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村人口老龄化加剧,农民家庭养老功能弱化,传统的土地保障功能又面临挑战,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一直是个难题。从2007年12月1日起,余姚市实施的一种“新农保”,让余姚市10万农民的晚年有了保障,“养儿防老”、“靠地养老”将不再是他们唯一的选择。
“阿拉农民也可以跟城里人一样领‘退休金’了!”2007年12月3日,71岁的余姚市丈亭镇丈亭村村民陈浩冠办好了自己的养老保险,从下个月起,他就可以每个月领取210元养老金。
从2007年12月1日起,《余姚市农民养老保障试行办法》正式实施,该市对农民养老保障费实行“个人缴纳、政府兜底”的办法,让农民老有所养,成为浙江省第一个制定并实施保障型农民养老政策的县级市。
这意味着当地农民已迈进多元化的养老保障体系,像城里人一样拿起了“退休金”。
“新农保”让老人心里更稳当
2007年12月3日下午,余姚市丈亭镇丈亭村村委会办公室里人声鼎沸,前来办理养老保险的村民在办公桌边围了里三层外三层。3名工作人员正一边整理七八叠厚厚的《余姚市农民参加养老保障待遇享受核准表》,一边指导村民填写《余姚市农民参加养老保障申请表》,忙得不可开交。
“阿拉农民也可以跟城里人一样领‘退休金’了!”71岁的丈亭村村民陈浩冠填好表格,满意地点点头。
陈浩冠从小生活在丈亭村,是这里土生土长的农民。虽然持有农业户口,但他家现在只剩下3分土地,且早已荒废,他和老伴的生活来源主要是自己的3个子女提供的。陈浩冠告诉记者,他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都在做五金小生意,他们还算孝顺,每年都会给他一些钱,生意好的话就多给一些,生意差的时候就少一点。
这次,陈浩冠把自己平时攒下的1万元钱,作为养老保障费一次性缴清。这样,从下月初起,他就可以通过一张银行卡,每月领取210元养老金。陈浩冠认为,比起完全依靠儿女赡养,“还是领养老金稳当得多!”
陈浩冠年岁渐高,身体不是很好,患有胃病和高血压,2007年光看病就花了1万元钱。10年前,陈浩冠参加过一项农村社会保险,“那个(保险)发的一二十元钱,还买不了几颗药,更别说靠它过日子了。”
丈亭村办理参保手续的工作人员齐女士告诉记者,村民养老保险办理是从2007年12月1日开始的,从1日到3日,短短3天时间丈亭村就已经收到250多万元的参保费。在买养老保险的人中,年轻人给父母买的比较多,而且基本上都是投2.1万元最高档的。
吴女士也给她妈妈买了一份。吴女士是丈亭村一家乡镇企业的职工,平时工作比较忙,又要照顾孩子,听说可以给老人买养老保险,她马上决定给63岁的妈妈买一份。她说,她有一个姐姐和一个妹妹,母亲下半辈子的生活全靠她们三姐妹,现在她们都嫁出去了,妈妈的生活也没个着落,现在有了这个养老金,她们也可以稍微安心一些。
吴女士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三姐妹按照女性63岁的缴费标准,给妈妈凑了1.22万元参保费,从次月开始母亲就可以享受每月210元的养老金。按这个额度,1.22万元养老保障费不到5年就用完了,从第5年的第10个月起,母亲领的养老金就是政府出钱了,所以算算还是划得来的。
对于210元的养老金是否够用,吴女士说,这个她也算过。农村过日子不像城市,费用比较低,只要母亲身体健康,210元的固定养老金加上3个女儿的贴补,老人完全可以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
“新农保”覆盖近10万农村老人
余姚新推出的这项农村养老保障制度,被当地农民称为“新农保”。此前,从1995年起建立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俗称“老农保”),因为政策设计和利率水平降低等原因,保障水平较低。正在享受这一保障政策的1500多名老年农民,目前平均每人每月只能拿到20元左右的养老金。
另外,余姚还有4万多名农民领取的是失地农民养老保障金。可享有这个保障金的群体必须是失地农民,所以也只有部分人可以享受。
而目前在余姚农村,像陈浩冠、吴女士母亲一样的60岁以上老人有近10万名,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没有养老金,主要靠继续劳动和子女赡养维持生活。
针对仍有大部分农民徘徊在养老保障体系之外的现状,2007年7月25日余姚市政府在十易其稿后,出台了《余姚市农民养老保障试行办法》,提出农村养老新政策。当年12月1日起,“新农保”正式开始办理。
“新农保”规定,余姚农村年满60周岁的男性、年满55周岁的女性,均可参保。参保时,可选择1.5万元至2.1万元的不同缴费标准,一次性缴清费用。其中,55至65周岁的女性、60至70周岁的男性共4万农民,可以在办理手续后的次月,依照保费标准按月领取150元、180元或210元养老金,直至去世。而65岁以上的女性和70岁以上的男性,可以参加“新农保”(缴费标准按年龄有一定差异),也可以选择享受由该市民政局组织发放的老年人生活补助金,不过两者只能选其一。
