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光,地产圈的“带头大哥”走了

来源 :畅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sdhxm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月16日晚,中国知名企业家、首创集团原董事长刘晓光去世,享年62岁。
  “人生苦旅踱步,终似一缕春风”。最爱这句诗歌的刘晓光最终还是没能等来人生的又一个冬末春来,唯留下几起未竞的事业、无数洞彻的真言,供后来者继续与传颂。
  “有家国情怀”的一代企业家
  “企业家”“思想家”“慈善家”“改革家”……
  1月17日夙夜之间,有许多人都试图用一种或是几种印象,去概论这位中国地产界“带头大哥”充满时代感与传奇感的一生。
  但大家能够完成的,或许都只能够是无数印象拼图中的一部分。
  与50年代出生的大多数企业家一样,刘晓光的人生历程交杂着无数历史纵横的痕迹,当过兵,早年在1978年恢复高考后,毅然决然的放弃军队生涯,而选择回到北京读商科。
  凭借着北京商学院(现北京工商大学)的学历,青年刘晓光在毕业之后进入到了北京市政府,先后担任了北京市计划委员会处长、委员、总经济师、副主任、北京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副秘书长等职务。
  在北京计委的工作中,刘晓光不断地见人,批项目,甚至和企业家们一样,跑到香港为去政府的基金融资。这一过程中,他与众多在市场中先行一步的企业家们成为朋友。
  坊间经常流传着一个故事:在担任计委商贸处副处长时,刘晓光的案头总是堆着太多需要审批的单子、文件。有一天忙到半夜两点,刘晓光发现门口站着一个人。
  那人说:“手里的项目再不批就做不成了。”刘晓光问:“这个项目的投资需要10个亿,你有吗?”那人回答:“你批了我就有。”最后刘晓光签了字。那个人因为兴奋得差点跌一跤,他叫潘石屹。
  而潘石屹也在1月17日晚间0点55分,亲自证实了那个在坊间流传了已久的故事。
  “1992年,我们来到北京开发第一个房地产项目。刘晓光当时是专管批文的官员。好像是中央又有什么政策,要压缩投资。我们项目批文一直在等待中,我十分着急。半夜一点多钟,我还在北京市计委的门口等着。刘晓光加完班出来看到我,说大冬天的别冻着了,明天下午你来我办公室吧。结果,第二天我就取到了批文。这是我第一次认识刘晓光,跟他打交道。”
  90年代里,北京市政府里面30多岁的副局级干部可谓是凤毛麟角,正当大家都以为刘晓光铁定会从政的时候,“甚至有可能成为副市长的人选”时,他却做了一个在他人生中,十分具有“拐点”意义的决定。
  1995年,原隶属于北京市财政局、北京市计委和市政府办公厅的17家国有企业组成了北京首都创业集团。这一年,刘晓光临危受命,掌舵首创集团。
  缘系首创
  为什么说是“临危”,是因为当年的首创可以说是一个“三无企业”:一无周转资金、二无盈利产品、三无核心产业。
  在别人问起刘晓光是否后悔做出“弃政从商”的这一抉择时,他的回答十分的具有时代特征,却又不得不令人们心生感佩。
  “在那样一个历史背景里,我可以选择做或是不做,但我觉得最根本还是国家需要我。我也转变了思想,有了实业报国、商业报国、技术报国的志向。”而接手了首创集团后,刘晓光马上大刀阔斧的整合了版块,打造了他在首创集团的传奇。
  先是确定发展战略,刘晓光带领首创领导层,用了9个月的时间来探讨“首创应该做什么?”,最终确定了“以投资银行业务为先导,以产业为背景,用投资银行业务的血液去支撑产业的发展,用产业的利润支撑投资银行的发展,两个轮子一起动”的发展理论。
  “以金融为引擎”,在当年可以说是一个既先进又大胆的设想。因为熟悉中国经济发展史的人都知道,90年代初设立的中国资本市场在当时无论是整体建设,还是参与者水平都十分的初级。当时的企业家里面,鲜有人敢于如此大笔的押宝金融策略。
