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以中央电台“走转改”系列报道为例,从深化广播新闻传播的形式创新、强化广播新闻传播的内容品质、固化广播新闻传播的传授效果等三个方面分析了新时期广播新闻报道的创新与拓展,力求对其中的传播规律和效能进行科学的探究和归纳。
关键词:走转改 传播 创新 策划 融合
2011年8月,中宣部、中央外宣办、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中国记协等五部门联合部署“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中央及地方各级各类媒体不断革新报道理念,找准报道定位,掀起了新闻报道的新一轮热潮。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用国家电台的传播优势和有效表达传递出带有中国百姓特色的真实声音,描绘出富有时代特征的国情发展,这些特征在运行近一年的“走转改”大型新闻行动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可以说,中央电台落实“走转改”的新闻实践是对新时期广播新闻传播样态创新与发展的有益探索,有效推进了国家富民强国的好政策与百姓民生的紧密结合、新闻报道的高端立意与新闻人物采写生动鲜活的紧密结合、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优势的紧密结合等,这一切在诸多具体节目中均有体现,充分体现了“走转改”的价值和意义。本文从深化广播新闻传播的形式创新、强化广播新闻传播的内容品质、固化广播新闻传播的传受效果等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讨论,力求对其中的传播规律和效能进行科学的探究和归纳。
一、准确定位,精心策划,深化广播新闻传播的形式创新
1.找准广播新闻“走转改”的传播定位
广播新闻借助广播媒介传播速度快、辐射范围广、信息传递准确、情感表意充分、制作成本较低、应急反应及时等固有优势,在广大百姓中具有较高的传播影响力。有专家学者提出,广播作为社会化程度很高的传统媒体,一直让广大受众在接受信息的过程中拥有着自我价值认同。基于以上两点,从中央电台“走转改”大型新闻行动的系列专题报道来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其在结合自身优势与找准广播新闻“走转改”方向的实践中找准了适合广播媒介特征的传播定位,即延长报道半径,涉猎更多元的新闻主题;转变报道观念,采访更基层的新闻人物;拓宽报道思路,呈现更为丰富的新闻情感;换位报道策略,传播更为人性的新闻价值。新时期广播新闻通过“走转改”要实现的传播诉求不仅仅是原有的新闻信息传递和以政府为本位的舆论宣传,更要实现通过“充满乡土气息的国情报告和民生调查”的方式建立一种更深层次的舆论导向,这种舆论导向站位更高、但落点较低,广播媒介在广大百姓的自我价值认同中实现了对受众更加深刻的舆论引导,这也是广播这一社会化媒体的又一次“社会化”之旅。
2.精心策划广播新闻“走转改”的报道主题
“走转改”是对广播新闻提出的具体要求,而能否实现这一目标和任务,关键还在于广播新闻呈现给广大听众的新闻作品,而优秀新闻作品的基础又在于对报道主题的精心策划。以中央电台“走转改”大型新闻报道之《倾听新疆》为例。2012年是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召开两周年,广播新闻宏观的报道主题应该定位在宣传和体现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召开两周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正确领导和各地区各部门大力支持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充分挖掘自身潜力和优势,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良好局面上。而围绕宏观的报道主题又要有相对微观的报道主题与之呼应和配合,因此《倾听新疆》又相继推出了数十期专题新闻报道,其中包括《走进乌鲁木齐黑甲山棚户区》《哈密能源战略升级》《和田教育的春天》《霍尔果斯口岸——火热的中国向西开放桥头堡》等一批优秀新闻报道,这些作品分别从棚户区改造、能源发展、地方教育、边境贸易等不同侧面反映新疆的经济、社会、文化的大发展和大繁荣。由此可见,广播新闻报道主题是需要精心策划的,更是有层次和有侧重的。有了代表性和典型性的主题,广播新闻的传播效果才能得以充分实现。
