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从信息素养的概念出发,通过总结目前高校图书馆实施信息素养教育现状,指出了开展信息素养教育中的问题,并针对不同问题提出解决措施,为高校图书馆开展信息素养教育做一些有益的探讨。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信息素养教育;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12-00-01
在当前高度信息化的时代,信息和网络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信息素养已成为立足社会的一种重要竞争力。信息素养这一概念,在1974 年,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Paul Zurkowski)首次提出,其含义可概括为:“信息素养就是人们能够充分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并有能力去获取、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要信息的能力。”[1]在这样的背景下,社会对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各高校都开始注重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教育,培养具有终身持续发展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的信息资源中心,肩负着学校信息资源的收集、整理及传播的使命,在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总则中就提出开展信息素养教育是高校图书馆的重要任务之一。大学图书馆的信息素养教育应该超越一般的通识教育,培养学生信息评估和使用检索工具的能力以及提供各学科专业信息素养的教育。
一、国内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现状
从学生角度来讲,绝大多数高校学生都能认识到在当今社会中信息的重要性,并且他们更倾向于通过互联网获取信息。但是网络信息纷繁浩杂,大部分学生对信息辨别和判断能力普遍较低,遇到杂乱的信息往往不知如何认定其可靠性和时效性。同时,虽然高校学生基本都有一些信息道德意识和信息保密意识,但是也有一部分学生自我约束能力差,信息道德观念不强,在使用网络搜索工具查找资料时,不会注意尊重他人的隐私权以及他人的劳动成果。[2]
从学校方面来看,目前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基本形式有 3 种:1、非专业性公共课程,即面向本科生或研究生的信息检索和信息利用的课程;2、嵌入专业课程的整合式教育,即将信息素养内容与专业问题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完成学科作业的过程中运用信息技能;3、专题培训,主要包括新生图书馆利用指导和各类专题讲座。[3]然而大部分高校中所采用的是第一、三种教育形式。
二、高校信息素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读者接受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的意愿减弱
知识和信息的高度膨胀及网络的普及,使信息随手可得,这样的便利性让绝大部分读者认为任何信息(包括信息素养方面的知识)在网上都能获得。另外,现在的读者基本都具有一定的计算机使用水平,这使得他们对自己的信息检索能力也很乐观,[4]这使得读者接受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的意愿减弱。
(二)信息素养教育内容以检索课为主,内容与模式陈旧单一
目前,大部分图书馆读者培训内容仍然以馆藏资源的利用及数据库的使用方法为主,讲授的内容局限于信息检索技能,重理论轻实践,缺乏对读者新需求、新内容的挖掘。在信息素养培养过程中,模式单一,还处于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状态,教学中也没有注重信息知识、信息道德方面的培养。由此可见,如今的信息素养教育已不能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难以适应网络环境下新的学术环境的需要。
(三)课程普遍缺乏专业性与针对性
在大多数学校中,不论是何种层次、何种专业的学生,所学习的课程内容都相同,忽视了学生在不同阶段的需求,也没有结合学科内容或特点进行授课,致使信息素养能力培养游离于学科课程之外,既削弱了信息素养课程的效果,也成为学校中“孤军奋战”的一门学科而不受重视。
三、改进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的措施
(一)利用网络平台,创造泛在的信息素养教育环境
网络在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同时,也改变了用户的行为模式与学习习惯,高校图书馆的信息素养教育也需要顺应这种改变,学会利用网络平台,将学习资源的网络化,创造泛在的信息素养教育环境。泛在的信息环境能够突破物理空间障碍,消除固定时间的限制,为学生提供更加灵活便利的学习机会,打破时空壁垒,让读者随时随地学习到信息素养的课程内容,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二)文献信息检索课在内容上改革,既要繼承传统上的教学内容,又要添加新的信息技术、信息知识和信息道德方面的内容。分别开展常规讲座与专题培训,既能够更新信息素养的知识,也能扩展学生的知识框架。配合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可以改善信息素养教育的单一匮乏。
(三)以信息需求为导向,提供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
有学者认为,图书馆馆员应该成为学生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馆员应该参与到教师为学生特殊设计的部分课程中,这部分课程尤其注重课外资料的搜集和利用,使信息素养教育应与学科课程教学相结合。同时,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教学指导,对本科新生刚进入大学,可主要介绍图书馆的空间布局及常用业务流程;对高年级学生介绍如何比较全面地获取学术型信息资源;为学校研究生提供选择研究课题、立项、开题、研究或实验方面的指导。
四、结语
信息素养教育是高校图书馆的工作任务之一,是社会教育体系的一环,同时也公民终身教育的基础。信息素养教育的目的就是提高对信息的驾驭能力。通过信息素养教育使同学们掌握检索信息的方法,鉴别信息的可靠性、权威性,能够梳理、整合信息,运用各种技术手段进行信息交流。在这一教育过程中,高校图书馆应发挥自身优势,激发学生提高信息素养的积极性,不断完善信息素养教育体系,创新信息素养教育内容,对用户不同层次需求开展整合式的信息素养教育培训,以弥补传统信息素养教育之不足。
参考文献:
[1]张晓娟,张寒露,范玉珊,等. 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基本模式及国内外实践研究[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2(2):95-101
[2]崔娜.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培养模式研究——以兰州理工大学为例[J].甘肃科技纵横,2015(9):14-17
