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谭盾《武侠》(套装版)全球首发
当代著名作曲家谭盾为电影《卧虎藏龙》《英雄》和《夜宴》所作的配乐,开创了武侠电影配乐的新纪元。在这三部电影中,谭盾用大提琴、小提琴和钢琴分别来诠释三位女主角——大提琴代表《卧虎藏龙》中的章子怡,小提琴代表《英雄》中的张曼玉,钢琴代表《夜宴》中的周迅。后来,他又将这三件乐器所表达的音乐主题抽取出来,通过复调的写法层层重叠并展开,写成了一部全新的作品——三重协奏曲《复活》,广受好评。《华盛顿邮报》评论道:“这是一部音乐的史诗,它有着丰富的情感,极富戏剧性。”《大公报》称赞道:“《复活》中蕴藏的普世精神,以崭新的音乐形式谱出拥有生命力量的伟大交响,这是谭盾对中西文化的独特理解。”
在采访中,谭盾告诉我,《复活》的创作其实是受到了瓦格纳歌剧《尼伯龙根的指环》的启发。2013年,恰逢瓦格纳诞辰两百周年,德国莱比锡电台委约谭盾创作一部相关的作品,问他:“你有什么作品可以贡献给我们德国的观众呢?”谭盾便想到了自己的“武侠三部曲”《卧虎藏龙》《英雄》和《夜宴》的配乐。“在电影中,三位女主角因为不同的理由而失去了她们的爱情与生命,我觉得她们活得太遗憾了。我总有一个情结,梦想她们三个人穿越轮回,可以回到人间再活一次,再爱一回。”就这样,“武侠”第四部《复活》应运而生。“瓦格纳通过音乐的桥段、素材和动机,将《尼伯龙根的指环》系列中四部独立的歌剧串联在了一起,而我的‘武侠四部曲’同样如此,水、火、剑、女人和英雄的主题贯穿了这四部作品。”谭盾说,《复活》所要表达的是人类对圆满和纯粹的追求,“这是生命的复活、爱的复活,更是希望的复活”。
在谭盾看来,武侠其实是传承中国古代士大夫文化精髓的最好载体。武侠与音乐的哲意、美学遥相呼应,一脉相承,比如一千多年前嵇康演奏的古琴曲《广陵散》中就几乎包含了中国武侠哲学的全部因素。“武侠里有‘琴心剑胆’,音乐里就有‘大音希声’;武侠里有‘形断意不断’,音乐里就有‘余音缭绕’‘此处无声胜有声’。”然而,从古至今,很少有人从音乐的角度去探索武侠精神,谭盾觉得这非常遗憾,“武侠音乐应该在中国音乐历史上‘立一个案’”。因此,2018年10月,由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的谭盾《武侠》(套装版)室内乐乐谱,可以说是全球首次为武侠音乐“立案”。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满足音乐学院的老师和学生们的演奏需要,此番谭盾特别将原来的管弦乐版本改编成了室内乐版。“我将大提琴协奏曲《卧虎藏龙》、小提琴协奏曲《英雄》、钢琴协奏曲《夜宴》分别改编成了大提琴奏鸣曲、小提琴奏鸣曲和钢琴奏鸣曲,并且将三重协奏曲《复活》改编成了钢琴、小提琴、大提琴三重奏,方便全世界音乐学院的老师、学生们在小型音乐会上演奏,这是一项深远的教育计划。”谭盾期盼《武侠》(套装版)室内乐乐谱的出版,能够圆年轻音乐家们一个“武侠梦”。
世界上有谁听不懂“敦煌”?