二、注重挖掘,打造精品,强化广播新闻传播的内容品质
1.深入挖掘具有典型性的新闻元素
新闻元素在整个新闻报道中的地位就像诗歌中的典型意象,如果新闻元素选取得恰到好处,就会使新闻的主题更加凸显,意蕴升华。以中央电台“走转改”大型新闻报道《倾听贵州——夜访核桃坝村》为例,这期节目反映的报道主题是贵州县域经济如何因地制宜,蓬勃发展,记者的报道切入点选择了贵州省遵义市湄潭县的支柱产业——茶叶,通过记者和茶农周桂芬的对话以及记者对当地茶叶交易现场的描述让听众深切感受到茶叶经济的红火现状和乐观前景。显然,茶叶、茶农和茶市就是记者深入挖掘出的具有典型性的新闻元素,这在广播新闻报道中显得格外重要,尤其是在“走转改”的新闻报道中意义更非寻常。因为基层的新闻元素相当丰富,哪些元素便于叙述说理、传情达意,哪些元素最能直接切中新闻主题,这些都需要新闻工作者熟练甄别,娴熟运用。综观中央电台“走转改”新闻行动的报道实践,深入挖掘具有典型性的新闻元素已经成为广大新闻工作者的普遍共识。
2.注重运用具有故事性的新闻叙事
具有故事性的新闻叙事是国际通行的新闻报道方式,中央电台“走转改”大型新闻报道中大量使用这一方式,取得了强烈的收听反响。所谓故事性叙事模式,是指借鉴故事的写作手法,通过场景设置、人物对话、细节描写等丰富的情节变化来展现新闻事实。中央电台“走转改”系列报道对故事性叙事模式进行了本土化改良,形成了将人物作为叙事焦点和报道中心的平民化叙事风格,打破了传统国家广播新闻的报道模式。据不完全统计,中央电台“走转改”系列报道中关注基层群众、涉及群众对话的比例接近50%。新闻报道中能听到基层百姓对党的惠民政策的切身体会、对家乡面貌发展变化的欣喜之情、对自己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一段段肺腑之言、一句句真实感受取代了广播媒体单一使用客观数据和事实进行新闻报道的传统模式,使新闻更有人情味、更具说服力、更显舆论引导价值。平民化叙事使中央电台“走转改”新闻报道取得了理想的传播效果。下面以新闻特写《荆南村移民新生活》为例进行分析。
走进荆南村安置点,“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宽敞整洁的层楼的楼房一字排开,房顶上是一个个太阳能热水器。村民张寿亭家,大门上的喜庆对联依然鲜艳。因为下雨,刚从地里收割回来的张老汉在家逗着孙子。 村民:打个招呼,打个招呼。
记者:孩子是移民后本地出生的?原来在老家那边是做什么呢?
张寿亭:打渔,在河里面。
记者:到这儿来就种田了?
张寿亭:对,种田。
记者:会种田吗?
张寿亭:会会会。
记者:种田,农具怎么办?
张寿亭:机耕。
记者:机械化了?
张寿亭:对对对。
记者:过去呢?
张寿亭:老家是山区,过去没有。
记者:习惯吗?
张寿亭:习惯习惯。
从山区来到平原,摸惯了渔具的村民渐渐熟悉了水田种植,45岁的张寿海更是承包了40多亩地,成了远近闻名的种植大户。这次他带我们参观的不是庄稼,而是俨然动物园的养殖场。
张寿海:这是养的鸳鸯。
记者:那是长毛兔?
张寿海:肉兔。
记者:你这儿啥都有啊。鸽子还有啊?那你这投入资金怎么解决啊?
张寿海:资金啊,我们书记帮忙解决了一部分,书记借的。
资金扶持,是当地政府对移民的一项惠民政策。在村边云氏兄弟的养猪场,60岁的哥哥云正福喜滋滋告诉我们:“今天上午刚卖了五头。一万多,卖了一万多。今年发展了,明年想搞封闭式的。这是做试点,过年能搞个八九万。”
夜幕降临,雨也停了,我们请县电影公司在村委会放起了电影,欢乐笼罩着整个村子。村支书李厚胜高兴地向我们说起未来的打算:“让农民向城镇集聚,进行产业调整,要发展新农业,培育新农民,建设新农村。”
这则新闻特写以记者与村民对话的形式展开,所有的新闻信息都融汇在轻松的交谈中,村民们干脆的回答体现出对移民生活的肯定与满意之情,结尾处村支书的一番话更是整条新闻的点睛之笔。本则录音报道,通篇没有出现记者过于主观的评论,有的只是借采访对象之口表达出的新闻主题——因为党的政策好,所以移民生活更美好。平民化的话语体系成为贯穿始终的表达手法,故事性新闻叙事的功效也就显而易见了。
3. 着力融入具有品牌性的新闻栏目