年龄不到60周岁或55周岁的人员,只要拥有余姚市的农业户口且年满16周岁,或者从市外迁入并取得该市农业户口满7年,可以自愿提前预缴保费,预缴费用还可领取利息。
“‘新农保’的实施,使我市实现了农村居民养老制度在政策层面上的全覆盖。只要是适龄农民,都可以找到一项自己适合的养老保障制度。”余姚市劳动与社会保障局农保处主任王亚蓉对记者说。
“新农保”一经推出,就受到了当地农民的积极参与。12月1日一天,办理“新农保”的报名人数就达4285人。记者从余姚市劳动与社会保障局了解到,截至2007年12月14日,仅半个月时间,已经有9000多名农村老人办理了“新农保”。
地方财政每人贴补3万元
余姚“新农保”实行“个人缴纳、政府兜底”的方式。据余姚市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测算,如果近10万名农村老人都参保,按静态测算,参保人员交付的个人本金可以支持6年的费用。6年后,参保费本金将发放完毕,10万农村老人余生的养老保障将全部由政府财政“买单”。据测算,地方财政每年需为此支付1.2亿元,平均为每名参保老人贴补近3万元。
面对10万老人的养老问题,政府如何确保后续资金的投入?“这项制度最大的特点是政府财政提供了强大的支持。”余姚市财政局长俞剑清说,市财政每年需安排7000万元资金注入农民养老保障基金及发放生活补助。对此,余姚市劳动与社会保障局副局长谢建明告诉记者,“新农保”出台前政府相关部门做过测算,要保证养老金的正常发放,市财政每年需在财政预算时安排不低于上年待预支付总额35%的资金注入农民养老保障基金,以确保“新农保”的支付能力。这样一来,注入资金的压力也不会留给下一届政府。
目前,可立即享受“新农保”的适龄参保人员(女55至65周岁、男60至70周岁)有4万人。记者算了一下,以每人平均预缴1.8万元计算,“新农保”基金将达7亿多元。这是笔不小的数目,那这笔资金将会如何管理和运营?
谢建明告诉记者,所有养老金本金将统一汇入余姚市农村社会保险事业管理处,再转入市财政的专项账户,并按照同期银行利率给参保人员建立储蓄,利息归到参保人员的本金中。“专项账户的收取和支出,通过一个收入户和支出户流通。这笔资金将作为专项基金由市财政严格管理,不得挪用。”
不过,“新农保”政策也会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变化做适时调整,保障标准将不断提高。谢建明说:“‘新农保’就是要做到政府财政的阳光照到每个人身上。”
记者了解到,针对“新农保”政策的推出,余姚市还同时配套出台了《余姚市老年人员生活补助金发放实施办法》,对因经济能力有限没有参加“新农保”的年满70周岁男性和65周岁女性,每人每月发放50元生活补助金。
余姚“新农保”是一种有益的探索
近年来,浙江省的老龄化程度迅速提高,已仅次于上海位列全国第二。据测算,未来几十年浙江省老年人口仍将呈增长态势,65岁以上老人将于本世纪40年代中期达1700万左右峰值,占总人口的34%左右。也就是说,每3个浙江人中就有1个老人。随着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农民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空巢家庭的增多,农村传统的土地保障功能面临挑战,如何建立一个科学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一直是个难题。
记者从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农保处了解到,浙江现行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主要是上世纪90年代初出台的《浙江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暂行办法》,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一个以坚持社会养老保险与家庭养老保障相结合,坚持群众自愿为原则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框架。
为了逐步完善农村养老保险,2003年浙江省率先实施了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所需保障资金,采取“三个一点”的办法,即“政府出一点、集体补一点、个人缴一点”予以筹集。创造了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的“浙江模式”。
那余姚“新农保”的做法到底可不可行?
