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五、也许他认准了这是个机遇,也许这也是实现他一辈子说相声夙愿的机会。
我们住在宣化的一个部队里,我们开始合作了,内容就是排练《如此照相》。《如此照相》这个稿子一开始我是这样写的:
甲:一见面我想问您一件事。
乙:什么事呀?
甲:您这个人喜欢照相。
乙:你怎么看出来了?
甲:因为您这个人比较漂亮。
乙:我长得还可以。
甲:您像一个电影演员……
乙:王成?(《英雄儿女》里的正面角色)
甲:松井。(《铁道游击队》里的反面角色)
乙:小日本呀?
李文华看着稿子琢磨半天,他说:“说一个演员长得像日本鬼子,这种玩笑不是不能开,只是开得太多了。应该是你夸我夸得让我糊涂了,自己找不着自己才行。姜昆,不是我嫌你稿子写得不好,你是年轻演员,你不能让人一开始就觉得你拿老演员开玩笑,这对于树立你的形象不好。”他说得那么真切,不由你不佩服。
排练的时候,这段改成:
甲:您这个人大概喜欢照相。
乙:你怎么看出来了?
甲:因为您长得比较漂亮。
乙:我倒是比他们长得好看。
甲:好像哪个电影演员像您。
乙:他们说我这和气劲儿像孙喜旺。(《李双双》里的人物)
甲:孙喜旺长得没您好看。
乙:也有人说我长得像林道静。(《青春之歌》里的女主角)
甲:……您是男的,您是女的?
乙:他们一夸我,我也弄不清了。
这一段,把我逗得都哈哈大笑。这个时候,我对李文华身上的幽默感的认识,变得深刻了。
同样是开玩笑,他不让我恣意地去戏弄,而是找准人物的思维逻辑去夸张。他这样一改,就确定了我们俩合作的相互关系—— 我是一个调皮、机灵但是不尊重老人的孩子,他是一个憨厚、朴实,愿意跟孩子一起相处做朋友的长辈。我有脑子快嘴快、娇嗔执拗的孩子气,他有老成世故和愿争高低老小孩脾气组合在一起的倔强劲。一对典型的、矛盾的性格关系确立了,为我们合作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石。
他爱相声,也有说好相声的本领,但是他的鸿鹄大志没能实现。他是一老好人,不争不找,但并不是心中没有企望,没有希冀。他就是默默的,默默的,你知道他不是在寻找机会吗?今天,他找了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年轻人,也可以说带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年轻人。也许他认准这是个机遇,这也许是个能完成他这辈子一定要说相声的夙愿的机会,所以他要把他半生对艺术创造的真知灼见体现在我们的艺术实践中。从我们一开始的合作,从他对我的要求,对我异乎寻常地说那么多的话中,从他在相声排练时字斟句酌的修改中,我看得出,他对我们的合作倾注了深深的希望。
六、他有一种创造性的,属于他自己的幽默。
与李文华的合作成功了!我们演出的效果“山崩地裂”。一万八千人的首都体育馆,所有观众都倒在坐椅上开怀大笑。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了音了,中央电视台录像了,新闻电影制片厂拍了电影,作品登上了《北京日报》《人民文学》。
一老一少的一对相声演员,几乎在一夜间为全国观众所熟悉和喜爱。就是这段《如此照相》,乐倒了多少人,迎来了多少掌声,得到了多少人的赞许,收到了多少我们意想不到的好评。一位著名的曲艺评论家说:“你们这段相声,不亚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文章的作用。虽然粉碎了‘四人帮’,但是人们的头脑中依然有一个传统的阴影在遮盖着,你们的相声是个宣言,号召人们敞开脑海,驱逐阴影,接受阳光。”另一位教授对我和李文华说:“就这么一段相声,‘文革’的一切‘尊严’‘影响’全倒塌了,在你们的笑声中变成了垃圾,那么‘神圣’的东西毁于轰然的一段笑声,这是你们相声艺术的力量!”李文华老师问我:“咱们这段相声有这么厉害吗?”说老实话,我们说相声,并没有想它的政治轰动效应。我们的目的是为中国人的生活增添笑声,它出自于李文华很独特的一种幽默。
