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北京小学通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校本化实践,进一步指导和推动课堂改革,提升教学质量。首先,通过调研摸清本校师生在学科核心素养发展和落实方面的基本情况;其次,结合调研结果和实践积累,对接时代要求,重构校本化学科培养目标;最后,通过升级课堂文化、开展主题研究、分层分步推进等策略,推进学科核心素养培育有效落地。
关键词 学科核心素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学科培养目标;学术型管理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2384(2020)08-0040-03
培育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基本要求,它既需要有宏观的顶层设计、中观的学科分解,更依赖于微观的课堂教学。在我国现有的学校课程体系中,主要通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来促进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落地。在此过程中,学校如何基于自身实践基础重构学科核心素养目标体系,如何通过有效的行动策略推动学科核心素养培育工作真正落地?近年来,北京小学(以下简称“北小”)以课题研究为抓手,探索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有效路径,在实践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找准起点,才能制定合理的研究路径和发展规划。由于学科核心素养具有较强的内隐性,不能简单地通过观察学生外部表现而获得,而是需要通过长时间的观察了解和具体有效的调查分析。为摸清我校学生在学科核心素养发展方面的现状,我们分别针对教师和学生两个群体开展了问卷调研。
在针对教师的问卷调研中我们聚焦两个目标:一是了解教师对学科核心素养的认识,二是通过教师的评价来了解我校学生学科核心素养表现状况。调查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聚焦我校学生核心素养及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现状;第二部分聚焦我校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落实情况;第三部分是开放题,侧重了解教师对该问题的思考与困惑。在分析教师调研数据的基础上,我们又针对其中反映出的我校学生核心素养中的“弱项”设计学生问卷,通过分解指标进一步聚焦问题。最终调研结果如下。
1. 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存在突出优势,但也有明显不足
调研显示,我校教师认为北小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中相对占优势的方面是“人文底蕴”“学会学习”和“实践创新”,说明学生在日常的文化积累和习惯养成、主动学习和乐于探究以及动手实践和创新精神等方面相对占优势;但在“科学精神”“健康生活”和“责任担当”方面表现明显不足,尤其是“责任担当”占比偏低。
为进一步了解学生在“责任担当”方面的具体表现,我们根据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对这一目标的要素解析,组织学生进行了问卷调研。结果显示:学生在“责任担当”各要素中表现最好的是“礼貌”,然后依次是“负责”“规则意识”“自律”“尊重、传播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团队意识”。这一方面说明我校通过多年来的自我管理教育,在帮助学生学会负责、建立规则意识、形成自律能力方面取得了实践性成果;另一方面也提示我们要在激励和引导学生“尊重、传播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及建立“团队意识”方面给予重视,并结合学生年龄特点通过教学加强培养。
2. 学生各学科核心能力突出,但在有些方面达成度较低
综合各学科情况来看,我校教师对学生所具备的学科核心能力评价较高,但对该学科所承载的品格目标或文化目标的达成度评价较低(见表1)。这一方面反映出教师对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较高期待;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学校课堂教学质量还处于从学科能力培养向学科综合育人发展的过渡阶段。
3. 教师对学科核心素养培育有基本共识,但在落实上尚存在薄弱环节