《新闻和报纸摘要》《全国新闻联播》《新闻纵横》《央广新闻》等节目作为中央电台中国之声的品牌栏目,在广大听众中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吸引了一大批忠实听众长期关注和收听。而此次中央电台“走转改”系列报道正是以这些品牌栏目作为传播载体,在一定程度上实践了“捆绑营销”的传播策略。一方面,“走转改”节目借助知名栏目得以有效推广,在听众中形成了一定的“收听群体”;另一方面,在品牌栏目中嵌入“走转改”的新闻报道又为原有栏目风格加入了“民生底色”,使得品牌节目的公信力、美誉度进一步增强,两者相辅相成、互相推动、合力共生、实现双赢。此外,“走转改”节目的主动融入还体现在其针对性上,也就是说不同的“走转改”体裁所融入的栏目类型吻合度较高,不会产生割裂和顿涩之感。
三、台网融合,多维呈现,固化广播新闻传播的传授效果
中央电台“走转改”系列报道除了注重通过调频广播进行有效传播之外,还积极拓展话语空间,搭建共享平台,运用网络多媒体与受众进行广泛互动,延展了广播受众的传受视阈,这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台网融合最大化、资源利用最大化、传播效能最大化。
以《倾听新疆》采访活动为例,中国之声通过新浪官方微博以文字、图片、视频的形式,以“新疆行走日记”为主题,动态报道《倾听新疆》采访活动进展及幕后花絮,引发听众和网友的广泛关注和积极评价。从2012年5月11日至19日,累计播发微博近40条,听众评论近1000条,节目与听众在新媒体平台上积极互动。此外,中国广播网还设立《倾听新疆》专栏,将节目外的声音、图片、视频进行展示,刊发图文稿件25篇、图片110余幅、视频2段、记者手记10篇,立体化的报道形式,丰富了报道内容,拉伸了报道内容的影响空间和范围。为了突出网络传播的特色和优势,中国广播网还采用大图式首图设计版式,以高清图形式生动再现此次走进新疆的采访细节。专题要闻版块的现场报道环节保证每天推出独家稿件2~4条,图片版块“独家镜头”每天保证更新2~3组,及时有力的内容将当天最精彩的瞬间呈现给网友,传播冲击力和有效性进一步增强。
除此以外,中国广播网还在博客、论坛开设互动专区,例如将《倾听贵州》中的重点、亮点稿件利用论坛、博客向网友推介,对优秀的贴文、博文进行重点推荐,并通过中广网新浪官方微博进行推送,与网友展开深度互动,这些积极有效的传播路径都值得肯定。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
(本文编辑:宁黎黎)
关键词:走转改 传播 创新 策划 融合
2011年8月,中宣部、中央外宣办、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中国记协等五部门联合部署“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中央及地方各级各类媒体不断革新报道理念,找准报道定位,掀起了新闻报道的新一轮热潮。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用国家电台的传播优势和有效表达传递出带有中国百姓特色的真实声音,描绘出富有时代特征的国情发展,这些特征在运行近一年的“走转改”大型新闻行动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可以说,中央电台落实“走转改”的新闻实践是对新时期广播新闻传播样态创新与发展的有益探索,有效推进了国家富民强国的好政策与百姓民生的紧密结合、新闻报道的高端立意与新闻人物采写生动鲜活的紧密结合、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优势的紧密结合等,这一切在诸多具体节目中均有体现,充分体现了“走转改”的价值和意义。本文从深化广播新闻传播的形式创新、强化广播新闻传播的内容品质、固化广播新闻传播的传受效果等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讨论,力求对其中的传播规律和效能进行科学的探究和归纳。
一、准确定位,精心策划,深化广播新闻传播的形式创新
1.找准广播新闻“走转改”的传播定位
广播新闻借助广播媒介传播速度快、辐射范围广、信息传递准确、情感表意充分、制作成本较低、应急反应及时等固有优势,在广大百姓中具有较高的传播影响力。有专家学者提出,广播作为社会化程度很高的传统媒体,一直让广大受众在接受信息的过程中拥有着自我价值认同。基于以上两点,从中央电台“走转改”大型新闻行动的系列专题报道来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其在结合自身优势与找准广播新闻“走转改”方向的实践中找准了适合广播媒介特征的传播定位,即延长报道半径,涉猎更多元的新闻主题;转变报道观念,采访更基层的新闻人物;拓宽报道思路,呈现更为丰富的新闻情感;换位报道策略,传播更为人性的新闻价值。新时期广播新闻通过“走转改”要实现的传播诉求不仅仅是原有的新闻信息传递和以政府为本位的舆论宣传,更要实现通过“充满乡土气息的国情报告和民生调查”的方式建立一种更深层次的舆论导向,这种舆论导向站位更高、但落点较低,广播媒介在广大百姓的自我价值认同中实现了对受众更加深刻的舆论引导,这也是广播这一社会化媒体的又一次“社会化”之旅。
