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以满足学生的身心需要为目标,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基础,注重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初步掌握认识事物和现象的方法,提高道德判断力和行为选择能力,发展学生主动适应社会、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实效性
一、 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三维目标所代表的三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因此,在教学过程当中我们应全面把握目标,过去我们单纯强调知识学习的重要性,太过强调成绩,强调升学率。而忽略了学生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现在,我们必须改变过去的老观念,突出育人功能,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
二、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过去那种单纯的知识传授已经不适应社会新形势,老师应当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意识,努力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自觉提高授课水平,积极创设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情境,教学方法灵活多变,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还应该结合学科特点,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去体验,在体验中长知识,在体验中认识世界,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引导学生得出有价值的观点或结论。比如《认识我的身体》一课,我设计了这样两个活动。一是开展穿校服,拉拉链比赛。全班学生按照男、女分为两个组,一组用双手,一组用单手。二是开展写字比赛。一组用手握笔书写,一组用嘴叼着笔写。通过体验,学生对身体各部分的认识更加深刻,同时也加深了对残疾人生活困难方面的理解,激发同情心。这样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通过体验活动获得新知,关爱他人、同情弱者内化于心,这就比教师单方面的灌输效果要好很多。
三、 精于诱导、适时点拨
高明的教师在课堂上都是层层诱导,步步深入,抓住时机,适时点拨的。“时机”,是实施点拨的前提。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比如学生在学习知识时遇到了难点和疑点,解决不了;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了自卑厌学心理、焦虑烦躁心理、畏难消极心理,难以自控;以及思想上求通而未通,想表达又无从顺畅表达等就是点拨的最好机会。这就需要教师眼里始终有学生,尽力放手让学生去做,不越俎代庖;当学生亮出自己的观点时,不论对错,不论幼稚与否,教师不轻视,不挖苦;抓住教育时机,适时引导学生,使其树立正确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比如在教《做个快乐的孩子》这一课时,通过让学生“分享快乐”、“倾诉烦恼”后,学生感受到快乐的美好,激发起做个快乐孩子的欲望。这时教师就要不失时机地进行点拨:生活中总会有令人烦恼的事情,如果总是心情烦躁,会影响学习和生活。想一想:遇到烦恼时该怎么办,亲人、朋友、同学遇到烦恼时,该怎样帮助他们?等学生充分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后,再鼓励学生抛开烦恼,做一个快乐的孩子。
四、 注重课堂提问
教师应精心设计高质量的、富有技巧性的提问,这样能提高课堂的时效。杜绝无效课堂提问,我觉得应从三个方面去着手。一是课堂提问应尽量源于生活,让学生有话可说;二是课堂题目方向应明确,有助于学生更好理解;三是以鼓励为主,充分给予学生自信。如在教学《世界因生命而精彩》一课时,配上“嫦娥二号”卫星的图片和声音,让学生聆听“嫦娥二号”与学生的直接对话。等学生听到“虽然月球上的高山和深谷别有一番风光,但是我却感到深深的孤独和寂寞,我非常想念在地球上的日子”时,教师提问:“为什么‘嫦娥二号’会感到孤独和寂寞?如果你手里现在有一台相机,你会把镜头对准哪里?”问题提出后,学生的兴趣立马就激发出来。再比如教学《我爱你,中国》一课时,让学生分组,用表格的形式来总结出“我们的祖国可爱在哪里”,“我能为祖国做些什么”,学生方向明确,回答迅速准确,比教师笼统地说出要求效果要好很多。另外,提问学生时不能只照顾个别尖子生,要面向全体,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我;提问后应该给学生适当的思考时间,不能急于求成,否则就会欲速则不达;对于学生的回答,要少否定多肯定,不能轻视和讽刺,对有创造性的见解,要及时大力给予鼓励和表扬;积极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五、 注重导入,营造教学情境
一堂课上得好不好,固然有很多因素,但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有效地导入新课可以迅速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积极的探究意识和思考意识。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努力使自己的教学课件充满趣味、活泼新颖,能迅速吸引住学生的眼球。在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能够结合教学知识与教学目标的需要,营造相应的教学情境以导入新课。如在讲人教版《世界因生命而精彩》一课时,首先用多媒体播放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学生看着一幅幅美丽的画面,欣赏完一曲悠扬动听的歌曲,学生的兴趣、积极性自然被调动起来。如在学习《认识我的身体》这节课时,我们师生一起做游戏,教师说出五官的名字,学生做动作。然后,学生拿出自己的小镜子,指一指、看一看自己漂亮的五官,这样可以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构建开放、热烈的教学氛围。
六、 加强实践,知行合一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要求“组织儿童到现场观察与当事人交流,使儿童对所关注的问题能通过亲身体验,获得直观的印象和更加深入的了解。”同时强调在调查活动中,“要指导儿童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进行记录,对调查进行总结、归纳并相互交流”。因此,品德与社会的教学空间也不应局限于学校和课堂。教师应多为学生创造条件,让学生走出教室,走进社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通过亲身体验,获取直接经验,从而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增强社会责任感。比如《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一课,对于“消费者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可以怎样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这部分内容,可以创设这样的故事情境:小飞购买了不合格的收音机,找商家、厂家退赔无果。学生兴趣很高,几人一组排演了小品,表演的很是到位,学生在欢声笑语中投入学习,收獲知识。 七、 采用体验式教学方法
