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家裕先生 是一位资深教育工作者,亦是一名艺术爱好者。人生中经历几份工作,积淀了相当的阅历。他与其所主持的中国知识学会更创办了中知书院,发展成人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同时促进对外文化交流。他喜爱艺术,对画画有着独到的品鉴力,热衷於买画、赏画,後又开办画廊,将艺术之情转化为商业投资。行万里路,故有着大胸怀、大视野,他喜欢四处旅遊,足跡踏遍祖国山川,並将每一处风景记录下来,集结成册。他的生命亦如这本影集般,收尽五色,合成五味,美哉快哉!
【高家裕先生,中知书院首任校监/校长/教授,高行网执行董事/主笔,高行网校校长,香港教师会副会长/名誉顾问,香港校董学会主席,中国知识学会会长,中华香港国际笔会会长,香港文化艺术工作者联合会理事会主席,香港公民协会前副主席、教育委员会主席,中华伏义文化研究会/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部一级)属下中华高氏文化研究会顾问,广州市海外联谊会理事,广州市海珠海外联谊会顾问。】
行万里路,阅历无数
高家裕先生出生於佛山南海,50年代移居香港,在这片土地上耕耘出丰盛的教育人生。1962年,高家裕先生毕业於台湾国立政治大学並顺利获取法学士学位,毕业後到《工商日报》任新闻记者,专做重大突发事件的前线报导,经历过各种各样的场面,为人生积累了第一笔宝贵财富。
法庭记者是一份很特别的工作,因其假期多,相比一般新闻工作者每年只有4天的假期,而且拿着低工资,许多新闻记者便相拥着要挤上这座独木桥。可在当时,除了几家大报之外,没有几家报社可以派记者到法庭任职,偏偏高家裕先生被选上了,这可以说是一种难得的机缘。在这份工作上,他经历了不少大案和为社会所关心的案件,对香港的法制也因此有了更多的认识。
三年後,高家裕先生由传媒转向教育,当时的想法很简单,仅仅是因为教育行业收入高。做了一段时间的教学工作後,他很快就被提升为教务主任,渐渐地担任起一校之长的重担,在此过程中,他做出了卓越的成绩。1972年,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高家裕先生又转行到了机会多、待遇高的永隆银行,並担任“授信委员会”秘书一职。期间,他协助客户办理了无数高数额贷款业务,熟知国际贸易、建楼贷款等手续,並对物业的估价及每一个地段的地积比率、年期等都了然於心。对文字,他有着天生的把控能力,更热衷於用笔将每一段精彩都记录下来。随着视野的开阔,高家裕先生总能睿智地捕捉到最新的形势,並能对香港发生的各类事件进行独到地分析。他回归到教育工作及多参与社会活动後,便经常在香港各大报章、杂誌著文评论香港政治、经济、文化和艺术,同时在多家教育机构做专题演讲,影响他人无数。
1994年,高家裕先生担任《亚洲电视》新闻及公共事务部编辑主任,负责节目监製,编辑、监製“当年今日”、“太平山下看世界”及“街知巷闻”等精彩节目,节目中,他对中国以至世界历史、文化、宗教及政治外交的解读颇为精辟,受到了许多观众的好评。他还曾受政府委託製作《中国经济改革与开放》电视特辑,供18万公务员认识中国之用。如今,高家裕先生对中国如此熟悉,其中一个原因是他长期在珠海学院等专上院校负责相关课程,在香港製定《基本法》时,他更被特别邀请成为《基本法》諮询委员会委员,贡献良多。
创办成教,促文化交流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用这句话来形容高家裕先生並不为过。在不断摸索的几十年里,他经历了好几份工作,但每一份工作都给他带来不同的人生阅历和感受,他的生命也在这不断的磨练间获得了成长。在教育界的时光,更是让他体会到身为一个社会人的责任与担当,於是,他决定扎根教育行业,为培养优秀人才奉献心力。
2006年,高家裕先生走上了筹办学校的道路。当时,一个慈善社团将其所有的校舍交给他和他所创立的“中国知識学会”,並邀请他营运该校,高家裕先生很快就有了自己的想法。此时,他的目光转向了一个特殊的人群——成人。当年香港的大学极少,很多年轻人迫於生活,不得不早早出来打工,还有一部分人想要在出社会後继续受教育,可他们卻很迷茫。於是,高家裕先生决心将学校改造为成人教育。然而,凡事的落成讲究天时地利人和,创办学校也不例外。並非学校的选址问题解决了就办好了教育,还得考虑到课程及师资力量等各个层面的问题。此前,由於高家裕先生除了担任过几间中学的校长外,也在专上院校担任教授长达30年。因此,他决意将学校定位为专上体制的文化性、兴趣性及职业导向性的成人学府。经过几年时间的申请、磨合,高家裕先生终於成功创办了属於自己理念的学校——中知书院。
