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新课的导入是整节课的“序幕”,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之一。本文结合等比数列通项公式的导入,阐述了导入方式中的悬念导入法,以求教学一开始,就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
【关键词】 导入 悬念导入
【中图分类号】 G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11(b)-0124-01
所谓导入,就是教师在讲课之前,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的一种教学语言与方法,短则一两分钟,长也不过五六分钟。“导入”是一节课的起始环节,导入的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教学的效果。课堂导入是教师教学必不可少的主要环节,是教师吸引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与方法。一个好的课堂导入,可以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激起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产生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对于数学教学来说,课堂导入尤为重要。因为数学本身所具有的逻辑性和抽象性,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集中精神、积极思考才能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而这些正好可以通过有效的课堂导入来实现。
在讲必修五等比数列通项公式的时候,我导入了两个例子:
1、你吃过拉面吗?拉面馆的师傅将一根很粗的面条,拉伸、捏合、再拉伸、再捏合,如此反复几次,就拉成了许多根面条。那如果一块面连续拉出十万多根面条,你知道他需要捏合、拉伸多少次吗?只需要十八次,你们相信吗?
2、被称为“世界屋脊”的喜马拉雅山的主峰—珠穆朗玛峰,是世界第一高峰,但一张报纸却不服气,它说:“别看我薄,只有0.01cm厚,但把我连续对折30次后,我的厚度就会远远超过珠穆朗玛峰的高度。”你认为这张报纸是不是在吹牛?
学生对这两个例子中所讲述的内容都不相信,因为拉十八次就能拉出十万多根面条,0.01cm的纸折30次就能远远超过珠穆朗玛峰,这两组数据相差太远了,太不可思议了。好,同学们那要解决这两个问题,就要用到本节课的知识,让我们来看看它们到底有没有说谎?这样进入本节课的内容就自然水到渠成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提高了。
那我在这里所使用的就是导入方法中的悬念导入法。所谓悬念,通常是指对那些悬而未决的问题和现象的关切心情。悬念导入法制造悬念的目的主要有两点:一是激发兴趣,二是启动思维。悬念一般是出乎人们预料,或展示矛盾,或让人迷惑不解,常能造成学生心理上的焦虑、渴望和兴奋,只想打破砂锅问到底,尽快知道究竟,而这种心态正是教学所需要的状态。悬念导入是教师结合教学内容,设计一个悬念使学生先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后激励他们去寻找“柳暗花明又一村”,达到激发学生兴趣的目的。
一般来讲,数学中的悬念需要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与分析学生知识储备的基础上进行精心设计、精心准备。比如说在第二个例子中,可利用学生已有的对珠穆朗玛峰高度的认识,引导学生从"折纸"这种常见的活动出发,让学生体会一张薄薄的纸片只需对折不多的次数,其厚度就会大幅增长,那么教师指出"有一种纸板的厚度是0.01cm,只需将其对折30次其厚度就可远远超过珠穆朗玛峰高度"的论断,使学生心理形成强烈的反差,形成悬念,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运用这种方法需要注意,悬念的设置要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恰当适度。不悬,会使学生一眼望穿,难以引发学生的兴趣;太悬,会使学生无从下手,百思不得其解,都会降低学生的积极性。只有不思不解,思而可解才能使学生兴趣高涨,自始至终围绕问题,步步深入领会问题本质,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可是在目前阶段,由于各级各类学校及班级之间互相比较分数来评估教学,更由于升学的压力,迫使教师们继续用旧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即“穿新鞋,走老路”,不重视教学中“导入”环节,认为导入太浪费时间,不如抓紧时间教书本知识或加强练习。其实新课导入的形式多种多样,不拘一格。新课导入虽然"无一定之规",但有"一定之妙",这就是要保证一定的新意,同时切中主题最为重要,同时我们也应该经常训练。新课导入的环节是新课教学的先导,设计巧妙的新课导入,能够有效的为新课组织教学,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新课的学习上来,能够恰到好处地为新课创设情境,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便有一种内在的力量推动他自觉地、积极地去探究,使学生从"苦学"步入"乐学"的境界,在品质、知识、能力等各方面都得到高度发展。如果新课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拨动其思维之弦,让他们以最佳的学习状态投入课堂学习,也就是成功的导入。
参考文献
[1] 陈菁霞.《高中数学有效导入新课常见方式之我见》《学周刊》,2012年05期.
[2] 冯易非.《浅谈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导入艺术》《教育教学论坛》,2010年25期.