长期从事社会保障研究的浙江大学公共关系学院教授何文炯认为,余姚的“新农保”充分体现了“低水平、广覆盖、适度保障”,保障水平低于失地农民养老保障,高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比较合理,操作性较强,符合当前经济发展水平的实际。
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农保处副处长周勇水向记者表示,余姚的“新农保”不失为解决当前农村老年农民养老问题的一个好办法。“余姚对农民养老保障制度的创新,改变了农村祖祖辈辈以子女、土地养老的方式。”周勇水说。
周勇水告诉记者,农村养老保障就是建立一个循环的制度,在国际上也通行年轻的时候为年老的时候预缴养老金。他认为,这个制度一旦建立,一定年限后,一批人走了,另一批新人进来,预缴的养老基金可以循环使用,将会形成一种可持续的循环模式。
他还认为,余姚的“新农保”跟其他社会保障制度可转化、可衔接,是探索农村养老保障制度道路中一种有益的尝试。
同时,新兴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也开始在全省各地崭露头角。周勇水告诉记者,除了余姚外,杭州、嘉兴、宁波也出台了政府文件,对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做出新的尝试,金华、绍兴、湖州等地也正在紧锣密鼓地研究制定相关“新政”。而在全省县级市中,仅余姚和慈溪两地率先出台了“新农保”。
“新兴的农村保障制度正在全省范围逐步启动,我们省的农村社会保险制度将有望迈出新的一步。”周勇水说,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一直受到政府部门的高度关注,新兴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出现,将有望进一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体系。
“阿拉农民也可以跟城里人一样领‘退休金’了!”2007年12月3日,71岁的余姚市丈亭镇丈亭村村民陈浩冠办好了自己的养老保险,从下个月起,他就可以每个月领取210元养老金。
从2007年12月1日起,《余姚市农民养老保障试行办法》正式实施,该市对农民养老保障费实行“个人缴纳、政府兜底”的办法,让农民老有所养,成为浙江省第一个制定并实施保障型农民养老政策的县级市。
这意味着当地农民已迈进多元化的养老保障体系,像城里人一样拿起了“退休金”。
“新农保”让老人心里更稳当
2007年12月3日下午,余姚市丈亭镇丈亭村村委会办公室里人声鼎沸,前来办理养老保险的村民在办公桌边围了里三层外三层。3名工作人员正一边整理七八叠厚厚的《余姚市农民参加养老保障待遇享受核准表》,一边指导村民填写《余姚市农民参加养老保障申请表》,忙得不可开交。
“阿拉农民也可以跟城里人一样领‘退休金’了!”71岁的丈亭村村民陈浩冠填好表格,满意地点点头。
陈浩冠从小生活在丈亭村,是这里土生土长的农民。虽然持有农业户口,但他家现在只剩下3分土地,且早已荒废,他和老伴的生活来源主要是自己的3个子女提供的。陈浩冠告诉记者,他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都在做五金小生意,他们还算孝顺,每年都会给他一些钱,生意好的话就多给一些,生意差的时候就少一点。
这次,陈浩冠把自己平时攒下的1万元钱,作为养老保障费一次性缴清。这样,从下月初起,他就可以通过一张银行卡,每月领取210元养老金。陈浩冠认为,比起完全依靠儿女赡养,“还是领养老金稳当得多!”
