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坛上的韩寒

来源 :商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z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此前那些狂热的崇拜已然把韩寒从风中拽走。一厢情愿地以加速度对这个少年施以“大多数暴力”,硬生生地把一个贪玩的青年推上了神坛。
  韩寒终于不“插科打诨”了,但人们混乱了。
  沉寂了一段时间的韩寒近日在博客上连续抛出三篇文章,文风大变,板起面孔“论革命、谈民主、要自由”,有人将其要旨归纳为三句话:“革命不可为,民主不能急,自由需跪求。”
  2011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关于“革命”的话题并不新鲜,各大报纸杂志各有精彩专题,至于“民主”,俞可平的专著《民主是个好东西》早脍炙人口,而关于“自由”,那更是一个日常词汇,约翰·密尔的《论自由》更是早由严复于百余年前翻译(严复译本当时名为《群己权界论》)。这三样东西经由韩寒这一演绎,竟引发全民对“革命、民主、自由”这些宏大概念的大讨论,除了韩寒的明星效应,更为深层次的原因是:任何一个国民都关切中国往何处去。
  恰如人们还没有就革命、民主、自由等概念指什么达成共识就开始大谈特谈要不要的问题,人们也没有就韩寒的角色、定位究竟是什么,就展开功过是非论,仿佛非要辩出个输赢,进而表态支持韩寒抑或抛弃韩寒。这是典型的中国式论辩,比缜密的表述更为重要的,恐怕是表达饥渴,因为谁都怕说迟了,“这事儿都过气了”。
  学者们多指出韩寒在谈论这些宏大命题方面的知识缺陷,也有同为文化名人的易中天力挺韩寒,赞同韩寒对文人的不屑和不信任。在美国任教的华人学者薛涌则撰文说:“读到这些文字,先抛开其中的诸多谬误不说,最让我吃惊的是,韩寒作为青年偶像,思想却很老,似乎更接近‘40后’、‘50后’。”
  社会是如何塑造韩寒的
  人们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出发,侧重的要旨显然很不一样,简单地评价谁的观点更重要恐怕流于简单。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还原韩寒的角色以及抽离就人论人的语境,回溯一下韩寒究竟是怎么炼成的,这说的其实已经不是韩寒本身,而是社会是如何塑造韩寒的,这种塑造透露了某种集体无意识和微妙的社会心理,几可视为解剖时代的密码。而解剖这个时代,显然比解剖韩寒本人来得重要得多。
  如果仔细回顾韩寒的媒体形象,大约可以这么说:早年,他是一个少年写作天才,七门功课亮红灯而在高中退学,因小说《三重门》的出版进入公众视野,此后,如《纽约客》的记者欧逸文所说,“写博客的韩寒比写书的韩寒更为成功”,因门户网站的推荐,因嬉笑怒骂的博客文章引起草根极大的共鸣,他成为博客火热的时代里,与徐静蕾并列的博客明星,就像今天微博时代的姚晨那样。当然,微博时代的明星更难当一些,这种交互式传播的方式,导致网站虽然可能操纵粉丝的数量,却无法操纵传播的规模,博客时代,后台将文章推荐到网站首页,获得点击量证明了博客依然是个编辑时代,而微博,每一个人自主的转发和评论使得受众浮出水面,读者犹如拥有了投票权,因此,微博和博客时代,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机制,如果那是一个真实世界的话,差异犹如威权到民主的区隔,尽管微博仍有粉丝买卖等水分,但这就像有买卖票的行为并不能改变民主社会的本质。
  但韩寒并没有跳进微博,还发表博客文章对微博表示不屑。当然,微博的碎片化信息似乎妨害安静的深度思考,但实时的互动模式,在制度层面,已经将博客这种单线传播的陈旧模式彻底抛弃了。欧逸文还说:“他是唯一一位批评政府但还能拉到商业赞助的人”,“唯一”恐怕未必,但此言道出了韩寒和这个时代的关系,他是一个有能力消费政治并将其转化为商业利润的高手,韩寒曾经说过:“我是说真话的既得利益者”,这说明他清醒地意识到这种走钢丝般的繁荣其中的要义。
  在透明的商业规则之下,说真话而获得商业效益乃至超额利润,是无可厚非的。说真话能够获得超额利润,那只能说明,说真话是一种稀缺品质,这符合市场原则,说明当下还是“沉默的大多数”。但谁也不能保证,说真话能够永远获得超额利润,随着微博的发展,说真话的稀缺性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变得不那么罕见了,这就要求说有技术含量的真话了,恐怕也是在这个意义上,韩寒遭遇到了他的人生里,除考试以外的,再一次有力挑战。
  薛涌建议韩寒要读书,许知远对欧逸文说:“韩寒叛逆了,成功了,还赚了不少钱,他有那么多机会去见识更广阔的世界,去学习更多的东西,但是他却拒绝了。”许知远认为网络虽然有潜力,但是它过于重名而不重实。他把韩寒比作YouTube上的歌手。他说:“尽管那些歌可能是垃圾,但他的唱片还不是照样可以大卖。”
  韩寒长期以插科打诨的姿态调侃政治,这相当于拆房子,但是,终究还是要建房子的,我们担心,届时韩寒以及深受韩氏话语影响的读者,忘记了房子是如何建的了。
  “被现象”了的韩寒
