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一轮课程改革实验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中一道最亮丽的风景线。面对课程改革,作为教师势必以教育改革的新理念重新审视以往我们所习惯、所钟爱又难以割舍的一些传统的做法。我们知道,课堂效益的提高,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完全取决于教师对新课标、对新教材的理解,取决于课前充分的备课。新课程理念下,应如何提高备课的实效性呢?我们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尝试,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新课程使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支配的因素增加,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弹性加大,教材、教参为教师留有充分的余地,为教师提供了一个创造性发挥智慧的空间。同时也给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如何打破以往对教参过分依赖,让自己成为一个独立的思考者和执行者?通过实践,我们感到集体备课是提高教师把握课标、驾驭教材能力的有效手段;是当前提高教师群体素质,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途径;是课改实验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为此,我校变单一的教师独立备课为集体备课,并创建了新型的备课形式。
一、制定集体备课制度,保证集体备课的时间
为了避免以往集体备课流于形式的现象,我们从集体备课的指导思想、内容、成员及时性实施程序等几方面制定了教师集体备课制度。我们向教师提出了“四个一”的要求,即“每周向备课组提供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每周至少做一次教后记录,向学校提供一个典型案例,每学期至少上一节研讨课”。我校每次集体备课的周期为本周四到下周三,每次活动时,在周四有教导处连同各年级、学科的备课组长确定好下周的活动安排表,主要包括备课内容、主备人、辅备人、主持人等.周四至下周二,有备课教师熟悉教材、自我初备,每周三下午2∶00至4∶00为“新课程研讨日”活动,进行以“总结、交流、反思本周教学情况,进行课例评析、思考、研讨下周教学内容”为重点的教学研讨。从周四至下周三为个性化设计与反思即二次备课。这样为教师创造参与研究的机会,让教师们在单位时间的教研活动中都有交流、对话、探讨的机会,从而提高教研实效,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二、制定集体备课计划,执行集体备课流程
每学期初我们都制定集体备课计划,内容主要有说课、专题讨论、信息交流等。
我们集体备课的流程分五步:
(1)定量初备。每次集体备课的内容就是下周的教学内容,根据内容主备、辅备投入全部精力查找资料,对照课标研究学生、钻研教研,发挥创造性,高质量完成备课基础工作。主备、辅备可以在书上注一注,划一划,也可以纸上写一写,这些形式由个人根据自己的习惯来定,学校不强求一致。无论是主备人还是辅备人都要在初步设计的基础上,列出困惑和疑问,以便交流时供大家重点讨论。
(2)集体交流。周三“新课程研讨日”活动时间,主管教学的校长、教导主任、年级组长组织同年组教师集中在一起,主备人说出对教材的理解,对学生情况的分析,教学目标、重难点的确定,教学思路,环节、策略的设计与选择及有关理论依据。辅备人随时提出修改意见以补充、完善,同时,大家就备课时的困惑或上周教学实践的反思等选择一到两个话题进行讨论交流。为了保证交流不流于形式,教师可以不拘形式,可以就一点有感而发,可以就整体发表见解,可以中途打断,可以求同存异,可以相互争执,交流时,把别人新的观点和方法,或听了别人发言的瞬间的思考,或自己认为值得记的东西记录下来。记的形式可以在书本上圈圈,可以在纸上写,也可以在笔记本上记。讨论交流时,成员之间是民主的、平等的。我们也有争论,甚至有时会争的面红耳赤,但只针对问题本身,而决不会针对个人,争论中困惑与疑问得到了解决,达到共识。
(3)补改详备。每位教师在集体备课基础上,结合本人教学风格及本班学生实际,补充完善,备出详案时,我们不要求千篇一律,模式统一,不能把教学内容定得太死太窄,只需明确课堂活动的基本环节、内容、评价即可,不可“依葫芦画瓢”,增强教学计划的弹性。个性设计的方式可以是教学方法的更换,也可以是教学片段的增删,我们要求课前备课,要备可能。根据新课标的精神,按照一定的教学目标和要求,针对具体的教学对象和教材特点,我们一改传统的格式化的教案,为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设计理念——设计特色——教学过程——体验感悟——课后反思”的教学设计。
(4)反思调整。课堂教学的参与者教师与学生都是能动、不断变化的人,因而课堂教学也是难以预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课堂上学生学习情况,时刻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及时调控课堂,调整课有设计的方法,促使课堂教学焕发生命活力,从而使教师的教成为极富创造性的教,学生的学成为及为极具个性化的学,使课堂体现灵性与发展,真正关注学生,飞扬教师自己的思想和激情。