陈浩冠年岁渐高,身体不是很好,患有胃病和高血压,2007年光看病就花了1万元钱。10年前,陈浩冠参加过一项农村社会保险,“那个(保险)发的一二十元钱,还买不了几颗药,更别说靠它过日子了。”
丈亭村办理参保手续的工作人员齐女士告诉记者,村民养老保险办理是从2007年12月1日开始的,从1日到3日,短短3天时间丈亭村就已经收到250多万元的参保费。在买养老保险的人中,年轻人给父母买的比较多,而且基本上都是投2.1万元最高档的。
吴女士也给她妈妈买了一份。吴女士是丈亭村一家乡镇企业的职工,平时工作比较忙,又要照顾孩子,听说可以给老人买养老保险,她马上决定给63岁的妈妈买一份。她说,她有一个姐姐和一个妹妹,母亲下半辈子的生活全靠她们三姐妹,现在她们都嫁出去了,妈妈的生活也没个着落,现在有了这个养老金,她们也可以稍微安心一些。
吴女士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三姐妹按照女性63岁的缴费标准,给妈妈凑了1.22万元参保费,从次月开始母亲就可以享受每月210元的养老金。按这个额度,1.22万元养老保障费不到5年就用完了,从第5年的第10个月起,母亲领的养老金就是政府出钱了,所以算算还是划得来的。
对于210元的养老金是否够用,吴女士说,这个她也算过。农村过日子不像城市,费用比较低,只要母亲身体健康,210元的固定养老金加上3个女儿的贴补,老人完全可以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
“新农保”覆盖近10万农村老人
余姚新推出的这项农村养老保障制度,被当地农民称为“新农保”。此前,从1995年起建立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俗称“老农保”),因为政策设计和利率水平降低等原因,保障水平较低。正在享受这一保障政策的1500多名老年农民,目前平均每人每月只能拿到20元左右的养老金。
另外,余姚还有4万多名农民领取的是失地农民养老保障金。可享有这个保障金的群体必须是失地农民,所以也只有部分人可以享受。
而目前在余姚农村,像陈浩冠、吴女士母亲一样的60岁以上老人有近10万名,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没有养老金,主要靠继续劳动和子女赡养维持生活。
针对仍有大部分农民徘徊在养老保障体系之外的现状,2007年7月25日余姚市政府在十易其稿后,出台了《余姚市农民养老保障试行办法》,提出农村养老新政策。当年12月1日起,“新农保”正式开始办理。
“新农保”规定,余姚农村年满60周岁的男性、年满55周岁的女性,均可参保。参保时,可选择1.5万元至2.1万元的不同缴费标准,一次性缴清费用。其中,55至65周岁的女性、60至70周岁的男性共4万农民,可以在办理手续后的次月,依照保费标准按月领取150元、180元或210元养老金,直至去世。而65岁以上的女性和70岁以上的男性,可以参加“新农保”(缴费标准按年龄有一定差异),也可以选择享受由该市民政局组织发放的老年人生活补助金,不过两者只能选其一。
年龄不到60周岁或55周岁的人员,只要拥有余姚市的农业户口且年满16周岁,或者从市外迁入并取得该市农业户口满7年,可以自愿提前预缴保费,预缴费用还可领取利息。
“‘新农保’的实施,使我市实现了农村居民养老制度在政策层面上的全覆盖。只要是适龄农民,都可以找到一项自己适合的养老保障制度。”余姚市劳动与社会保障局农保处主任王亚蓉对记者说。
“新农保”一经推出,就受到了当地农民的积极参与。12月1日一天,办理“新农保”的报名人数就达4285人。记者从余姚市劳动与社会保障局了解到,截至2007年12月14日,仅半个月时间,已经有9000多名农村老人办理了“新农保”。
地方财政每人贴补3万元
余姚“新农保”实行“个人缴纳、政府兜底”的方式。据余姚市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测算,如果近10万名农村老人都参保,按静态测算,参保人员交付的个人本金可以支持6年的费用。6年后,参保费本金将发放完毕,10万农村老人余生的养老保障将全部由政府财政“买单”。据测算,地方财政每年需为此支付1.2亿元,平均为每名参保老人贴补近3万元。
面对10万老人的养老问题,政府如何确保后续资金的投入?“这项制度最大的特点是政府财政提供了强大的支持。”余姚市财政局长俞剑清说,市财政每年需安排7000万元资金注入农民养老保障基金及发放生活补助。对此,余姚市劳动与社会保障局副局长谢建明告诉记者,“新农保”出台前政府相关部门做过测算,要保证养老金的正常发放,市财政每年需在财政预算时安排不低于上年待预支付总额35%的资金注入农民养老保障基金,以确保“新农保”的支付能力。这样一来,注入资金的压力也不会留给下一届政府。
目前,可立即享受“新农保”的适龄参保人员(女55至65周岁、男60至70周岁)有4万人。记者算了一下,以每人平均预缴1.8万元计算,“新农保”基金将达7亿多元。这是笔不小的数目,那这笔资金将会如何管理和运营?
