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固原市地处六盘山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核心区,贫困程度深,扶贫开发难度大。加快推进扶贫开发,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中心工作,必须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思路,深化改革,创新机制,充分发挥政府、市场、社会合力,构建共同发力、协同推进的精准扶贫开发格局,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不掉队。
“十三五”时期是实现贫困地区大发展的关键历史机遇期,要牢牢把握时间节点,切实发挥好政府主导力,努力补齐发展短板。
(一)突出科学谋划。把扶贫开发作为统领全局工作的总纲,将中央顶层设计、自治区总体部署与固原具体实际相结合,站在全国、全区的高度科学谋划好固原“十三五”扶贫开发工作。树立大扶贫理念,把扶贫开发放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体目标中谋划,放在统筹城乡发展的根本要求上定位,不仅要在抓脱贫、促致富上攻坚,还要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上攻坚,使各项指标科学合理,各项措施更加治根本、利长远、惠民生。
(二)突破瓶颈制约。把项目作为跨越发展的总抓手和生命线,紧紧围绕扶贫开发各项任务,加强国家和自治区政策措施研究,精心策划包装,主动对接争取一批重大项目。完善对外招商项目库,创新招商方式,引进一批战略性投资项目,吸引更多人才,突破瓶颈制约,夯实发展基础。以整乡整村推进为载体,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整合各部门项目资金,加快解决贫困村饮水工程、村级道路、危房改造、社会事业、环境整治、信息服务等基础设施,切实改善贫困村生产生活条件和居住环境。
(三)强化产业扶贫。以马铃薯、草畜、冷凉蔬菜等区域特色优势产业为重点,以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为关键,加快“五大特色优势产业带”建设。加强生态建设与保护,探索走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路子,争取国家生态补偿示范试点。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加快区域中心城市、大县城和中心镇建设,突出抓好产业集聚和农民工技能培训,实现产业引领致富、创业带动致富、就业促进致富。鼓励企业、合作社通过利益联结机制示范带动农户广泛参与产业发展,让困难群众获得实实在在的红利,变“要我富”为“我要富”。坚决避免一哄而上,搞不符合当地实际、不尊重群众意愿、“一刀切”的面子工程。
(四)保障基本公共服务。加强教育扶贫,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扶贫攻坚的根本,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高职业教育办学质量,把贫困地区的孩子培养出来,帮助困难群众提高就业能力,隔断贫困代际传递。加强文化建设,深入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和文化惠民工程,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加强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设,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一步扩大医保覆盖面,提高大病补偿比例。健全社保服务体系,实施低保扩面提标,全面做好社保、救助、福利、慈善等工作,编织兜住贫困人口基本生活安全网。争取继续实施移民搬迁,对“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地方的贫困群众,要推动他们走出“深山”,异地脱贫致富。加强村级基层组织建设,多方发展村集体经济,提高村级组织解决难题、带动致富的能力,彻底消除“空壳村”。
要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政府的作用,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激发市场活力,放大扶贫资源效应。