中知书院创办有多门中短期课程,涵盖文化、历史、政治、管理及艺术等知识层面。自创办以来,高家裕先生组织策划多场活动,其中以艺术活动居多,更与多家机构合作,开展宣扬儒家教育的多元化活动。如:与内地著名美术学院、中华文化传承基地新亚书院的人士、汤恩佳孔教学院等合作推出一系列文化讲座,而他在更早时就以“太平山艺术馆”名义与广州博物馆合办“中港文化交流展”,推广香港与内地文化交流及全力打造深厚的传统校园文化。
迄今,高家裕先生在教育行业已经摸索了很长一段时日,他对教育产业的看法与见解也变得更加深入。他言,随着开放程度越来越高,国际化的气息充斥着香港的每一个角落,许多学校也是敞开大门做教育。如今,香港大专学生的比例较比许多先进、发达地区要低,但与此同时,卻也为学生提供了许多其他升学途径,为此,高家裕先生希望中知书院能夠吸纳到更多外地学生,一来可以推动香港教育事业的发展,二来可以让香港升学方式的多样化、福荫更多的人,实乃两全其美之事。他言,“港澳回归後如何加强两地交流?最好的途径就是给学生提供更多对外交流、访问的机会。”於是,他开设平台面向内地和澳台地区招生,以此扩大生源,达至两地文化交流的良性目的。 对艺术的坚守之心
在香港,每个学校都会成立校董会,校董有些是教育工作者出身,办学团体也有来自各行各业,这些教育行业的有志之士於2013年共同创立了香港校董学会。身任主席的高家裕先生,更是在教育行业写下了有力的一笔。该会人才济济,短期内便组织了好几期参观内地不同省市的交流及学习班,举办甲午战爭120周年等富有意义的历史讲座及实地考察体验,並奔赴上海市教委、上海共青团及上海师范大学等地进行访问交流,2014年底更组织“校政管理与国情研修班”到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学习,为他们的活力与激情所深深震撼。
高家裕先生是一个尤其喜爱艺术之人,这从他创校以来热衷开展艺术活动可以看出。改革开放後,艺术成为一种潮流,美术以其独有的魅力为很多学生所追捧。因此,许许多多的学生都在努力考取美术专业,竞爭激烈。高家裕先生恰恰看到,香港的部分大学或社区书院虽然都会开办艺术系,可它们大多数以理论和概念居多,极少老师会教真正的画画技巧。逊色於内地的一点是,香港没有具规模的美术专校,一般习画只是跟“师傅”,因此香港的艺术教育还不夠成熟,艺术造诣亦存在一定的上升空间。鉴於此,高家裕先生深知香港艺术教育的推动刻不容缓,因而决定在中知书院开班专业美术课程,以期影响更多从业者重视艺术教育。
生活中,高家裕先生亦是一位颇具艺术品鉴力之人。起初,他其实並不懂画,他喜欢画、收藏画可以说完全是出於偶然。一次,他在遊览画廊之时,看到一幅画落款上的名字刚好与他女儿的名字相同,於是就买了回去送给女儿,岂料这幅画虽然出自水墨大家丁衍庸之笔,属大写意水墨画,其女儿不喜欢这类画,谢绝收受(当时女儿年纪小,不懂欣赏,直至二十年後,高先生才以“生日礼物”名义再向女儿顺利送出,而她也变为“欣然”接受)。也是从这一次开始,高家裕先生爱上了画,看得多了,便投入更多心思去钻研,於是就对画有着特别的喜爱。
後来,因为家里买进了许多画,高家裕先生对画作渐渐有了熟悉的感觉,开始能夠分别出有味道、有风骨、佈局好的画作,並对每位名家都产生了深刻的印象。他从中悟到,一位真正有为的画家应该拥有强烈的个人风貌,而他亦将这些独特的画作收藏起来,並於1992年開办画廊,将一颗喜爱艺术的心成功转化为商业投资,不得不说,高家裕先生是一位富有生活品味而又兼具长远目光的人。
他喜欢旅遊,任身心驰骋在祖国河山,蔚为畅快。近年来,随着时间的自主性愈强、身体愈佳,高家裕先生常常在每年的7、8月份,独自背着行囊,遍走中国大西北、大西南、华北、华南各区,足跡踏遍世界屋脊、丝绸之路等地,摄下不少珍贵镜头並将其刊印成册,聊表寸心。“山娇河憨繫我心”,正如这本影集的题词一样,高家裕先生心怀一份对祖国山川、对美好事物的感知与向往,一直前行,一直前行,如他对教育行业的执著那般,坚定,坚定……
最後讲到什么工作令高家裕先生最感到有意义和有满足感,他表示,就是他在香港教师会服务了四十年,担任过四届会长,期间,在他的领导与推动下向教育当局提出了不少改进香港教育政策的建议,推动了不少大型活动,包括“海峡两岸及港澳地区教育学术研讨会”,还在30年前发起“全港教师田径运动大会“,成为香港教育界每一年的盛事,迄今已举办至第三十届。高家裕先生还在这次大会上参加了三千米公开赛哩!
