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银河(上)

来源 :科普童话·神秘大侦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mmttjjj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黑洞与鞭炮
  方博士只打算小住十天半个月,但仍然吩咐旅馆经理给整个房间都换上了充满怀旧情绪的装饰摆设。窗户挂上恺撒时期的厚厚的帷幔,绣着占星术士的星图;地上铺的是波斯地毯,还放着一张彼得一世时雕刻的桃花心木小桌,桌上有尊小小的圣像;屋角那座一人高的挂摆站钟大声地滴答作响。
  現在,钟敲了八下,博士满心不情愿地一屁股坐在了转椅上。按日程表,他每晚得做一个小时的“头脑课间操”,这主意是他的助手千雪想出来的。在这六十分钟里,博士必须放开手头的一切定律和算式,和千雪随意闲聊些街头巷尾的新闻旧事来放松一番大脑,也使他不至于对这个星球的世俗人情隔膜得太深。
  不过,千雪并不是每一次都能把方博士的思绪拉扯回来。这天晚上,看来也是这样。
  “博士,我小时候最爱放鞭炮。”
  方博士显然还在另外一个时空里。
  “这怎么解释?一个黑洞好端端的就不见了!”
  “我小时候胆子也大,很大的爆竹也敢放。”
  “什么也没留下!难道这是可能的么?”
  “博士!课间操时规定不准谈科学的!”
  “啧,你真是的。好吧,你刚才说什么?”
  “我说的是鞭炮。那么小,却有那么大的能量。”
  “鞭炮……噢,噢,这是黑洞的仿制品,巨大的能量压缩在极小的体积里。且慢,黑洞的物质如果压缩到超过极限会怎么样?和爆竹一样爆炸吗?还是……这恐怕是个未知数。把这记下来,我要研究。”
  “你尽想些无边无际的事情,这是课间操……”
  “但压缩黑洞肯定不会太容易,我要设法做个模型来试验才行。”
  这时门铃响了一下。千雪望望站钟:“外交部的默尔逊先生来了,提前了二十分钟。”
  方博士在思考时最恨别人打岔:“岂有此理。跟他说我今晚没有空。”
  “那不好吧?是预约过的。”千雪向对讲机说了声“请进”,按下开锁的按钮。
  不寒而栗
  这座在1200公里高空运转的卫星城有几百个实验室,蜂窝似地彼此分隔开来。电梯门打开时走廊的灯也自动亮了。墙上“L.B.L.”三个字母的标志灯闪烁着,告诉来人此处是“大块头实验室”。若没有这些标志灯,就算是内部人士,也会找错应去的地方。
  佩奇从电梯里出来,他是来上早班的,前一班的尼科尔森该下班了。
  走廊里灯光雪亮,寂静无声。佩奇推开休息室的门:“早安,尼科尔森。”
  尼科尔森不在里面。佩奇又去控制室、资料室、分析室找了一圈,都没有人。
  “这时候了,还在圆厅么?”佩奇推门进去,顿时停住了脚步,张大嘴,吓呆了。
  圆厅是大块头实验室的核心所在,直径达50多米,一台6米高、40米长的庞大加速器安置在中央。屋顶是整块的玻璃顶罩。佩奇进来的时候四壁的162盏灯仍然亮着,但中央那台庞大的加速器却不翼而飞了。
  而且,尼科尔森也不在这儿,他和机器一起失踪了!
  佩奇望着加速器的矮矮底座,上面空无一物。周围的地板依然干干净净,甚至能照得出人影,没有丝毫被损坏的机器的残片和碎块,也没有血迹。
  由于少了那台庞然大物,大厅里空空荡荡的,让人觉得心里发怵。佩奇抬起头看,圆顶的玻璃是完好的。他又回头看看房门,门这么小,机器绝对不可能从这个门里搬出去。他血管里泛起一阵凉意,并迅速流遍全身,汗毛竖立了起来。他惊恐地倒退着跌出房间,爬起来拼命跑到工作间,抓起了电话。
  年轻的访客
  为了对默尔逊先生的提前到来表示不悦,方博士把转椅转过去背着门坐着,还架起了二郎腿。
  “千雪,把站钟拖过来,让他看看时间。”
  千雪为难地笑了笑,没动。客人进来了,他见博士那副样子不禁吃了一惊,手足无措地站住了。这是个小伙子,穿圆领条纹衫和牛仔裤,胆怯地放下手里的提箱。千雪诧异地打量着他:“你就是外交部的默尔逊先生?”
  年轻人挠了挠头发:“我是埃里克·来斯特,财政部电脑工程师。不是外交部的。”
  方博士转过身来:“见鬼,财政部的也来了。我不向银行借钱,找我干什么?”