(一)用市场方式引导农业产业化发展。政府要把主要精力放在规划引导、市场服务、统筹协调上,通过构筑完整的产业链条,发挥产业的带动效应。培育和引进一批与产业发展、农民增收关联度高的龙头企业,大力推广“公司+基地+农户”等发展模式,建设高水平的现代农业园区,培育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建设农产品市场营销体系,发展以“线上推广、线下交易”为特征的“互联网+特产”模式,培育“六盘山”农产品品牌,走“一特三高”农业发展路子。
(二)用市场机制做活旅游扶贫大文章。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企业经营、社会参与”,坚持资源永续利用、保护与开发并重,围绕构建以六盘山旅游扶贫试验区为中心,辐射银川、西安、兰州3个省会城市的“大六盘文化旅游圈”,全方位整合旅游资源。发挥市场作用,通过资产评估,把旅游资源变为发展产业的资本,实现以资源换资金,以景点换资金,以经营权换资金,积极稳妥地推进旅游市场向优质社会资本全面开放,将旅游业培育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实现贫困群众和地方财政双脱贫致富。
(三)用市场规律破解金融“贫血”问题。金融是经济的血液,更是扶贫开发的血液。开展金融扶贫,一方面,强化商业性金融机构履行社会责任,向基层增设分支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增加信贷投放力度;另一方面,正确面对商业银行趋利避险的属性,把扶贫开发政策和财政金融政策有机结合起来,探索建立产业基金、信贷风险补偿、提供担保、注入保险、实行贴息和奖励机制,做大“资金池”,帮助商业性金融机构有效规避风险,调动金融机构面向贫困农户开展金融服务的积极性,向贫困村贫困户输入源源不断的血液。
(四)用市场手段改革监管、信贷担保方式和降低产业风险。建立专项资金使用效益评估机制,组织财政、审计、纪检、监察等部门,引入第三方机构开展重要专项资金绩效评估,提高专项资金的公开程度和水平,使政府专项资金得到更有效的监管。建立政府、金融管理部门、金融机构三位一体的农村信用机制,借助宁夏社会信用信息平台,积极推进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建设,最终实现由5户联保向个人信用贷款转变。建立财政资金支持扶贫对象参加农业保险机制,引导保险机构推出牛羊肉、蔬菜、中药材等价格保险,使贫困户投保后无惧价格下跌,降低产业风险,走出“扶啥产业、啥产业亏”的怪圈。
社会帮扶是扶贫开发的重要力量,蕴藏着无限潜力。要进一步创新机制,调动多方力量参与,形成全社会关心扶贫、爱心助贫的工作合力。
(一)健全社会扶贫工作体系。聚焦全市624个贫困村34.5万贫困人口,用好建档立卡成果,利用网络优势,搭建扶贫信息服务平台,锁定贫困对象,公开致贫原因,公布联系和帮扶方式,让社会各界和民间力量主动对接帮扶,构建区、市定点帮扶、闽宁协作扶贫、企业、社会组织、个人参与的社会扶贫工作体系,引导各种力量参与资源开发、特色产业培育、技能培训及结对帮扶等扶贫活动。
(二)创新社会帮扶工作机制。打好扶贫牌、六盘山牌,进一步完善对口帮扶制度,加强与中央、自治区各级帮扶单位的对接协调,切实提高帮扶成效。拓展六盘山片区部省联席会议帮扶工作的深度和广度,完善沟通会商机制,从政策、项目、资金、人才等方面争取更大支持。完善区内定点帮扶制度和驻村工作队制度,建立“不脱贫、不脱钩”一帮到底帮扶机制。进一步深化闽宁协作,扩大经贸、旅游、金融、科技、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的务实合作。倡导扶贫济困、行善积德,广泛发动、鼓励引导各类非公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以多种形式参与扶贫济困活动。
(三)完善社会扶贫支持政策。认真落实国家和自治区社会扶贫相关财政、税收等政策,建立完善干部挂职扶贫、驻村帮扶、扶贫志愿者行动等社会扶贫表彰和激励政策。加强对社会组织开展扶贫活动的信息服务、业务指导和规范管理,开展政府购买服务试点,鼓励社会组织承接政府扶贫项目,创新扶贫方式,打造优秀扶贫公益品牌。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工商联等群团组织动员优势,创新服务支撑体系,鼓励和引导各类人士捐款捐物,开展助教、助医、助学等扶贫活动。
(四)建立脱贫监测评估体系。改革完善扶贫考核机制和脱贫退出机制,推广基层总结的“五看”(即一看水路房,二看粮,三看产业强不强,四看有没有读书郎,五看是不是扶在点子上)鲜活经验来检验脱贫成效。对脱贫“销号”的贫困村,在到户产业项目扶持上,两年内原定扶持政策不变,投入力度不减,压茬推进,久久为功。由组织部、扶贫办牵头,建立定点帮扶和对口协作扶贫考核评价机制和通报制度,建立企业、社会组织、个人扶贫监测评估体系。完善扶贫项目招标采购、第三方评估、审计等相关制度,推动参与扶贫的社会组织增加公开度、提升公信力、扩大影响力。
