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性与经营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lose_2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多企业家都有同样的困惑——当企业规模很小的时候,他们靠一股肆无忌惮的拼劲使企业得以快速成长;但当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和规模时,他们发现自己哪怕一个不经意的决策或战略上小小的失误,都可能对企业造成巨大损失。因此,很多企业家都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地经营企业,在这个阶段,企业家的心态往往成为企业发展的关键。
  ◎觉知心性
  在佛家看来,明心见性是修持者梦寐以求的境界。若用西方心理学中“意识”理论来诠释“心性”这个东方概念,虽显唐突却似乎又在情理之中。
  按照弗洛伊德的人格分析观点,人的意识(心性)可以分为本我、自我与超我。
  “本我”是与生俱来的,代表欲望和本能的驱动力,它只遵循享乐原则,追求个体的生物性需求,如食欲、性欲、求生欲等。
  “自我”代表理性和机智,它按照现实环境的需要监督“本我”,在一定程度上调节“本我”与外部环境间的冲突。它是人格的执行者,也是人格的最重要心理组成部分。
  “超我”代表道德、理想及社会准则,是人格的最高指挥。它按照至善的原则,以完全对立的姿态制约和限制放肆的“本我”,同时指导着“自我”的行为。
  本我、自我、超我共同构成了一个人完整的人格。自我在本我与超我的对立中,扮演着与外部客体信息交换的角色。
  在弗洛伊德看来,只有三个“我”保持和睦、均衡的状态,人的心性才是平和的。而如果三者始终互相冲突,人就会处在一种分裂的状态,内心会因为欲望和道德的失衡而痛苦不堪,或者因为“本我”的某个阴暗念头而感到恐慌,从而影响我们对外部世界的认知、理解、判断、决策等等。
  无独有偶,弗洛伊德的理论在东方哲学看来便是大儒王阳明的心学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对企业家而言,觉知心性便是对自己做一切事情出发点即“良知”的叩问——做企业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满足贪欲还是为了实现社会价值?是为了股东利益还是谋求全体员工的幸福?实现过程遵循的原则是不择手段还是以义取利遵循商道?
  在叩问的过程中觉知、体察本性良知,查验自己的起心动念是否符合“道”,是否获得了心性的平和,从而让企业经营回归到“作为人,何为正确”这个原点。
  ◎格物正心
  中国古人一生孜孜以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境界,其方法也不外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而已。其中修身是基础,而正心是关键。“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觉知心性仅仅完成了对本性良知的觉察,企业要找到正确的方向,还需要一个“格物正心”的过程。
  西方人认为人的行为是思维的产物,而在东方哲学看来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心性的外显,我们所做任何一件事都是由内而外循性而为的过程。
  马祖道一在悟道前经常到般若寺参禅打坐,住持怀让禅师见他很有慧根便有心接引,于是问道:“年轻人,你每天在这儿做什么?”
  马祖答道:“打坐。”
  禅师又问:“为什么要打坐?”
  马祖回答:“成佛!”
  禅师反问:“打坐怎么能成佛呢?”
  马祖不解,起身顶礼问道:“那如何才能成佛?”
  禅师不答反问:“假如赶车时,牛车不进,是该打牛呢,还是打车?”
  马祖答道:“当然打牛!”
  禅师说:“这就对了,参禅要正心方能见性,心才是修持的关键。”
  马祖终于大悟,成为禅门一代宗师。
  参禅的目的是要明心见性,打坐是获得禅悟的方法而不是最终目的,参禅悟道,用心即是,不关身相。牛车不进,愚痴者推车而行,虽然精进却收效不大;真正的智者打牛即行,车则随性而动。
  经营企业亦如参禅,内圣方能外王。稻盛和夫说:“人如果不能提高心性,就不能成功。”
  在今天这个浮躁的商业环境中,只有停止不规则状态下残酷的无序挣扎,提高心性,重建企业家的商业人格,企业才会有力量走得更远、活得更久。
其他文献
1976年在河南安阳殷墟发现的“妇好”墓,使这位湮灭3000多年的女政治家和军事家的事迹,重见天日,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认为应该给予这位古代的杰出妇女以应有的历史地位。  公元前12世纪时,正是中国殷商之期。由于频繁的战乱,商王朝留给今人的痕迹已经非常稀少,但是就在这些为数不多的遗物中,却有相当一部分属于一位特殊的女人——妇好。  商代君主武丁见于史料的“诸妇”多达六十多位,其中只有三人拥有王后的
