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促进陕西省红枣产业发展,陕西省财政厅抽调人员与林业厅产业中心组成调研组赴榆林、延安、渭南三市,采取现场考察、听取汇报、查阅资料、走访农户、座谈分析等形式,对榆林市佳县、清涧县,延安市延川县、子长县,渭南大荔县的红枣发展情况及财政扶持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陕西省红枣发展现状
陕西作为全国五大红枣产业基地,在我国红枣产业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优势。目前全省种植面积达到285万亩,年产量71.04万吨,产值达23.42亿元。
在发展上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鲜食枣的栽培规模、产量、产值、品种、技术创新发展提升很快,已成为陕西省红枣产业中带动单位面积红枣生产力提高的新兴骨干力量。二是红枣建园质量稳定提高,一大批高标准示范园,为红枣产业转变发展方式,提升管理水平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三是红枣低产园改造成效显著。四是产业化开发势头良好。五是产业区域布局更趋合理。
近年来,榆林、延安市及大荔县各级政府坚持立枣为业、兴枣富民原则,积极加快红枣基地建设,培育龙头企业,强化销售服务体系,延长产业链条。使红枣这一主导产业得到长足、快速发展,从而成为农村区域经济增长和农民增收致富的一个重要支撑。红枣产业在当地确保农民增收,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些资源匮乏县区红枣产业甚至成为当地经济发展和农民群众脱贫致富的唯一途径。
二、各地抓红枣产业采取的主要措施
(一)制定科学规划,为产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发展红枣产业,只有立足资源,因地制宜,制定出合理的发展规划,才能使红枣产业科学、健康发展。省林业厅按照省政府2号文件精神,编制了红枣“十二五”专题规划。各基地县坚持统筹规划、分类指导,科技先行、创新机制,市场引导、政策扶持,使红枣成为山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和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清涧县始终坚持把红枣产业作为立县之业,全力以赴,重点突破,科学构建了红枣产业战略发展五大目标、十大体系,制定并出台了《中共清涧县委 清涧县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红枣产业化发展的决定》(清发〔2007〕01号文件)、《中共清涧县委 清涧县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红枣产业化进程的决定》(清发〔2011〕01号文件)、《清涧县百万亩红枣基地建设实施意见》、《清涧县红枣基地示范园工程建设验收标准》、《清涧县红枣精品示范园工程验收及资金兑现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和具体实施意见,鼓励引导农民栽植红枣,促进了红枣基地规模化建设进程。
(二)加强组织领导,健全服务体系。
为了使红枣产业发展有规划、有指导、有落实。枣区各级政府都建立健全了红枣产业开发领导机构,围绕一个共同的目标,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坚持一个产业、一个规划、一项政策、一抓到底的工作方法,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挖掘社会各方面的有利因素,明确目标和任务,切实抓紧抓好抓出成效。清涧县把红枣做为主导产业来抓,2011年被列为陕西省唯一的“一县一业”红枣主导产业发展示范县,在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建立了中国清涧枣网,形成了统一的销售网络,从产品开发、商标注册、产品包装、产品销售等环节形成了产业链。大荔县冬枣研究所与河南好想你枣业集团签定了合作协议,引进山东绿香源果业有限公司香酥冬枣加工项目。下寨赵家蜜枣加工厂与日本第一交易株式会社达成蜜枣销售意向,为大荔县蜜枣的销售开辟一条新的出路。同时在全县范围内建立了以石槽孙家、安仁红星为主的30多个红枣专业批发市场,在促进和规范红枣销售方面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三)加强科技支撑,全面推广红枣标准化生产技术。
红枣基地县围绕标准化生产,从示范园入手制定生产技术规程。从育苗栽培、生产管理、贮藏运输、产品分级包装等各方面制定了严格的系列标准。榆林市建立以政府为主体的枣业科研基地,开发研究红枣的种植、品种、病虫害防治、加工等关系到红枣产业发展的新技术。大力引进优良品种,积极推广红枣丰产技术,提高红枣产量、质量,并经历了能人探索、带头发展;支部引领、整村推进;产业升级、全面发展的阶段。根据《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核桃等干杂果经济林产业发展的意见》(陕政发〔2010〕2号)文件要求,大力推行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专业化服务、产业化经营,有效提高了我省红枣的质量水平,创立了品牌,增强了我省红枣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