【高家裕先生,中知书院首任校监/校长/教授,高行网执行董事/主笔,高行网校校长,香港教师会副会长/名誉顾问,香港校董学会主席,中国知识学会会长,中华香港国际笔会会长,香港文化艺术工作者联合会理事会主席,香港公民协会前副主席、教育委员会主席,中华伏义文化研究会/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部一级)属下中华高氏文化研究会顾问,广州市海外联谊会理事,广州市海珠海外联谊会顾问。】
行万里路,阅历无数
高家裕先生出生於佛山南海,50年代移居香港,在这片土地上耕耘出丰盛的教育人生。1962年,高家裕先生毕业於台湾国立政治大学並顺利获取法学士学位,毕业後到《工商日报》任新闻记者,专做重大突发事件的前线报导,经历过各种各样的场面,为人生积累了第一笔宝贵财富。
法庭记者是一份很特别的工作,因其假期多,相比一般新闻工作者每年只有4天的假期,而且拿着低工资,许多新闻记者便相拥着要挤上这座独木桥。可在当时,除了几家大报之外,没有几家报社可以派记者到法庭任职,偏偏高家裕先生被选上了,这可以说是一种难得的机缘。在这份工作上,他经历了不少大案和为社会所关心的案件,对香港的法制也因此有了更多的认识。
三年後,高家裕先生由传媒转向教育,当时的想法很简单,仅仅是因为教育行业收入高。做了一段时间的教学工作後,他很快就被提升为教务主任,渐渐地担任起一校之长的重担,在此过程中,他做出了卓越的成绩。1972年,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高家裕先生又转行到了机会多、待遇高的永隆银行,並担任“授信委员会”秘书一职。期间,他协助客户办理了无数高数额贷款业务,熟知国际贸易、建楼贷款等手续,並对物业的估价及每一个地段的地积比率、年期等都了然於心。对文字,他有着天生的把控能力,更热衷於用笔将每一段精彩都记录下来。随着视野的开阔,高家裕先生总能睿智地捕捉到最新的形势,並能对香港发生的各类事件进行独到地分析。他回归到教育工作及多参与社会活动後,便经常在香港各大报章、杂誌著文评论香港政治、经济、文化和艺术,同时在多家教育机构做专题演讲,影响他人无数。
1994年,高家裕先生担任《亚洲电视》新闻及公共事务部编辑主任,负责节目监製,编辑、监製“当年今日”、“太平山下看世界”及“街知巷闻”等精彩节目,节目中,他对中国以至世界历史、文化、宗教及政治外交的解读颇为精辟,受到了许多观众的好评。他还曾受政府委託製作《中国经济改革与开放》电视特辑,供18万公务员认识中国之用。如今,高家裕先生对中国如此熟悉,其中一个原因是他长期在珠海学院等专上院校负责相关课程,在香港製定《基本法》时,他更被特别邀请成为《基本法》諮询委员会委员,贡献良多。
创办成教,促文化交流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用这句话来形容高家裕先生並不为过。在不断摸索的几十年里,他经历了好几份工作,但每一份工作都给他带来不同的人生阅历和感受,他的生命也在这不断的磨练间获得了成长。在教育界的时光,更是让他体会到身为一个社会人的责任与担当,於是,他决定扎根教育行业,为培养优秀人才奉献心力。
2006年,高家裕先生走上了筹办学校的道路。当时,一个慈善社团将其所有的校舍交给他和他所创立的“中国知識学会”,並邀请他营运该校,高家裕先生很快就有了自己的想法。此时,他的目光转向了一个特殊的人群——成人。当年香港的大学极少,很多年轻人迫於生活,不得不早早出来打工,还有一部分人想要在出社会後继续受教育,可他们卻很迷茫。於是,高家裕先生决心将学校改造为成人教育。然而,凡事的落成讲究天时地利人和,创办学校也不例外。並非学校的选址问题解决了就办好了教育,还得考虑到课程及师资力量等各个层面的问题。此前,由於高家裕先生除了担任过几间中学的校长外,也在专上院校担任教授长达30年。因此,他决意将学校定位为专上体制的文化性、兴趣性及职业导向性的成人学府。经过几年时间的申请、磨合,高家裕先生终於成功创办了属於自己理念的学校——中知书院。
