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风潮云涌的当今社会,教育乱象比比皆是,改革问题频频迭出。00后的压力教育成为教育的热点话题。试看问题的源头,似乎积弊已久。
关键词:压力;教育;00后
从国民开始重视教育开始,在社会上,学校里,对于中国教育的批评与建议从未停止过,教育改革一直在路上。风浪很大,但似乎并没有切实的方向。我们总在高呼创新发展,解放教育,但走了这么多年,摸索了这么多条路,教育的风向还是举棋不定,还是在老路上步履蹒跚的前进着。压力教育并没有走到尽头,甚至,愈演愈烈。
本文笔者将从历史遗留的理念残渣、原生家庭的教育影响、教育改革的乱象三个方面分析研究00后压力教育的源头。
一、历史遗留的理念残渣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几千年的修整构建,奠定了中国人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模式。而我们今天教育上出现的很多问题:官本位根深蒂固,投机心理浓厚,创新意识不足,都和古代教育思想息息相关。
中国古代教育培养的从来就不是人的独立思考能力,而是将思想和文化灌注到人的心中,所以讲求博闻强记,背诵经典就是服膺于这些思想,时刻反省自己的言行,并按照经书的指示去做。这对现代教育固然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它磨练了一代又一代人辛勤治学的精神,但又過于死学,缺失了个人的主体意识。
应试教育在数次的教育改革中,可以说是跌跌撞撞闯进了总决赛,倒不是说它有多优秀,多被时人认可。而是因为参赛选手所提出的东西没有一套真正可行的方案,最后大家只能走老路,毕竟这么多年的文化积淀,总也不至于出现太大的问题。这就像电脑软件版本的升级换代一样,教师队伍未曾升级教学手段,走进校园还是老的那一套。
试看00后这一代,历史理念带来的压力并没有减少,甚至愈演愈烈。在此之上,社会竞争较从前还不减反增,压力似乎从四面八方接踵而来。不给孩子们一丝一毫喘息的机会,放松了片刻就可能落伍于同龄人,压力教育自然势在必行。社会压力带来家长焦虑,一来二去,压力又会弹升。
二、原生家庭的教育影响
中国式家庭教育出现许多问题,其实原因在于:对孩子的成长规律、才能、潜力都不了解,只是按照大人的主观愿望去规划孩子的人生,但从不把孩子当成独立的个体看待。这种让人心力交瘁的家庭教育,让孩子收获了什么?是人格缺陷、心理障碍、心态冷漠、独立性差、社会适应的能力差,以及两代人之间的沟通障碍……
00后是新生代,是被在改革开放和中国社会体制转型而成长起来的70、80后培养出来的。老一辈的教育理念在70、80后身上确实减去了太多的封建基因,但一件事物的价值体系少去了一点,剩下的那就可能是盲目。
我们发现,70、80后甚至比老一代更不会教育孩子。首先,他们对自身的原生教育是悲观胜于乐观的,因此他们自然在教育自己的子女上会避开很多专制因素。既然前人的教育无法借鉴,他们就必须琢磨出新的教育模式。不可避免的是,社会对孩子的竞争考验一代比一代强,想要让孩子跟得上时代的浪潮,他们开始变得急切。
打骂和体罚已经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随之而来的替代品,是对孩子的压力教育。为了让孩子学习,他们必须创立新的补偿机制,学习你会得到什么?父母的赞许与骄傲,老师和同学的钦佩与尊敬。不学习你会失去什么?失去在家的语言权利,甚至失去父母的爱。他们还创造了一个逻辑体系:因为爱与期望,你要做好应做的事(学习)。但这何尝不是一种打着爱的旗号招摇撞骗达到目的的道德绑架呢?这个逻辑体系让孩子陷入“爱与自由”的矛盾,孩子珍惜着爱,把扛起压力做为份内事,作为义务。
三、教育改革的乱象
教育的问题其实不难看到,教育界的讨论也从未停止过,大家都知道要改革,要创新,要借鉴。但要拿出真正适合中国国情的方案,便又踟蹰了。谨慎向来是国人的作风,于是教育改革由大改变成微调,由深化变成浅析。好不容易改革方案下来了,一层一层的机关单位如同剥丝抽茧一般,对方案随意解析与实施,到了最后一层学校,早已面目全非。
很多对当今教育的批评和声音,在我看来,大多数只是人群盲目跟风的结果。
首先,制造这些声音的人并不懂教育,他们多是自以为懂得教育并乐于标榜教育的人。他们把自己的思维谬论强加在孩子身上,甚至是为了反对而反对。抖音上有很多家长,发一些自以为振聋发聩的呼喊:孩子是未来的花朵,不应该被游戏耽误。恳请马云关掉游戏,救救孩子吧!初看,觉得可笑。马云和游戏有何种关联?细想,又被这一批家长的愚昧震惊。这样的家长,又能提供怎样的教育给孩子?让人难以猜测甚至于不敢想象。网络上接纳和传播这些声音的人不为少数,他们真的在认真的思考教育吗?笔者认为并没有,这其实未尝不是一种偷懒的潜意识:在教育上不想吃苦,想走捷径。这些家长看似想尽办法教育孩子,但又怎么会草草得出游戏毁了孩子一生的结论。这样的方法显然过于偏执和简单,细寻它的本质,是对教育的不负责。很多父母未尽教育之责——他们误会了教育的纲领,在实施方面也用错了力,最终形成了颇具欧里庇得斯意味的中国式教育。
参考文献
[1]刘古平,《中国西部》,《中国西部》杂志社