(5)教后反馈。在集中年级组集体智慧与运用个人个性化教学策略后,效果如何,要进行全面反思,把实施过程中受到启发、瞬间的灵感、困惑或反思记录下来,这些困惑、心得正是我们教师业务能力前进的阶梯。
(责任编辑:张华伟)
新课程使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支配的因素增加,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弹性加大,教材、教参为教师留有充分的余地,为教师提供了一个创造性发挥智慧的空间。同时也给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如何打破以往对教参过分依赖,让自己成为一个独立的思考者和执行者?通过实践,我们感到集体备课是提高教师把握课标、驾驭教材能力的有效手段;是当前提高教师群体素质,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途径;是课改实验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为此,我校变单一的教师独立备课为集体备课,并创建了新型的备课形式。
一、制定集体备课制度,保证集体备课的时间
为了避免以往集体备课流于形式的现象,我们从集体备课的指导思想、内容、成员及时性实施程序等几方面制定了教师集体备课制度。我们向教师提出了“四个一”的要求,即“每周向备课组提供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每周至少做一次教后记录,向学校提供一个典型案例,每学期至少上一节研讨课”。我校每次集体备课的周期为本周四到下周三,每次活动时,在周四有教导处连同各年级、学科的备课组长确定好下周的活动安排表,主要包括备课内容、主备人、辅备人、主持人等.周四至下周二,有备课教师熟悉教材、自我初备,每周三下午2∶00至4∶00为“新课程研讨日”活动,进行以“总结、交流、反思本周教学情况,进行课例评析、思考、研讨下周教学内容”为重点的教学研讨。从周四至下周三为个性化设计与反思即二次备课。这样为教师创造参与研究的机会,让教师们在单位时间的教研活动中都有交流、对话、探讨的机会,从而提高教研实效,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二、制定集体备课计划,执行集体备课流程
每学期初我们都制定集体备课计划,内容主要有说课、专题讨论、信息交流等。
我们集体备课的流程分五步:
(1)定量初备。每次集体备课的内容就是下周的教学内容,根据内容主备、辅备投入全部精力查找资料,对照课标研究学生、钻研教研,发挥创造性,高质量完成备课基础工作。主备、辅备可以在书上注一注,划一划,也可以纸上写一写,这些形式由个人根据自己的习惯来定,学校不强求一致。无论是主备人还是辅备人都要在初步设计的基础上,列出困惑和疑问,以便交流时供大家重点讨论。
(2)集体交流。周三“新课程研讨日”活动时间,主管教学的校长、教导主任、年级组长组织同年组教师集中在一起,主备人说出对教材的理解,对学生情况的分析,教学目标、重难点的确定,教学思路,环节、策略的设计与选择及有关理论依据。辅备人随时提出修改意见以补充、完善,同时,大家就备课时的困惑或上周教学实践的反思等选择一到两个话题进行讨论交流。为了保证交流不流于形式,教师可以不拘形式,可以就一点有感而发,可以就整体发表见解,可以中途打断,可以求同存异,可以相互争执,交流时,把别人新的观点和方法,或听了别人发言的瞬间的思考,或自己认为值得记的东西记录下来。记的形式可以在书本上圈圈,可以在纸上写,也可以在笔记本上记。讨论交流时,成员之间是民主的、平等的。我们也有争论,甚至有时会争的面红耳赤,但只针对问题本身,而决不会针对个人,争论中困惑与疑问得到了解决,达到共识。
(3)补改详备。每位教师在集体备课基础上,结合本人教学风格及本班学生实际,补充完善,备出详案时,我们不要求千篇一律,模式统一,不能把教学内容定得太死太窄,只需明确课堂活动的基本环节、内容、评价即可,不可“依葫芦画瓢”,增强教学计划的弹性。个性设计的方式可以是教学方法的更换,也可以是教学片段的增删,我们要求课前备课,要备可能。根据新课标的精神,按照一定的教学目标和要求,针对具体的教学对象和教材特点,我们一改传统的格式化的教案,为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设计理念——设计特色——教学过程——体验感悟——课后反思”的教学设计。
(4)反思调整。课堂教学的参与者教师与学生都是能动、不断变化的人,因而课堂教学也是难以预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课堂上学生学习情况,时刻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及时调控课堂,调整课有设计的方法,促使课堂教学焕发生命活力,从而使教师的教成为极富创造性的教,学生的学成为及为极具个性化的学,使课堂体现灵性与发展,真正关注学生,飞扬教师自己的思想和激情。
(5)教后反馈。在集中年级组集体智慧与运用个人个性化教学策略后,效果如何,要进行全面反思,把实施过程中受到启发、瞬间的灵感、困惑或反思记录下来,这些困惑、心得正是我们教师业务能力前进的阶梯。
(责任编辑:张华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