(执笔人:党孝宏)
责任编辑:花菊萍
一、切实发挥政府主导力
“十三五”时期是实现贫困地区大发展的关键历史机遇期,要牢牢把握时间节点,切实发挥好政府主导力,努力补齐发展短板。
(一)突出科学谋划。把扶贫开发作为统领全局工作的总纲,将中央顶层设计、自治区总体部署与固原具体实际相结合,站在全国、全区的高度科学谋划好固原“十三五”扶贫开发工作。树立大扶贫理念,把扶贫开发放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体目标中谋划,放在统筹城乡发展的根本要求上定位,不仅要在抓脱贫、促致富上攻坚,还要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上攻坚,使各项指标科学合理,各项措施更加治根本、利长远、惠民生。
(二)突破瓶颈制约。把项目作为跨越发展的总抓手和生命线,紧紧围绕扶贫开发各项任务,加强国家和自治区政策措施研究,精心策划包装,主动对接争取一批重大项目。完善对外招商项目库,创新招商方式,引进一批战略性投资项目,吸引更多人才,突破瓶颈制约,夯实发展基础。以整乡整村推进为载体,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整合各部门项目资金,加快解决贫困村饮水工程、村级道路、危房改造、社会事业、环境整治、信息服务等基础设施,切实改善贫困村生产生活条件和居住环境。
(三)强化产业扶贫。以马铃薯、草畜、冷凉蔬菜等区域特色优势产业为重点,以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为关键,加快“五大特色优势产业带”建设。加强生态建设与保护,探索走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路子,争取国家生态补偿示范试点。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加快区域中心城市、大县城和中心镇建设,突出抓好产业集聚和农民工技能培训,实现产业引领致富、创业带动致富、就业促进致富。鼓励企业、合作社通过利益联结机制示范带动农户广泛参与产业发展,让困难群众获得实实在在的红利,变“要我富”为“我要富”。坚决避免一哄而上,搞不符合当地实际、不尊重群众意愿、“一刀切”的面子工程。
(四)保障基本公共服务。加强教育扶贫,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扶贫攻坚的根本,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高职业教育办学质量,把贫困地区的孩子培养出来,帮助困难群众提高就业能力,隔断贫困代际传递。加强文化建设,深入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和文化惠民工程,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加强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设,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一步扩大医保覆盖面,提高大病补偿比例。健全社保服务体系,实施低保扩面提标,全面做好社保、救助、福利、慈善等工作,编织兜住贫困人口基本生活安全网。争取继续实施移民搬迁,对“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地方的贫困群众,要推动他们走出“深山”,异地脱贫致富。加强村级基层组织建设,多方发展村集体经济,提高村级组织解决难题、带动致富的能力,彻底消除“空壳村”。
二、充分激活市场带动力
要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政府的作用,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激发市场活力,放大扶贫资源效应。
(一)用市场方式引导农业产业化发展。政府要把主要精力放在规划引导、市场服务、统筹协调上,通过构筑完整的产业链条,发挥产业的带动效应。培育和引进一批与产业发展、农民增收关联度高的龙头企业,大力推广“公司+基地+农户”等发展模式,建设高水平的现代农业园区,培育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建设农产品市场营销体系,发展以“线上推广、线下交易”为特征的“互联网+特产”模式,培育“六盘山”农产品品牌,走“一特三高”农业发展路子。