(四)整合支农项目,加大产业发展的财政支持力度。
各红枣基地县财政每年专门拿出专项资金发展红枣产业,积极扶持红枣标准化生产、绿色认证、病虫害防治和专业合作组织,促进了红枣产业的健康发展。同时,结合财政支农项目多头管理、使用分散的实际情况,按照统一规划、整合资金、捆绑使用的原则,将省市财政安排的林业红枣专项资金、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资金、移民后扶项目资金、扶贫产业资金、农民增收七大工程资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等进行整合使用,扶持发展示范园、专业合作社。延安市从2008年开始,市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对红枣新建园按每亩150元进行补助;2010年佳县给矮密丰红枣示范园每亩补助500元,给标准化红枣示范园每亩补助200元,一般低产枣园改造每亩补助120元,高接换头每亩补助800元;清涧大力整合农村和农业闲散资金,鼓励在外的家乡人投资办厂入股;凡享受国家扶助资金的村庄及个人,都要办红枣基地。为了解决基地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他们采取部门协作、资金拼盘、各投其资、各记其功的办法,县上通过全面整合林业、农业、水利、发改等各部门涉农资金,加大了基地建设投入力度,促进了红枣产业的迅速发展。
三、红枣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财政投入不足。
我省红枣种植面积仅次于苹果,但效益较苹果尚有较大差距,中央和省级财政每年在红枣产业方面投入资金总量不足1000万元,红枣产业的投入基本依靠市、县两级财政投入。我省5个红枣产业大县清涧县、佳县、延川县、大荔县、子长县财政收入偏低,例如清涧和佳县每年财政收入只有2300万元左右,虽举全县之力亦无法支撑红枣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尤其在良种红枣苗木的繁育、标准化枣园建设和产业化发展环节投入偏低。 (二)产业化程度低。
与红枣发达省份相比,我省红枣产业化程度低,主要表现为:目前国内规模较大的红枣科研机构、生产企业逾40家,河北8家、山西6家、山东8家、新疆6家、北京4家,我省是五大生产基地,却榜上无名;我省红枣产品等客上门的销售方式依然占很大份额,无法在终端市场形成有效营销网络。二是品种、品牌外向度小,其表现是:外调苗木建园比例较大;没有在新疆建立陕西红枣品种生产基地规避风险,扩展我省红枣品种和品牌。
(三)其他问题。
按做大做强红枣产业要求,陕北产区的突出问题是:单位面积产量低,管理粗放;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有限,产业科技含量有待提高;红枣建园标准不高,特色优势品种比例低,红枣良种苗木繁育基地建设滞后;龙头企业规模小,市场拓展能力需要增强。关中产区的主要问题是:创新成果受资金制约应用范围小,技术推广示范有待加强;品牌建设不到位,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受经济实力影响难以发挥;鲜食冬枣配套设施建设资金需求大,市县财力难以有效扶持。
四、建议和对策
陕西省红枣产业应按照“科技先导、龙头带动、规模经营、项目支撑”的发展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转变发展方式和深入贯彻落实省政府2号文件精神为动力,以有利于枣农增收、产业增效为标准,坚持“突出重点、分类指导、规划先行、严格管理”财政扶持原则,努力在“十二五”期间使红枣产业开发能够取得新跨越。
(一)建立稳定增长的投入机制。
在“十二五”期间,逐年加大对红枣产业的投入力度,逐步扩大扶持范围。积极争取中央财政对我省红枣产业的补助政策,并设立省级红枣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督促市县两级建立或完善红枣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并逐年增加资金规模,形成一个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逐步建立起以公共财政投入为主导,多渠道、多层次的多元化投入的体系。省财政继续开展红枣政策性保险试点工作,在清涧县、延川县各开展1万亩红枣保险,通过财政承担部分保费,使参保农户降低灾害带来的收入损失,有效促进农民增收。
(二)加强资金整合,提高使用效益。
按照“政府统筹、渠道不乱、用途不变、整合使用、各记其功”的原则,依据《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核桃等干杂果经济林产业发展的意见》(陕政发〔2010〕2号),以县为单位,整合各类涉及红枣产业发展项目,在红枣产业发展规划区域内,将林业、农业、水利、农业综合开发、扶贫、科技推广等方面的资金进行整合,提高投资使用效果。鼓励5个红枣产业大县全部参与省级支农资金整合考评,加大奖补力度,促使红枣产业大县抓好新建园及老园改造的同时,加大对红枣良种苗木繁育、标准化示范园和产业化发展的投入,使资金发挥更大作用。