  “我是来拜访方博士的,私人拜访。”
  “天晓得,我这成了市场了,日夜服务!”方博士满脸不悦地抱怨。
  千雪忙解释:“来斯特先生,拜访博士得先要预约才行。”
  来斯特擦拭着头上的汗:“很抱歉,没来得及。计算结果一出来我就跑来了。”
  “这么慌慌张张的,是财政亏空了么?”
  “不,并不是。我只是业余研究,利用部里的高级电脑计算一个复杂问题——宇宙的质量。”
  “那算什么稀罕事,值得大惊小怪?这数字几十年前就有人算出来了,你翻翻教科书就会知道宇宙中有2×1055克物质。”
  “我知道的,但我计算出现在的宇宙质量比那个数字少,而且少许多。”
  方博士有点不耐烦:“不可能的,你算错了。”
  “我还有许多数字。”来斯特相当固执,“我按十年一算,算出了两百年来的宇宙质量,结果发现宇宙质量在逐年减少。这两百年间总共减少了2×1044克的物质。”
  方博士吃了一惊:“什么?这等于一个银河系的质量啊!谁能把一个银河弄走了,又弄到哪里去了呢?分明是你搞错了。”
  “怎么会搞错呢?”年轻人不高兴了,指着那口鼓囊囊的皮箱:“我把计算稿都带来了,你肯看看吗?”
  方博士瞥了一眼沉重的提箱,摇摇头:“我没时间。你想得太荒唐了,丢了一个银河!”
  千雪对着方博士的耳朵轻声说:“别把话说死,你自己刚才还说丢了个黑洞!”
  方博士愣了一愣:“我说过吗?唉,黑洞毕竟比银河小得多,也许……怎么说呢?”   电铃又响了。千雪说:“默尔逊先生来了。”
  来斯特见状无奈地拎起提箱准备告辞,方博士拦住了他:“等一等,请把计算稿留下来。虽然这想法很古怪,我还是愿意研究一下。”
  秘密调查
  大块头实验室主任库珀此刻正和他的三名研究人员愁眉苦脸地坐在休息室里,等候着总统科技办公室派来的代表。他们还奉命不准离开,也不能和外界联系。
  前来的代表是布鲁斯博士,库珀是见过面的,但和他同来的一位戴小檐帽、穿一身黑,肿胀眼皮老是盖住一半眼珠的胖子却未见过。布鲁斯只是含糊地介绍了一下,便问:“没惊动外人么?”
  库珀回答说没有。布鲁斯又问:“尼科尔森家里知道出事了吗?”
  “他老婆来电话问他怎么没回家,我说加班。尼科尔森确实没回家,电梯处有摄像监视系统,进出都有记录,没别的地方能出去。”库珀又报告了详细情况,“总之,那台四十二吨重的机器和尼科尔森一起失踪了,原因难以解释。出事時间大约在凌晨四点十分,因为记录器记到这个时间便中止了。”
  “有什么异常情况出现吗?”
  “有一点异乎寻常。昨晚三点以后,记录到一阵强大的宇宙射线束。最后的,也是最强的一次射线能量是6.8千亿电子伏特。以前没遇到过这么高的,因为到四点十分以前,记录器还在工作。”
  “为什么记录器在这以后就停止工作了?会不会是这时有一阵特别的宇宙射线击坏了它,同时也造成了加速器和人员的失踪?”
  “我就是根据这个推断出事时间的。”
  “还有什么其他可能吗?”
  “发生爆炸是不可能的,地上一点碎片和痕迹都没有。被窃更不可能了,这家伙比火车头还大,各个部件的接合处又是拆不开的。"
  布鲁斯想了一会儿:“到圆厅看看去。”
  他们绕着机器基座揍了一圈,布鲁斯说:“不可思议,基座的切口那么光洁整齐,像切奶油似的。莫非有什么新技术能把机器切开?”
  库珀摇摇头:“即使有人能把机器肢解成一百块,那道门挡着,也搬不出去。”
  布鲁斯对胖子说:“如果拆散了弄出去的话,现在还不可能离开这座卫星城。应该搜查一下邻近的各个实验室。”
  胖子摇摇头:“不行,这么一搜,所有人就都知道了。总统先生的指示是——宁可失去机器,大块头的秘密也不能泄露。”
  布鲁斯说:“库珀先生,看来唯一的解释就是这儿发生了一件实验事故,爆炸或者别的。”
  “是这样。但是怎么会使一台大机器和一个人消失掉,我无法解释,甚至无法想象!”
