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电影的跨文化传播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324889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电影作为跨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在全球化的文化生活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通过电影跨文化传播的分层解读模式对《卧虎藏龙》和《赤壁》的剖析中可以看到,要更好的实现电影跨文化传播,就要提高视听效果创造共通的语境,关注题材和故事中文化共通的符号,通过故事与主题的契合达到深层共鸣,作品采取宽容的文化态度,打通不同文化间的审美隔阂,获得多元文化的接受认同。
  关键词 电影 跨文化 传播 《卧虎藏龙》 《赤壁》
  
  一、电影与跨文化传播
  
  文化是文艺创作的源泉,电影作为文学艺术的一种样式,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承载着滋养它的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符号和文化载体,电影不仅是艺术作品同时更是一种大众传播媒介,观众通过电影解读异国的生活方式、社会习俗、价值体系、道德标准等表层和深层的文化。与其他传播形式相比,电影更加直观、具体、生动、引人入胜,这使它最容易跨越文化和国界的壁垒,于是电影作为跨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在全球化的文化生活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二、电影跨文化传播的分层解读模式
  
  要了解电影如何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获得观众的接受和理解而发挥传播异国(异地)文化的作用,我们首先需要了解观众对于电影的解读过程。宋苏晨老师在《电影跨文化的分层解读》中提出跨文化电影传播的分层解读模式也即“冰山模式”。它包括三层:
  首先,电影是视听艺术,直观的语言、场景、行为、构图、音乐等视听符号构成了电影解读的第一层次,为视听层次,在视听层次基础之上,观众通过将视听符号描绘出的客观世界与客观事物连贯起来以理解电影所要表达的故事,这是电影解读的第二层次,定义为故事层次:最后,观众对影片进行深层次的解读,体会其文化背后的社会信仰、价值体系、道德标准,感受电影表达的社会意义和精神追求,从而完成第三个层次,价值层次的解读。
  
