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五道沟,八面坡,土地薄,石头多,出门就爬坡……”这就是河曲县土沟乡王家山村的真实写照,品味着这首古老的民谣,会咂巴出一股浓浓苦涩的乡村滋味来。时光流转,世界每天都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这个小村子也不例外,而一切都源自村里来了个“傻子”第一书记——李峥嵘。
“为群众办实事,不是为村里要点拨款,过年过节问个好就行了,驻村指导不是‘爬爬山、出点汗、田间地头转一转’就万事大吉了,与人民群众建立感情不是开几次会、发几份文件就能建好的。”10月13日,初见李峥嵘,他这样对《科学导报》记者说道。
到达王家山村时,漫山遍野、郁郁葱葱的“油田”在阳光下生机勃勃。然而,2016年的寒冬,在李峥嵘刚被派往河曲县土沟乡王家山村担任第一书记时,这里的情景至今让他的内心难以平复:沟壑纵横、山路崎岖,大风呼啸、寒冷异常,稀疏窑洞七零八落,整村六十七八个人,年龄最小的也已58岁。村里没有经济产业支柱,农户收入主要以外出务工、种植、养殖为主,人均收入偏低。
为全心全意帮助王家山村脱贫,李峥嵘全家都到土沟乡“定居”了下来,开启了他滴着露珠、冒着热气的扶贫路。
绿色抹亮新村颜
来王家山村的头两个月,依托村委会村干部出谋划策,考虑到绿色环保趋势愈来愈兴,李峥嵘决定因地制宜地谋划王家山村的发展思路:开展浅山丘陵植树造林项目,种植耐旱、耐寒的油松苗木。
向“重栽种、轻管理”说不!李峥嵘迈出的第一步是成立油松营养绿源基地。在油松绿化育苗的准备阶段,李峥嵘和当地大学生村官王思群通过上网查询资料、咨询农技专家,对油松的挖坑、树苗栽植、养护等知识有了充分的了解,并同党支部书记薛贵琦三请忻州市科学技术局农业专家来村化验土壤,分析判断,确保树苗种得活、长得好、见效快。
三年一晃而过,现如今的王家山村,山绿了、民富了、村靚了。“往年俺们收入全靠埋在泥土里的土豆,勉强支撑一家的生活。现如今好了,有了李书记教俺们科学种油松,加上市场行情好,3米高的油松树苗能卖到200多元一棵。一年下来,俺们比以往能多出一万多元的收入呢!”村民王健民说着,乐得合不拢嘴。不仅如此,村里许多人家还买了摩托车、农用车,迎来了全村“机动车代步”新时代。
细事小节暖民心
从前物资匮乏让王家山村村民苦不堪言,“只有喂饱肚子才能带给村民们温暖。”为此李峥嵘决定从村民们最需要的身边小事做起,诚心诚意带村民们走出“困境”。
为方便村民走出大山、进乡入城,李峥嵘启用自己的私家车,不惜贴上油费,为村民开通了“便利直通车”。在同村民们约定好的每月阴历十二、阴历十八,他都会拉着村民去土沟乡、城关镇采购生活物资。3年下来,李峥嵘拉送村民多达90余人次。
每次雪后初晴,李峥嵘都会走进家家户户的宅院,帮着村民们晾晒玉米,阳光下成片的玉米闪耀着醉人的金黄。晾干后,李峥嵘又帮着装袋子码垛、苫盖,忙得不亦乐乎。
当得知村民们土豆囤积、销售困难时,李峥嵘又第一时间联系派驻单位山西铝业有限公司,并四处联系朋友、跑单位,与多家单位建立长期供货关系。村里一来买土豆的人,搬袋子、过秤、算重量、装车、核钱数……李峥嵘都是亲力亲为。“大小要分得细一点,品质很重要。我们准备成立专业合作社,建立长效机制,帮助老百姓将更多的农特产品卖出去,以达到增收致富的目的。”李峥嵘对记者说。
在村口,记者远远看见一座三层高的白色建筑,明亮宽敞。“那是李书记自掏腰包为村里修的文化体育活动中心。”村民王中惠告诉记者,“这些年他给村里修路、修水渠,尽做好事!当时我去帮着给修房子的人煮饭。煮了一年饭,亲眼看到李书记和工人们一起干,每天晚上干到12点多钟。这么苦,为的啥?还不是为大家!”
脚上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有多少真情。从环境脏乱差、村级组织软弱涣散的“落后村”变身成整洁秀美、人心向上的“样板村”,3年来,李峥嵘坐过王家山村每一个农户家的板凳,和每一位村民拉过家常;走过王家山村的每一寸土地,跟大家一起在田间地头劳作。1000多个扶贫工作的日日夜夜,这位“70后”的“第一书记”头发白了大半,皮肤晒得黝黑,可却暖了村民的心、富了村民的腰包。人民利益大如天,一枝一叶总关情。李峥嵘赤心为民的点点滴滴诠释了“第一书记”的真谛,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带领王家山村走得更好、更远!