  然而,刘晓光不仅确立了这一策略,还创造了所谓的了金融三角理论:即金融牌、上市公司牌、产业牌。因为“三角互动,企业才能发展迅速”。此后,在首创发展的第二个五年里,事实也证明刘晓光当年策略的无比正确性:如今这二十几年里面,首创证券、首创股份、首创置业相继成立或上市。总体上来看,首创集团的体量增长了将近200倍,发展速度比同类企业快了一倍。
  然而,创业故事,总是沉浮一体。收获常常伴随着阵痛和失去而来。
  刘晓光二十年来最大的遗憾,当属2004年为首创引入美国KKR、黑石等国际投资者无果,但被证监会和国资委叫停,最终功亏一篑。
  根据当时的布局,首创拟拿出几百亿资产,外资方则拿出现金准备进行国际化重組。在计划中,外方担任总经理,而首创相关人士担任董事长,各占50%的股份,留出13%给管理层。如果重组成功,首创会成为一家纯正的国际化企业。
  但后来,这件事情因为涉及国资,遭到了拦腰斩断,“当时监管机构提出的条件,外资完全不可能答应,虽然那些条件限制看来很平常。”这件事情虽然已经过去了十几年,但还是经常会被刘晓光提起,足见当时之痛。
  同样是2004年,刘晓光曾经提出要拿出150亿元,派出150个人,奔赴150个城市,拿下150块地的激进方案。刘晓光曾回忆道,当时如果将他的这个方案付诸实施,如今至少在地价方面就已经升值30倍左右。但当时在决策过程当中,反对意见担忧这一当时属于“激进”方案的风险问题,刘晓光最终没能说服其他人。
  在执掌金融帆舵的这几年里面,刘晓光常常因为压力大而失眠。他甚至养成一个习惯,就是每天看英国的恐怖片,然后才趴着睡觉,因为他听说这样可以减少压力。
  “企业家”,或许也是有着诸多社会身份的刘晓光特别喜爱的一个称谓。而他或许也是最有资格去概括这一具有时代意义称谓的人。
  2015年,他生病入院前的某次读书会上,正和岛创始人刘东华曾经问过他“中国企业家的精神特质是什么?”这一问题。
  他不假思索的回答:“我认为,确实有家国情怀,特别是‘50后’‘60后’的企业家,办企业的时候想着国家的命运,想着民族的前途。有这种理念对不对呢?可能在那个年代是对的,它是一种激情,一种奋进的东西。我一直在提,中国企业家有两个奖章,一个是社会奖章,一个是金钱奖章,光有社会奖章不行,光有金钱奖章也不好,这就是我尊重的企业家的价值”。显然这一问题,他自己早已在脑中思忖了无数遍。   而他,的确也是如上述所说来要求自己的。
  这一点,从他总是“危局受命”“一直在创业”的人生履历表就可以看出证明。
  唯一降得住任志强的男人
  在地产行业,刘晓光还是任志强口中北京地产真正的“带头大哥”,在论坛上,素有“地产大炮”之称的任志强气极开火时,也只有刘晓光敢于“顶几句嘴来劝和”,被地产圈称为“唯一能降得住任志强的男人”。
  一个常被提起的段子是,在2004年博鳌房地产论坛上,孙宏斌舌战群儒,任志强摆开架势欲“放炮”,刘晓光提醒说,“咱们不是说好不批评别人么!”随后,任志强的话语变得和缓起来,甚至颇感委屈地辩解:“我又没有点他们的名字。”
  刘晓光用“正派、仗义”二词形容任志强。但在微博诞生之前,由于一些原因,任志强经常被冠以“黑心开发商”的代言人。刘晓光让他收声,是在保护这位顽皮的小弟。
  他们之间的交情已经有几十年。最早的相识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任志强在华远集团的前身——华远经济建设开发总公司担任建设部经理,而刘晓光则担任着北京市计划委员会商贸处副处长。华远作为西城区一个全新的全民所有制企业,各种项目需要经过刘晓光所在单位的审批。
  2011年,中国金融博物馆的一次读书会上,任志强“揭发”说,当时他找刘晓光审批,被要求“外面等着”,走廊上一等就是四个小时,中午吃饭时才被想起来。不过,这一来二去的审批,两人开始相互熟悉,进而成了哥们儿,一晃就快30年。
  笼子内外的“好男儿”
  除了“正经的事业”外,刘晓光经常会被大家提起,还常常因为一个公益组织一一阿拉善SEE生态协会。而阿拉善也是刘晓光最为自豪的“再次开创”之举,“我会将阿拉善写在墓志铭”,没想到当时的玩笑之语,如今一语成谶。
