璀璨的传奇与友谊

来源 :音乐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jk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今,提起布鲁诺·瓦尔特(Bruno Walter),大家都会说:“他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指挥家之一.”但除了指挥之外,瓦尔特还有更高的追求——他给自己的定位是一个“有创造力”的音乐家,像他的朋友和榜样马勒一样的指挥家和作曲家。因此,二十七岁的瓦尔特成为1904年春天成立的“创意音乐家协会”的创始人之一,就不足为奇了。该协会主要由策姆林斯基和勋伯格推动,马勒担任名誉主席。1904年4月1日,维也纳大学音乐学教授基多·阿德勒(Guido Adler)在《新自由报》上发表文章阐述他们协会的目标:“为当代音乐提供一个持续的平台,并让参加音乐会的公众了解音乐创作的最新发展。”
  瓦尔特出生在一个中产阶级的犹太家庭,他就读于柏林的斯特恩音乐学院,最初计划成为一名钢琴家。然而在听了汉斯·冯·彪罗指挥的管弦乐队演出后,他决定从事指挥工作。1894年,瓦尔特首次登台,指挥演出罗津的《军械士》。五年后,他在马勒的带领下前往汉堡工作,亦师亦友的马勒深深地影响了瓦尔特的艺术发展。


布鲁诺·瓦尔特

  随后,瓦尔特开始了作为指挥的“开挂”人生。他先后出任了布雷斯劳城市剧院、普雷斯堡歌剧院、里加歌剧院、维也纳宫廷歌剧院的第一指挥,巴伐利亚宫廷剧院的总指挥,柏林爱乐乐团的客座指挥以及莱比锡布商大厦管弦乐团的指挥等。德奥合并之后,瓦尔特辗转成为了美国公民。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至五十年代,瓦尔特主要在纽约爱乐乐团担任音乐顾问(1947–1949),其间他还指挥了美国其他的主要乐团,包括旧金山、洛杉矶、芝加哥和费城的交响乐团。
  瓦尔特作为一位杰出的指挥家闻名于世,他喜欢德奥剧目,但决不局限于此。瓦尔特一生十分推崇马勒的作品,并致力于挖掘新的音乐,但他断然拒绝了无调性和序列音乐,并承认自己厌恶爵士乐。瓦尔特善于把激烈的戏剧性和温暖的抒情性结合在一起,他对于对位织体和整体结构的敏感性让他能够在不破坏作品完整性的前提下展现出细节。他试图深入作品的“核心”,讨厌“常规”表演,不断努力呈现出“仿佛它正在进行世界首演”的作品。
  除此之外,瓦尔特的作曲生涯也值得注意,这里不得不提他与维也纳爱乐乐团的第一小提琴阿诺德·罗斯(Arnold Rosé)之间浓厚的艺术友谊。1883年,罗斯创立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四重奏,直到1938年,它一直是室内乐的主要演奏乐团。无数新作品的世界首演(主要来自于手稿,而非现有的印刷版本)都由这个乐团进行演出,包括勃拉姆斯的《第一钢琴三重奏》(Op.8)、罗伯特·福克斯的《D小调小提琴和钢琴奏鸣曲》、勋伯格的《升华之夜六重奏》(Op.4)、汉斯·普菲茨纳的《D大调弦乐四重奏》(Op.13)、勋伯格的《弦乐四重奏》(Op.7、Op.10)等等,不一而足。
  布鲁诺·瓦尔特的第一部由罗斯四重奏首演的作品是他的《D大调弦乐四重奏》(遗憾的是只有部分手稿幸存下来),紧接着首演了《升F小调钢琴五重奏》(1905年2月28日首演,布鲁诺·瓦尔特自己演奏了钢琴部分)、《F大调钢琴三重奏》(乐谱遗失,1907年1月8日首演,依旧是瓦尔特演奏钢琴)以及《A大调小提琴奏鸣曲》(1909年3月9日首演,作曲家演奏钢琴)。