  三、电影跨文化传播的案例分析
  
  下面从对电影的分层解读这一角度对《赤壁》和《卧虎藏龙》两部电影在跨文化传播中的成败进行分析。
  (一)对《卧虎藏龙》的分层解读
  在视听、故事、价值三个层次都取得成功的电影,我们以一举夺得第73届奥斯卡奖十项提名中的四项大奖的《卧虎藏龙》为例进行说明。
  视听层次《卧虎藏龙》中充溢着中国文化的典型符号:古旧的深屋大宅,空朦的江南水乡,轻烟缭绕的竹林,辽阔的塞外大漠,飘逸优美的武打设计和精心构造的民族韵味,京鼓、笛、琵琶、二胡汇成的东方天籁,江湖侠士、侠女,神奇玄妙的中国武术构成了幅写意的中国山水人物画。影片场景具有一种浓重的东方诗化的美,满足了观众视觉的美妙享受。无怪乎该片在巴黎上映时。市政厅的广场上立着的电视墙,电视里周润发与章子怡在竹林中飞采飞去,看呆了过路的行人。
  故事层次《卧虎藏龙》讲的是东方文化视角下古老中国江湖上的一段武侠传奇故事:一代侠客李慕白退隐江湖时送给贝勒爷的宝剑被九门提督之女玉蛟龙所盗,在对此事的追查中发现了害死李慕白恩师的恶人的行踪,加上对红颜知己俞秀莲余情未了,李遂无法摆脱江湖恩怨真心归隐。玉蛟龙与大盗罗小虎惰定终身,但父亲逼她嫁与权贵之人,玉蛟龙负气离家浪迹江湖,心中凄苦无处发泄。李俞二人爱其才,对其加以正面引导。在与恶人交手之中,李慕白为救玉蛟龙而死。玉蛟龙在与罗小虎一夕缠绵之后终无法面对自己投身万丈绝壑。影片中侠客们纠缠于东方式的江湖风波、爱恨情仇、实践着东方式的道德信条与人际规范。这种中国古代的武侠故事对异国观众具有浓郁的神秘色彩,影片在故事层次上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价值层次:影片着意展现的并非是表象上的东方文化奇观,而是更为内在的对中国文化传统和伦理道德的反思。《卧虎藏龙》的片名隐喻着人性中奔放和隐忍的两面性,影片分别提供了典型东方气质的人物李慕白和西方气质的人物玉蛟龙。李慕白这个角色承载了揉合儒道庄禅等中国古典文化的侠义精神,他修为高深、沉稳大气、重情重义。深受传统礼节的束缚对个人感情一味隐忍克制。而玉蛟龙则敢爱敢恨,蔑视江湖权威与世俗成规,追求着自由生活,这一人物创造,很大程度上尊重了西方文化所崇尚的主体精神和个人本位。影片透过人物展现了感情与道德伦理、个人欲望与江湖道义、生命冲动与心灵自制的剧烈冲突,以及对自由的追求,和自由被禁锢带来的痛苦与矛盾。遵循传统礼教处事的李慕白悲剧的死去,跳出传统礼教,追求绝对自由的玉蛟龙,妄图冲出一条路来却难辨正邪,迷茫错乱,被礼教环境撞击得遍体鳞伤,最后也走向毁灭在快意恩仇之间,影片向人们抛出了究竟要用怎么样的信仰才可以走出迷雾的人生拷问,使观众在观影之后延续主人公对人生对命运的终极探索。
  观众可以从电影设立的东西方两种文化形象中看到自己和他者,既在对照之中,凸现了本国的文化特性,又通过共性的挖掘,打通了不同文化间的审美隔阂,获得多元文化的接受认同。影片既没有以民族文化为本位固步自封,也没有对异国文化无原则的曲意迎合,而是通过对东西方文化精神的双重参悟和汲取,探索了人性共同的话题,体现了儒家文化“和而不同”的智慧,从而获得了良好的跨文化传措的效果。
  (二)对《赤壁》的分层解读
  吴宇森的《赤壁》同样是大制作、大手笔,在视听层次上凸显了中华文化的奇观,但在故事层次和价值层次的失败尤为突出。
  视听层次:奇险的自然景观、精致的汉楚服饰、气派磅礴的军阵和船队、美轮美奂的画面、古典配乐与人物造型、竹简上的精美书法等等把观众带入了中国古代的三国时期,加上高超特技效果的运用,给观众带来了强大的视听冲击。