李文华特别幽默,在和李老师相处的日子里,我发现他的幽默数也数不清。他的幽默就是一句话两句话,但是说得让你在任何情况下都会忍俊不禁。
20世纪80年代初,人们生活刚刚开始好转,有人劝李老师家中添置个冰箱。李文华老师故意问人家:“放什么?”“吃的。剩下怕坏了的,放在里面。”“我们家那么多孩子剩不下,剩下的吃的想藏都藏不住,唯一能进口的,就是冬储大白菜。”我后来把这段写进了我创作的相声《错走了这一步》中。
唐杰忠曾经给我讲过李文华老替别人着想的事。三年困难时期,最要命的是大伙都饿。到外面慰问演出,主办单位有时会给大伙来一点儿夜餐,那是极好极高兴的事啦。有一次有家主办单位在演出之后,居然准备了饺子,大伙心里乐开了花。端上来一盘,大伙齐举筷子,三下五除二,就剩下两个饺子了,才想起旁边还坐着李文华老师呢。
“李老师,您怎么没动筷子呀?快吃……”文华同志把两个饺子吃了。“您没饱吧?”大伙有点抱歉。“正好,正好……”李文华说。一会儿,又端上一盘热气腾腾的饺子,照例,又是众筷齐举,几个来回盘子里又剩下两个饺子,大家又想到他了。
“李老师,李老师,怎么又没动筷子呀,快快,吃!”两个饺子又归他了。再问他,又是那两字:“正好,正好……”工夫不大,这一回端上一大碗饺子,大伙有了刚才那两盘垫底,没有先头那样急不可耐了,都把目光投向文华同志。“李老师,您多吃两个吧!也该您了。”这回吃多了,不再是两个了。有个小伙子忍不住问他:“李老师,您不是正好吗?”“啊,正好再来俩……”我想,在笑声以后,大家心中会涌出崇敬之情。
久而久之,我感到李文华的幽默,不只是市民情趣的再现,不只是单纯传统手法的运用。他有一种带有创造性的,属于他自己的幽默。我非常赞同一个观点:相声的表演,主观色彩很浓厚,你的文化底蕴决定了你所呈现的角色的素质与档次。侯宝林、李文华同属于长得不太漂亮的人士,但是他们个人的文化素质,决定了他们舞台上形象的雅俗。不太漂亮的面孔,倒成了招大家喜欢的特征。侯先生除去诙谐以外,大有杂家的儒雅风范,而李文华则显示出这样一种形象:心地善良,处事谦虚,待人诚恳,没有小市民那种陈俗的积习,没有城市贫民或是失意士子那种卑躬屈膝带有自我侮辱心理的自嘲与自讽。
李文华所具有的幽默,完全是一个有觉悟的、典型的工人阶级的幽默,他是一种阳刚的、乐观向上的、与人为善的、家长里短式的幽默。这种幽默有责任感,不苟同于大流,不追求油滑,往往小中见大,一语中的。
他深刻懂得说相声也是党的事业的一部分。1981年春节前夕,他的嗓子膿肿,仍坚持说了十几场,他说:“脚崴了还得常活动呢,嗓子肿了遛遛有好处。说相声也是战斗,在宣传精神文明的战场上,也需要有轻伤不下火线的劲头!”有了这样的自觉性,是完全不用担心他会偏离党的文艺方向的。
当时,曾有一些相声不适当地渲染了政府一时无法克服的困难,引起争论,李文华明确而又幽默地说:“咱们别给国家添乱了!”两个字“添乱”,形象、生动、真挚!
曲艺家戴宏森总结李文华时写道:相声演员不管自觉与否,在表演中总会流露出某些带有本色的东西。这样看来,一个相声演员要受到观众的欢迎和喜爱,就要经过学习修养,保持发扬优美、健康的幽默本色,去掉自己性格中先天或后天的不良杂质。艺术幽默也是因人而异的,它因演员的功力深浅、学习勤情和所受不同外界影响而迥然不同。
本色幽默与艺术幽默是形成相声演员风格特点的两个互相依存的方面,这是我从李文华的捧哏艺术得到的一点启示。
我们住在宣化的一个部队里,我们开始合作了,内容就是排练《如此照相》。《如此照相》这个稿子一开始我是这样写的:
甲:一见面我想问您一件事。
乙:什么事呀?