谭盾的作品视听元素多样,常借鉴中国传统音乐风格,并运用非常规乐器进行实验音乐的探索,其独一无二的艺术声音受到了国际观众的喜爱。谭盾赢得过当今世界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大奖,包括美国奥斯卡奖、格莱美奖,德国巴赫奖,俄国肖斯塔克维奇大奖、美国格文美尔大奖以及意大利威尼斯双年展终身成就金狮奖,他对当代音乐和艺术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谭盾的歌剧《秦始皇》由多明戈主演,首演于纽约大都会歌剧院;歌剧《门》跨越了中国京剧、西方歌剧及传统木偶剧的界限;他的“有机音乐三部曲”——《水乐》《纸乐》和《垚乐》经常上演于世界各大音乐厅及艺术节;他的多媒体作品《地图》的手稿被纽约卡内基音乐厅“世界作曲大师手稿廊”永久收藏并展出……
2018年5月23日,谭盾以敦煌壁画为创作主题的作品《敦煌 慈悲颂》(Buddha Passion)在德国德累斯顿举行了世界首演,获得巨大的成功。他曾去往英国、法国、日本等图书馆、博物馆,寻找、研究敦煌的古乐谱手稿,并多次赴敦煌考察,历时五年,呕心沥血之作《敦煌 慈悲颂》终于诞世。作品用六个故事来诠释关于生命本身、关于人生修行的东方智慧。谭盾还成功还原了敦煌壁画中的反弹琵琶、奚琴兩件乐器,用以演奏他解译出的唐代十世纪的敦煌古乐谱,把敦煌壁画变成了声音,将中国文化艺术的传统精髓展现在世界面前。 谭盾坦言,自己事先并未想到这部关于东方文化的作品会得到西方观众如此大的共鸣。“我去德国之前,正好看了一部电影,讲述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首演时的情况,观众朝他扔鸡蛋、西红柿,扔得满身都是。所以我这次特地带了两套指挥服,我怕别人也向我扔鸡蛋,这样下半场我还有衣服可换,”谭盾解释道,“因为德累斯顿是一个文化非常传统的地方,因此我来演出《敦煌 慈悲颂》,从哲学的层面来探讨中国的儒释道文化,至于德国的观众能不能理解,我心里实在没有底。”当谭盾指挥完最后一個音后,下意识地把手放到头上,“我怕‘嘣’的一下,一个鸡蛋就扔过来了”。而事实是,观众全体起立,鼓掌、欢呼。刹那间,谭盾的内心充满了感动。“我心想,哇,他们听懂了敦煌。但我转念一想,他们怎么会听不懂敦煌呢?在这个世界上,又有谁会听不懂敦煌呢?”对谭盾来说,“敦煌”不只是有美丽的壁画和音乐,更重要的是,其中蕴藏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信仰。民族的,即是世界的,怎能不引起所有人的共鸣呢?
电影音乐作曲要讲求“对位”
作为全球知名的作曲家,谭盾与张艺谋、李安等许多大导演都合作过。他介绍道,与一般的作曲相比,电影音乐作曲最大的不同是,作曲家可以把故事放进音符里,这样音乐就呈现出强烈的画面感。“我们现在训练小孩子演奏乐器,除了要把技术训练得非常完美、成为肌肉的一种自然动作以外,还要训练孩子们用音符来讲故事,这是演奏的最高境界。”
正因为有了故事情节,电影音乐作曲对“声画同步”的要求非常高,很多作曲家认为这限制了他们的创作。不过,在谭盾看来,这是有一定的“秘诀”可遵循的。“当你没有受过这方面的训练时,你会觉得为电影配乐的每一秒钟创作都是限制;而当你受过训练之后,你会发现其实导演为你提供了一个很大的平台,你会沉浸其中而不能自拔。”谭盾笑道。
那么,这个所谓的秘诀究竟是什么呢?那就是“声画对位”——当画面在动时,音乐要尽可能趋于安静;而当画面变化缓慢、接近于静止时,音乐便可以大有发挥的空间。“你动我静,你静我动,这就叫‘对位’。”谭盾认为,电影的这种“声画对位”其实是源自巴赫的“对位法”,只不过它不是简单的一个音和一个音的对位,而是电影导演和作曲家的对位,电影画面和交响乐的对位。谭盾还说,“这套《武侠》室内乐(套装版)乐谱出版后,可以用它来讲对位的哲学,声音和画面的对位,情感与义气的对位”。
除了广为人知的作曲家身份以外,谭盾还是一位当今活跃于国内外舞台的指挥家,不但指挥自己的作品,也指挥其他作曲家的作品。他指挥过世界众多知名的交响乐团,包括费城交响乐团、波士顿交响乐团、慕尼黑爱乐乐团和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等。在谭盾的心里,指挥和作曲不应该分家。“一个指挥家如果没有学过作曲的话,不就是一个节拍器吗?而一个作曲家如果没有学过指挥,不了解乐队的声音怎么出来,他写的东西怎么排演呢?”谭盾本人就是在学指挥时悟到作曲的真谛。“我算了一下,从头到尾地把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指挥下来,手臂一共要挥六万多下。”对谭盾来说,指挥不但能帮助他强身健体,更能让他把作曲研究得更为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