中知书院创办有多门中短期课程,涵盖文化、历史、政治、管理及艺术等知识层面。自创办以来,高家裕先生组织策划多场活动,其中以艺术活动居多,更与多家机构合作,开展宣扬儒家教育的多元化活动。如:与内地著名美术学院、中华文化传承基地新亚书院的人士、汤恩佳孔教学院等合作推出一系列文化讲座,而他在更早时就以“太平山艺术馆”名义与广州博物馆合办“中港文化交流展”,推广香港与内地文化交流及全力打造深厚的传统校园文化。
迄今,高家裕先生在教育行业已经摸索了很长一段时日,他对教育产业的看法与见解也变得更加深入。他言,随着开放程度越来越高,国际化的气息充斥着香港的每一个角落,许多学校也是敞开大门做教育。如今,香港大专学生的比例较比许多先进、发达地区要低,但与此同时,卻也为学生提供了许多其他升学途径,为此,高家裕先生希望中知书院能夠吸纳到更多外地学生,一来可以推动香港教育事业的发展,二来可以让香港升学方式的多样化、福荫更多的人,实乃两全其美之事。他言,“港澳回归後如何加强两地交流?最好的途径就是给学生提供更多对外交流、访问的机会。”於是,他开设平台面向内地和澳台地区招生,以此扩大生源,达至两地文化交流的良性目的。 对艺术的坚守之心
在香港,每个学校都会成立校董会,校董有些是教育工作者出身,办学团体也有来自各行各业,这些教育行业的有志之士於2013年共同创立了香港校董学会。身任主席的高家裕先生,更是在教育行业写下了有力的一笔。该会人才济济,短期内便组织了好几期参观内地不同省市的交流及学习班,举办甲午战爭120周年等富有意义的历史讲座及实地考察体验,並奔赴上海市教委、上海共青团及上海师范大学等地进行访问交流,2014年底更组织“校政管理与国情研修班”到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学习,为他们的活力与激情所深深震撼。
高家裕先生是一个尤其喜爱艺术之人,这从他创校以来热衷开展艺术活动可以看出。改革开放後,艺术成为一种潮流,美术以其独有的魅力为很多学生所追捧。因此,许许多多的学生都在努力考取美术专业,竞爭激烈。高家裕先生恰恰看到,香港的部分大学或社区书院虽然都会开办艺术系,可它们大多数以理论和概念居多,极少老师会教真正的画画技巧。逊色於内地的一点是,香港没有具规模的美术专校,一般习画只是跟“师傅”,因此香港的艺术教育还不夠成熟,艺术造诣亦存在一定的上升空间。鉴於此,高家裕先生深知香港艺术教育的推动刻不容缓,因而决定在中知书院开班专业美术课程,以期影响更多从业者重视艺术教育。
生活中,高家裕先生亦是一位颇具艺术品鉴力之人。起初,他其实並不懂画,他喜欢画、收藏画可以说完全是出於偶然。一次,他在遊览画廊之时,看到一幅画落款上的名字刚好与他女儿的名字相同,於是就买了回去送给女儿,岂料这幅画虽然出自水墨大家丁衍庸之笔,属大写意水墨画,其女儿不喜欢这类画,谢绝收受(当时女儿年纪小,不懂欣赏,直至二十年後,高先生才以“生日礼物”名义再向女儿顺利送出,而她也变为“欣然”接受)。也是从这一次开始,高家裕先生爱上了画,看得多了,便投入更多心思去钻研,於是就对画有着特别的喜爱。
後来,因为家里买进了许多画,高家裕先生对画作渐渐有了熟悉的感觉,开始能夠分别出有味道、有风骨、佈局好的画作,並对每位名家都产生了深刻的印象。他从中悟到,一位真正有为的画家应该拥有强烈的个人风貌,而他亦将这些独特的画作收藏起来,並於1992年開办画廊,将一颗喜爱艺术的心成功转化为商业投资,不得不说,高家裕先生是一位富有生活品味而又兼具长远目光的人。
他喜欢旅遊,任身心驰骋在祖国河山,蔚为畅快。近年来,随着时间的自主性愈强、身体愈佳,高家裕先生常常在每年的7、8月份,独自背着行囊,遍走中国大西北、大西南、华北、华南各区,足跡踏遍世界屋脊、丝绸之路等地,摄下不少珍贵镜头並将其刊印成册,聊表寸心。“山娇河憨繫我心”,正如这本影集的题词一样,高家裕先生心怀一份对祖国山川、对美好事物的感知与向往,一直前行,一直前行,如他对教育行业的执著那般,坚定,坚定……
最後讲到什么工作令高家裕先生最感到有意义和有满足感,他表示,就是他在香港教师会服务了四十年,担任过四届会长,期间,在他的领导与推动下向教育当局提出了不少改进香港教育政策的建议,推动了不少大型活动,包括“海峡两岸及港澳地区教育学术研讨会”,还在30年前发起“全港教师田径运动大会“,成为香港教育界每一年的盛事,迄今已举办至第三十届。高家裕先生还在这次大会上参加了三千米公开赛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