照本宣科,是我们所诟病的,因为这样的教育没有什么实际效果,属于低效或无效劳动,严重扼杀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小学生年纪小,生活阅历少,情感不丰富,很难与书本上的历史事件、英雄故事、热点事件产生共鸣。体验式教学是通过创设情境、设立游戏、角色扮演、实验调查等直观的课堂活动来开展教学的一种模式。通过体验式教学,让学生观看历史故事、阅读故事背景、扮演事件人物、换位体验感受等。学生的知识和情感可以在体验中得到升华。比如《通信的种类和发展》一课,可先用幻灯片显示课例:暑假里,7岁的小红和爸爸妈妈去北京游玩。登长城的时候,因为人多拥挤,小红和爸爸妈妈走散了。没带手机的小红非常着急,她爸爸妈妈更是着急。请大家想办法,怎样帮助小红找到爸爸妈妈。这样学生就能设身处地,迅速投入,积极发言,课堂气氛高涨。
目前,忽略学生的个体差异,导致他们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却没有亲身的体验使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存在较突出问题。在这种教学理念下,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忽视了。体验式教学是通过学生的体验来实现教学目标的,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凸显出来,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外,体验式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与同学合作、进行角色扮演;在课外参与调查,了解自己、同学、家人、社会的特点;使他们学会换位思考,理解对方,帮助与关爱他人,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八、 创设多彩的活动内容,使学生“动”起来
《思想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强调联系生活实际。在教学中,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所以品德与社会离不开活动,教师应主动设置各种教学活动,让学生参与活动,在活动中获得认知,从而实现教学目标。比如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主题、教学内容、教学空间,以课堂实效为标准,优化教学活动。首先,应努力营造一种和谐的氛围,让学生置身其中,如沐春风;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尽量使用形象的语言使课堂内容绘声绘色,或通过情境渲染、或通过实物演示,或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等方法,以激起学生想看、想说、想学、想做的强烈愿望,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动起來。还以《通信的种类和发展》一课为例,在同学们的热情帮助下,小红和爸爸妈妈终于相聚了,他们又开始了愉快的旅行。这时就可以不失时机地设计一个活动:小红想把自己的快乐分享给在家的爷爷奶奶,把一个人的快乐变成一大家人的快乐。大家想想办法,通过什么样的方式传递她的快乐呢?各小组充分交流后,可以感受到现代通信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并加强了选择合适的通信方式与自己的亲友进行沟通的意识。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实效性
一、 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三维目标所代表的三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因此,在教学过程当中我们应全面把握目标,过去我们单纯强调知识学习的重要性,太过强调成绩,强调升学率。而忽略了学生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现在,我们必须改变过去的老观念,突出育人功能,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
二、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过去那种单纯的知识传授已经不适应社会新形势,老师应当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意识,努力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自觉提高授课水平,积极创设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情境,教学方法灵活多变,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还应该结合学科特点,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去体验,在体验中长知识,在体验中认识世界,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引导学生得出有价值的观点或结论。比如《认识我的身体》一课,我设计了这样两个活动。一是开展穿校服,拉拉链比赛。全班学生按照男、女分为两个组,一组用双手,一组用单手。二是开展写字比赛。一组用手握笔书写,一组用嘴叼着笔写。通过体验,学生对身体各部分的认识更加深刻,同时也加深了对残疾人生活困难方面的理解,激发同情心。这样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通过体验活动获得新知,关爱他人、同情弱者内化于心,这就比教师单方面的灌输效果要好很多。
三、 精于诱导、适时点拨
高明的教师在课堂上都是层层诱导,步步深入,抓住时机,适时点拨的。“时机”,是实施点拨的前提。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比如学生在学习知识时遇到了难点和疑点,解决不了;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了自卑厌学心理、焦虑烦躁心理、畏难消极心理,难以自控;以及思想上求通而未通,想表达又无从顺畅表达等就是点拨的最好机会。这就需要教师眼里始终有学生,尽力放手让学生去做,不越俎代庖;当学生亮出自己的观点时,不论对错,不论幼稚与否,教师不轻视,不挖苦;抓住教育时机,适时引导学生,使其树立正确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比如在教《做个快乐的孩子》这一课时,通过让学生“分享快乐”、“倾诉烦恼”后,学生感受到快乐的美好,激发起做个快乐孩子的欲望。这时教师就要不失时机地进行点拨:生活中总会有令人烦恼的事情,如果总是心情烦躁,会影响学习和生活。想一想:遇到烦恼时该怎么办,亲人、朋友、同学遇到烦恼时,该怎样帮助他们?等学生充分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后,再鼓励学生抛开烦恼,做一个快乐的孩子。
四、 注重课堂提问