“为群众办实事,不是为村里要点拨款,过年过节问个好就行了,驻村指导不是‘爬爬山、出点汗、田间地头转一转’就万事大吉了,与人民群众建立感情不是开几次会、发几份文件就能建好的。”10月13日,初见李峥嵘,他这样对《科学导报》记者说道。
到达王家山村时,漫山遍野、郁郁葱葱的“油田”在阳光下生机勃勃。然而,2016年的寒冬,在李峥嵘刚被派往河曲县土沟乡王家山村担任第一书记时,这里的情景至今让他的内心难以平复:沟壑纵横、山路崎岖,大风呼啸、寒冷异常,稀疏窑洞七零八落,整村六十七八个人,年龄最小的也已58岁。村里没有经济产业支柱,农户收入主要以外出务工、种植、养殖为主,人均收入偏低。
为全心全意帮助王家山村脱贫,李峥嵘全家都到土沟乡“定居”了下来,开启了他滴着露珠、冒着热气的扶贫路。
绿色抹亮新村颜
来王家山村的头两个月,依托村委会村干部出谋划策,考虑到绿色环保趋势愈来愈兴,李峥嵘决定因地制宜地谋划王家山村的发展思路:开展浅山丘陵植树造林项目,种植耐旱、耐寒的油松苗木。
向“重栽种、轻管理”说不!李峥嵘迈出的第一步是成立油松营养绿源基地。在油松绿化育苗的准备阶段,李峥嵘和当地大学生村官王思群通过上网查询资料、咨询农技专家,对油松的挖坑、树苗栽植、养护等知识有了充分的了解,并同党支部书记薛贵琦三请忻州市科学技术局农业专家来村化验土壤,分析判断,确保树苗种得活、长得好、见效快。
三年一晃而过,现如今的王家山村,山绿了、民富了、村靚了。“往年俺们收入全靠埋在泥土里的土豆,勉强支撑一家的生活。现如今好了,有了李书记教俺们科学种油松,加上市场行情好,3米高的油松树苗能卖到200多元一棵。一年下来,俺们比以往能多出一万多元的收入呢!”村民王健民说着,乐得合不拢嘴。不仅如此,村里许多人家还买了摩托车、农用车,迎来了全村“机动车代步”新时代。
细事小节暖民心
从前物资匮乏让王家山村村民苦不堪言,“只有喂饱肚子才能带给村民们温暖。”为此李峥嵘决定从村民们最需要的身边小事做起,诚心诚意带村民们走出“困境”。
为方便村民走出大山、进乡入城,李峥嵘启用自己的私家车,不惜贴上油费,为村民开通了“便利直通车”。在同村民们约定好的每月阴历十二、阴历十八,他都会拉着村民去土沟乡、城关镇采购生活物资。3年下来,李峥嵘拉送村民多达90余人次。
每次雪后初晴,李峥嵘都会走进家家户户的宅院,帮着村民们晾晒玉米,阳光下成片的玉米闪耀着醉人的金黄。晾干后,李峥嵘又帮着装袋子码垛、苫盖,忙得不亦乐乎。
当得知村民们土豆囤积、销售困难时,李峥嵘又第一时间联系派驻单位山西铝业有限公司,并四处联系朋友、跑单位,与多家单位建立长期供货关系。村里一来买土豆的人,搬袋子、过秤、算重量、装车、核钱数……李峥嵘都是亲力亲为。“大小要分得细一点,品质很重要。我们准备成立专业合作社,建立长效机制,帮助老百姓将更多的农特产品卖出去,以达到增收致富的目的。”李峥嵘对记者说。
在村口,记者远远看见一座三层高的白色建筑,明亮宽敞。“那是李书记自掏腰包为村里修的文化体育活动中心。”村民王中惠告诉记者,“这些年他给村里修路、修水渠,尽做好事!当时我去帮着给修房子的人煮饭。煮了一年饭,亲眼看到李书记和工人们一起干,每天晚上干到12点多钟。这么苦,为的啥?还不是为大家!”
脚上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有多少真情。从环境脏乱差、村级组织软弱涣散的“落后村”变身成整洁秀美、人心向上的“样板村”,3年来,李峥嵘坐过王家山村每一个农户家的板凳,和每一位村民拉过家常;走过王家山村的每一寸土地,跟大家一起在田间地头劳作。1000多个扶贫工作的日日夜夜,这位“70后”的“第一书记”头发白了大半,皮肤晒得黝黑,可却暖了村民的心、富了村民的腰包。人民利益大如天,一枝一叶总关情。李峥嵘赤心为民的点点滴滴诠释了“第一书记”的真谛,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带领王家山村走得更好、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