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乐夷风变衣冠汉制新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sses4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我们的华夏衣冠,我可以说是情有独钟。幼时,当我看到橱窗里展示的穿着各种民族服饰的美丽娃娃的时候,就令我艳慕不已,我当时想我可以穿什么样的民族服饰呢?后来看到电视里播出的古装影视剧中,人们穿着大气飘逸的服装,曾一度使我很痴迷,那时就一直想着有朝一日可以穿上梦中美丽的霓裳。自2004年我接触汉服之后,我才意识到寻找民族文化根源的意义,汉服,也就一直陪伴着我的生活。
  开始只是因为觉得汉服很美而对其产生强烈的兴趣,加之我从小就对中国古代历史和美术非常感兴趣,于是尝试着按照有关资料,为自己设计并制作汉服,后来身边的朋友也请我帮他们设计制作汉服。从此之后,汉服设计制作成了我的兴趣爱好与事业。随着年龄的增长与知识的积累,我对汉服及其相关文化产业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亦越发对华夏祖先的智慧感佩不已!“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易经》中的这句话指出华夏之造物,上古以来就是以形而下的外在形式含蓄地表达着情理相融的形而上之道蕴涵着华夏先民深沉而优雅的民族美学取向。汉服的发展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着相异的时代风貌,但其总体风格一直保持着一种整体连贯性——华夏阴阳五行思想体系一脉相承的延续。总的来说,汉服的主要特征:有交领、右衽、系带、宽大、飘逸、中正典雅等特点。汉服的领子虽有很多种样式,但其中是以交领右衽最为有代表性,因为这其中正印证着华夏阴阳学体系的思想:左阳右阴,而阳在阴上。汉服的宽大,意指为人行事要宽容大度,厚德才可载物。汉服尚正,意为:为人要正直。穿着汉服,对人们的行为举止会有一定的约束作用,自然符合于“礼”,平和典雅的举止言行,才能真正穿出汉服的美!自从我逐渐认识到这点以后,我思考着如何能真正展示出华夏的服章之美呢?我翻阅书本,找到了一个答案——修身。在《大学》中很明确地为我们指出:想要治国、齐家的基本,在于正心诚意地修身,只有不断完善自我,才能真正做好一番事业。阅读中,我感触到我们华夏的传统文化如同一棵巨大的树,其粗壮的主干上生长出很多枝丫,当我从一根枝杈上,触类旁通地接触到其他支脉时,有一种很充实且幸福的感觉。比如:华夏传统礼仪文化、古琴文化、茶文化……这些都是汉服文化带给我的一系列随赠之禧。
  目前汉服对于我而言是生活的一部分,也是理想事业的精神追求。当我逐渐加深对华夏衣冠的了解,也促使我逐渐跳出故纸堆的束缚。我一度自问:“华夏文明本源的精髓是什么?”通过学习,我体悟到华夏文明的生命之源似乎正是那个“易”字——宇宙万物之所以从无到有,生生不息,正是源自那阴阳之道相生相克的玄妙变化。“礼之大者,和为贵也。”不同时期、不同场合拿出最合理的方式应对才是大智慧。怎样寻找最合理的处事方式?我们今日应如何继承祖先智慧的精华?所谓“礼失求诸野”“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有时借鉴和学习还是很必要的,与我们隔海咫尺的日本与朝鲜,曾经在历史上深受华夏文明的洗礼。而今我们依然不难找到这些东方邻国与古代中国的相似之处。以日本的着物(俗称“和服”)为例:日本在奈良时期先后多次往大唐派遣学使,认真学习大唐的文化,虽然后来的岁月里又逐渐融合了日本的土著文化,但依然不难从今日的日本着物上看到中国唐代的影子。