(二)用市场机制做活旅游扶贫大文章。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企业经营、社会参与”,坚持资源永续利用、保护与开发并重,围绕构建以六盘山旅游扶贫试验区为中心,辐射银川、西安、兰州3个省会城市的“大六盘文化旅游圈”,全方位整合旅游资源。发挥市场作用,通过资产评估,把旅游资源变为发展产业的资本,实现以资源换资金,以景点换资金,以经营权换资金,积极稳妥地推进旅游市场向优质社会资本全面开放,将旅游业培育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实现贫困群众和地方财政双脱贫致富。
(三)用市场规律破解金融“贫血”问题。金融是经济的血液,更是扶贫开发的血液。开展金融扶贫,一方面,强化商业性金融机构履行社会责任,向基层增设分支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增加信贷投放力度;另一方面,正确面对商业银行趋利避险的属性,把扶贫开发政策和财政金融政策有机结合起来,探索建立产业基金、信贷风险补偿、提供担保、注入保险、实行贴息和奖励机制,做大“资金池”,帮助商业性金融机构有效规避风险,调动金融机构面向贫困农户开展金融服务的积极性,向贫困村贫困户输入源源不断的血液。
(四)用市场手段改革监管、信贷担保方式和降低产业风险。建立专项资金使用效益评估机制,组织财政、审计、纪检、监察等部门,引入第三方机构开展重要专项资金绩效评估,提高专项资金的公开程度和水平,使政府专项资金得到更有效的监管。建立政府、金融管理部门、金融机构三位一体的农村信用机制,借助宁夏社会信用信息平台,积极推进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建设,最终实现由5户联保向个人信用贷款转变。建立财政资金支持扶贫对象参加农业保险机制,引导保险机构推出牛羊肉、蔬菜、中药材等价格保险,使贫困户投保后无惧价格下跌,降低产业风险,走出“扶啥产业、啥产业亏”的怪圈。
三、全面调动社会帮扶力
社会帮扶是扶贫开发的重要力量,蕴藏着无限潜力。要进一步创新机制,调动多方力量参与,形成全社会关心扶贫、爱心助贫的工作合力。
(一)健全社会扶贫工作体系。聚焦全市624个贫困村34.5万贫困人口,用好建档立卡成果,利用网络优势,搭建扶贫信息服务平台,锁定贫困对象,公开致贫原因,公布联系和帮扶方式,让社会各界和民间力量主动对接帮扶,构建区、市定点帮扶、闽宁协作扶贫、企业、社会组织、个人参与的社会扶贫工作体系,引导各种力量参与资源开发、特色产业培育、技能培训及结对帮扶等扶贫活动。
(二)创新社会帮扶工作机制。打好扶贫牌、六盘山牌,进一步完善对口帮扶制度,加强与中央、自治区各级帮扶单位的对接协调,切实提高帮扶成效。拓展六盘山片区部省联席会议帮扶工作的深度和广度,完善沟通会商机制,从政策、项目、资金、人才等方面争取更大支持。完善区内定点帮扶制度和驻村工作队制度,建立“不脱贫、不脱钩”一帮到底帮扶机制。进一步深化闽宁协作,扩大经贸、旅游、金融、科技、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的务实合作。倡导扶贫济困、行善积德,广泛发动、鼓励引导各类非公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以多种形式参与扶贫济困活动。
(三)完善社会扶贫支持政策。认真落实国家和自治区社会扶贫相关财政、税收等政策,建立完善干部挂职扶贫、驻村帮扶、扶贫志愿者行动等社会扶贫表彰和激励政策。加强对社会组织开展扶贫活动的信息服务、业务指导和规范管理,开展政府购买服务试点,鼓励社会组织承接政府扶贫项目,创新扶贫方式,打造优秀扶贫公益品牌。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工商联等群团组织动员优势,创新服务支撑体系,鼓励和引导各类人士捐款捐物,开展助教、助医、助学等扶贫活动。
(四)建立脱贫监测评估体系。改革完善扶贫考核机制和脱贫退出机制,推广基层总结的“五看”(即一看水路房,二看粮,三看产业强不强,四看有没有读书郎,五看是不是扶在点子上)鲜活经验来检验脱贫成效。对脱贫“销号”的贫困村,在到户产业项目扶持上,两年内原定扶持政策不变,投入力度不减,压茬推进,久久为功。由组织部、扶贫办牵头,建立定点帮扶和对口协作扶贫考核评价机制和通报制度,建立企业、社会组织、个人扶贫监测评估体系。完善扶贫项目招标采购、第三方评估、审计等相关制度,推动参与扶贫的社会组织增加公开度、提升公信力、扩大影响力。
(执笔人:党孝宏)
责任编辑:花菊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