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时光的脚步悄然前进,高三生活已经开始,各个学科都进入了紧锣密鼓的复习之中。地理是一门又文又理的学科,与历史或政治学科相比,它具有更强的空间性与抽象性、严密性与逻辑性、综合性与复杂性,所以地理学科常常被学生称为“文科中的理科”,是制约文科生在高考中取得高分的瓶颈。高考地理考查的内容繁杂,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做到科学复习,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是每位考生都应该认真思考和研究的。下面我将谈谈学生复习过程中可以借鉴的一些地理学习方法。
一、复习自然地理应加强对地理原理、规律的归纳和总结
自然地理是高三地理复习中的重点和难点,这部分内容贯穿五大地理规律,即地球运动、大气运动、地壳运动、水体运动和地域分异规律,考生在复习中应以这些规律为主线,对主干知识进行梳理,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复习中要注意理解重于记忆,以会用为目的,侧重于对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的理解运用,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因此必须从基础知识抓起,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过“地理原理”关。例如在复习“地球运动”时,主要应把握三大规律,抓好四点三线,掌握三种计算:
1. 把握三大规律: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2. 抓好四个点:太阳直射点、晨昏线与赤道的交点、晨昏线上的纬度最高点、晨昏线与经线的交点。
3. 抓好三条线:晨昏线、日界线(180°经线)、0°经线。
4. 掌握三种计算:时间(经度)的计算、昼(夜)长短与日出日落时间的计算、正午太阳高度(纬度)的计算。
二、复习人文地理应重视对区位因素的分析
人文地理包括五大区位因素,即农业区位因素、工业区位因素、城市区位因素、交通点线区位因素和商业区位因素。区位因素的具体分析中,应注意运用“从一般到特殊”的方法。即首先掌握基本模式,把某事物的区位因素分为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其次结合具体地区进行筛选,把符合当地实际的区位因素选出来,把不符合当地实际的或影响甚微的区位因素去掉。“一般即共性”,都受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其中自然因素是基础,社会经济因素是决定性因素。自然因素包括位置、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植被、自然资源等,并且各因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人文因素包括市场、交通、政策、劳动力(人口)、工农业基础、科技等;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又是相互影响的。“特殊即差异”,如农业的劳动对象是动植物,因此自然条件的影响较突出;工业的成本高、污染重,因此经济因素、劳动力因素和技术因素与环境因素的影响更明显;城市是由人类居住地逐渐演化形成的,所以适合生活、生产的自然条件和影响因素不断变化是其特征;交通线的建设目的性强,并要安全、省工、高效,所以社会经济因素对线路选择的决定性更突出,同时直接受自然条件中地质、地貌、气候、水文的影响及技术的保障作用也很明显。
三、复习区域地理应着眼于区域空间定位
区域地理体现了地理学科的区域性特点,是地理学科的基础和重要内容,也是近年高考的重点。尤其是在综合题中,以区域地理知识为高考试题的背景材料,有机联系相关的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将考生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中去,体现考查考生应用能力的要求。区域空间定位是顺利答题的“敲门砖”。 区域地理重点采用以图表为载体的学习方法,因为区域地理部分偏重地理事物的空间定位、图表的判读技能、基本概念的理解运用。地理空间定位的基本方法有以下几种:
1. 依据地理事物的地理坐标定位。
2. 依据地理事物的相对位置定位。
3. 依据地理事物的典型特征定位:①依据地理事物的面积、轮廓和形状;②依据气候、地形、植被、动物等自然特征;③依据当地具有代表性的地理事物(如自然景观、文物古迹、建筑物、文化现象等)。
4. 用图例、注记、比例尺等辅助信息定位。
5. 用题目中的文字提示信息辅助定位。
牢固掌握重要的经线和纬线,明确各经纬线在世界区域中的大致空间穿越位置,如海域、河流、湖泊、地形区、山脉、城市等,采用这种经纬网格法,就可以把世界主要大洲的位置确定下来。中国地理亦可采用同样方法复习。
四、充分利用地图及地理图表
地理图像是地理的第二语言,地理图像中提供了比文字描述更为丰富的地理信息。复习地图的时候,按照常规来说有这么几点要注意的地方,首先抓住整体,比如中国的整体,除了经纬度位置以外,把握住几条重要的地理界限,如秦岭淮河的位置,还有季风区和非季风区之间的界限,还有地势阶梯之间的界限,这是它的框框。然后从整体角度来看,中国的气侯、地形的分布,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可以将中国按照地形区逐一的了解,比如说四大盆地、四大高原、三大平原、江南丘陵、海南岛、台湾岛,给它分成若干小块,每一块再整体看它的位置,比如云贵高原在我国的西南,整体的位置。还有它所在的地形区、气侯,要把握住。这样把地图上的整体和局部,首先抓整体和局部,抓住二者的联系和相对位置。世界也一样,世界首先抓各大洲,然后抓一个国家。另外在读地图时,要注意纬度的高低,方位,还要注意图所显示的现象。考试的时候有一些重要信息隐藏在在图里面。
五、關注热点、焦点问题
素质教育的核心之一在于学生的实践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复习中要有意识地关注世界、关注社会,去接触、去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一些热点和焦点。高考考查热点问题,一般以社会热点为背景材料,进行学科间的综合考查。新闻热点、焦点论坛问题往往是高考命题最好的素材,我们应寻找与地理相关的现象,充分挖掘其中的知识联系,使社会问题与课本知识纵向、横向比较,做到融会贯通。联系热点可以通过对新情景的设置与切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灵活应用,提高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要注意:
1把热点地区落实到图上,因为热点问题,往往从地图方面切入和展开。
2分析热点地区,要与当地的自然社会经济相联系,注意思维的灵活性和开阔性。
3注意细化热点地区的特征如位置轮廓等,便于空间定位,增强判断的准确性。
