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语文教材文章都是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它们文质兼美,脍炙人口,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由此可见,引导学生抓住诗歌、散文、小说、寓言、童话等不同文体特点,在审美的心态下,发掘其蕴涵着的美的因素,让学生心情自由、愉快而轻松地掌握知识尤为重要,为此我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
一、反复诵读,品词析句,感受美
散文语言的流畅,小说语言的生动,诗歌语言的凝练,议论语言的严谨,说明语言的平实,抒情语言的动人等,体现了各种各样的语言美。
朗读,是把无声的视觉语言化为有声的听觉语言,把储存信息的符号载体还原成作者所要传达的真情实感,使作品中的人物、情景跃出纸面,使学生进入角色,入于目、出于口、闻于耳、铭于心,多方面地感知作品的内容,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和感染,获得初步的审美享受。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做到声情并茂,用富于感染力的朗读使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美的感受,以达到先声夺人、以情感人的效果。
在古文教学、诗词鉴赏时,注重引导学生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反复朗读。创设情境,正确处理轻重、缓急的语调变化。这样,通过朗读训练,既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又陶冶了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美的情趣。
二、静思联想,感受意境,体会美
教学中,我常引导学生走近作者,体验作品中情感,体验生活,体验万物,进而体验自己,体验自己的情怀与思想,通过审美体验,促使学生自发地调动心理潜能,调节好与对象(自然、别人、生活、社会等)的关系,以提高自己的审美创造力。例如,学习苏东坡的意境开阔、场面宏大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就要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时间流逝、世事沉浮的怀古之幽情。
体会意境美,可以帮助学生从作品的表层走进作品的深层,并由此获得自己的感悟。鲁迅的《秋夜》中,夜空会躲闲、微笑,枣树也有感情与知性,夜空是“奇怪而高”,色厉内荏、狡诈阴险;枣树则直而往上、不屈不挠、抗争到底。这样自然的景致完全是在作者的主观世界中异化变形,构成独特的意境之美。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通过阅读、写作观察、想象等,从中细细品尝,其中的情味似一杯好酒,越品越浓。
三、感悟情感,体察艺术,鉴赏美
所谓鉴赏,就是培养学生对艺术作品和现实事物美的现象和本质的理解,掌握正确的鉴赏美的标准,提高审美兴趣和爱好,从而提高评判和欣赏美的能力。鉴赏艺术美是人类审美活动的最高层次,也是语文学科美育的必经之路,文学是美的,因为它是一种生命的形式。语文教材中的选文,不论是古今中外的,也不论是记叙还是议论的,无不仅反映着作者的认识感情和审美化。
如孙犁的《荷花淀》,教学时就可以利用自己高超的教学艺术,良好的艺术修养,渊博的专业知识和优良的人格魅力,通过朗诵等方式来展现文中的美。在作者笔下,淀上的景色是美的,生活在淀边的人民特别是广大妇女的心灵是美的,甚至那一场淀上伏击战,充满着战斗英雄胜利的喜悦和勇御敌寇的豪情,也是美的。而作品的语言,以及有张有弛、波澜起伏的情节安排,又形成了诗的节奏和韵律,处处给人以美的享受。学生阅读欣赏这样的美文,本身就是一种审美实践,在实践中,他们的联想、想象力都会得到发展,而自身的心灵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净化和美化。
总之,语文课上审美能力的培养是多方面的、多角度的、多层次的。笔者只举一二,期待与各位同仁共同探讨。
(滦县第七中学)
一、反复诵读,品词析句,感受美
散文语言的流畅,小说语言的生动,诗歌语言的凝练,议论语言的严谨,说明语言的平实,抒情语言的动人等,体现了各种各样的语言美。
朗读,是把无声的视觉语言化为有声的听觉语言,把储存信息的符号载体还原成作者所要传达的真情实感,使作品中的人物、情景跃出纸面,使学生进入角色,入于目、出于口、闻于耳、铭于心,多方面地感知作品的内容,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和感染,获得初步的审美享受。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做到声情并茂,用富于感染力的朗读使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美的感受,以达到先声夺人、以情感人的效果。
在古文教学、诗词鉴赏时,注重引导学生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反复朗读。创设情境,正确处理轻重、缓急的语调变化。这样,通过朗读训练,既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又陶冶了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美的情趣。
二、静思联想,感受意境,体会美
教学中,我常引导学生走近作者,体验作品中情感,体验生活,体验万物,进而体验自己,体验自己的情怀与思想,通过审美体验,促使学生自发地调动心理潜能,调节好与对象(自然、别人、生活、社会等)的关系,以提高自己的审美创造力。例如,学习苏东坡的意境开阔、场面宏大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就要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时间流逝、世事沉浮的怀古之幽情。
体会意境美,可以帮助学生从作品的表层走进作品的深层,并由此获得自己的感悟。鲁迅的《秋夜》中,夜空会躲闲、微笑,枣树也有感情与知性,夜空是“奇怪而高”,色厉内荏、狡诈阴险;枣树则直而往上、不屈不挠、抗争到底。这样自然的景致完全是在作者的主观世界中异化变形,构成独特的意境之美。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通过阅读、写作观察、想象等,从中细细品尝,其中的情味似一杯好酒,越品越浓。
三、感悟情感,体察艺术,鉴赏美
所谓鉴赏,就是培养学生对艺术作品和现实事物美的现象和本质的理解,掌握正确的鉴赏美的标准,提高审美兴趣和爱好,从而提高评判和欣赏美的能力。鉴赏艺术美是人类审美活动的最高层次,也是语文学科美育的必经之路,文学是美的,因为它是一种生命的形式。语文教材中的选文,不论是古今中外的,也不论是记叙还是议论的,无不仅反映着作者的认识感情和审美化。
如孙犁的《荷花淀》,教学时就可以利用自己高超的教学艺术,良好的艺术修养,渊博的专业知识和优良的人格魅力,通过朗诵等方式来展现文中的美。在作者笔下,淀上的景色是美的,生活在淀边的人民特别是广大妇女的心灵是美的,甚至那一场淀上伏击战,充满着战斗英雄胜利的喜悦和勇御敌寇的豪情,也是美的。而作品的语言,以及有张有弛、波澜起伏的情节安排,又形成了诗的节奏和韵律,处处给人以美的享受。学生阅读欣赏这样的美文,本身就是一种审美实践,在实践中,他们的联想、想象力都会得到发展,而自身的心灵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净化和美化。
总之,语文课上审美能力的培养是多方面的、多角度的、多层次的。笔者只举一二,期待与各位同仁共同探讨。
(滦县第七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