谢建明告诉记者,所有养老金本金将统一汇入余姚市农村社会保险事业管理处,再转入市财政的专项账户,并按照同期银行利率给参保人员建立储蓄,利息归到参保人员的本金中。“专项账户的收取和支出,通过一个收入户和支出户流通。这笔资金将作为专项基金由市财政严格管理,不得挪用。”
不过,“新农保”政策也会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变化做适时调整,保障标准将不断提高。谢建明说:“‘新农保’就是要做到政府财政的阳光照到每个人身上。”
记者了解到,针对“新农保”政策的推出,余姚市还同时配套出台了《余姚市老年人员生活补助金发放实施办法》,对因经济能力有限没有参加“新农保”的年满70周岁男性和65周岁女性,每人每月发放50元生活补助金。
余姚“新农保”是一种有益的探索
近年来,浙江省的老龄化程度迅速提高,已仅次于上海位列全国第二。据测算,未来几十年浙江省老年人口仍将呈增长态势,65岁以上老人将于本世纪40年代中期达1700万左右峰值,占总人口的34%左右。也就是说,每3个浙江人中就有1个老人。随着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农民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空巢家庭的增多,农村传统的土地保障功能面临挑战,如何建立一个科学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一直是个难题。
记者从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农保处了解到,浙江现行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主要是上世纪90年代初出台的《浙江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暂行办法》,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一个以坚持社会养老保险与家庭养老保障相结合,坚持群众自愿为原则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框架。
为了逐步完善农村养老保险,2003年浙江省率先实施了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所需保障资金,采取“三个一点”的办法,即“政府出一点、集体补一点、个人缴一点”予以筹集。创造了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的“浙江模式”。
那余姚“新农保”的做法到底可不可行?
长期从事社会保障研究的浙江大学公共关系学院教授何文炯认为,余姚的“新农保”充分体现了“低水平、广覆盖、适度保障”,保障水平低于失地农民养老保障,高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比较合理,操作性较强,符合当前经济发展水平的实际。
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农保处副处长周勇水向记者表示,余姚的“新农保”不失为解决当前农村老年农民养老问题的一个好办法。“余姚对农民养老保障制度的创新,改变了农村祖祖辈辈以子女、土地养老的方式。”周勇水说。
周勇水告诉记者,农村养老保障就是建立一个循环的制度,在国际上也通行年轻的时候为年老的时候预缴养老金。他认为,这个制度一旦建立,一定年限后,一批人走了,另一批新人进来,预缴的养老基金可以循环使用,将会形成一种可持续的循环模式。
他还认为,余姚的“新农保”跟其他社会保障制度可转化、可衔接,是探索农村养老保障制度道路中一种有益的尝试。
同时,新兴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也开始在全省各地崭露头角。周勇水告诉记者,除了余姚外,杭州、嘉兴、宁波也出台了政府文件,对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做出新的尝试,金华、绍兴、湖州等地也正在紧锣密鼓地研究制定相关“新政”。而在全省县级市中,仅余姚和慈溪两地率先出台了“新农保”。
“新兴的农村保障制度正在全省范围逐步启动,我们省的农村社会保险制度将有望迈出新的一步。”周勇水说,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一直受到政府部门的高度关注,新兴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出现,将有望进一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