  布鲁斯沉默半晌:“这是一个纯理论问题,需要有极深奥的知识和非凡想象力的人才能做出解答。办公室可以邀请几位这样的科学家来研究一下。"
  胖子又不同意:“不行,知道这个秘密的人越少越好。我不相信有谁是靠得住的。”
  “我知道有一个,他可以算得上是半个外星人。”
  (未完待续)
其他文献
医生朴正恩在他住的公寓里被人杀害,警察抓到了甲、乙、丙、丁四名嫌疑犯。根据目击者的证词得知,在医生死亡那天,只有甲、乙、丙、丁这四个病人单独去过一次医生的家。  在传讯前,出于各种不同的原因,这四个病人商定,每人向警方提供的供词都必须是谎言。  下面是每个病人提供的两条供词:  甲病人:  [1]我们四个人谁也没有杀害医生。  [2]我离开医生家的时候,他还活着。  乙病人:  [3]我是第二个去
1971年11月24日,正是感恩节的前一天,一名40多岁的男子登上一架波音727客机。他买的是去往西雅图的单程票,票上的名字是“丹·库珀”。  16点35分,飞机起飞了,机上共有6名机员、36位乘客。  库珀坐在最后一排,鼻子直挺,背头光滑,穿了一身黑色。他叫了饮料,坚持付清2美元,还多给了18美元的小费。他看起来和其他乘客没有差别,直到空姐看到他塞过来的那张字条:  “你们被劫持了,我带着炸弹,
浙江,丽水。这是一座南方的小岛,临江而坐的小岛。在知道这座小岛的名字之前,我姑且叫它无名岛吧。  因为无名,所以准许我对它进行天马行空的想象。比如,篡改它的历史,杜撰它的主人,再比如,在恰到好处的某一个春天,将自己的生平,轻轻地放进去。  小岛与外面的世界没有陆路相连,如果我要将自己放进去,首先要经过八百里瓯江最华丽的一段,经过白鹭和帆影,经过日色和云彩,经过流水声和浣衣声。我需要一条船,和一个载
烦恼的上校  卡纳里斯上校最近很是烦恼。这正是一九四三年,二战正酣,同盟军节节胜利,德军却处处受挫,伤亡惨重。战局的失利没让这位德国谍报局长官忧心,他忧心的是手头的新任务——抓获英国首相丘吉尔。他很纳闷,为什么元首最近会这么迷信间谍活动呢?  几个月以前,意大利发生政变,德国最高领袖希特勒的盟友墨索里尼被捕。消息传到柏林,希特勒火冒三丈,命令卡纳里斯迅速查明墨索里尼的下落,并制定出营救方案。这点儿
最忠诚的朋友与最危险的敌人  凡走过,必留下痕迹。这句话听似简单,仔细想想却别有深意。当人类犯罪时,不论你是有心或无意,你留下的蛛丝马迹总会真实地道出事实的真相。如果不想被自己出卖,那就要约束自己的行为——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而让你甩不掉的那个忠實的“敌人”就是你自己的基因——DNA。  DNA技术多用于司法鉴证科,简称法证。这个行业始于1986年的英国。但早在中国宋朝时期,就已有法证侦查
在我们生活的世界里,有这样一种奖项,它穿越了百年的岁月沧桑依然光芒四射,毫无争议地成为了人类社会最杰出人士翘首仰望的辉煌圣殿,它执掌着世界上最严肃的精神财富天平,称量着人类社会各个领域的精神质量,成为推动人类发展进步的标尺。  它就是那个自称为“一生无重要事迹,只是保持着指甲干净整洁”的瑞典科学家诺贝尔,用个人财富设立的诺贝尔奖。诺贝尔临死的时候留下遗嘱,用自己的全部财富设立奖励基金,每年奖励对人
中东多变,两年多前曾让无数人亢奋的所谓“阿拉伯之春”,转眼已进入“多事之秋”。前不久埃及“二次革命”闹得沸沸扬扬,近期,叙利亚的“化武事件”又让全球震惊。  化武疑云  8月21日,总部设在阿联酋迪拜的阿拉比亚电视台和卡塔尔半岛电视台同时报道称,叙政府军从当天凌晨起使用含有沙林毒气的火箭弹对大马士革郊区的姑塔东区进行袭击。  与此同时,叙利亚反对派和亲反对派的一些机构如总部设在伦敦的“叙利亚人权观
恩怨的始作俑者
自己写的作品和文章署自己的真名,这本来就是天经地义的事。犹如给自己亲生的孩子起名,难道不可以吗?但退回到“文革”时期呢,那可就是问题了。你写的作品和文章是不能署自己真名的,否则就是资产阶级名利思想。这样说还是轻的,重一点就是有罪,政治上判你“死刑”,把你打进十八层地狱。1969年,我就因为署名问题惹下“杀身之祸”,被姚文元点名为被资产阶级名利思想击中的“黑苗子”,在全国被批判,差一点丢了性命。  
【摘要】虽然突发性新闻蕴含着丰富的新闻价值,但对于记者而言,参与突发性新闻的采编既是一种机遇更是一种挑战,机遇在于可以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而挑战则是这种报道往往会给记者带来巨大的负面心理影响。本文试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指出这些负面心理影响的表现及形成的具体原因,并提出一些可行的心理调适方法,这不仅有助于认清这一问题并形成可行的解决途径,同时也可以丰富新闻心理学的学科内涵。  【关键词】突发性新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