我校自2003年开始就提出并研制的《北京小学学科培养目标》,已成为推动国家课程标准校本化实施的重要依据,在实践中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调研中,教师对此表达出两方面共识。一方面,《北京小学学科培养目标》虽然提出已有十余年,但大多数内容都与学科核心素养内涵基本一致,只是素养划分维度或表述方式有所不同,因此在新时期依然具有实践指导价值;另一方面,对照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北京小学学科培养目标》对部分学科(如英语、科学等)存在培养目标表述涵盖不全的情况,需要修订完善,道德与法治、信息等课程的培养目标则有待补充。
此外从调研结果来看,我校教师在学科核心素养培育与落实方面存在如下特点。一是比较注重教学实践研究。如在备课时,教师对研究学生和教材有突出关注,在开展校本教研时重点关注教学设计和实施,这些都是我们开展课题研究和实践推进的坚实基础。二是教师在多年的实践中形成了“问题导向”的课堂教学特色,表现为在教学实施中普遍善于通过问题及情境的设计促进学生思考,对课堂教学环节的关注程度依次是观察与比较、分析与推断、归纳与建构、批判与创新,但在“批判与创新”这一培养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关键点上需要强化和提升。
根据文献研究和调研分析,我们认为,要想使学科核心素养在课堂中有效落地,就要结合新时代要求,对学校原有的学科培养目标进行修订和完善,以更好地发挥其指导课堂改革、推动课堂实践、提升课堂质量的作用。
1. 目標重构的思考与路径
我们在深入研究学科核心素养内涵的基础上,以学校“基础扎实、学有所长、中华底蕴、国际视野”的培养目标为导向,参考调研分析结果,对学校原有学科培养目标进行优化、补充和完善。在此过程中,我们充分发挥学校学术型管理的优势,在研究核心组拟定《学科培养目标修订方案》的基础上,经过校内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多次集中和分组讨论,最终审议通过新的《北京小学学科培养目标》体系,该体系包含各学科十二字培养目标(见表2)以及对每一目标的具体阐述。
2. 目标重构的基本原则
在对学校各学科培养目标进行修订的过程中,我们遵循两个原则:一是源自学科内部的目标优化或补充,主要回答“应该培养什么”的问题;二是源自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落实、补充与完善,主要回答“学生需要什么”的问题。其中,对已有学科目标的优化不仅突显了对学科本质的分析,更指向我校学生发展的实际需要;对其他学科目标的补充,则有利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各个学科教学中得到落实,使得教学虽然分科进行,但育人目标却不分割。目标重构时,我们尤其注重加强对调研中反映出的学生“弱项素养”的培育。如针对学生在“科学精神”和“责任担当”方面表现出的不足,在多个学科目标中都有加强,在科学学科目标中则着重突出了对科学精神的培养。
为推动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真正落地,我们一方面对学校多年来形成的“实与活”的课堂文化做出进一步解读和升级,以统一教师的教学理念;另一方面通过多种途径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教学实践。
1. 升级课堂文化,构建更关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教学
我校“实与活”的课堂文化具体体现在“实在基础,实在思维,实在能力;活在生成,活在方法,活在运用”,通过对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深入思考和研究,我们在课堂文化方面进一步提出了“四个构建”。
其一,构建思维的教学。思维是人发展的内核。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把思维能力的培养贯串各科教学之中;要构建深度学习的课堂,传授思维方法,拓展思维空间,提升思维品质。
其二,构建方法的教学。好的教学要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教师要加强对学习理论的研究,深入理解学习者的心理;要加强对一般性学习方法及学科学习方法的研究,有计划地传授学生认知策略,培育其时间管理、方法调控等学习能力,逐步教会学生学会学习。
其三,构建贯通的教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改变当前学段割裂、衔接不畅等现象,打破学段间壁垒,从只关注本学段的教学向关注关联的、结构化知识的教学转变;要改变分科教学彼此封闭、各自为政等现象,从学科本位向学生本位、育人本位转变;要进一步加强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整体统筹协调,开创合力育人空间,为学生提供全链条、无边界的教育。
其四,构建开放的教学。开放的教学应为教师的发展和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创造更广阔的时空。为此,教师要在教学内容上立足教材,扩展整合教学资源;在教学关系上,改变“单边”的教学形式,创设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在教学组织上,探索开发跨学科整合课程,关注教学内容的持续生成,倡导多样化的授课组织形式;在教学评价上,要超越量化评价的方式,探索开放多元的评价。