[3]田稷,李懿,钱佳平,等.探析多层次高校信息素养教育体系的构建[J].图书馆建设,2015(10):55-59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信息素养教育;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12-00-01
在当前高度信息化的时代,信息和网络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信息素养已成为立足社会的一种重要竞争力。信息素养这一概念,在1974 年,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Paul Zurkowski)首次提出,其含义可概括为:“信息素养就是人们能够充分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并有能力去获取、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要信息的能力。”[1]在这样的背景下,社会对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各高校都开始注重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教育,培养具有终身持续发展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的信息资源中心,肩负着学校信息资源的收集、整理及传播的使命,在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总则中就提出开展信息素养教育是高校图书馆的重要任务之一。大学图书馆的信息素养教育应该超越一般的通识教育,培养学生信息评估和使用检索工具的能力以及提供各学科专业信息素养的教育。
一、国内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现状
从学生角度来讲,绝大多数高校学生都能认识到在当今社会中信息的重要性,并且他们更倾向于通过互联网获取信息。但是网络信息纷繁浩杂,大部分学生对信息辨别和判断能力普遍较低,遇到杂乱的信息往往不知如何认定其可靠性和时效性。同时,虽然高校学生基本都有一些信息道德意识和信息保密意识,但是也有一部分学生自我约束能力差,信息道德观念不强,在使用网络搜索工具查找资料时,不会注意尊重他人的隐私权以及他人的劳动成果。[2]
从学校方面来看,目前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基本形式有 3 种:1、非专业性公共课程,即面向本科生或研究生的信息检索和信息利用的课程;2、嵌入专业课程的整合式教育,即将信息素养内容与专业问题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完成学科作业的过程中运用信息技能;3、专题培训,主要包括新生图书馆利用指导和各类专题讲座。[3]然而大部分高校中所采用的是第一、三种教育形式。
二、高校信息素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读者接受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的意愿减弱
知识和信息的高度膨胀及网络的普及,使信息随手可得,这样的便利性让绝大部分读者认为任何信息(包括信息素养方面的知识)在网上都能获得。另外,现在的读者基本都具有一定的计算机使用水平,这使得他们对自己的信息检索能力也很乐观,[4]这使得读者接受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的意愿减弱。
(二)信息素养教育内容以检索课为主,内容与模式陈旧单一
目前,大部分图书馆读者培训内容仍然以馆藏资源的利用及数据库的使用方法为主,讲授的内容局限于信息检索技能,重理论轻实践,缺乏对读者新需求、新内容的挖掘。在信息素养培养过程中,模式单一,还处于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状态,教学中也没有注重信息知识、信息道德方面的培养。由此可见,如今的信息素养教育已不能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难以适应网络环境下新的学术环境的需要。
(三)课程普遍缺乏专业性与针对性
在大多数学校中,不论是何种层次、何种专业的学生,所学习的课程内容都相同,忽视了学生在不同阶段的需求,也没有结合学科内容或特点进行授课,致使信息素养能力培养游离于学科课程之外,既削弱了信息素养课程的效果,也成为学校中“孤军奋战”的一门学科而不受重视。
三、改进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的措施
(一)利用网络平台,创造泛在的信息素养教育环境
网络在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同时,也改变了用户的行为模式与学习习惯,高校图书馆的信息素养教育也需要顺应这种改变,学会利用网络平台,将学习资源的网络化,创造泛在的信息素养教育环境。泛在的信息环境能够突破物理空间障碍,消除固定时间的限制,为学生提供更加灵活便利的学习机会,打破时空壁垒,让读者随时随地学习到信息素养的课程内容,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二)文献信息检索课在内容上改革,既要繼承传统上的教学内容,又要添加新的信息技术、信息知识和信息道德方面的内容。分别开展常规讲座与专题培训,既能够更新信息素养的知识,也能扩展学生的知识框架。配合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可以改善信息素养教育的单一匮乏。
(三)以信息需求为导向,提供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
有学者认为,图书馆馆员应该成为学生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馆员应该参与到教师为学生特殊设计的部分课程中,这部分课程尤其注重课外资料的搜集和利用,使信息素养教育应与学科课程教学相结合。同时,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教学指导,对本科新生刚进入大学,可主要介绍图书馆的空间布局及常用业务流程;对高年级学生介绍如何比较全面地获取学术型信息资源;为学校研究生提供选择研究课题、立项、开题、研究或实验方面的指导。
四、结语
信息素养教育是高校图书馆的工作任务之一,是社会教育体系的一环,同时也公民终身教育的基础。信息素养教育的目的就是提高对信息的驾驭能力。通过信息素养教育使同学们掌握检索信息的方法,鉴别信息的可靠性、权威性,能够梳理、整合信息,运用各种技术手段进行信息交流。在这一教育过程中,高校图书馆应发挥自身优势,激发学生提高信息素养的积极性,不断完善信息素养教育体系,创新信息素养教育内容,对用户不同层次需求开展整合式的信息素养教育培训,以弥补传统信息素养教育之不足。
参考文献:
[1]张晓娟,张寒露,范玉珊,等. 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基本模式及国内外实践研究[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2(2):95-101
[2]崔娜.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培养模式研究——以兰州理工大学为例[J].甘肃科技纵横,2015(9):14-17
[3]田稷,李懿,钱佳平,等.探析多层次高校信息素养教育体系的构建[J].图书馆建设,2015(10):5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