甲:您这个人喜欢照相。
乙:你怎么看出来了?
甲:因为您这个人比较漂亮。
乙:我长得还可以。
甲:您像一个电影演员……
乙:王成?(《英雄儿女》里的正面角色)
甲:松井。(《铁道游击队》里的反面角色)
乙:小日本呀?
李文华看着稿子琢磨半天,他说:“说一个演员长得像日本鬼子,这种玩笑不是不能开,只是开得太多了。应该是你夸我夸得让我糊涂了,自己找不着自己才行。姜昆,不是我嫌你稿子写得不好,你是年轻演员,你不能让人一开始就觉得你拿老演员开玩笑,这对于树立你的形象不好。”他说得那么真切,不由你不佩服。
排练的时候,这段改成:
甲:您这个人大概喜欢照相。
乙:你怎么看出来了?
甲:因为您长得比较漂亮。
乙:我倒是比他们长得好看。
甲:好像哪个电影演员像您。
乙:他们说我这和气劲儿像孙喜旺。(《李双双》里的人物)
甲:孙喜旺长得没您好看。
乙:也有人说我长得像林道静。(《青春之歌》里的女主角)
甲:……您是男的,您是女的?
乙:他们一夸我,我也弄不清了。
这一段,把我逗得都哈哈大笑。这个时候,我对李文华身上的幽默感的认识,变得深刻了。
同样是开玩笑,他不让我恣意地去戏弄,而是找准人物的思维逻辑去夸张。他这样一改,就确定了我们俩合作的相互关系—— 我是一个调皮、机灵但是不尊重老人的孩子,他是一个憨厚、朴实,愿意跟孩子一起相处做朋友的长辈。我有脑子快嘴快、娇嗔执拗的孩子气,他有老成世故和愿争高低老小孩脾气组合在一起的倔强劲。一对典型的、矛盾的性格关系确立了,为我们合作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石。
他爱相声,也有说好相声的本领,但是他的鸿鹄大志没能实现。他是一老好人,不争不找,但并不是心中没有企望,没有希冀。他就是默默的,默默的,你知道他不是在寻找机会吗?今天,他找了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年轻人,也可以说带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年轻人。也许他认准这是个机遇,这也许是个能完成他这辈子一定要说相声的夙愿的机会,所以他要把他半生对艺术创造的真知灼见体现在我们的艺术实践中。从我们一开始的合作,从他对我的要求,对我异乎寻常地说那么多的话中,从他在相声排练时字斟句酌的修改中,我看得出,他对我们的合作倾注了深深的希望。
六、他有一种创造性的,属于他自己的幽默。
与李文华的合作成功了!我们演出的效果“山崩地裂”。一万八千人的首都体育馆,所有观众都倒在坐椅上开怀大笑。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了音了,中央电视台录像了,新闻电影制片厂拍了电影,作品登上了《北京日报》《人民文学》。
一老一少的一对相声演员,几乎在一夜间为全国观众所熟悉和喜爱。就是这段《如此照相》,乐倒了多少人,迎来了多少掌声,得到了多少人的赞许,收到了多少我们意想不到的好评。一位著名的曲艺评论家说:“你们这段相声,不亚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文章的作用。虽然粉碎了‘四人帮’,但是人们的头脑中依然有一个传统的阴影在遮盖着,你们的相声是个宣言,号召人们敞开脑海,驱逐阴影,接受阳光。”另一位教授对我和李文华说:“就这么一段相声,‘文革’的一切‘尊严’‘影响’全倒塌了,在你们的笑声中变成了垃圾,那么‘神圣’的东西毁于轰然的一段笑声,这是你们相声艺术的力量!”李文华老师问我:“咱们这段相声有这么厉害吗?”说老实话,我们说相声,并没有想它的政治轰动效应。我们的目的是为中国人的生活增添笑声,它出自于李文华很独特的一种幽默。
