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盾:武侠音乐首创“立案”

来源 :音乐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olu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谭盾《武侠》(套装版)全球首发


  当代著名作曲家谭盾为电影《卧虎藏龙》《英雄》和《夜宴》所作的配乐,开创了武侠电影配乐的新纪元。在这三部电影中,谭盾用大提琴、小提琴和钢琴分别来诠释三位女主角——大提琴代表《卧虎藏龙》中的章子怡,小提琴代表《英雄》中的张曼玉,钢琴代表《夜宴》中的周迅。后来,他又将这三件乐器所表达的音乐主题抽取出来,通过复调的写法层层重叠并展开,写成了一部全新的作品——三重协奏曲《复活》,广受好评。《华盛顿邮报》评论道:“这是一部音乐的史诗,它有着丰富的情感,极富戏剧性。”《大公报》称赞道:“《复活》中蕴藏的普世精神,以崭新的音乐形式谱出拥有生命力量的伟大交响,这是谭盾对中西文化的独特理解。”
  在采访中,谭盾告诉我,《复活》的创作其实是受到了瓦格纳歌剧《尼伯龙根的指环》的启发。2013年,恰逢瓦格纳诞辰两百周年,德国莱比锡电台委约谭盾创作一部相关的作品,问他:“你有什么作品可以贡献给我们德国的观众呢?”谭盾便想到了自己的“武侠三部曲”《卧虎藏龙》《英雄》和《夜宴》的配乐。“在电影中,三位女主角因为不同的理由而失去了她们的爱情与生命,我觉得她们活得太遗憾了。我总有一个情结,梦想她们三个人穿越轮回,可以回到人间再活一次,再爱一回。”就这样,“武侠”第四部《复活》应运而生。“瓦格纳通过音乐的桥段、素材和动机,将《尼伯龙根的指环》系列中四部独立的歌剧串联在了一起,而我的‘武侠四部曲’同样如此,水、火、剑、女人和英雄的主题贯穿了这四部作品。”谭盾说,《复活》所要表达的是人类对圆满和纯粹的追求,“这是生命的复活、爱的复活,更是希望的复活”。


谭盾《武侠》(套装版)室内乐乐谱


上海音乐出版社


2018年10月出版

  在谭盾看来,武侠其实是传承中国古代士大夫文化精髓的最好载体。武侠与音乐的哲意、美学遥相呼应,一脉相承,比如一千多年前嵇康演奏的古琴曲《广陵散》中就几乎包含了中国武侠哲学的全部因素。“武侠里有‘琴心剑胆’,音乐里就有‘大音希声’;武侠里有‘形断意不断’,音乐里就有‘余音缭绕’‘此处无声胜有声’。”然而,从古至今,很少有人从音乐的角度去探索武侠精神,谭盾觉得这非常遗憾,“武侠音乐应该在中国音乐历史上‘立一个案’”。因此,2018年10月,由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的谭盾《武侠》(套装版)室内乐乐谱,可以说是全球首次为武侠音乐“立案”。


谭盾独一无二的艺术声音受到国际观众的喜爱


谭盾在他的工作室中


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民歌》是谭盾学习和创作时经常翻阅的珍贵资料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满足音乐学院的老师和学生们的演奏需要,此番谭盾特别将原来的管弦乐版本改编成了室内乐版。“我将大提琴协奏曲《卧虎藏龙》、小提琴协奏曲《英雄》、钢琴协奏曲《夜宴》分别改编成了大提琴奏鸣曲、小提琴奏鸣曲和钢琴奏鸣曲,并且将三重协奏曲《复活》改编成了钢琴、小提琴、大提琴三重奏,方便全世界音乐学院的老师、学生们在小型音乐会上演奏,这是一项深远的教育计划。”谭盾期盼《武侠》(套装版)室内乐乐谱的出版,能够圆年轻音乐家们一个“武侠梦”。

世界上有谁听不懂“敦煌”?