期刊
我的一个朋友非常嗜好读三国。当我想了解曹操的事情时,我跑去问他,我说,告诉我三国里曹操最爱的人是谁?  真的,不骗你,我这样问的时候,我的意思是问“曹操最爱的女人是谁?”我以为他也会这么理解。是的,正常人的逻辑是这样,但是他告诉我曹操最爱的人是典韦。  真是个让人意外的答案!在我没有来得及把嘴巴合上的时候,他仿佛已经明白我的另一层意思。他说,如果说曹操还曾经有过心仪而没得到手的女人,那应该就是袁绍
期刊
对于我们的华夏衣冠,我可以说是情有独钟。幼时,当我看到橱窗里展示的穿着各种民族服饰的美丽娃娃的时候,就令我艳慕不已,我当时想我可以穿什么样的民族服饰呢?后来看到电视里播出的古装影视剧中,人们穿着大气飘逸的服装,曾一度使我很痴迷,那时就一直想着有朝一日可以穿上梦中美丽的霓裳。自2004年我接触汉服之后,我才意识到寻找民族文化根源的意义,汉服,也就一直陪伴着我的生活。  开始只是因为觉得汉服很美而对其
期刊
近年来,随着“汉服复兴”运动的持续升温,其影响力逐渐扩大,“汉服复兴”得到了一些中国传统文化爱好者(这一群体主要包括学生、知识分子、学者、设计师等)的赞赏和支持,同时,也受到了一批人包括知名的学者的质疑,在这些否定观点中,除了明显的片面认知以及误解以外,相对有分量的主要有如下三点:  一、“汉服”是“汉服复兴”的核心词语和根本载体,但“汉服”一词只是一个现代再造的词语,在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中原本不
期刊
汉服,又称汉衣冠,即华夏衣冠,中国汉族的传统服饰,又称为汉装、华服,是从黄帝即位(约西元前2698年)至明末 (公元17世纪中叶)这四千多年中,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通过历代汉人王朝推崇周礼、象天法地而形成千年不变的礼仪衣冠体系。自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汉服已具基本形式,历经周朝礼法的继承,到了汉朝形成完善的衣冠体系并普及至民众,还通过儒教和中华法系影响了整个汉字文化圈。汉人、汉服、汉语、汉
期刊
胡雪岩是个很能为别人着想的人,他常说,做生意的人要学会“前半夜想想自己,后半夜想想别人”。  王有龄因筹解漕米有功,很快由海运局坐办改升署理湖州府,这时间正好是四月末,也就是端午的前夕。当时官场有不成文的规矩,一方官员和地方土绅逢年节都必须给主官备送“节敬”。因此,王有龄必有一笔不菲的收入。反正是定例,按理来说他拿这笔钱也算合情合理,但他上任前征求胡雪岩意见时,胡雪岩断然否定了他的想法。  胡雪岩
期刊
娥皇、女英,是位于中国爱情史开端的两个女人。  《史记·五帝本纪》载:尧年老后,问大臣谁能继位,大臣推荐了舜。为了考察舜,尧将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了舜,“观其德于二女”。结果,在舜的调教之下,二女“如妇礼”,“不敢以贵骄事舜亲戚,甚有妇道”。尧非常满意。三年后考察结束,尧把帝位传给了舜。  尧的这个举动,就是史所美誉的“禅让”。此后舜仿此例,亦禅让于禹。有史以来,正史所记载的出于公心的禅让仅此二
期刊
“闭关修行客,散落星河涧。太湖水依旧,如去一缕风。”2012年9月29日在月满未圆的瞬间,一代宗师飘然离去,带给我们的竟是一脸愕然。南怀瑾先生是当下中国最具有传奇色彩典范的旧式文化大师,他的离去标志着中华传统文化经历了又一次创伤。南师就像一个深沉的大湖,静静的、深深的、缓缓的,湖水表面波澜不惊,但深不可测。湖水是智慧的,大湖是深广的。一个如大湖的生命,就是超越的生命。儒家说,智者乐水,南师是智者。
期刊
编者按:莲花未出水,已得报君知。跳脱湖面上,圆满荷叶时。一位像莲花一样的女子,是多么优雅的存在。她爱茶、爱禅、爱文艺,曾经梦见莲花一瓣一瓣地开放,又将这份梦里心香蔓延至笔端,她就是禅意散文作家程然老师。她的文字,总是在不经意间,沁入心脾;令你我不住地去欣喜这美,感受这真,和鸣这善。本刊有幸采访到程然老师,在她的娓娓道来中学习到,好好地生活,做敦厚纯良的赤子,不厮混这难得的人生,便一定会亲眼见证暗香
期刊
在考察中国文化特有的神韵,即它的总体风格和效果的时候,我们经常注意一个重要的层次,就是它的人文气质或民族性格。在这一点上,便涉及了“阳刚”与“阴柔”的问题。  ◎“阳刚文化”渗透于中华大地的深处  先秦时期,阴阳概念被用来称谓世界上两种最基本的矛盾现象或属性:凡动的、热的、强壮的、明亮的、公开的、充实的、亢进的、有力的、外向的为“阳”;凡静的、冷的、柔弱的、晦暗的、隐蔽的、退让的、无力的、内向的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