李文华特别幽默,在和李老师相处的日子里,我发现他的幽默数也数不清。他的幽默就是一句话两句话,但是说得让你在任何情况下都会忍俊不禁。
20世纪80年代初,人们生活刚刚开始好转,有人劝李老师家中添置个冰箱。李文华老师故意问人家:“放什么?”“吃的。剩下怕坏了的,放在里面。”“我们家那么多孩子剩不下,剩下的吃的想藏都藏不住,唯一能进口的,就是冬储大白菜。”我后来把这段写进了我创作的相声《错走了这一步》中。
唐杰忠曾经给我讲过李文华老替别人着想的事。三年困难时期,最要命的是大伙都饿。到外面慰问演出,主办单位有时会给大伙来一点儿夜餐,那是极好极高兴的事啦。有一次有家主办单位在演出之后,居然准备了饺子,大伙心里乐开了花。端上来一盘,大伙齐举筷子,三下五除二,就剩下两个饺子了,才想起旁边还坐着李文华老师呢。
“李老师,您怎么没动筷子呀?快吃……”文华同志把两个饺子吃了。“您没饱吧?”大伙有点抱歉。“正好,正好……”李文华说。一会儿,又端上一盘热气腾腾的饺子,照例,又是众筷齐举,几个来回盘子里又剩下两个饺子,大家又想到他了。
“李老师,李老师,怎么又没动筷子呀,快快,吃!”两个饺子又归他了。再问他,又是那两字:“正好,正好……”工夫不大,这一回端上一大碗饺子,大伙有了刚才那两盘垫底,没有先头那样急不可耐了,都把目光投向文华同志。“李老师,您多吃两个吧!也该您了。”这回吃多了,不再是两个了。有个小伙子忍不住问他:“李老师,您不是正好吗?”“啊,正好再来俩……”我想,在笑声以后,大家心中会涌出崇敬之情。
久而久之,我感到李文华的幽默,不只是市民情趣的再现,不只是单纯传统手法的运用。他有一种带有创造性的,属于他自己的幽默。我非常赞同一个观点:相声的表演,主观色彩很浓厚,你的文化底蕴决定了你所呈现的角色的素质与档次。侯宝林、李文华同属于长得不太漂亮的人士,但是他们个人的文化素质,决定了他们舞台上形象的雅俗。不太漂亮的面孔,倒成了招大家喜欢的特征。侯先生除去诙谐以外,大有杂家的儒雅风范,而李文华则显示出这样一种形象:心地善良,处事谦虚,待人诚恳,没有小市民那种陈俗的积习,没有城市贫民或是失意士子那种卑躬屈膝带有自我侮辱心理的自嘲与自讽。
李文华所具有的幽默,完全是一个有觉悟的、典型的工人阶级的幽默,他是一种阳刚的、乐观向上的、与人为善的、家长里短式的幽默。这种幽默有责任感,不苟同于大流,不追求油滑,往往小中见大,一语中的。
他深刻懂得说相声也是党的事业的一部分。1981年春节前夕,他的嗓子膿肿,仍坚持说了十几场,他说:“脚崴了还得常活动呢,嗓子肿了遛遛有好处。说相声也是战斗,在宣传精神文明的战场上,也需要有轻伤不下火线的劲头!”有了这样的自觉性,是完全不用担心他会偏离党的文艺方向的。
当时,曾有一些相声不适当地渲染了政府一时无法克服的困难,引起争论,李文华明确而又幽默地说:“咱们别给国家添乱了!”两个字“添乱”,形象、生动、真挚!
曲艺家戴宏森总结李文华时写道:相声演员不管自觉与否,在表演中总会流露出某些带有本色的东西。这样看来,一个相声演员要受到观众的欢迎和喜爱,就要经过学习修养,保持发扬优美、健康的幽默本色,去掉自己性格中先天或后天的不良杂质。艺术幽默也是因人而异的,它因演员的功力深浅、学习勤情和所受不同外界影响而迥然不同。
本色幽默与艺术幽默是形成相声演员风格特点的两个互相依存的方面,这是我从李文华的捧哏艺术得到的一点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