  谭盾的作品视听元素多样,常借鉴中国传统音乐风格,并运用非常规乐器进行实验音乐的探索,其独一无二的艺术声音受到了国际观众的喜爱。谭盾赢得过当今世界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大奖,包括美国奥斯卡奖、格莱美奖,德国巴赫奖,俄国肖斯塔克维奇大奖、美国格文美尔大奖以及意大利威尼斯双年展终身成就金狮奖,他对当代音乐和艺术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谭盾的歌剧《秦始皇》由多明戈主演,首演于纽约大都会歌剧院;歌剧《门》跨越了中国京剧、西方歌剧及传统木偶剧的界限;他的“有机音乐三部曲”——《水乐》《纸乐》和《垚乐》经常上演于世界各大音乐厅及艺术节;他的多媒体作品《地图》的手稿被纽约卡内基音乐厅“世界作曲大师手稿廊”永久收藏并展出……
  2018年5月23日,谭盾以敦煌壁画为创作主题的作品《敦煌 慈悲颂》(Buddha Passion)在德国德累斯顿举行了世界首演,获得巨大的成功。他曾去往英国、法国、日本等图书馆、博物馆,寻找、研究敦煌的古乐谱手稿,并多次赴敦煌考察,历时五年,呕心沥血之作《敦煌 慈悲颂》终于诞世。作品用六个故事来诠释关于生命本身、关于人生修行的东方智慧。谭盾还成功还原了敦煌壁画中的反弹琵琶、奚琴兩件乐器,用以演奏他解译出的唐代十世纪的敦煌古乐谱,把敦煌壁画变成了声音,将中国文化艺术的传统精髓展现在世界面前。   谭盾坦言,自己事先并未想到这部关于东方文化的作品会得到西方观众如此大的共鸣。“我去德国之前,正好看了一部电影,讲述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首演时的情况,观众朝他扔鸡蛋、西红柿,扔得满身都是。所以我这次特地带了两套指挥服,我怕别人也向我扔鸡蛋,这样下半场我还有衣服可换,”谭盾解释道,“因为德累斯顿是一个文化非常传统的地方,因此我来演出《敦煌 慈悲颂》,从哲学的层面来探讨中国的儒释道文化,至于德国的观众能不能理解,我心里实在没有底。”当谭盾指挥完最后一個音后,下意识地把手放到头上,“我怕‘嘣’的一下,一个鸡蛋就扔过来了”。而事实是,观众全体起立,鼓掌、欢呼。刹那间,谭盾的内心充满了感动。“我心想,哇,他们听懂了敦煌。但我转念一想,他们怎么会听不懂敦煌呢?在这个世界上,又有谁会听不懂敦煌呢?”对谭盾来说,“敦煌”不只是有美丽的壁画和音乐,更重要的是,其中蕴藏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信仰。民族的,即是世界的,怎能不引起所有人的共鸣呢?

电影音乐作曲要讲求“对位”


  作为全球知名的作曲家,谭盾与张艺谋、李安等许多大导演都合作过。他介绍道,与一般的作曲相比,电影音乐作曲最大的不同是,作曲家可以把故事放进音符里,这样音乐就呈现出强烈的画面感。“我们现在训练小孩子演奏乐器,除了要把技术训练得非常完美、成为肌肉的一种自然动作以外,还要训练孩子们用音符来讲故事,这是演奏的最高境界。”
  正因为有了故事情节,电影音乐作曲对“声画同步”的要求非常高,很多作曲家认为这限制了他们的创作。不过,在谭盾看来,这是有一定的“秘诀”可遵循的。“当你没有受过这方面的训练时,你会觉得为电影配乐的每一秒钟创作都是限制;而当你受过训练之后,你会发现其实导演为你提供了一个很大的平台,你会沉浸其中而不能自拔。”谭盾笑道。
  那么,这个所谓的秘诀究竟是什么呢?那就是“声画对位”——当画面在动时,音乐要尽可能趋于安静;而当画面变化缓慢、接近于静止时,音乐便可以大有发挥的空间。“你动我静,你静我动,这就叫‘对位’。”谭盾认为,电影的这种“声画对位”其实是源自巴赫的“对位法”,只不过它不是简单的一个音和一个音的对位,而是电影导演和作曲家的对位,电影画面和交响乐的对位。谭盾还说,“这套《武侠》室内乐(套装版)乐谱出版后,可以用它来讲对位的哲学,声音和画面的对位,情感与义气的对位”。
  除了广为人知的作曲家身份以外,谭盾还是一位当今活跃于国内外舞台的指挥家,不但指挥自己的作品,也指挥其他作曲家的作品。他指挥过世界众多知名的交响乐团,包括费城交响乐团、波士顿交响乐团、慕尼黑爱乐乐团和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等。在谭盾的心里,指挥和作曲不应该分家。“一个指挥家如果没有学过作曲的话,不就是一个节拍器吗?而一个作曲家如果没有学过指挥,不了解乐队的声音怎么出来,他写的东西怎么排演呢?”谭盾本人就是在学指挥时悟到作曲的真谛。“我算了一下,从头到尾地把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指挥下来,手臂一共要挥六万多下。”对谭盾来说,指挥不但能帮助他强身健体,更能让他把作曲研究得更为深入。