(课题组长:苏新泉
课题副组长:程涛 乔朴 曹恒
主要执笔人:张凌伟 陈智勇
课题承担单位:陕西省财政厅农业处、陕西省农村财政研究会)
责任编辑:宗宇翔
一、陕西省红枣发展现状
陕西作为全国五大红枣产业基地,在我国红枣产业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优势。目前全省种植面积达到285万亩,年产量71.04万吨,产值达23.42亿元。
在发展上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鲜食枣的栽培规模、产量、产值、品种、技术创新发展提升很快,已成为陕西省红枣产业中带动单位面积红枣生产力提高的新兴骨干力量。二是红枣建园质量稳定提高,一大批高标准示范园,为红枣产业转变发展方式,提升管理水平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三是红枣低产园改造成效显著。四是产业化开发势头良好。五是产业区域布局更趋合理。
近年来,榆林、延安市及大荔县各级政府坚持立枣为业、兴枣富民原则,积极加快红枣基地建设,培育龙头企业,强化销售服务体系,延长产业链条。使红枣这一主导产业得到长足、快速发展,从而成为农村区域经济增长和农民增收致富的一个重要支撑。红枣产业在当地确保农民增收,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些资源匮乏县区红枣产业甚至成为当地经济发展和农民群众脱贫致富的唯一途径。
二、各地抓红枣产业采取的主要措施
(一)制定科学规划,为产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发展红枣产业,只有立足资源,因地制宜,制定出合理的发展规划,才能使红枣产业科学、健康发展。省林业厅按照省政府2号文件精神,编制了红枣“十二五”专题规划。各基地县坚持统筹规划、分类指导,科技先行、创新机制,市场引导、政策扶持,使红枣成为山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和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清涧县始终坚持把红枣产业作为立县之业,全力以赴,重点突破,科学构建了红枣产业战略发展五大目标、十大体系,制定并出台了《中共清涧县委 清涧县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红枣产业化发展的决定》(清发〔2007〕01号文件)、《中共清涧县委 清涧县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红枣产业化进程的决定》(清发〔2011〕01号文件)、《清涧县百万亩红枣基地建设实施意见》、《清涧县红枣基地示范园工程建设验收标准》、《清涧县红枣精品示范园工程验收及资金兑现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和具体实施意见,鼓励引导农民栽植红枣,促进了红枣基地规模化建设进程。
(二)加强组织领导,健全服务体系。
为了使红枣产业发展有规划、有指导、有落实。枣区各级政府都建立健全了红枣产业开发领导机构,围绕一个共同的目标,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坚持一个产业、一个规划、一项政策、一抓到底的工作方法,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挖掘社会各方面的有利因素,明确目标和任务,切实抓紧抓好抓出成效。清涧县把红枣做为主导产业来抓,2011年被列为陕西省唯一的“一县一业”红枣主导产业发展示范县,在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建立了中国清涧枣网,形成了统一的销售网络,从产品开发、商标注册、产品包装、产品销售等环节形成了产业链。大荔县冬枣研究所与河南好想你枣业集团签定了合作协议,引进山东绿香源果业有限公司香酥冬枣加工项目。下寨赵家蜜枣加工厂与日本第一交易株式会社达成蜜枣销售意向,为大荔县蜜枣的销售开辟一条新的出路。同时在全县范围内建立了以石槽孙家、安仁红星为主的30多个红枣专业批发市场,在促进和规范红枣销售方面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三)加强科技支撑,全面推广红枣标准化生产技术。
红枣基地县围绕标准化生产,从示范园入手制定生产技术规程。从育苗栽培、生产管理、贮藏运输、产品分级包装等各方面制定了严格的系列标准。榆林市建立以政府为主体的枣业科研基地,开发研究红枣的种植、品种、病虫害防治、加工等关系到红枣产业发展的新技术。大力引进优良品种,积极推广红枣丰产技术,提高红枣产量、质量,并经历了能人探索、带头发展;支部引领、整村推进;产业升级、全面发展的阶段。根据《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核桃等干杂果经济林产业发展的意见》(陕政发〔2010〕2号)文件要求,大力推行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专业化服务、产业化经营,有效提高了我省红枣的质量水平,创立了品牌,增强了我省红枣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
(四)整合支农项目,加大产业发展的财政支持力度。
