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的:总结诱发老年糖尿病并发低血糖的原因及其护理方法。方法:对我院内分泌科2012年3月至2012年9月收治的54例老年糖尿病并发低血糖患者进行观察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方法。结果:经有效的治疗和护理后54例患者血糖均恢复正常。结论:帮助糖尿病患者分析低血糖的原因,提高患者对低血糖的认识,做好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督促患者学会血糖自我监测、合理饮食、用药,一旦发生低血糖,立即进行治疗。
【关键词】糖尿病;低血糖;预防;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0151—02
糖尿病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饮食、运动或使用降糖药物不当易诱发低血糖症,如果得不到及时抢救,会导致休克,甚至危及生命,所以糖尿病护理干预的重要性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糖尿病并发低血糖可由多种病因造成。不同病因所致的低血糖发生率不同,最常见烦人低血糖病因为胰岛素治疗及磺脲类药物的使用,其发生率约占20%左右,患者起病时轻则出现低血糖症状;重则意识障碍发生低血糖性昏迷,如不及时处理会危及患者生命。现将我院内分泌科对收治的54例糖尿病并发低血糖患者的预防及护理措施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54例均患Ⅱ型糖尿病,诊断符合1999年WHO诊断标准。其中男34例,女22例。年龄64-79岁,,病程5~29年。其中冠心病28例,高血压病22例,肾功能不全2例,老年性痴呆2例。
1.2 用药情况
口服降糖药共30例,其中单纯口服磺脲类药物有11例,单用二甲双胍类6例,联合口服磺脲类及二甲双胍类或阿卡波糖的有6例。另胰岛素注射22例,其中应用长效胰岛素12例。
1.3诱发因素
16例未按时进食者,进食过少或进食后出现呕吐2例,11例与服药剂量有误和胰岛素剂量注射过量有关;7例发生在住院期间调整降糖药物;另有1例发生在饮酒后;其他7例诱因不明确。
1.4临床表现
以心悸、出汗、饥饿等交感神经兴奋为首发表现的有28例;有18例以嗜睡、烦躁、抽搐、偏瘫、意识障碍等精神经症状为首发症状;另外8例发病时症状不明显。
2 病情监测:
一般情况下血糖低于2.8mmol/L时才会出现低血糖症状,但由于个体差异,有些患者血糖未低于此数值时也会出现低血糖症状,因此医护人员要密切观察患者的临床表现如患者有无心悸、饥饿感、出汗、无力、肌肉颤抖、焦虑、认知障碍等,病情严重时会发生抽搐及昏迷。
3病因分析:
低血糖指血糖低于2.5mmol/L,老年人低于3.0mmol/L时,出现的交感神经兴奋及中枢神经损害的临床综合征,老年糖尿病并发低血糖是与老年糖尿病的以下特點有关:
3.1 老年人多伴有糖尿病神经病变,交感神经系统活性不能很好的被低血糖兴奋延误就诊时间,严重的低血糖反应使脑细胞功能受损。
3.2 老年人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分泌不足,不能进行及时有效的血糖调节,热量摄入不足,可引发严重低血糖反应,本组7例低血糖反应由于进餐延误、食欲不佳、食量不足所致,若没有进一步的血糖监测,观察和发现,这类病人临床症状又不是典型,容易漏诊误诊。
3.3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肾小球滤过率每年下降1%,胰岛素清除障碍,肝脏糖原异生功能下降,特别合并肝肾功能不全时,影响胰岛素和磺酰脲类药物的代谢和清除更易发生低血糖。
3.4 慢性胰岛素过量综合征,夜低血糖发作,晨起高血糖,多见于控制不良的I型糖尿病,特别是强化治疗中,不适当的增加了中长效胰岛素注射剂量后,会经常发生。