从另外一个角度看,日本也有着一套完备的传统文化产业的产业链,从传统而天然的面料织造加工,到纯手工艺的织绣、缝制服装,或是精心的手绘或染制……每个细节都很精心,每个环节的衔接都非常严谨。他们成功的模式,无疑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当然学习借鉴不是简单的照搬,那样只会是抄袭与剽窃。而是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具体以我们自身特征为基点,有选择地参考他人之长为我所用。且复兴与发展文化产业,绝不仅仅是某一个行业,更重要的是找到该产业在当下生活中鲜活的生命意义,从而发掘并整合出一套整体性的文化产业链。为此事者,绝非一人之力可为,这也需要更多的有识之士的共同参与和努力。
  我们的历史在传承中发展;也在发展变化中延续传承,我渐渐明了汉服产业发展的目标与方向——汉服,必须继承;也必须发展。继承之为:“传统型汉服”;发展之为:“时装化汉服”。继承是发展的根基,没有根的树是活不了的,以严谨认真的态度对待过去的历史,是能否在未来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传统型汉服向人们展示着曾经的文明辉煌,并探寻着记忆中的奥秘,使我们不忘根本。传统型汉服适合于传统礼仪的仪式中穿着,例如:成人礼、婚礼等;以及传统节日的相关庆祝活动中穿着,例如:上巳节的游春踏青、中秋节的雅集活动等。而发展是继承的源头活水,没有了创新也就没有动力源,若一味追求机械而盲目地复古,则归于腐朽,提取古人衣冠形式美的精髓;提炼服饰文化含义的内核,使之在当下现实生活中具有鲜活实用的生命力,正是作为一件服装基本的存在意义。当在传统继承中求新求变的汉服时装,回归到我们今天的中国式生活中,则是我们在喧闹紧张的现代化生活沙漠中,一方可以小憩的绿洲,也是汉服在现代生活的最佳应用。相对于传统型汉服,时装化汉服更适合于日常的工作、生活中穿着,雅事例如:抚琴、品茗、插花、作画等,俗事例如:上班工作、休闲逛街等……
  作者简介:高静,网名翾儿,北京礼乐华夏文化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艺术总监,雅韵华章品牌汉服创始人,电影《王的盛宴》礼仪指导,热爱华夏传统文化,从事汉服设计及制作多年。
其他文献
喜欢竹,是从读初中时开始的。那时,我还是个不谙世事,无知无识的毛头少年。按说对竹这种历来都被认为文雅高洁的人间经典是无缘搭界的。然而,受语文老师的影响和熏陶,课余时间便半懂不懂地读了些古典的诗文。读唐诗宋词,也读明清小说和散文,尤其对诗词和散文偏爱,不经意中便喜欢上了诗文中的竹。渐渐地,先哲们对竹的讴歌和赞美,使竹的品格、气节、神韵,便在我的心灵上打下了无法磨灭的烙印。  “竹死不变节,花落有余香
期刊
《诗经》云:“君子至止,黻衣绣裳,佩玉将将,寿考不忘。”  《易·系辞下》载:“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  《尚书正义》注:“冕服华章曰华,大国曰夏。”  《左传正义·定公十年》疏:“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  中国自古就被称为“衣冠上国、礼仪之邦”,“衣冠”也便成了华夏文明的标志。穿起汉服,就是穿起历史,那一身的风华啊,它的名字就叫做——中华。
期刊
《左传》记曰:“华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有礼仪之大故称夏。”  在人们逐渐重视精神文化的今天,高耸的钢筋丛林中,开始有人发出了对衣冠上国的重新思考:那件曾以章纹标识的华美礼服,今在何方?  汉服,不是单指汉朝服装,而是汉族的民族服装,是从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至明末间,汉人所穿服饰的总称,后经过三百多年风雨沧桑的断代,湮灭在了历史中,被子孙遗忘。  如今仍有很多人误以为,汉服是因其宽袍广袖的不便被自
