了中垣俊之,世界各国还有许多科学家都在研究黄色多头绒泡菌,想看看它们在“交通规划”上究竟有多大才能。那么结果如何呢?
西英格兰大学的一名科学家将地球仪作为道具来做实验,经过30次重复实验,他惊讶地发现黄色多头绒泡菌在地球仪上建立的“交通网络”,跟地图上人类已有的交通网络高度相似,尤其在地球仪的“亚洲”板块,黄色多头绒泡菌“规划”出的交通路线,竟然与中国古代丝绸之路和现有的亚洲高速公路,相似度高达76%。
这还不算什么。黄色多头绒泡菌还有一项超能力——当模拟环境发生改变时,比如拿掉或增加一处美食(相当于城市),它们会根据新的地理环境在第一时间做出调整,并马上形成一个新的最高效的交通网络。
黄色多头绒泡菌所表现出的这种高效自我修复能力,令人叹为观止!
虽然黄色多头绒泡菌没有脑,没有神经元,没有身体器官,看起来只是一种最简单、最低等的原生生物,但它们却可以像人类一样“记忆”“决策”、预测变化、在短时间内“设计”出最高效合理的交通运输网络,它们甚至在有些方面的表现要比人更快、更精准,让一向以“万物之王”自居的人类望尘莫及。
研究黄色多头绒泡菌的路途还“路漫漫其修远兮”,不过这些古老的原生动物给我们的启示,就只能限于科技方面么?
(责任编辑:司明婧 责任校对:曹伟)
当一种别名为“海绵宝宝’的低等生命闯入科学家视野的时候,对于脑和智慧之间的关系,科学家们不禁又怀疑起来。
此“海绵宝宝”非彼海绵宝宝
当然啦,这里的“海绵宝宝”绝不是美国动画片中那个穿方裤子的家伙。不过与那家伙有些类似,作为古老而又神秘的低等原生生物,被科学家命名为黄色多头绒泡菌的“海绵宝宝”也是黄色的,而且跟动画片中的海绵宝宝一样,具有身体被破坏之后可以恢复原状的强大本领。
黄色多头绒泡菌存在于地球上已经数亿年之久了。不过这种生物并不罕见,只要你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那么就会在森林里、落叶间、朽木边甚至自家花园里发现它们的踪影。它们总是喜欢在无人注意的角落静静地爬行。如果你发现某个堆着树叶或垃圾的地方,有一些黄黄的黏糊糊的东西在成片移动,而且这些东西爬过的地方留下了一些黏液,那么你看到的很可能就是“海绵宝宝”——黄色多头绒泡菌了。
叫“菌”不是菌的“变形魔法师”
黄色多头绒泡菌是黏液菌的一种,它们曾因表现出一些与真菌极为相似的特征而被列入菌界,但它们实际上却是一种无脑的胶状变形虫,属于原生动物门。
作为虫子,黄色多头绒泡菌只由一个细胞组成。不过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每个细胞都包含着数百万的核酸、DNA小液囊、酶和蛋白质,而且还是一个可以任意改变形状的“变形魔法师”。
可以说,变形是黄色多头绒泡菌最拿手的本领之一。它们平时都喜欢附在朽木、枯叶等物质上,然后沿着一定的路径寻找食物。它们非常团结,喜欢集体行动,从来不怕同伴太多,而是多多益善。一旦遇上同伴,黄色多头绒泡菌们就会彼此抱成团,然后联合在一起行动,看起来就像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
不过在外形上合为一体的黄色多头绒泡菌军团并不存在队伍太大而尾大不掉的麻烦,事实上,它的行动要比世界上任何一个组织都更加灵活。黄色多头绒泡菌军团的整体形状可以像水或流沙一样发生随意扭曲、变形,并且会因环境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外形,比如在森林里,它会变成一个大黄球,在树叶上,它会变成一片“黄斑”,而在实验室的培养皿中,它则会变幻出类似珊瑚分枝的错综复杂的美妙结构。不可思议的是,它还可以被随意切割,切割之后,小颗粒们又会重新粘合在一起、使军团恢复到原先的样子——如此看来,黄色多头绒泡菌,才是真正杀不死的“小强”!