3.5 胰岛素应用不当:①胰岛素用量过大,是最常见的原因,低血糖多发生在胰岛素最大作用时间内,如短效胰岛素所致低血糖,常发生在餐后3h左右,晚餐前应用中长胰岛素,易发生夜间低血糖。②此外,还见于注射胰岛素同时合用口服降糖药。③运动使血循环加速,致注射部位胰岛素吸收加快。④胰岛素注射方法不当,如中长胰岛素注射前未充分混匀,剂量错误。
3.6饮食不当:糖尿病患者要正确地节制饮食,但节制饮食不当可以引起低血糖。比如说,在用降糖治疗的过程中,突然减少饮食,而降糖药物却未作相应调整,结果降糖药物的作用就会相对过大,从而导致低血糖。
3.7降糖措施过强:无论是用口服降糖药还是注射胰岛素治疗,如果降糖治疗剂量过大则可引起低血糖。值得提醒的是,一些所谓降糖中成药,加有西药降糖药成分,但药物说明书又不标明其含有西药降糖药的成分和剂量,受误导的患者认为中药不会引起低血糖,从而常常使一些病情较轻,愿意用“中药”治病的患者服用后出现低血糖。
3.8 药物影响:某些药物可以加强降糖药的降血糖作用,如磺胺类药物、水杨酸盐 、某些抗生素、受体阻滞剂(如心得安)等。
运动不当:在治疗过程中合理的运动有助于降糖,但运动量过大则可消耗较多的葡萄糖,如果不相应减少降糖治疗药物则容易引起低血糖。糖尿病的低血糖原因五、饮酒:酒中的乙醇(俗称酒精)可以减少体内自身葡萄糖的生成。饮酒过多常可引起低血糖。
3.9升血糖调节障碍:部分糖尿病患者尤其是1型糖尿病患者,存在低血糖后升血糖反应的障碍,一旦发生低血糖,由于自身的升血糖调节机制不能发挥作用,低血糖就会变得持久而严重。
4 预防及护理措施:
4.1 用药护理:护士应充分了解病人所使用的降糖药物,并告知患者及其家属不可随意增加或减少药物剂量及更换药品。初期用降糖药时应该从小剂量开始,然后再根据患者的血糖水平逐步调整。如果患者的活动量有所增加,就要适当减少胰岛素的用量;容易在夜间或清晨发生低血糖的患者,应适当增加晚餐的比例。老年患者不需要将血糖严格控制在正常范围,可比正常值稍高一点;注射普通胰岛素后应在半小时内进餐;指导患者及其家属了解糖尿病低血糖的诱因、临床表现及急救措施。 4.2 心理护理:因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发作前基本无任何征兆,甚至成昏迷状态,这种突发性意识障碍容易给患者造成造成一种心理上恐惧,也给家人增加了一定的负担。这些患者往往对治疗过分关心,甚至出现感觉过敏、精神高度紧张、失眠等。护理人员要热情接待病人,严密观察病情的变化及患者的心理状态,并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耐心倾听患者的主诉,有针对性地解释、恰当地说明病情,以减轻病人压力,提高病人的自我调节能力,安置病房要选择安静、舒适、光线充足的房间,并将之与血糖控制好且心态积极的病人安排在一起,避免激惹患者的因素存在,以减轻其精神压力,使病人增强信心,适时地进行糖尿病健康教育,指导如何选择和控制食物,帮助患者制定生活作息时间表,积极进行体育锻炼,定期组织座谈会,安排医生为病人讲解糖尿病基础知识,并为病人解答疑虑,关心体贴患者,及时掌握患者的心理状态并给予有效的疏导,告知患者低血糖是在积极的预防下是可以避免的,鼓励患者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积极正确的配合治疗,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4.3 急救措施:低血糖患者一经确诊,应尽快给予糖分补充,解决脑细胞缺糖症状。对重症低血糖症的患者,应立即给予50%葡萄糖液40~60ml静脉注射或10/%的葡萄糖液静滴,可根据具体情况重复应用。发生昏迷者应给予相应的急救处理。病人清醒后应改为以米、面为主食,以防低血糖再度发生。
4.4 严密观察:对使用胰岛素,强效降糖药的患者应严密监测血糖,教会患者及家属使用便携式血糖仪,以便准确调整药品剂量。应特别注意患者夜间的血糖变化,因夜间低血糖发生可表现为次日晨空腹高血糖,若继续降糖会造成比较严重的后果。对肝肾功能不全及年老体弱者要高度警惕以上易引起低血糖情况的发生。