各红枣基地县财政每年专门拿出专项资金发展红枣产业,积极扶持红枣标准化生产、绿色认证、病虫害防治和专业合作组织,促进了红枣产业的健康发展。同时,结合财政支农项目多头管理、使用分散的实际情况,按照统一规划、整合资金、捆绑使用的原则,将省市财政安排的林业红枣专项资金、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资金、移民后扶项目资金、扶贫产业资金、农民增收七大工程资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等进行整合使用,扶持发展示范园、专业合作社。延安市从2008年开始,市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对红枣新建园按每亩150元进行补助;2010年佳县给矮密丰红枣示范园每亩补助500元,给标准化红枣示范园每亩补助200元,一般低产枣园改造每亩补助120元,高接换头每亩补助800元;清涧大力整合农村和农业闲散资金,鼓励在外的家乡人投资办厂入股;凡享受国家扶助资金的村庄及个人,都要办红枣基地。为了解决基地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他们采取部门协作、资金拼盘、各投其资、各记其功的办法,县上通过全面整合林业、农业、水利、发改等各部门涉农资金,加大了基地建设投入力度,促进了红枣产业的迅速发展。
三、红枣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财政投入不足。
我省红枣种植面积仅次于苹果,但效益较苹果尚有较大差距,中央和省级财政每年在红枣产业方面投入资金总量不足1000万元,红枣产业的投入基本依靠市、县两级财政投入。我省5个红枣产业大县清涧县、佳县、延川县、大荔县、子长县财政收入偏低,例如清涧和佳县每年财政收入只有2300万元左右,虽举全县之力亦无法支撑红枣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尤其在良种红枣苗木的繁育、标准化枣园建设和产业化发展环节投入偏低。 (二)产业化程度低。
与红枣发达省份相比,我省红枣产业化程度低,主要表现为:目前国内规模较大的红枣科研机构、生产企业逾40家,河北8家、山西6家、山东8家、新疆6家、北京4家,我省是五大生产基地,却榜上无名;我省红枣产品等客上门的销售方式依然占很大份额,无法在终端市场形成有效营销网络。二是品种、品牌外向度小,其表现是:外调苗木建园比例较大;没有在新疆建立陕西红枣品种生产基地规避风险,扩展我省红枣品种和品牌。
(三)其他问题。
按做大做强红枣产业要求,陕北产区的突出问题是:单位面积产量低,管理粗放;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有限,产业科技含量有待提高;红枣建园标准不高,特色优势品种比例低,红枣良种苗木繁育基地建设滞后;龙头企业规模小,市场拓展能力需要增强。关中产区的主要问题是:创新成果受资金制约应用范围小,技术推广示范有待加强;品牌建设不到位,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受经济实力影响难以发挥;鲜食冬枣配套设施建设资金需求大,市县财力难以有效扶持。
四、建议和对策
陕西省红枣产业应按照“科技先导、龙头带动、规模经营、项目支撑”的发展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转变发展方式和深入贯彻落实省政府2号文件精神为动力,以有利于枣农增收、产业增效为标准,坚持“突出重点、分类指导、规划先行、严格管理”财政扶持原则,努力在“十二五”期间使红枣产业开发能够取得新跨越。
(一)建立稳定增长的投入机制。
在“十二五”期间,逐年加大对红枣产业的投入力度,逐步扩大扶持范围。积极争取中央财政对我省红枣产业的补助政策,并设立省级红枣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督促市县两级建立或完善红枣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并逐年增加资金规模,形成一个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逐步建立起以公共财政投入为主导,多渠道、多层次的多元化投入的体系。省财政继续开展红枣政策性保险试点工作,在清涧县、延川县各开展1万亩红枣保险,通过财政承担部分保费,使参保农户降低灾害带来的收入损失,有效促进农民增收。
(二)加强资金整合,提高使用效益。
按照“政府统筹、渠道不乱、用途不变、整合使用、各记其功”的原则,依据《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核桃等干杂果经济林产业发展的意见》(陕政发〔2010〕2号),以县为单位,整合各类涉及红枣产业发展项目,在红枣产业发展规划区域内,将林业、农业、水利、农业综合开发、扶贫、科技推广等方面的资金进行整合,提高投资使用效果。鼓励5个红枣产业大县全部参与省级支农资金整合考评,加大奖补力度,促使红枣产业大县抓好新建园及老园改造的同时,加大对红枣良种苗木繁育、标准化示范园和产业化发展的投入,使资金发挥更大作用。
(课题组长:苏新泉
课题副组长:程涛 乔朴 曹恒
主要执笔人:张凌伟 陈智勇
课题承担单位:陕西省财政厅农业处、陕西省农村财政研究会)
责任编辑:宗宇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