2. 抓好关键环节,保障学科核心素养培育扎实推进
(1)主题研究带动,凝聚教师教学变革共识
实践中,为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示范作用,我们鼓励校内的“名优教师研究室”负责人及市区骨干教师建立研究小组,由其从学校课题核心组提供的子课题指南中自主选择申报课题并面向全校教师公布,其他教师根据研究兴趣和专长进行自主选择,最终组建研究小组29个,有150余位教师参与研究,占比超过全校教师总数的80%,有效凝聚了教师教学改革的共识。在此过程中,我们坚持做到“三个结合”,即将专题研究与日常教学紧密结合、将问题解决与队伍建设紧密结合、将成果积累与理论学习紧密结合,从而使得实践改进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2)分层分步推进,保障教学变革稳健前行
在研究初期,学校课题核心组成员通过多种形式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理论学习,重在明晰学科核心素养内涵,明确研究目标。研究推进阶段,学校将工作重点放在有主题地开展分层实践上。首先是发挥骨干引领作用开展研究,然后组织全体教师分学科开展教学实践;接下来骨干教师再度引领,上示范性研究课,展示研究推进成果与理性思考;最后全体“非骨干”教师再上研究课,推广并深化阶段性研究成果。这样有计划地分层开展课堂教学实践研究,能够推进理论学习和深入实践有效结合,让全体教师更深入地理解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并通过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促进学生的发展。
(3)拓展评价主体,赢取教学变革广泛支持
在推动学科核心素养培育实践中,开展有效的质量评价是推动实践走向深入的重要助推力。实践中,我们除了邀请本校教师和校外专家作为听评课主体,还尝试将家长纳入其中,并先后组织开展以“立足课堂质量,促进学生发展”和“瞄准教学质量,培养学科素养”为主题的家长开放日活动,将课堂质量標准“亮”给家长,通过家长评课为教师改进教学提供新的参考。这样的开放课堂激发了家长信心,凝聚了家长智慧,促进了家校间的紧密联系,使得家校更加聚焦于对课堂质量的研究,为落实“减负提质”开辟了更广阔的天地。
(编辑 王淑清)
注释:
① 本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课题“基于学科核心素养提升小学课堂教学质量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CDDB17179)的研究成果之一。
关键词 学科核心素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学科培养目标;学术型管理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2384(2020)08-0040-03
培育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基本要求,它既需要有宏观的顶层设计、中观的学科分解,更依赖于微观的课堂教学。在我国现有的学校课程体系中,主要通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来促进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落地。在此过程中,学校如何基于自身实践基础重构学科核心素养目标体系,如何通过有效的行动策略推动学科核心素养培育工作真正落地?近年来,北京小学(以下简称“北小”)以课题研究为抓手,探索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有效路径,在实践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一、在哪里:深度调研,摸清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落实情况
找准起点,才能制定合理的研究路径和发展规划。由于学科核心素养具有较强的内隐性,不能简单地通过观察学生外部表现而获得,而是需要通过长时间的观察了解和具体有效的调查分析。为摸清我校学生在学科核心素养发展方面的现状,我们分别针对教师和学生两个群体开展了问卷调研。
在针对教师的问卷调研中我们聚焦两个目标:一是了解教师对学科核心素养的认识,二是通过教师的评价来了解我校学生学科核心素养表现状况。调查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聚焦我校学生核心素养及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现状;第二部分聚焦我校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落实情况;第三部分是开放题,侧重了解教师对该问题的思考与困惑。在分析教师调研数据的基础上,我们又针对其中反映出的我校学生核心素养中的“弱项”设计学生问卷,通过分解指标进一步聚焦问题。最终调研结果如下。