  阿拉善SEE生态协会建立是由80多位企业家共同发起的,包括刘晓光、冯仑、王石、任志强、马蔚华、戴志康等大佬都参与了。这个协会建立的初衷是为了治理荒漠化。最早的构想者和发起人,都可以说是刘晓光。
  2003年10月,一个偶然的机会,刘晓光来到了阿拉善沙漠。面对着黄沙滔天,刘晓光躺在沙漠里,开始了这一共同公益协会建立的构想。而归来之后,他半威胁、半忽悠的降服他的那些亲朋好友。
  “任志强你得来。”“王石你得来。”“不来以后别的事情免谈。”一年后,阿拉善SEE生态协会成立,会员还有陈东升、郭广昌、潘石屹等等。
  可以说,刘晓光是这个协会的最初创立者和发起人。但却也是在最早的时期“被关在笼子里的人”。万通控股董事局主席冯仑在回忆这段经历的时候,明着调侃、暗里敬佩的讲述了刘晓光这位“创始会长”的趣事:2015年11月7日,是个令人激动的日子。这一天,阿拉善公益机构换届选举,整个会场人气爆棚,候选人个个血脉贲张。
  但这一天,最落寞的是我身边的刘晓光,口中不停地嘟囔:“不连任会长也就算了,最后连名誉会长也不让当了;名誉会长不能当也就算了,还不能直接当理事,每次都得选;选也就算了,还怕选不上,所以每次都还得来选!”
  刘晓光这会儿开始适应了,看着阿拉善人丁兴旺,自己的威信越来越高,他说:“这个治理的方式我也就接受了。”
  我跟他讲:晓光,你能干了一辈子,你干十个首创不如干一个阿拉善。干阿拉善这件事应该写在你的墓志铭上,你现在就应该写“刘晓光只做了一件事,就是做了阿拉善”。
  如果再写一句话,就是“我终于被阿拉善的治理方式和制度‘关进了笼子’”。
  听我说完这番话,他笑而未答,旋即上台发表他的竞选演说去了。在演说最后,他重复了我的话:“冯仑说我干十个首创都不如干一个阿拉善,我很满意。”不过,冯仑说当时这番话的时候,可能没有想到,沒过几个月,被关在“阿拉善笼子”里的刘晓光退休了。
  “他似乎对城镇化非常的感兴趣,他说退休后的自己想要做一件比阿拉善重要十倍的事,他想要改善中国城乡之间的人文生态环境。那会是让富人和穷人之间握手言和的大棋。”一位地产媒体人不无遗憾地说道。(资料来源:《新京报》)
其他文献
2016年是国际局势发生剧变的一年,在这样一个新旧交替的特殊时刻,很多领导人也离开了政治舞台。离开政坛的领导人,都面临着接下来干什么的问题。他们各有各的难处,也各有各的精彩,其中折射出来的,不仅是他们个人的境遇和悲欢,也是所在国家政治文化和政治现实的缩影。  卡梅伦:不情愿的离开者  2016年6月27日,在英国公投决定退欧的第三天,卡梅伦辞去了首相一职。9月12日,他又宣布辞去英国议会下议院议员
期刊
随着最后一名案犯、“师爷”陈恂敏的落网,21年前震惊中外的番禺1500万元银行大劫案重回公众视野。  1995年12月22日,他带着老乡、同学6人,持枪杀害一名押钞员,将1500万元巨款尽数掠走。这并非是他首次作案。1991年,尚在广州某知名高校求学的陈恂敏就犯下杀人劫车的命案。而在番禺大劫案发生2个月前的清远银行劫案,后也被证实系同一团伙所为。  案发后,其余6人与开船策应者悉数归案判刑,但陈恂
期刊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雞文化”占有重要地位。尽管“鸡文化”与龙文化、虎文化相比似乎没那么高大上,但对古人生活的影响更直接。如鸡司晨,形成了千年不变的“鸡鸣而起”作息方式,追求进步会“闻鸡起舞”;鸡还是辟邪和吉祥的化身,古人过年时门上要贴“鸡画”使“魅丑类自然退伏”。而且,在古人眼里,鸡还被视为一种“德禽”,具有“文、武、勇、仁、信”等优秀品质……  “鸡”是怎么得名的?  在十二生肖中,对古人生活影
期刊
“中國,该如何走向未来?中国,怎么办?”大型政论专题片《将改革进行到底》甫一开播便圈粉无数,从校园农舍到工厂车间、从彩云之南到黑水之北,人们纷纷讲述着自己的观看体验,分享着自己身边的改革故事。  一部叙事恢弘的主旋律专题片,何以收获如此巨大的反响?因为它戳中了大家的内心,几乎每个人都能从中找到共鸣点。审批“万里长征图”不断缩短,农地“三权分置”稳住种田人的心,政务公开打破权力垄断等等,一个个具体而