4.6预防措施:定期监测血糖,了解自身的血糖控制水平;严格遵医嘱用药,不可随意增减药物或停用;按时定量进餐,保持生活起居有规律,当不得已需延迟进餐时应预先进食适量的饼干或水果等。尽量保持每日相同的运动时间及运动量。尽量安排在餐后1~2小后运动,因为此时血糖较高不易发生低血糖。糖尿病患者不宜在空腹时运动,患者有晨炼的习惯,也应在运动前适当进食。如要进行较长时间的活动如郊游等,在活动结束后可适当增加饭量或适当减少胰岛素的用量。指导患者随身携带一些含糖食物如糖块、饼干等,以备发生低血糖时食用或运动过多时的加餐。 腹泻、呕吐者应减量用药或停药,注射胰岛素30min内必须按时就餐。戒烟戒酒,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和生活规律。记录低血糖发生的时间、次数,与药物、进餐或运动的关系,症状体验等,以便及时联系医生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外出时,携带身份卡、写明患者姓名、地址、联系方式、急救中心电话及所患疾病名称等以备不时之需。
5 小结:
综上所述,医护人员应重视老年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观察及护理工作,做好患者的护理指导及健康教育,可有效地减少疾病的发生和发展,降低死亡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丁雷,吳吉萍,李中男.老年糖尿病严重低血糖临床分析.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05,8(4):351-352.
[2] 杨岚,贾学萍,98例老年糖尿病合并低血糖临床观察与护理,现代护理,2007年5月第4卷第15期。
[3] 余江平,周捷,贺德辉.几类对血糖调节有影响的药物.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02,2(1):51-53.
[4] 尤黎明主编,内科护理学(第4版),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8
[5] 王惠平.老年糖尿病无症状低血糖的预防及护理.陕西医药杂志,2005,34(7):896.
[6] 李清华,徐海英,孙瑞.糖尿病病人的心理因素分析及对策.护理研究,2005,19(12):2740-2741.
[7] 楼青青,杨丽黎,邵爱仙.行为改变与糖尿病.中华护理杂志,2005,40(12):935-936.
【关键词】糖尿病;低血糖;预防;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0151—02
糖尿病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饮食、运动或使用降糖药物不当易诱发低血糖症,如果得不到及时抢救,会导致休克,甚至危及生命,所以糖尿病护理干预的重要性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糖尿病并发低血糖可由多种病因造成。不同病因所致的低血糖发生率不同,最常见烦人低血糖病因为胰岛素治疗及磺脲类药物的使用,其发生率约占20%左右,患者起病时轻则出现低血糖症状;重则意识障碍发生低血糖性昏迷,如不及时处理会危及患者生命。现将我院内分泌科对收治的54例糖尿病并发低血糖患者的预防及护理措施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54例均患Ⅱ型糖尿病,诊断符合1999年WHO诊断标准。其中男34例,女22例。年龄64-79岁,,病程5~29年。其中冠心病28例,高血压病22例,肾功能不全2例,老年性痴呆2例。
1.2 用药情况
口服降糖药共30例,其中单纯口服磺脲类药物有11例,单用二甲双胍类6例,联合口服磺脲类及二甲双胍类或阿卡波糖的有6例。另胰岛素注射22例,其中应用长效胰岛素12例。
1.3诱发因素
16例未按时进食者,进食过少或进食后出现呕吐2例,11例与服药剂量有误和胰岛素剂量注射过量有关;7例发生在住院期间调整降糖药物;另有1例发生在饮酒后;其他7例诱因不明确。
1.4临床表现
以心悸、出汗、饥饿等交感神经兴奋为首发表现的有28例;有18例以嗜睡、烦躁、抽搐、偏瘫、意识障碍等精神经症状为首发症状;另外8例发病时症状不明显。