2.精心策划广播新闻“走转改”的报道主题
“走转改”是对广播新闻提出的具体要求,而能否实现这一目标和任务,关键还在于广播新闻呈现给广大听众的新闻作品,而优秀新闻作品的基础又在于对报道主题的精心策划。以中央电台“走转改”大型新闻报道之《倾听新疆》为例。2012年是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召开两周年,广播新闻宏观的报道主题应该定位在宣传和体现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召开两周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正确领导和各地区各部门大力支持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充分挖掘自身潜力和优势,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良好局面上。而围绕宏观的报道主题又要有相对微观的报道主题与之呼应和配合,因此《倾听新疆》又相继推出了数十期专题新闻报道,其中包括《走进乌鲁木齐黑甲山棚户区》《哈密能源战略升级》《和田教育的春天》《霍尔果斯口岸——火热的中国向西开放桥头堡》等一批优秀新闻报道,这些作品分别从棚户区改造、能源发展、地方教育、边境贸易等不同侧面反映新疆的经济、社会、文化的大发展和大繁荣。由此可见,广播新闻报道主题是需要精心策划的,更是有层次和有侧重的。有了代表性和典型性的主题,广播新闻的传播效果才能得以充分实现。
二、注重挖掘,打造精品,强化广播新闻传播的内容品质
1.深入挖掘具有典型性的新闻元素
新闻元素在整个新闻报道中的地位就像诗歌中的典型意象,如果新闻元素选取得恰到好处,就会使新闻的主题更加凸显,意蕴升华。以中央电台“走转改”大型新闻报道《倾听贵州——夜访核桃坝村》为例,这期节目反映的报道主题是贵州县域经济如何因地制宜,蓬勃发展,记者的报道切入点选择了贵州省遵义市湄潭县的支柱产业——茶叶,通过记者和茶农周桂芬的对话以及记者对当地茶叶交易现场的描述让听众深切感受到茶叶经济的红火现状和乐观前景。显然,茶叶、茶农和茶市就是记者深入挖掘出的具有典型性的新闻元素,这在广播新闻报道中显得格外重要,尤其是在“走转改”的新闻报道中意义更非寻常。因为基层的新闻元素相当丰富,哪些元素便于叙述说理、传情达意,哪些元素最能直接切中新闻主题,这些都需要新闻工作者熟练甄别,娴熟运用。综观中央电台“走转改”新闻行动的报道实践,深入挖掘具有典型性的新闻元素已经成为广大新闻工作者的普遍共识。
2.注重运用具有故事性的新闻叙事
具有故事性的新闻叙事是国际通行的新闻报道方式,中央电台“走转改”大型新闻报道中大量使用这一方式,取得了强烈的收听反响。所谓故事性叙事模式,是指借鉴故事的写作手法,通过场景设置、人物对话、细节描写等丰富的情节变化来展现新闻事实。中央电台“走转改”系列报道对故事性叙事模式进行了本土化改良,形成了将人物作为叙事焦点和报道中心的平民化叙事风格,打破了传统国家广播新闻的报道模式。据不完全统计,中央电台“走转改”系列报道中关注基层群众、涉及群众对话的比例接近50%。新闻报道中能听到基层百姓对党的惠民政策的切身体会、对家乡面貌发展变化的欣喜之情、对自己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一段段肺腑之言、一句句真实感受取代了广播媒体单一使用客观数据和事实进行新闻报道的传统模式,使新闻更有人情味、更具说服力、更显舆论引导价值。平民化叙事使中央电台“走转改”新闻报道取得了理想的传播效果。下面以新闻特写《荆南村移民新生活》为例进行分析。
走进荆南村安置点,“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宽敞整洁的层楼的楼房一字排开,房顶上是一个个太阳能热水器。村民张寿亭家,大门上的喜庆对联依然鲜艳。因为下雨,刚从地里收割回来的张老汉在家逗着孙子。 村民:打个招呼,打个招呼。
记者:孩子是移民后本地出生的?原来在老家那边是做什么呢?
张寿亭:打渔,在河里面。
记者:到这儿来就种田了?
张寿亭:对,种田。
记者:会种田吗?
张寿亭:会会会。
记者:种田,农具怎么办?