期刊
享受香道可以获得一种顿悟后的幸福,但需要特别灵敏的感官和丰富的想象力及准确的表达力——那缕紫烟飘得很远,也很神秘。  品一炉优雅沉香  在明代以前,它被叫作香席,是与挂画、品茶、插花并列的四般闲事。如果当作一门学问来研究的话,也叫香学。如今在中国大陆沿海城市,品香悄悄地作为一种时尚享受已经流行开了,相继开设的香道会所与香馆也成了品香的俱乐部。  6年前我与有“香界教父”之誉的刘良佑先生结识,他是台
期刊
今日世界的文化格局,基本上已经以西方的文化为主导。从人文意义上看,自由、平等、民主等等词汇确系自西方的文化体系传入,那么所谓中国的现代文明,某种意义上也就指西方文明。虽然今天“现代文明”这类词汇带有强烈的积极色彩,然而在民国时期,却是极度敏感的字眼。  应该说,这种敏感实际上正源于东西文化的论争。西方文化,在今天,是去粗取精的问题,而在当时却是你死我亡的问题。新文化运动一直作为中国近现代文化与传统
期刊
汉服和传统文化的海外推广意义何在?  微观上讲,我们美丽的民族服饰,璀璨的传统文化,值得让世界去了解。宏观上讲,文化是一个国家的名片,也是一个国家的语言。如果不能互相了解,很容易造成误会。我在着汉服表演时,就被人问到过西藏问题。西方人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们不能理解中国人自古以来“大一统”的思想,不能理解为何宗教民族不同也要统一,这就是文化差异造成的误会。所以消除误会,共同促进正是文化推广的重要意义
期刊
《苏州大学女生穿汉服上课三年 按古时习俗行成年礼》,这一新闻让我一夜之间成为家喻户晓的“汉服女孩”。从未想到会被炒作的我,本是与众多汉文化实践推广者一样的普通汉家女。围观近日以来的新闻,传播之快,很是意外。不知该喜该悲。喜者,我汉服终有出头之势;悲者,三人尚成虎,而传媒之下的断章取义,对汉服来说更大的是一致命伤。此番叙述,是陈情,更是想纠正部分媒体以噱头乱定标题误导不明群众对汉服的认识。  
期刊
当我登上那古老的城墙,当我抚摸着腐朽的柱梁,当我兴奋的倚栏远望,总会有一丝酸涩冲上喉头,总听到有一个声音大声地说:记得吗?你的祖先名叫炎黄。  书上说有一条大鱼,生活在北冥那个地方,它化作一只巨鸟,在天地之间翱翔。巨鸟有如垂天之云般的翅膀,虽九万里亦可扶摇直上。圣贤赋予我们可以囊括天宇的胸襟,为我们塑造一个博大恢弘的殿堂。  那时候,有个怪异的青年名叫嵇康,他临刑前,弹奏了一曲绝响,那宽袍博带在风
期刊
1976年在河南安阳殷墟发现的“妇好”墓,使这位湮灭3000多年的女政治家和军事家的事迹,重见天日,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认为应该给予这位古代的杰出妇女以应有的历史地位。  公元前12世纪时,正是中国殷商之期。由于频繁的战乱,商王朝留给今人的痕迹已经非常稀少,但是就在这些为数不多的遗物中,却有相当一部分属于一位特殊的女人——妇好。  商代君主武丁见于史料的“诸妇”多达六十多位,其中只有三人拥有王后的
期刊
我的一个朋友非常嗜好读三国。当我想了解曹操的事情时,我跑去问他,我说,告诉我三国里曹操最爱的人是谁?  真的,不骗你,我这样问的时候,我的意思是问“曹操最爱的女人是谁?”我以为他也会这么理解。是的,正常人的逻辑是这样,但是他告诉我曹操最爱的人是典韦。  真是个让人意外的答案!在我没有来得及把嘴巴合上的时候,他仿佛已经明白我的另一层意思。他说,如果说曹操还曾经有过心仪而没得到手的女人,那应该就是袁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