2 病情监测:
一般情况下血糖低于2.8mmol/L时才会出现低血糖症状,但由于个体差异,有些患者血糖未低于此数值时也会出现低血糖症状,因此医护人员要密切观察患者的临床表现如患者有无心悸、饥饿感、出汗、无力、肌肉颤抖、焦虑、认知障碍等,病情严重时会发生抽搐及昏迷。
3病因分析:
低血糖指血糖低于2.5mmol/L,老年人低于3.0mmol/L时,出现的交感神经兴奋及中枢神经损害的临床综合征,老年糖尿病并发低血糖是与老年糖尿病的以下特點有关:
3.1 老年人多伴有糖尿病神经病变,交感神经系统活性不能很好的被低血糖兴奋延误就诊时间,严重的低血糖反应使脑细胞功能受损。
3.2 老年人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分泌不足,不能进行及时有效的血糖调节,热量摄入不足,可引发严重低血糖反应,本组7例低血糖反应由于进餐延误、食欲不佳、食量不足所致,若没有进一步的血糖监测,观察和发现,这类病人临床症状又不是典型,容易漏诊误诊。
3.3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肾小球滤过率每年下降1%,胰岛素清除障碍,肝脏糖原异生功能下降,特别合并肝肾功能不全时,影响胰岛素和磺酰脲类药物的代谢和清除更易发生低血糖。
3.4 慢性胰岛素过量综合征,夜低血糖发作,晨起高血糖,多见于控制不良的I型糖尿病,特别是强化治疗中,不适当的增加了中长效胰岛素注射剂量后,会经常发生。
3.5 胰岛素应用不当:①胰岛素用量过大,是最常见的原因,低血糖多发生在胰岛素最大作用时间内,如短效胰岛素所致低血糖,常发生在餐后3h左右,晚餐前应用中长胰岛素,易发生夜间低血糖。②此外,还见于注射胰岛素同时合用口服降糖药。③运动使血循环加速,致注射部位胰岛素吸收加快。④胰岛素注射方法不当,如中长胰岛素注射前未充分混匀,剂量错误。
3.6饮食不当:糖尿病患者要正确地节制饮食,但节制饮食不当可以引起低血糖。比如说,在用降糖治疗的过程中,突然减少饮食,而降糖药物却未作相应调整,结果降糖药物的作用就会相对过大,从而导致低血糖。
3.7降糖措施过强:无论是用口服降糖药还是注射胰岛素治疗,如果降糖治疗剂量过大则可引起低血糖。值得提醒的是,一些所谓降糖中成药,加有西药降糖药成分,但药物说明书又不标明其含有西药降糖药的成分和剂量,受误导的患者认为中药不会引起低血糖,从而常常使一些病情较轻,愿意用“中药”治病的患者服用后出现低血糖。
3.8 药物影响:某些药物可以加强降糖药的降血糖作用,如磺胺类药物、水杨酸盐 、某些抗生素、受体阻滞剂(如心得安)等。
运动不当:在治疗过程中合理的运动有助于降糖,但运动量过大则可消耗较多的葡萄糖,如果不相应减少降糖治疗药物则容易引起低血糖。糖尿病的低血糖原因五、饮酒:酒中的乙醇(俗称酒精)可以减少体内自身葡萄糖的生成。饮酒过多常可引起低血糖。
3.9升血糖调节障碍:部分糖尿病患者尤其是1型糖尿病患者,存在低血糖后升血糖反应的障碍,一旦发生低血糖,由于自身的升血糖调节机制不能发挥作用,低血糖就会变得持久而严重。
4 预防及护理措施:
4.1 用药护理:护士应充分了解病人所使用的降糖药物,并告知患者及其家属不可随意增加或减少药物剂量及更换药品。初期用降糖药时应该从小剂量开始,然后再根据患者的血糖水平逐步调整。如果患者的活动量有所增加,就要适当减少胰岛素的用量;容易在夜间或清晨发生低血糖的患者,应适当增加晚餐的比例。老年患者不需要将血糖严格控制在正常范围,可比正常值稍高一点;注射普通胰岛素后应在半小时内进餐;指导患者及其家属了解糖尿病低血糖的诱因、临床表现及急救措施。 4.2 心理护理:因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发作前基本无任何征兆,甚至成昏迷状态,这种突发性意识障碍容易给患者造成造成一种心理上恐惧,也给家人增加了一定的负担。这些患者往往对治疗过分关心,甚至出现感觉过敏、精神高度紧张、失眠等。