教师应精心设计高质量的、富有技巧性的提问,这样能提高课堂的时效。杜绝无效课堂提问,我觉得应从三个方面去着手。一是课堂提问应尽量源于生活,让学生有话可说;二是课堂题目方向应明确,有助于学生更好理解;三是以鼓励为主,充分给予学生自信。如在教学《世界因生命而精彩》一课时,配上“嫦娥二号”卫星的图片和声音,让学生聆听“嫦娥二号”与学生的直接对话。等学生听到“虽然月球上的高山和深谷别有一番风光,但是我却感到深深的孤独和寂寞,我非常想念在地球上的日子”时,教师提问:“为什么‘嫦娥二号’会感到孤独和寂寞?如果你手里现在有一台相机,你会把镜头对准哪里?”问题提出后,学生的兴趣立马就激发出来。再比如教学《我爱你,中国》一课时,让学生分组,用表格的形式来总结出“我们的祖国可爱在哪里”,“我能为祖国做些什么”,学生方向明确,回答迅速准确,比教师笼统地说出要求效果要好很多。另外,提问学生时不能只照顾个别尖子生,要面向全体,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我;提问后应该给学生适当的思考时间,不能急于求成,否则就会欲速则不达;对于学生的回答,要少否定多肯定,不能轻视和讽刺,对有创造性的见解,要及时大力给予鼓励和表扬;积极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五、 注重导入,营造教学情境
一堂课上得好不好,固然有很多因素,但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有效地导入新课可以迅速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积极的探究意识和思考意识。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努力使自己的教学课件充满趣味、活泼新颖,能迅速吸引住学生的眼球。在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能够结合教学知识与教学目标的需要,营造相应的教学情境以导入新课。如在讲人教版《世界因生命而精彩》一课时,首先用多媒体播放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学生看着一幅幅美丽的画面,欣赏完一曲悠扬动听的歌曲,学生的兴趣、积极性自然被调动起来。如在学习《认识我的身体》这节课时,我们师生一起做游戏,教师说出五官的名字,学生做动作。然后,学生拿出自己的小镜子,指一指、看一看自己漂亮的五官,这样可以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构建开放、热烈的教学氛围。
六、 加强实践,知行合一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要求“组织儿童到现场观察与当事人交流,使儿童对所关注的问题能通过亲身体验,获得直观的印象和更加深入的了解。”同时强调在调查活动中,“要指导儿童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进行记录,对调查进行总结、归纳并相互交流”。因此,品德与社会的教学空间也不应局限于学校和课堂。教师应多为学生创造条件,让学生走出教室,走进社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通过亲身体验,获取直接经验,从而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增强社会责任感。比如《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一课,对于“消费者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可以怎样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这部分内容,可以创设这样的故事情境:小飞购买了不合格的收音机,找商家、厂家退赔无果。学生兴趣很高,几人一组排演了小品,表演的很是到位,学生在欢声笑语中投入学习,收獲知识。 七、 采用体验式教学方法
照本宣科,是我们所诟病的,因为这样的教育没有什么实际效果,属于低效或无效劳动,严重扼杀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小学生年纪小,生活阅历少,情感不丰富,很难与书本上的历史事件、英雄故事、热点事件产生共鸣。体验式教学是通过创设情境、设立游戏、角色扮演、实验调查等直观的课堂活动来开展教学的一种模式。通过体验式教学,让学生观看历史故事、阅读故事背景、扮演事件人物、换位体验感受等。学生的知识和情感可以在体验中得到升华。比如《通信的种类和发展》一课,可先用幻灯片显示课例:暑假里,7岁的小红和爸爸妈妈去北京游玩。登长城的时候,因为人多拥挤,小红和爸爸妈妈走散了。没带手机的小红非常着急,她爸爸妈妈更是着急。请大家想办法,怎样帮助小红找到爸爸妈妈。这样学生就能设身处地,迅速投入,积极发言,课堂气氛高涨。
目前,忽略学生的个体差异,导致他们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却没有亲身的体验使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存在较突出问题。在这种教学理念下,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忽视了。体验式教学是通过学生的体验来实现教学目标的,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凸显出来,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外,体验式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与同学合作、进行角色扮演;在课外参与调查,了解自己、同学、家人、社会的特点;使他们学会换位思考,理解对方,帮助与关爱他人,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八、 创设多彩的活动内容,使学生“动”起来
《思想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强调联系生活实际。在教学中,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所以品德与社会离不开活动,教师应主动设置各种教学活动,让学生参与活动,在活动中获得认知,从而实现教学目标。比如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主题、教学内容、教学空间,以课堂实效为标准,优化教学活动。首先,应努力营造一种和谐的氛围,让学生置身其中,如沐春风;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尽量使用形象的语言使课堂内容绘声绘色,或通过情境渲染、或通过实物演示,或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等方法,以激起学生想看、想说、想学、想做的强烈愿望,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动起來。还以《通信的种类和发展》一课为例,在同学们的热情帮助下,小红和爸爸妈妈终于相聚了,他们又开始了愉快的旅行。这时就可以不失时机地设计一个活动:小红想把自己的快乐分享给在家的爷爷奶奶,把一个人的快乐变成一大家人的快乐。大家想想办法,通过什么样的方式传递她的快乐呢?各小组充分交流后,可以感受到现代通信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并加强了选择合适的通信方式与自己的亲友进行沟通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