  故事层次《赤壁》讲了赤壁之战这一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倒的故事,建安年间,曹刘大战刘备败走长坂坡后,孙刘结盟联合抗曹。孙权派都督周瑜迎战曹军。周瑜在赤壁以三万精锐大败曹操十余万大军,使曹操失去统一天下的机会,从此三国鼎立的局面拉开。
  就故事本身来说,是远播中国文化的绝好题材,然而导演对中国古典文化了解的匮乏,直接导致了影片文化底蕴的匮乏匪夷所思的故事情节、港台式恶搞的人物形象、令人啼笑皆非的对白和对历史的妄自演绎都使影片与人们所熟悉的《三国志》、《三国演义》相去甚远,而香港武侠片的味道和好莱坞特技的交错,真可谓华丽串味的拼盘。
  就故事情节而言,剧中人物在生死攸关的时刻给人的感觉却好似在过家家:当曹操80万大军逼近。东吴主将周瑜却在给母马接生。周瑜去刘备军营参观访问却看到刘备聚精会神地编草鞋。金城武版的军师孔明,英气有余但少了智者的沉着与大气,在剧中踩着小碎步并神经质地拍尘土的形象将头戴七星冠身穿八卦衣摇羽美髯的诸葛孔明完全颠覆。篡改 明末清初的学者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让早在三国时代的孙尚香冒出一句“天下兴亡,匹女有责”不说,还在最应该宝鉴正史的地方舍史追求演绎。对《三国演义》曹操的《铜雀台赋》中“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断章取义为曹操83万雄兵列于长江,不为江山,乃为美人,严重削弱了曹操一代枭雄的形象而使之成了贪图女色之辈。
  影片没有展现出赤壁之战迫在眉睫魏蜀吴三方智与勇的较量,观众感受不到那个鼓角争鸣。烽火边城,群雄四起的三国时代气息。人物刻画的不饱满,赵云的出生入死,张飞的一夫当关,关羽的义比天高,孔明的舌战群孺,周瑜的心高气盛,曹操的一代枭雄的人物特征都不够突出。
  价值层次:影片没有抓住三国文化的内核,古人忠、义、勇、烈,驰骋纵横的英雄气概没有得到很好体现。匪夷所思的故事情节使影片不仅没有人物,没有性格,同时没有气节。没有精神,没有灵魂。只徒有了令人眼花缭乱的特技效果来满足观众的感官刺激享受。充满血腥的厮杀场面,刀光剑影、血肉横飞、人海浩荡。固然展示了吴宇森的“暴力美学”天赋,然而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魏蜀吴三方都想吞并对方独霸天下,才有了赤壁之战等诸多战役,这与中国古代“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儒家思想相悖谬,异国观众观影时面对这般充满视觉和声音刺激的血腥厮杀暴力镜头,是否会导致其把中国误读为一个热心战争,具有称霸野心的国家呢?
  影片不可能达到吴宇森希望的“中西皆宜”,让全球观众都能理解三国故事并藉此远播中国文化,而成了迎合西方观众而歪曲中国传统经典的败笔之作,只有暴力美学,而无人文价值,更可能远播一种违背中华文化核心理念的虚假文化,导致西方观众对中华文化的严重误读,真可谓“中西两不宜”。
  就此,中国的古装大片在文化价值层面的失败可见一斑。类似的影片还有《英雄》、《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等等。此类大片的诟病是只用唯美的画面构筑了中华文化奇观的表象,而没有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核。正如张艺谋自己所坦言:因为我要表现的是我一个功夫电影的梦和视觉的梦,所以我把人物处理得较为简单。我主打的是表现形式:漂亮的画面、华丽的动作和美轮美奂的色彩等等。正因如此,电影缺失了有血有肉的人物和故事,电影在充分满足观众的视听享受的同时,却难以给人留下更多的回味和启迪。
  