期刊
近年来,随着自媒体的快速发展,每逢春节期间,都有不少在城市工作、生活的知识分子,以“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悲情撰写返乡笔记,颇受社会关注。  纵观各类返乡笔记内容,归纳起来,无非就是對当下农村的“空心化”、荒凉现状农民的思想观念感到忧伤,或者是对农村快速城市化,成为另一个城镇感到悲哀,说到底就是以自己心中的故乡标准表达心中的乡愁。  作为每年都回老家过年的游子,在我看来,故乡从来都不欠在城市工作、生活
期刊
北京的五环和六环,在这个乡村向城市演变的过渡性空间,藏匿着别墅、私人会所、涉外学校和城里人的第二三套房产,也居住着几百万村民、打工者、暂住者。这里的很多房屋、街道都充满着临时拼凑的色彩,总是变化无休,这里也是许多打拼者在北京的第一个家。  他们从不同的地方来到北京,抱着不同的目的,通过不同的路径,以不一样的代价,以这里为起点,和环内发生着各种关系,试图把自己嵌入这个城市,安顿自己的人生。这里遭漠视
期刊
“蹭”指就着某种机会不出代价而跟着得到好处。以勤俭节约为传统美德的中国人,非常懂得“蹭”之道,“蹭”有时甚至成为一种生活技能。  古有“凿壁偷光”“囊萤映雪”,当下社会上也出现了五花八门的“蹭一族”。这不,酷暑难耐之下,各地书店、商场、快餐店甚至地铁站又出现一波“蹭凉族”“蹭睡族”,这一现象近几年屡屡成为热点。  记者走访发现,大部分快餐店对“蹭凉族”表示很无奈:“快餐店就是以快为优势的,如果在用
期刊
90年风雨征程,90年成就辉煌。在党旗的引领下,人民军队永远是国家的捍卫者、社会主义的捍卫者、人民利益的捍卫者  军魂永不变,军旗永向党。90年前,南昌城头的清脆枪声,宣告了一支共产党独立领导下的新型人民军队从此登上历史舞台。  90年来,饱经战火磨砺,备受风雨洗礼,人民军队百折不挠,始终能够从胜利走向胜利。  一心听党话,铁心跟党走。人民军队90年成长、发展、壮大,印证着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听党
期刊
“八一”军旗的诞生,在中国A民解放军历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此后,它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象征,也成为国家主权的象征之一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是在革命战争年代产生和逐步定型的,经历了从工农革命军军旗、中国工农红军军旗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军旗的历史演变过程。  工农革命军军旗  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时,起义部队为了争取和团结国民党左派,沿用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番号,仍用国民革命军陆军旗帜。南昌起义
期刊
90年风雨兼程,90年不屈不挠,90年岁月如歌。人民军队在党的旗帜下胜利前进,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事业,为捍卫国家主权、安全、领土完整,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经过90年顽强奋斗,人民军队从小到大、由弱变强,已经从过去单一的陆军发展成陆、海、空、火箭军等诸军兵种合成,拥有先进武器装备的现代化军队,正向世界一流的信息化军队阔步迈进。人民军队90年苦难辉煌的历史,蕴含着建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