  那个时候,我不知道许知远会如何看待韩寒现象,但很快,许知远便写了一篇评价韩寒现象的文章,叫做《庸众的胜利》,虽也流传甚广,但无论如何,不能和今天由韩寒亲自引发的这场大争论的火热程度相提并论。这篇文章,比之我的短文《插科打诨的时代终将成为过去》、李铁的《韩寒什么时候会OuT》,更为犀利直接地将批判的矛头指向了民粹倾向的时代:“韩寒说出一些聪明话,时代神经就震颤不已,这是庸众的胜利或民族的失败。”
  我赞同许知远敏锐的判断,人们给予韩寒廉价的赞美,给予韩寒不可承受之重的期待,某种程度上,暴露了我们自己的“小”。人们并不关心真实的韩寒是怎样的,也不关心韩寒是否可能承受这样的期待,总之,他就是这样毫无商量地成为了一个带有反抗意味但又无比安全,还能寄托一点点文艺青年的小资的时代标签。人们没有注意到,插科打诨的游戏姿态表述的政治表情,那是戴着面具、戴着脚镣的舞蹈,谁也看不见背后真实的面孔。
  韩寒终于摘下了面具,人们却惊呼:他怎么变了,他勇敢了,他堕落了……其实,如果不出意外,韩寒并没有变,只不过是他戴着面具的时候,你没有好好识别他。某种程度上,我们应当承认,当韩寒用不娴熟的甚至在学者眼里蹩脚的话语谈论时代的重大命题的时候,是这个时代进步了,那个风中的少年,却没有以同样的速度奔跑而已,甚或,他本来也以同样的速度在奔跑,但由于此前那些狂热的崇拜已然把韩寒从风中拽走,一厢情愿地以加速度对这个少年施以“大多数暴力”,硬生生地把一个贪玩的青年推上了神坛。
  我不想与之争论那些宏大议题,诸如他不懂社会运动与革命的区别,他轻视了民间此起彼伏的公民行动的力量,也割裂了利益诉求和价值诉求,恰如他追求的出版权益,难道利润和他的价值理念之间,没有内在的统一吗?为何到了民间社会这里,要钱的诉求就一定是不好的呢?
  我甚至觉得,不一定要强迫韩寒去思考和回应这些问题,那样,我们依然在犯错误,在一如既往地把时代的责任推到了一个人身上,你感兴趣,你为何不自己去思考呢?为什么一定要韩寒替你想、替你喊?你自己究竟躲到哪里去了?
  循着这一路看来,舆论风暴并不能改变韩寒什么,甚至也不需要改变韩寒。一个真正美好的社会,韩寒难道没有做一个快乐赛车手的自由吗?韩寒一定要读书,变成另一个伟大的知识分子或社会活动家吗?你问过韩寒的意愿没有?你看见韩寒的自问自答中,表现出来的对这种社会期待的叛逆没有?韩寒一直在和这个社会的大多数抗争,这是他的本色。他一点也没有变,一直站在那里,只是我们不停地变换各种眼镜在看他,他是真实的中国文坛“坏小子”,我们要做的是摘下各色眼镜,重新看一眼“被现象”了的韩寒,然后和他一起,既不是交叉,也不是齐步,仅仅只是平行地,学习各自走路。
其他文献
关于阎连科新作《受活》的主题意蕴,或因其较为隐晦驳杂,一直以来评论界鲜有所论。从文本中明显的“残缺”意象着手分析,则可以看出作者对农村陷入现代化困境的揭示。这既是
虽然基金属于一种长期投资产品,但在经历了今年2·27、4·19、5·30、6·4、7·2五次大幅调整后,如何把握最佳时机进行申购、赎回,是投资收益最大化的关键问题。众所周知,基
那天,母亲突然打来电话,让我在双休日回家一趟.母亲很少主动给我打电话,所以,周末一大早我就赶回了家.rn母亲见我回来,笑着说:“这一年到头了,咱娘俩总该找个时间,聊会儿天吧
亚马逊历史上第一款平板电脑“Kindle Fire”横空出世,iPad终于有了一个实力相当的对手,业界甚至称其为iPad杀手”。不过,贝佐斯似乎无意卷入围剿iPad的混战。亚马逊CEO贝佐斯一再重申,无意与iPad展开竞争,将致力于打造阅读器的No.1,而不做“第101家”亦步亦趋的平板电脑公司。  贝佐斯的新世界  如今的亚马逊不但拥有全球性最大的在线零售网络,还在过去的5年里,建立了世界上庞大
期刊
我家祖祖辈辈生活在农村,不比城里人的家。我家没有宽敞的院子,家里养不起名贵的宠物狗,没有花园,没有美丽的喷水池,更没有装饰豪华的吊灯。 My ancestors live in rural ar
中小企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据不完全统计,社会就业岗位的70%以上都来自中小企业。所以中小企业的发展对我国未来经济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目前人
我们生活的时代,已经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电脑时代,电脑对我们的帮助很大,在日常生活中你是不是只是用它来工作、学习,而忽略了对它的保养呢?你是不是也有本文的一些不良用机习
在全球经济稳步增长的大背景下,国际工程承包也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根据美国(ENR)对国际承包商225强的业务统计,225家企业2004年的海外营业额达到了1674 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
干净舒适的房间里,几位老人围坐在一起聊天打牌,读书看报.几位大妈正一边穿着新衣照镜子,一边说笑着.屋子里虽热闹,却没影响到旁边几位老大爷的雅兴,他们正聚精会神地下象棋
铺开宣纸,用指肚轻轻触碰那宣纸上的丝丝纤维,奇妙的感觉阵阵传来。在宣纸的世界里,会有无数色彩竞相登场,但在我心里,只有墨才是这纸张上的主宰。 Spread the rice pap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