张寿亭:机耕。
记者:机械化了?
张寿亭:对对对。
记者:过去呢?
张寿亭:老家是山区,过去没有。
记者:习惯吗?
张寿亭:习惯习惯。
从山区来到平原,摸惯了渔具的村民渐渐熟悉了水田种植,45岁的张寿海更是承包了40多亩地,成了远近闻名的种植大户。这次他带我们参观的不是庄稼,而是俨然动物园的养殖场。
张寿海:这是养的鸳鸯。
记者:那是长毛兔?
张寿海:肉兔。
记者:你这儿啥都有啊。鸽子还有啊?那你这投入资金怎么解决啊?
张寿海:资金啊,我们书记帮忙解决了一部分,书记借的。
资金扶持,是当地政府对移民的一项惠民政策。在村边云氏兄弟的养猪场,60岁的哥哥云正福喜滋滋告诉我们:“今天上午刚卖了五头。一万多,卖了一万多。今年发展了,明年想搞封闭式的。这是做试点,过年能搞个八九万。”
夜幕降临,雨也停了,我们请县电影公司在村委会放起了电影,欢乐笼罩着整个村子。村支书李厚胜高兴地向我们说起未来的打算:“让农民向城镇集聚,进行产业调整,要发展新农业,培育新农民,建设新农村。”
这则新闻特写以记者与村民对话的形式展开,所有的新闻信息都融汇在轻松的交谈中,村民们干脆的回答体现出对移民生活的肯定与满意之情,结尾处村支书的一番话更是整条新闻的点睛之笔。本则录音报道,通篇没有出现记者过于主观的评论,有的只是借采访对象之口表达出的新闻主题——因为党的政策好,所以移民生活更美好。平民化的话语体系成为贯穿始终的表达手法,故事性新闻叙事的功效也就显而易见了。
3. 着力融入具有品牌性的新闻栏目
《新闻和报纸摘要》《全国新闻联播》《新闻纵横》《央广新闻》等节目作为中央电台中国之声的品牌栏目,在广大听众中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吸引了一大批忠实听众长期关注和收听。而此次中央电台“走转改”系列报道正是以这些品牌栏目作为传播载体,在一定程度上实践了“捆绑营销”的传播策略。一方面,“走转改”节目借助知名栏目得以有效推广,在听众中形成了一定的“收听群体”;另一方面,在品牌栏目中嵌入“走转改”的新闻报道又为原有栏目风格加入了“民生底色”,使得品牌节目的公信力、美誉度进一步增强,两者相辅相成、互相推动、合力共生、实现双赢。此外,“走转改”节目的主动融入还体现在其针对性上,也就是说不同的“走转改”体裁所融入的栏目类型吻合度较高,不会产生割裂和顿涩之感。
三、台网融合,多维呈现,固化广播新闻传播的传授效果
中央电台“走转改”系列报道除了注重通过调频广播进行有效传播之外,还积极拓展话语空间,搭建共享平台,运用网络多媒体与受众进行广泛互动,延展了广播受众的传受视阈,这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台网融合最大化、资源利用最大化、传播效能最大化。
以《倾听新疆》采访活动为例,中国之声通过新浪官方微博以文字、图片、视频的形式,以“新疆行走日记”为主题,动态报道《倾听新疆》采访活动进展及幕后花絮,引发听众和网友的广泛关注和积极评价。从2012年5月11日至19日,累计播发微博近40条,听众评论近1000条,节目与听众在新媒体平台上积极互动。此外,中国广播网还设立《倾听新疆》专栏,将节目外的声音、图片、视频进行展示,刊发图文稿件25篇、图片110余幅、视频2段、记者手记10篇,立体化的报道形式,丰富了报道内容,拉伸了报道内容的影响空间和范围。为了突出网络传播的特色和优势,中国广播网还采用大图式首图设计版式,以高清图形式生动再现此次走进新疆的采访细节。专题要闻版块的现场报道环节保证每天推出独家稿件2~4条,图片版块“独家镜头”每天保证更新2~3组,及时有力的内容将当天最精彩的瞬间呈现给网友,传播冲击力和有效性进一步增强。
除此以外,中国广播网还在博客、论坛开设互动专区,例如将《倾听贵州》中的重点、亮点稿件利用论坛、博客向网友推介,对优秀的贴文、博文进行重点推荐,并通过中广网新浪官方微博进行推送,与网友展开深度互动,这些积极有效的传播路径都值得肯定。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
(本文编辑:宁黎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