不一般的“吃货”
不论黄色多头绒泡菌军团是何种形状,有一点是永远无法改变的——爱美食。如果你看过《变形怪体》,那么或许就不难想象,当黄色多头绒泡菌军团遇见美食时是如何扑上去的——没错,它们正是这样,一遇见美食就迅速行动,从四面八方将食物包围起来,然后很快将它消灭掉。
此外,黄色多头绒泡菌还是相当挑剔又高水平的美食专家。一名法国科学家曾做过一项有趣的实验:她精心准备了11种不同食物,然后将黄色多头绒泡菌放在这11种食物的中间。令她感到惊讶不已的是,这些挑剔的“吃货”只对这11道美食中的其中一道产生了浓厚兴趣,而这道“菜”,由2/3蛋白质和1/3碳水化合物构成,正是对黄色多头绒泡菌的生长最为有利的一道食物。
走迷宫“超级能手”
对一个吃货来讲,恐怕没有比美食更值得追求的诱惑了。黄色多头绒泡菌也是如此,它们可以为美食无所而不往——为得到美食,它们在人类的实验室里摇身一变,成了走迷宫的“超级能手”。
2000年,日本科学家中垣俊之等人做了这样一个实验:人为布置一个塑料迷宫,然后将一个黄色多头绒泡菌军团切碎、随意撒在迷宫中。实验中,中垣俊之等人发现,这些被切碎的小点开始在迷宫里迅速分散、寻找着它们的同伴。当一个小点遇到另一个小点时,它们就融合在一起,然后像滚雪球似的渐渐“长大”起来。接着,中垣俊之等人又在迷宫的出口和入口处放了几块琼脂——“吃货”们喜爱的食物。4个小时之后,他们发现黄色多头绒泡菌不仅找到了迷宫的出入口,而且还找到了出入口之间的最短路径,它们从迷宫四处逐渐汇合,最后全部集中分布在了出入口之间的最短路径上。
因为这一发现,中恒俊之等科学家获得了2008年的“搞笑诺贝尔奖”。
未来世界的“交通规划师”
既然黄色多头绒泡菌有能力绕过多种障碍物、寻觅到一条通向目的地的最短途径,它们的这种“智慧”能否被人类社会所借鉴呢?
为进一步探索黄色多头绒泡菌的“智慧”潜能,2010年,中恒俊之与英国牛津大学的弗里克等科学家合作,一起搭建了一个东京附近的城市群模型,接着,他们通过控制黄色多头绒泡菌厌恶的光的强度来设置高低起伏的道路障碍,并用美食来标识每个城市的位置。这一切布置好之后,他们将黄色多头绒泡菌放到了实验模型中。
出于寻找食物的本能,黄色多头绒泡菌很快就出发了。它们先是像流沙一般向四周弥散开来,接着似乎已摸清路线,于是渐渐聚拢,形成一个连接各食物点之间的网络。令中垣俊之等科学家感到惊喜的是,黄色多头绒泡菌在美食间快速形成的网络,如果用作人类的交通系统,其运行效率完全可以与精心规划的现代城市交通系统相媲美。
由此,中垣俊之认为,在未来世界,人们完全可以请黄色多头绒泡菌来担任交通规划师,帮助人类设计城市间的最佳铁路线路。这一创意,为他再次赢得了2010年的“搞笑诺贝尔”。
除了中垣俊之,世界各国还有许多科学家都在研究黄色多头绒泡菌,想看看它们在“交通规划”上究竟有多大才能。那么结果如何呢?
西英格兰大学的一名科学家将地球仪作为道具来做实验,经过30次重复实验,他惊讶地发现黄色多头绒泡菌在地球仪上建立的“交通网络”,跟地图上人类已有的交通网络高度相似,尤其在地球仪的“亚洲”板块,黄色多头绒泡菌“规划”出的交通路线,竟然与中国古代丝绸之路和现有的亚洲高速公路,相似度高达76%。
这还不算什么。黄色多头绒泡菌还有一项超能力——当模拟环境发生改变时,比如拿掉或增加一处美食(相当于城市),它们会根据新的地理环境在第一时间做出调整,并马上形成一个新的最高效的交通网络。
黄色多头绒泡菌所表现出的这种高效自我修复能力,令人叹为观止!
虽然黄色多头绒泡菌没有脑,没有神经元,没有身体器官,看起来只是一种最简单、最低等的原生生物,但它们却可以像人类一样“记忆”“决策”、预测变化、在短时间内“设计”出最高效合理的交通运输网络,它们甚至在有些方面的表现要比人更快、更精准,让一向以“万物之王”自居的人类望尘莫及。
研究黄色多头绒泡菌的路途还“路漫漫其修远兮”,不过这些古老的原生动物给我们的启示,就只能限于科技方面么?
(责任编辑:司明婧 责任校对:曹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