  四、对电影跨文化传播的几点思考
  
  (一)提高视听效果创造共通的语境
  电影是一种视听语言,直观的视觉符号和听觉符号是观众理解电影的基础。在电影的跨文化传播过程中,观众观看电影时,即便电影的画面和语音具有鲜明的文化特征,观众对于视听层次和事物层次的解读依然比较容易实现。作为解读价值层次的前提,它是跨文化传播电影精神内核的语境和背景铺垫。如果观众连视听和故事层面都无法解读或没有被激发起解读的兴趣,那么电影不论有多好的精神层面的东西也无法成功的传递给受众。所以一定要注重电影的画面冲击力、特技效果和动听音乐等视听元素。
  (二)关注题材和故事中文化共通的符号
  在人类的文化行为中的总是共通大于差异,赛义德说“一切文化都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没有任何一种文化是孤立单纯的。所有文化都是杂交性的,混成的,内部千差万别的。”电影应该关注世界文化中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文化身份族群所共同关注的问题,聚焦于具有普世性能引起不同文化共鸣的题材和故事,这种共性的平台往往会促进不同文化间的认同,实现电影的跨文化传播。
  (三)通过故事与主题的契合达到深层共鸣
  从跨文化传播的视角考虑,只有实现观众对电影的深层次,价值层次的解读,才是对异质文化内涵和精髓的真正解读,才真正成功的实现了跨文化传播。通常这一点是不容易做到的。作品的主题要鲜明,有深度,人物故事恰当的为主题服务。这就要求作品在故事情节,人物性格的塑造上下功夫,通过深入刻画有力的反映出作品所要表达的主题,使故事与主题相契合,让观众仿佛走入剧中情景,切身的感受到了剧中文化氛围和主人公经历的种种,以便于其理解作品所要表达价值体系。在创作中特别要注重人类情感的传递,挖掘人类共通的情感和共同的人性,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通过生动的故事叙述,细腻的人物描摹,和社会背景的雕刻把形成不同文化中价值取向差异的原因表述清楚,使观众了解两种文化在哪个价值点上从一致走向了分裂。以及为什么不会这样,而不是只让观众看到不同文化的差异表象而造成观众的困惑。
  (四)作品采取宽容的文化态度
  发挥儒家文化“和而不同”的智慧,把握好对待不同文化的平衡。要打破自身文化的中心状态,不以民族文化为本位固步自封,采取宽容态度,尊重异国文化。同时也要尊重自身文化。不夸大营造民族文化奇观去迎合西方观众的猎奇心理,或者抛弃自身的文化特性,一味迎合西方文化的认同。深切了解不同文化观众的欣赏习惯,通过对东西方文化精神的双重参悟,利用自身文化中的优秀特质的同时汲取多元文化的养分而不顾此失彼,营造一种交融着不同民族文化价值体系的精神世界,打通不同文化问的审美隔阂,获得多元文化的接受认同。
其他文献
有学者认为,20世纪80年代的先锋文学是“一个以启蒙主义思想为内核,以现代性的价值标尺为指向,以现代主义(或接近现代主义)的表现方法与文本追求为基本载体,以一个不断幻形递变的系列文学现象为存在形式的文学与文化的变革潮流”[1]。就当时的文化形态而言,不仅是先锋文学如此,其他的文艺形态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仅就第五代导演的影像文本而论,无论是张艺谋的《红高粱》,还是陈凯歌的《黄土地》,电影文本以其镜头语
摘 要:以《申报》所见资料为中心,试述桥本关雪在中国的艺术交流情况及其影响,兼及与钱瘦铁的私人交往。关于桥本关雪在中国的活动和交游情况,由《申报》所载报道可知,中国方面对其活动情况是有所关注的。通过资料的整理和论述,桥本关雪作为民国时期日本方面与中国艺术家交流最为频繁的一位艺术家这一事实得到判明。  关键词:桥本关雪;钱瘦铁;艺术交流;《申报》  一、引言  “中国旅行对我而言只不过是日常生活的一
[摘要]《海上钢琴师》融合故事片与音乐片的优势给受众带来精妙的视听美感,而整部影片却隐喻着现代人价值跌落和精神坚守的焦灼对立。尽管影片的价值主体最终也没有放弃纯艺术的精神坚守,甚至他人的精神世界都因主人公的从容殉道而得以净化,事实却是:作为价值主体,主人公的选择绝非想象的从容不迫,内在超越的艰难和痛苦,使其陷入悲苦之中,从而悖论式地造就了一部后现代主义寓言。  [关键词]《海上钢琴师》价值 坚守 
摘 要: 本文指出,在新课改背景下,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通过情景式朗读、批注式阅读、合作式阅读,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做到真正地和文本、和作者对话,收获属于自己的阅读体验。  关键词: 新课改 高中语文教学 阅读方法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已全面展开,新课改的理念也逐步渗透在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有人说:“一个阅读能力弱的学生就是一个潜在的学困生,一个阅读能力强的学生就是一个潜在
摘 要: 随着中国经济改革和教育改革的逐步发展,大学生就业模式与之前相比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工作极其重要。本文通过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问题和误区的分析,比较系统地阐述了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工作中的作用,以及工作方法。  关键词: 大学生 辅导员 职业生涯规划    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近年来不断发展和壮大,但这也让高校毕业生在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显得有些手足无
摘 要: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实践教学是达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的、增强教学效果的关键环节,对于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实践教学资源不足,导致实践教学难以落实。本文从实践教学的意义和利用地方资源开展实践教学的途径方面作了思考和探索。  关键词: 思想政治理论课 实践教学 地方资源  面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不断深化和素质
一、“被建构”的非裔美国人  在福柯的话语与权力理论体系中,话语就是权力[1],叙事本身因具有某种非凡力量,因此向大众传播具有隐秘倾向性的信息,从而潜移默化地对人施加影响。  在早期美国电影中,黑人形象寥寥无几,即便有,也多半是作为粗俗、鄙陋、暴力的代名词出现,例如在1915年的《一个国家的诞生》中,非裔美国人被塑造成强奸犯(影片中的黑人仍旧由白人扮演)。另外,自卑也成为这一时期黑人形象的特质,具
摘 要: 哈代最后的小说《无名的裘德》中女主人公苏·布莱赫德的形象不仅与当时读者的期待视域大大不符,而且对现在读者的期待视域进行了不小的挑战。本文立足读者接受美学批评理论,从历时性和共时性两个角度综述读者对苏形象的解读,指出,苏的形象与现代读者公共期待视域不符主要在于不伦的表兄妹之恋,苏在性方面的过于保守,以及她对婚姻社会属性的蔑视。  关键词: 《无名的裘德》 苏·布莱赫德 叛逆形象    接受
1.  糟糕!一眨眼,新年就在鞭炮声和祝福声中成为过去。今天已是初五,初十开学的日子即将到来,可我的寒假作业还大半没做,不免瞬间心慌起来。翻翻9科28份82张寒假作业,我对英语就难免愤愤不平。  每一科都发3份作业,你英语凭什么发了4份?英语真的有那么重要吗?为什么就不能学一学数学和地理,别科都是每份作业3张,它们却各有一份只有2张,对学生而言,这也算减负啊!  看看具体安排到每一天的《高一年各学
[摘要]许鞍华以表现普通而渺小的、为生存而奔波的小市民生活见长,其影视作品具备社会映照的功能,被定位为现实主义作品。鉴于在其从影的二十几年里,香港正经历着巨大的蜕变,而这些变化表现出来的特征与恰恰与市民社会的特征相吻合,本文从许鞍华一直坚持的创作理念——关注普通人命运的悲剧性着手,重点在于将影片人物形象同所处的社会背景联系起来分析,寻找出导演对人物产生悲剧性命运原因的探索历程,从而得出悲剧人物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