  《A大调小提琴奏鸣曲》是布鲁诺·瓦尔特最后的室内乐作品,也是他有生之年唯一出版的作品,献词是“献给我亲爱的朋友,伟大的艺术家阿诺德·罗斯”。这两位挚友的首演让我们清楚地看到小提琴与钢琴部分的技巧都非常难。第一乐章以一个有力的A大调第一主题开始。接下来是升F小调的第二个主题,最初看起来很平静(尽管标记了“con gran espressione”),但逐渐被拉入第一个主题的情感领域,发展部在两个主题之间引发了戏剧性冲突,某种程度上在主调上减缩再现了这两个主题。第二乐章中情绪的快速变化是最大的特点所在,这有助于表演的多样性和趣味性,但同时也增加了表演的难度。
  《升F小调钢琴五重奏》创作于1904年至1905年,遵循舒曼和勃拉姆斯为室内乐编曲所确立的传统,属于世纪之交后期的浪漫主义风格。而布鲁诺·瓦尔特1901年与马勒在维也纳宫廷歌剧院共事时,马勒不拘一格的创作方式以及对哪怕是最细微的细节的热爱,对瓦尔特的影响也是毋庸置疑的。1905年,当时已是维也纳爱乐乐团指挥的罗斯带领自己的四重奏首演了这部作品,瓦尔特演奏了钢琴部分。
  这部作品的第一乐章开始于一个慢慢发酵的颤音,之后,精力充沛的主部主题被小提琴和大提琴以ff的力度演奏,而后是小提琴宁静的副部主题。在展开部中,瓦尔特在这两个主题的发展中展示了他精湛的作曲技巧。再现部以钢琴“邪恶而音调不整”的主旋律开场,配以小提琴演奏的如歌的副部主题,使音乐在活跃之后渐渐被引向一个宁静的结束。第二乐章由三个部分组成,两个B大调的段落之间插入了一个升F大调的中间段,这个乐章的结局“不了了之”。第三乐章分为三个部分,先是“神秘而激动的”,而后转为“野蠻的爆发”,第三部分中提琴用更快的速度奏出主题。最后,第四乐章以“火辣”和“狂暴”为五重奏划上了一个光辉的句号。
其他文献
周广仁,钢琴家,中央音乐学院终身教授,1928年12月出生于德国汉诺威,1951年在第三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中荣获钢琴比赛三等奖,是中国钢琴家在国际比赛中获奖的第一人。1980年,周广仁接受美国爱德加·斯诺基金会的邀请,前往美国堪萨斯城的密苏里大学进行为期半年的学术交流,是中国改革开放后最早走出国门的钢琴家,也是中国首位向国外系统地介绍中国钢琴作品的音乐家。周广仁在美国范·克莱本国际钢琴
期刊
中国民族室内乐作为我国民族音乐的重要体裁和表现形式,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积淀,目前被视为我国民族音乐主要的体裁和呈现形式之一,其发展状况也是专家学者们所重点关注的。  近些年来,伴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及文化软实力的逐步提升,人们的视听需求逐渐趋于多样化。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民族室内乐新作涌现,并在国际舞台上占据了越来越高的地位。为做好民族室内乐的传承与发展,我将就我国目前民族室内乐的发展模式
期刊
俞明青,中央音乐学院大提琴教授、博士生导师。他曾多次举行独奏及室内乐音乐会,多次率领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青年交响乐团、中央音乐学院室内乐团代表国家赴欧洲各国和美国演出,多次应邀赴世界各地讲学。  时光回溯至半个世纪前……  1966年,十岁的俞明青已经无师自通地学会演奏竹笛和二胡了。刚上小学时,他就迷上了竹笛。当时一位比他年长七八岁的街坊家里经济条件较好,不仅会演奏二胡、竹笛,还会拉手风琴。俞明青很喜
期刊