1. 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存在突出优势,但也有明显不足
调研显示,我校教师认为北小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中相对占优势的方面是“人文底蕴”“学会学习”和“实践创新”,说明学生在日常的文化积累和习惯养成、主动学习和乐于探究以及动手实践和创新精神等方面相对占优势;但在“科学精神”“健康生活”和“责任担当”方面表现明显不足,尤其是“责任担当”占比偏低。
为进一步了解学生在“责任担当”方面的具体表现,我们根据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对这一目标的要素解析,组织学生进行了问卷调研。结果显示:学生在“责任担当”各要素中表现最好的是“礼貌”,然后依次是“负责”“规则意识”“自律”“尊重、传播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团队意识”。这一方面说明我校通过多年来的自我管理教育,在帮助学生学会负责、建立规则意识、形成自律能力方面取得了实践性成果;另一方面也提示我们要在激励和引导学生“尊重、传播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及建立“团队意识”方面给予重视,并结合学生年龄特点通过教学加强培养。
2. 学生各学科核心能力突出,但在有些方面达成度较低
综合各学科情况来看,我校教师对学生所具备的学科核心能力评价较高,但对该学科所承载的品格目标或文化目标的达成度评价较低(见表1)。这一方面反映出教师对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较高期待;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学校课堂教学质量还处于从学科能力培养向学科综合育人发展的过渡阶段。
3. 教师对学科核心素养培育有基本共识,但在落实上尚存在薄弱环节
我校自2003年开始就提出并研制的《北京小学学科培养目标》,已成为推动国家课程标准校本化实施的重要依据,在实践中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调研中,教师对此表达出两方面共识。一方面,《北京小学学科培养目标》虽然提出已有十余年,但大多数内容都与学科核心素养内涵基本一致,只是素养划分维度或表述方式有所不同,因此在新时期依然具有实践指导价值;另一方面,对照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北京小学学科培养目标》对部分学科(如英语、科学等)存在培养目标表述涵盖不全的情况,需要修订完善,道德与法治、信息等课程的培养目标则有待补充。
此外从调研结果来看,我校教师在学科核心素养培育与落实方面存在如下特点。一是比较注重教学实践研究。如在备课时,教师对研究学生和教材有突出关注,在开展校本教研时重点关注教学设计和实施,这些都是我们开展课题研究和实践推进的坚实基础。二是教师在多年的实践中形成了“问题导向”的课堂教学特色,表现为在教学实施中普遍善于通过问题及情境的设计促进学生思考,对课堂教学环节的关注程度依次是观察与比较、分析与推断、归纳与建构、批判与创新,但在“批判与创新”这一培养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关键点上需要强化和提升。
二、去哪里:对接时代需求,重构校本化学科培养目标
根据文献研究和调研分析,我们认为,要想使学科核心素养在课堂中有效落地,就要结合新时代要求,对学校原有的学科培养目标进行修订和完善,以更好地发挥其指导课堂改革、推动课堂实践、提升课堂质量的作用。
1. 目標重构的思考与路径
我们在深入研究学科核心素养内涵的基础上,以学校“基础扎实、学有所长、中华底蕴、国际视野”的培养目标为导向,参考调研分析结果,对学校原有学科培养目标进行优化、补充和完善。在此过程中,我们充分发挥学校学术型管理的优势,在研究核心组拟定《学科培养目标修订方案》的基础上,经过校内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多次集中和分组讨论,最终审议通过新的《北京小学学科培养目标》体系,该体系包含各学科十二字培养目标(见表2)以及对每一目标的具体阐述。
2. 目标重构的基本原则
在对学校各学科培养目标进行修订的过程中,我们遵循两个原则:一是源自学科内部的目标优化或补充,主要回答“应该培养什么”的问题;二是源自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落实、补充与完善,主要回答“学生需要什么”的问题。其中,对已有学科目标的优化不仅突显了对学科本质的分析,更指向我校学生发展的实际需要;对其他学科目标的补充,则有利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各个学科教学中得到落实,使得教学虽然分科进行,但育人目标却不分割。目标重构时,我们尤其注重加强对调研中反映出的学生“弱项素养”的培育。如针对学生在“科学精神”和“责任担当”方面表现出的不足,在多个学科目标中都有加强,在科学学科目标中则着重突出了对科学精神的培养。
三、怎样做:理实并进,推动核心素养培育有效落地