护理人员要热情接待病人,严密观察病情的变化及患者的心理状态,并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耐心倾听患者的主诉,有针对性地解释、恰当地说明病情,以减轻病人压力,提高病人的自我调节能力,安置病房要选择安静、舒适、光线充足的房间,并将之与血糖控制好且心态积极的病人安排在一起,避免激惹患者的因素存在,以减轻其精神压力,使病人增强信心,适时地进行糖尿病健康教育,指导如何选择和控制食物,帮助患者制定生活作息时间表,积极进行体育锻炼,定期组织座谈会,安排医生为病人讲解糖尿病基础知识,并为病人解答疑虑,关心体贴患者,及时掌握患者的心理状态并给予有效的疏导,告知患者低血糖是在积极的预防下是可以避免的,鼓励患者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积极正确的配合治疗,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4.3 急救措施:低血糖患者一经确诊,应尽快给予糖分补充,解决脑细胞缺糖症状。对重症低血糖症的患者,应立即给予50%葡萄糖液40~60ml静脉注射或10/%的葡萄糖液静滴,可根据具体情况重复应用。发生昏迷者应给予相应的急救处理。病人清醒后应改为以米、面为主食,以防低血糖再度发生。
4.4 严密观察:对使用胰岛素,强效降糖药的患者应严密监测血糖,教会患者及家属使用便携式血糖仪,以便准确调整药品剂量。应特别注意患者夜间的血糖变化,因夜间低血糖发生可表现为次日晨空腹高血糖,若继续降糖会造成比较严重的后果。对肝肾功能不全及年老体弱者要高度警惕以上易引起低血糖情况的发生。
4.6预防措施:定期监测血糖,了解自身的血糖控制水平;严格遵医嘱用药,不可随意增减药物或停用;按时定量进餐,保持生活起居有规律,当不得已需延迟进餐时应预先进食适量的饼干或水果等。尽量保持每日相同的运动时间及运动量。尽量安排在餐后1~2小后运动,因为此时血糖较高不易发生低血糖。糖尿病患者不宜在空腹时运动,患者有晨炼的习惯,也应在运动前适当进食。如要进行较长时间的活动如郊游等,在活动结束后可适当增加饭量或适当减少胰岛素的用量。指导患者随身携带一些含糖食物如糖块、饼干等,以备发生低血糖时食用或运动过多时的加餐。 腹泻、呕吐者应减量用药或停药,注射胰岛素30min内必须按时就餐。戒烟戒酒,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和生活规律。记录低血糖发生的时间、次数,与药物、进餐或运动的关系,症状体验等,以便及时联系医生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外出时,携带身份卡、写明患者姓名、地址、联系方式、急救中心电话及所患疾病名称等以备不时之需。
5 小结:
综上所述,医护人员应重视老年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观察及护理工作,做好患者的护理指导及健康教育,可有效地减少疾病的发生和发展,降低死亡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丁雷,吳吉萍,李中男.老年糖尿病严重低血糖临床分析.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05,8(4):351-352.
[2] 杨岚,贾学萍,98例老年糖尿病合并低血糖临床观察与护理,现代护理,2007年5月第4卷第15期。
[3] 余江平,周捷,贺德辉.几类对血糖调节有影响的药物.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02,2(1):51-53.
[4] 尤黎明主编,内科护理学(第4版),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8
[5] 王惠平.老年糖尿病无症状低血糖的预防及护理.陕西医药杂志,2005,34(7):896.
[6] 李清华,徐海英,孙瑞.糖尿病病人的心理因素分析及对策.护理研究,2005,19(12):2740-2741.
[7] 楼青青,杨丽黎,邵爱仙.行为改变与糖尿病.中华护理杂志,2005,40(12):935-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