学习是有法而无定法的一项思维活动,只要大家仔细研究认真总结就能提高自身能力。在这里,我谈了一些地理复习方法,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裨益。
河北省保定市容城中学 张建丽
13513434380
一、复习自然地理应加强对地理原理、规律的归纳和总结
自然地理是高三地理复习中的重点和难点,这部分内容贯穿五大地理规律,即地球运动、大气运动、地壳运动、水体运动和地域分异规律,考生在复习中应以这些规律为主线,对主干知识进行梳理,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复习中要注意理解重于记忆,以会用为目的,侧重于对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的理解运用,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因此必须从基础知识抓起,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过“地理原理”关。例如在复习“地球运动”时,主要应把握三大规律,抓好四点三线,掌握三种计算:
1. 把握三大规律: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2. 抓好四个点:太阳直射点、晨昏线与赤道的交点、晨昏线上的纬度最高点、晨昏线与经线的交点。
3. 抓好三条线:晨昏线、日界线(180°经线)、0°经线。
4. 掌握三种计算:时间(经度)的计算、昼(夜)长短与日出日落时间的计算、正午太阳高度(纬度)的计算。
二、复习人文地理应重视对区位因素的分析
人文地理包括五大区位因素,即农业区位因素、工业区位因素、城市区位因素、交通点线区位因素和商业区位因素。区位因素的具体分析中,应注意运用“从一般到特殊”的方法。即首先掌握基本模式,把某事物的区位因素分为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其次结合具体地区进行筛选,把符合当地实际的区位因素选出来,把不符合当地实际的或影响甚微的区位因素去掉。“一般即共性”,都受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其中自然因素是基础,社会经济因素是决定性因素。自然因素包括位置、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植被、自然资源等,并且各因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人文因素包括市场、交通、政策、劳动力(人口)、工农业基础、科技等;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又是相互影响的。“特殊即差异”,如农业的劳动对象是动植物,因此自然条件的影响较突出;工业的成本高、污染重,因此经济因素、劳动力因素和技术因素与环境因素的影响更明显;城市是由人类居住地逐渐演化形成的,所以适合生活、生产的自然条件和影响因素不断变化是其特征;交通线的建设目的性强,并要安全、省工、高效,所以社会经济因素对线路选择的决定性更突出,同时直接受自然条件中地质、地貌、气候、水文的影响及技术的保障作用也很明显。
三、复习区域地理应着眼于区域空间定位
区域地理体现了地理学科的区域性特点,是地理学科的基础和重要内容,也是近年高考的重点。尤其是在综合题中,以区域地理知识为高考试题的背景材料,有机联系相关的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将考生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中去,体现考查考生应用能力的要求。区域空间定位是顺利答题的“敲门砖”。 区域地理重点采用以图表为载体的学习方法,因为区域地理部分偏重地理事物的空间定位、图表的判读技能、基本概念的理解运用。地理空间定位的基本方法有以下几种:
1. 依据地理事物的地理坐标定位。
2. 依据地理事物的相对位置定位。
3. 依据地理事物的典型特征定位:①依据地理事物的面积、轮廓和形状;②依据气候、地形、植被、动物等自然特征;③依据当地具有代表性的地理事物(如自然景观、文物古迹、建筑物、文化现象等)。
4. 用图例、注记、比例尺等辅助信息定位。
5. 用题目中的文字提示信息辅助定位。
牢固掌握重要的经线和纬线,明确各经纬线在世界区域中的大致空间穿越位置,如海域、河流、湖泊、地形区、山脉、城市等,采用这种经纬网格法,就可以把世界主要大洲的位置确定下来。中国地理亦可采用同样方法复习。
四、充分利用地图及地理图表
地理图像是地理的第二语言,地理图像中提供了比文字描述更为丰富的地理信息。复习地图的时候,按照常规来说有这么几点要注意的地方,首先抓住整体,比如中国的整体,除了经纬度位置以外,把握住几条重要的地理界限,如秦岭淮河的位置,还有季风区和非季风区之间的界限,还有地势阶梯之间的界限,这是它的框框。然后从整体角度来看,中国的气侯、地形的分布,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可以将中国按照地形区逐一的了解,比如说四大盆地、四大高原、三大平原、江南丘陵、海南岛、台湾岛,给它分成若干小块,每一块再整体看它的位置,比如云贵高原在我国的西南,整体的位置。还有它所在的地形区、气侯,要把握住。这样把地图上的整体和局部,首先抓整体和局部,抓住二者的联系和相对位置。世界也一样,世界首先抓各大洲,然后抓一个国家。另外在读地图时,要注意纬度的高低,方位,还要注意图所显示的现象。考试的时候有一些重要信息隐藏在在图里面。
五、關注热点、焦点问题
素质教育的核心之一在于学生的实践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复习中要有意识地关注世界、关注社会,去接触、去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一些热点和焦点。高考考查热点问题,一般以社会热点为背景材料,进行学科间的综合考查。新闻热点、焦点论坛问题往往是高考命题最好的素材,我们应寻找与地理相关的现象,充分挖掘其中的知识联系,使社会问题与课本知识纵向、横向比较,做到融会贯通。联系热点可以通过对新情景的设置与切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灵活应用,提高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要注意:
1把热点地区落实到图上,因为热点问题,往往从地图方面切入和展开。
2分析热点地区,要与当地的自然社会经济相联系,注意思维的灵活性和开阔性。
3注意细化热点地区的特征如位置轮廓等,便于空间定位,增强判断的准确性。
学习是有法而无定法的一项思维活动,只要大家仔细研究认真总结就能提高自身能力。在这里,我谈了一些地理复习方法,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裨益。
河北省保定市容城中学 张建丽
13513434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