[3] 鲁彬.《注重主体性教学的一个案例》,《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2年2期.
【关键词】 导入 悬念导入
【中图分类号】 G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11(b)-0124-01
所谓导入,就是教师在讲课之前,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的一种教学语言与方法,短则一两分钟,长也不过五六分钟。“导入”是一节课的起始环节,导入的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教学的效果。课堂导入是教师教学必不可少的主要环节,是教师吸引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与方法。一个好的课堂导入,可以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激起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产生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对于数学教学来说,课堂导入尤为重要。因为数学本身所具有的逻辑性和抽象性,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集中精神、积极思考才能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而这些正好可以通过有效的课堂导入来实现。
在讲必修五等比数列通项公式的时候,我导入了两个例子:
1、你吃过拉面吗?拉面馆的师傅将一根很粗的面条,拉伸、捏合、再拉伸、再捏合,如此反复几次,就拉成了许多根面条。那如果一块面连续拉出十万多根面条,你知道他需要捏合、拉伸多少次吗?只需要十八次,你们相信吗?
2、被称为“世界屋脊”的喜马拉雅山的主峰—珠穆朗玛峰,是世界第一高峰,但一张报纸却不服气,它说:“别看我薄,只有0.01cm厚,但把我连续对折30次后,我的厚度就会远远超过珠穆朗玛峰的高度。”你认为这张报纸是不是在吹牛?
学生对这两个例子中所讲述的内容都不相信,因为拉十八次就能拉出十万多根面条,0.01cm的纸折30次就能远远超过珠穆朗玛峰,这两组数据相差太远了,太不可思议了。好,同学们那要解决这两个问题,就要用到本节课的知识,让我们来看看它们到底有没有说谎?这样进入本节课的内容就自然水到渠成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提高了。
那我在这里所使用的就是导入方法中的悬念导入法。所谓悬念,通常是指对那些悬而未决的问题和现象的关切心情。悬念导入法制造悬念的目的主要有两点:一是激发兴趣,二是启动思维。悬念一般是出乎人们预料,或展示矛盾,或让人迷惑不解,常能造成学生心理上的焦虑、渴望和兴奋,只想打破砂锅问到底,尽快知道究竟,而这种心态正是教学所需要的状态。悬念导入是教师结合教学内容,设计一个悬念使学生先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后激励他们去寻找“柳暗花明又一村”,达到激发学生兴趣的目的。
一般来讲,数学中的悬念需要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与分析学生知识储备的基础上进行精心设计、精心准备。比如说在第二个例子中,可利用学生已有的对珠穆朗玛峰高度的认识,引导学生从"折纸"这种常见的活动出发,让学生体会一张薄薄的纸片只需对折不多的次数,其厚度就会大幅增长,那么教师指出"有一种纸板的厚度是0.01cm,只需将其对折30次其厚度就可远远超过珠穆朗玛峰高度"的论断,使学生心理形成强烈的反差,形成悬念,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运用这种方法需要注意,悬念的设置要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恰当适度。不悬,会使学生一眼望穿,难以引发学生的兴趣;太悬,会使学生无从下手,百思不得其解,都会降低学生的积极性。只有不思不解,思而可解才能使学生兴趣高涨,自始至终围绕问题,步步深入领会问题本质,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可是在目前阶段,由于各级各类学校及班级之间互相比较分数来评估教学,更由于升学的压力,迫使教师们继续用旧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即“穿新鞋,走老路”,不重视教学中“导入”环节,认为导入太浪费时间,不如抓紧时间教书本知识或加强练习。其实新课导入的形式多种多样,不拘一格。新课导入虽然"无一定之规",但有"一定之妙",这就是要保证一定的新意,同时切中主题最为重要,同时我们也应该经常训练。新课导入的环节是新课教学的先导,设计巧妙的新课导入,能够有效的为新课组织教学,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新课的学习上来,能够恰到好处地为新课创设情境,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便有一种内在的力量推动他自觉地、积极地去探究,使学生从"苦学"步入"乐学"的境界,在品质、知识、能力等各方面都得到高度发展。如果新课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拨动其思维之弦,让他们以最佳的学习状态投入课堂学习,也就是成功的导入。
参考文献
[1] 陈菁霞.《高中数学有效导入新课常见方式之我见》《学周刊》,2012年05期.
[2] 冯易非.《浅谈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导入艺术》《教育教学论坛》,2010年25期.
[3] 鲁彬.《注重主体性教学的一个案例》,《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2年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