[2]赵奕,《小康》,求是杂志社
[3]杨耕身,《北京纪事》,北京纪事杂志社
关键词:压力;教育;00后
从国民开始重视教育开始,在社会上,学校里,对于中国教育的批评与建议从未停止过,教育改革一直在路上。风浪很大,但似乎并没有切实的方向。我们总在高呼创新发展,解放教育,但走了这么多年,摸索了这么多条路,教育的风向还是举棋不定,还是在老路上步履蹒跚的前进着。压力教育并没有走到尽头,甚至,愈演愈烈。
本文笔者将从历史遗留的理念残渣、原生家庭的教育影响、教育改革的乱象三个方面分析研究00后压力教育的源头。
一、历史遗留的理念残渣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几千年的修整构建,奠定了中国人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模式。而我们今天教育上出现的很多问题:官本位根深蒂固,投机心理浓厚,创新意识不足,都和古代教育思想息息相关。
中国古代教育培养的从来就不是人的独立思考能力,而是将思想和文化灌注到人的心中,所以讲求博闻强记,背诵经典就是服膺于这些思想,时刻反省自己的言行,并按照经书的指示去做。这对现代教育固然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它磨练了一代又一代人辛勤治学的精神,但又過于死学,缺失了个人的主体意识。
应试教育在数次的教育改革中,可以说是跌跌撞撞闯进了总决赛,倒不是说它有多优秀,多被时人认可。而是因为参赛选手所提出的东西没有一套真正可行的方案,最后大家只能走老路,毕竟这么多年的文化积淀,总也不至于出现太大的问题。这就像电脑软件版本的升级换代一样,教师队伍未曾升级教学手段,走进校园还是老的那一套。
试看00后这一代,历史理念带来的压力并没有减少,甚至愈演愈烈。在此之上,社会竞争较从前还不减反增,压力似乎从四面八方接踵而来。不给孩子们一丝一毫喘息的机会,放松了片刻就可能落伍于同龄人,压力教育自然势在必行。社会压力带来家长焦虑,一来二去,压力又会弹升。
二、原生家庭的教育影响
中国式家庭教育出现许多问题,其实原因在于:对孩子的成长规律、才能、潜力都不了解,只是按照大人的主观愿望去规划孩子的人生,但从不把孩子当成独立的个体看待。这种让人心力交瘁的家庭教育,让孩子收获了什么?是人格缺陷、心理障碍、心态冷漠、独立性差、社会适应的能力差,以及两代人之间的沟通障碍……
00后是新生代,是被在改革开放和中国社会体制转型而成长起来的70、80后培养出来的。老一辈的教育理念在70、80后身上确实减去了太多的封建基因,但一件事物的价值体系少去了一点,剩下的那就可能是盲目。
我们发现,70、80后甚至比老一代更不会教育孩子。首先,他们对自身的原生教育是悲观胜于乐观的,因此他们自然在教育自己的子女上会避开很多专制因素。既然前人的教育无法借鉴,他们就必须琢磨出新的教育模式。不可避免的是,社会对孩子的竞争考验一代比一代强,想要让孩子跟得上时代的浪潮,他们开始变得急切。
打骂和体罚已经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随之而来的替代品,是对孩子的压力教育。为了让孩子学习,他们必须创立新的补偿机制,学习你会得到什么?父母的赞许与骄傲,老师和同学的钦佩与尊敬。不学习你会失去什么?失去在家的语言权利,甚至失去父母的爱。他们还创造了一个逻辑体系:因为爱与期望,你要做好应做的事(学习)。但这何尝不是一种打着爱的旗号招摇撞骗达到目的的道德绑架呢?这个逻辑体系让孩子陷入“爱与自由”的矛盾,孩子珍惜着爱,把扛起压力做为份内事,作为义务。
三、教育改革的乱象
教育的问题其实不难看到,教育界的讨论也从未停止过,大家都知道要改革,要创新,要借鉴。但要拿出真正适合中国国情的方案,便又踟蹰了。谨慎向来是国人的作风,于是教育改革由大改变成微调,由深化变成浅析。好不容易改革方案下来了,一层一层的机关单位如同剥丝抽茧一般,对方案随意解析与实施,到了最后一层学校,早已面目全非。
很多对当今教育的批评和声音,在我看来,大多数只是人群盲目跟风的结果。
首先,制造这些声音的人并不懂教育,他们多是自以为懂得教育并乐于标榜教育的人。他们把自己的思维谬论强加在孩子身上,甚至是为了反对而反对。抖音上有很多家长,发一些自以为振聋发聩的呼喊:孩子是未来的花朵,不应该被游戏耽误。恳请马云关掉游戏,救救孩子吧!初看,觉得可笑。马云和游戏有何种关联?细想,又被这一批家长的愚昧震惊。这样的家长,又能提供怎样的教育给孩子?让人难以猜测甚至于不敢想象。网络上接纳和传播这些声音的人不为少数,他们真的在认真的思考教育吗?笔者认为并没有,这其实未尝不是一种偷懒的潜意识:在教育上不想吃苦,想走捷径。这些家长看似想尽办法教育孩子,但又怎么会草草得出游戏毁了孩子一生的结论。这样的方法显然过于偏执和简单,细寻它的本质,是对教育的不负责。很多父母未尽教育之责——他们误会了教育的纲领,在实施方面也用错了力,最终形成了颇具欧里庇得斯意味的中国式教育。
参考文献
[1]刘古平,《中国西部》,《中国西部》杂志社
[2]赵奕,《小康》,求是杂志社
[3]杨耕身,《北京纪事》,北京纪事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