一张略显发黄的老照片最能勾起人的无穷回忆。其实,对于乐迷而言,一份稍显陈旧的老节目单又何尝不能唤起他当年的美感享受呢?  此时此刻,摊开在我面前的是一份1985年5月的音乐会节目单,那是英国BBC交响乐团首度访沪音乐会的曲目。  纵然这样一次重要的乐团首访演出在今天媒体(无论是文本还是网络)的叙事中已踪迹罕见;纵然在此之后这支著名的交响乐团又先后两次造访沪上,而同为BBC系统的其他各支交响乐团也都
期刊
历时十多年的精心打造,由杜亚雄教授编曲、笔者编订,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民歌钢琴教程》终于与广大师生和钢琴爱好者见面了。这部教程是中国音乐学院博士生导师、民族音乐学家杜亚雄教授在他编配的众多中国民歌主题钢琴小曲中精选出的三百三十首,与笔者合作,依据钢琴教学的进程编撰而成的。相信这部教程的问世,将对我国的钢琴教育、母语音乐教育等方面产生积极的影响。用民歌学钢琴  民歌是劳动人民千百年来智慧的结晶
期刊
记得我第一次听到姜万通教授的作品是他的大提琴协奏曲《鸿雁》,听后我感到非常的意外,因为比我的预期要高很多。2018年12月25日,我有幸在上海第二届国际钢琴教学法学术周上听到了姜教授的新作《文咳咳》和《武咳咳》。  趁着姜万通教授来沪领奖,我们约时间见了面,与他们夫妇二人(其夫人王玫教授是我读沈阳音乐学院附中时的视唱练耳老师)谈起了姜老师的创作。畅谈间,大家产生了许多对音乐想法的共鸣,聊了很久,借
期刊
谢尔盖·普罗科菲耶夫(Sergei Prokofiev,1891—1953)出生于乌克兰,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曾获“俄罗斯人民艺术家”称号,被誉为“新古典主义”的领导者。他在调性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创新,为音乐增加了全新的色彩,令古典主义形式重新焕发了生机。  普罗科菲耶夫自幼跟随母亲学习钢琴,最早的作品是五岁时即兴弹奏的曲子。1904年,他进入圣彼得堡音乐学院学习,毕业时获金质奖和鲁宾斯坦
期刊
文艺复兴是西方艺术史上的华彩重篇,它不仅孕育了诸多惊才绝艳的伟大艺术家,还留下了无数动人心弦的传世佳作,滋养着西方艺术繁花似锦的春色。但在十五世纪中叶,即文艺复兴的繁盛时期,意大利这片福地上的本土音乐创作却出奇的沉寂。随着人文主义的稳步发展,强调人生目的、追求现实生活中的幸福、倡导个性解放跃然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这种思想不仅在文学上持续发酵,更多的还表现在音乐领域。大量的新体裁如雨后春笋般争相发展
期刊
用平常心看格莱美  在获得格莱美奖之后,吴蔚并没有在洛杉矶逗留,而是于次日直接飞回纽约,因为他要去帮一位好朋友搬家。“他们笑我说是有史以来名头最大的‘搬运工’了。”当被问及获奖的感受时,吴蔚说,挺开心,但并没有太特别的感觉,自己很感恩这份荣誉,“继续努力前行吧!”  吴蔚何许人也?  这位八零后小伙来自北京,已经在国际的歌剧舞台上奋斗了十几年。从中国国家大剧院到美国华盛顿歌剧院,从纽约卡内基音乐厅
期刊
旅美钢琴家江天出生于上海,他最初的童年记忆并非与古典音乐相伴,而是“文革”时代对文化的肆意蹂躏和践踏。直到九岁,“文革”浪潮已然退去,他考入上海音乐学院附中学习钢琴表演,才得以实现自己对古典音乐的热爱与追求。  十六岁那年,江天遇到了首次来访中国的弗拉基米尔·阿什肯纳齐,这位伟大的俄罗斯钢琴家被江天的才华吸引,因此让他出现在了由英国广播公司(BBC)随行录制的纪录片《阿什肯纳齐在中国》中。之后,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