其他文献
旅美钢琴家江天出生于上海,他最初的童年记忆并非与古典音乐相伴,而是“文革”时代对文化的肆意蹂躏和践踏。直到九岁,“文革”浪潮已然退去,他考入上海音乐学院附中学习钢琴表演,才得以实现自己对古典音乐的热爱与追求。  十六岁那年,江天遇到了首次来访中国的弗拉基米尔·阿什肯纳齐,这位伟大的俄罗斯钢琴家被江天的才华吸引,因此让他出现在了由英国广播公司(BBC)随行录制的纪录片《阿什肯纳齐在中国》中。之后,江
期刊
如今,提起布鲁诺·瓦尔特(Bruno Walter),大家都会说:“他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指挥家之一.”但除了指挥之外,瓦尔特还有更高的追求——他给自己的定位是一个“有创造力”的音乐家,像他的朋友和榜样马勒一样的指挥家和作曲家。因此,二十七岁的瓦尔特成为1904年春天成立的“创意音乐家协会”的创始人之一,就不足为奇了。该协会主要由策姆林斯基和勋伯格推动,马勒担任名誉主席。1904年4月1日,维也纳大
期刊
第十九届利兹钢琴比赛的首奖得主陆逸轩(Eric Lu),毫无疑问是近期古典乐坛的话题人物。在这个音乐比赛难以计数的时代,利兹钢琴比赛仍是含金量最高的比赛之一。华纳发行了陆逸轩在利兹比赛的现场录音,外媒也对这张唱片进行了重点关注。不过,更深入地观察,不难发现华纳对他的关注,远不仅限于“大奖得主”这个出发点。  早在華纳的录音发行之前,陆逸轩已经出版过两张唱片。一张是他在肖邦钢琴比赛中的现场录音,由华
期刊
《音乐爱好者》杂志迎来了四十岁的生日。作为它的忠实读者和作者,我要献上最美好的祝福,同时还要表达深深的感谢。《音乐爱好者》伴随我的爱乐经历和写作成长——三十多年来,我学术性写作之外的谈音论乐的文字大部分都在此发表,共有四十六篇文章;杂志历任的主要编辑都是我的良师益友,脑海中浮现出与他们的愉快交往犹如昨日的情境,他们的提携和帮助我铭记在心。  1979年,上海同时诞生了两种重要的音乐期刊:上海音乐学
期刊
1月的柏林并不算太寒冷,2019年第一场雪等到超音波音乐节(Ultraschall)的开幕式后才徐徐落下。从1月16日到20日五天的时间内,音乐节以十四场音乐会的形式庆祝了自己的二十岁生日。在二十年的时间内,音乐节随着社会的发展,推动着现代音乐的发展。在1999年第一届音乐节曲目上出现的是那个时代最具创新精神的作曲家的名字,其中既有反映1945年之后一个时代变迁的经典作品,也有属于那一年的委约新作
期刊
当人们在谈论美国伟大的音乐学校时,我们总是重复地听到那些同样的名字:朱利亚、科蒂斯、伯克利、曼哈顿等等。  然而,你是否知道,事實上全美有六百多所音乐学院和综合大学的音乐系,其中的许多学校拥有全球顶尖的教学质量,可名声却远远不如它们的同行那么显赫。  坐落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地区的阿苏萨太平洋大学(Azusa Pacific University)音乐学院,就是这样一所被称为“隐藏的宝石”的学
期刊
爱德华·埃尔加曾将自己的作品《谜语变奏曲》题献给他的朋友们:“此曲为朋友们而作。”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美国作曲家维吉尔·汤姆森(Virgil Thomson)开始创作他的“肖像画”(Portraits)系列作品,最终完成了数十首。四十年代早期,伯恩斯坦挥别家乡波士顿,尝试在纽约寻找一种不羁的自由生活。他开始受到这类以题献者为中心的创作思想之启发,于1943至1989年间以自己的亲人、朋友和同事为对象
期刊
首演于1965年的《红旗颂》是中国第一部以歌颂红旗为主题的器乐作品。在这首乐曲诞生后的五十四年时间里,作曲家吕其明对其进行了多次的修改。 2019年上半年,《红旗颂》总谱终成定稿,由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是我送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的礼物,祝愿我的祖国永远繁荣富强。”吕其明如是说。  在采访之前,“吕其明”这三个字对我来说,其实只是一个高高在上的、颇有些距离感的大作曲家;而在采访之后,
期刊
三  第一次于欧洲看剧是在巴伐利亚国家歌剧院,普契尼的《波西米亚人》,十欧元站票,顶层。眼看好似圣界图景的棚壁装饰,锦绣繁华,我才终于理解了维斯康蒂的话——他说,在这个充斥着爱乐者和乐评人的歌剧院最高层,听众都是“天堂的孩子”。  穷人是天使,他们远比贵族懂得艺术。  ——维斯康蒂,电影《战国妖姬》  作为“身无他物”的异国留学生,此刻念起这样的话,真是欣慰。  落座,静候,闲来无事,随意看观剧院
期刊
2018年,伴随着激烈的初赛角逐在柏林落下帷幕,三年举办一次的利兹国际钢琴比赛又迎来了一轮新的旅程。与往届不同,今年的大赛迈出了探索性的一步,在致力于为钢琴家们提供竞争舞台的同时,还携其新任“全球大使”郎朗,在钢琴普及与教育领域投下了新的火种。  承载着“让每一个人都拥抱音乐”的希冀,在利兹国际钢琴比赛官方的不懈努力下,一个全新的大赛组成部分——第一届“利兹钢琴艺术节”应运而生。除历届大赛的获奖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