为推动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真正落地,我们一方面对学校多年来形成的“实与活”的课堂文化做出进一步解读和升级,以统一教师的教学理念;另一方面通过多种途径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教学实践。
1. 升级课堂文化,构建更关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教学
我校“实与活”的课堂文化具体体现在“实在基础,实在思维,实在能力;活在生成,活在方法,活在运用”,通过对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深入思考和研究,我们在课堂文化方面进一步提出了“四个构建”。
其一,构建思维的教学。思维是人发展的内核。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把思维能力的培养贯串各科教学之中;要构建深度学习的课堂,传授思维方法,拓展思维空间,提升思维品质。
其二,构建方法的教学。好的教学要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教师要加强对学习理论的研究,深入理解学习者的心理;要加强对一般性学习方法及学科学习方法的研究,有计划地传授学生认知策略,培育其时间管理、方法调控等学习能力,逐步教会学生学会学习。
其三,构建贯通的教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改变当前学段割裂、衔接不畅等现象,打破学段间壁垒,从只关注本学段的教学向关注关联的、结构化知识的教学转变;要改变分科教学彼此封闭、各自为政等现象,从学科本位向学生本位、育人本位转变;要进一步加强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整体统筹协调,开创合力育人空间,为学生提供全链条、无边界的教育。
其四,构建开放的教学。开放的教学应为教师的发展和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创造更广阔的时空。为此,教师要在教学内容上立足教材,扩展整合教学资源;在教学关系上,改变“单边”的教学形式,创设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在教学组织上,探索开发跨学科整合课程,关注教学内容的持续生成,倡导多样化的授课组织形式;在教学评价上,要超越量化评价的方式,探索开放多元的评价。
2. 抓好关键环节,保障学科核心素养培育扎实推进
(1)主题研究带动,凝聚教师教学变革共识
实践中,为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示范作用,我们鼓励校内的“名优教师研究室”负责人及市区骨干教师建立研究小组,由其从学校课题核心组提供的子课题指南中自主选择申报课题并面向全校教师公布,其他教师根据研究兴趣和专长进行自主选择,最终组建研究小组29个,有150余位教师参与研究,占比超过全校教师总数的80%,有效凝聚了教师教学改革的共识。在此过程中,我们坚持做到“三个结合”,即将专题研究与日常教学紧密结合、将问题解决与队伍建设紧密结合、将成果积累与理论学习紧密结合,从而使得实践改进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2)分层分步推进,保障教学变革稳健前行
在研究初期,学校课题核心组成员通过多种形式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理论学习,重在明晰学科核心素养内涵,明确研究目标。研究推进阶段,学校将工作重点放在有主题地开展分层实践上。首先是发挥骨干引领作用开展研究,然后组织全体教师分学科开展教学实践;接下来骨干教师再度引领,上示范性研究课,展示研究推进成果与理性思考;最后全体“非骨干”教师再上研究课,推广并深化阶段性研究成果。这样有计划地分层开展课堂教学实践研究,能够推进理论学习和深入实践有效结合,让全体教师更深入地理解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并通过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促进学生的发展。
(3)拓展评价主体,赢取教学变革广泛支持
在推动学科核心素养培育实践中,开展有效的质量评价是推动实践走向深入的重要助推力。实践中,我们除了邀请本校教师和校外专家作为听评课主体,还尝试将家长纳入其中,并先后组织开展以“立足课堂质量,促进学生发展”和“瞄准教学质量,培养学科素养”为主题的家长开放日活动,将课堂质量標准“亮”给家长,通过家长评课为教师改进教学提供新的参考。这样的开放课堂激发了家长信心,凝聚了家长智慧,促进了家校间的紧密联系,使得家校更加聚焦于对课堂质量的研究,为落实“减负提质”开辟了更广阔的天地。
(编辑 王淑清)
注释:
① 本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课题“基于学科核心素养提升小学课堂教学质量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CDDB17179)的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