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五代时期荆浩“图真”的绘画美学思想

来源 :北方文学·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erw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荆浩是在山水画史上一位划时代的画家和理论家,他把中国的水墨山水画推向了高峰,成为时代的主流。他以自己的绘画实践和绘画思想理论影响了后代很多的画家,成为山水画的一代宗师。笔者是从他的“图真”这一美学思想出发,浅论他对山水画发展上的影响。
  关键词:荆浩;图真;山水画;影响
  荆浩,唐末五代人,因当时的战乱隐居于太行山,自号洪谷子,他业儒,博通经史,能善诗、书、画,在山水画的研究和创作方面影响深远,他早年未必不想入世,施展才华,但正赶上唐末战乱,不得已隐入山林,过着出世的生活,潜心研究诗画,受道家思想的影响比较深远,但在他的思想中也有儒家思想的存在,就如在的他《笔法记》中有云:“乃知教化,圣贤之职也”。[1]因荆浩常年隱居山林,对景写生亦是常事,有人说他写生“数万本”,从他生活环境来看我觉得这也是可信的。让我们看到更多的是一个艺术家因为“美”的冲动而促使他去进行写生创作,在绘画中不断地使自己的技法得到锻炼,为了能够画出事物的“真”会进行不断的探索。在用笔、用墨上经过多次尝试赋予了他新的意义在里面,从而影响了中国的山水画,使其不断地向前发展。
  荆浩的《笔法记》中的内容继承了宗炳、王微的一些绘画思想理论,在他们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自己的认识并有所发展。荆浩用“图真”来代替“传神”,用“图真”来代替“气韵”,“图真”不是我们理解的图画形要画的相似、相像,它其实强调的是“传神”的一种表达,为了能够达到这个“真”,荆浩用“物象之原”,物之“性”来进行强调:“物象之原”就是指在作画前要找到物的本质,是事物本身表现出来的特性,这与他长期生活在山林中体察自然有关;“性”是物的本性、本原,也就是关乎“神”的那部分内容,他说“子既好写云林山水,须明物之原,夫木之生,为受其性。”,[2]因而在荆浩提出山水画创作不仅要来源于自然的形似,还要讲究“图真”。
  荆浩的绘画美学思想也在前人谢赫的“六法论”中进行了更详细的探索,目的也是为了达到“图真”,他认为“气韵”不能只局限在人物画中,在山水画中同样需要“气韵”。他从笔墨开始思考,“以笔取气”、“以墨取韵”,这样就可以用笔来得到山水骨骼的阳刚之美,用墨的渲染来得到山水的阴柔之美,我们从他提出的绘画思想“六要”中的“气”、“韵”中可见真谛。他说“气者,心随笔运,取象不惑。”[3]即内心的想法、精神的东西要随着笔的来回运转进行体现,只有这样才能取象不惑,体现出山水的生气,即“神”的内容来;“韵者,隐迹立形,备仪不俗。”[4]即用墨进行皴染,看似没有痕迹的加工却能把物象之形给显现出来,并且表现出不俗的仪态来这才是韵味的展现。可见,荆浩把人物画中的“气”、“韵”运用到了山水画中,这也是追求图画“真”的一种表现方法,自此以后我们再谈的“气”、“韵”也就多指作品中笔墨的效果了。
  荆浩认为图画的“真”与不真是需要进行品评的,因而他根据“真”的程度提出了“神、妙、奇、巧”四个品第,用来品评山水画作品中的“真”与不真,即有无神韵的判断。他说“神者,亡有所为,任运成象。”[5]即能够达到神者不是刻意去做的,是精神的一种自由表达的结果;“妙者,思经天地,万类性情,文理合仪,品物流笔。”[6]即妙者是通过思考天地自然事物,把性情运用于品物中,所绘事物合乎“理”的内容这也是可以达到“真”的要求的;“奇者,荡迹不测,与真景或乖异,至其理偏,得此者亦为有笔无思。”[7]即奇者的作品与真景有很大的不同,使得要传达的“神”已偏倚,即使用笔有再多的变化也不能传达出山水的“神”来,缺乏神韵的味道;“巧者,雕缀小媚,假合大经。强写文章,增邈气象,此谓实不足而华有余。”[8]即经过巧思来表现画面的,实际画面中只是增加了一些点缀装饰并无真实内心精神的反映,也没有真实的技法修养,是华而其表的作品,从荆氏的“四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真”对“神”的评判标准,确实比前人的品第更加完善,更加科学,对之后的艺术作品的品评提供了有利的要求。
  清代画家戴熙认为“画本无法,亦不可学,写胸中之趣而已。以目入心,以手出心,专写胸中灵和之气。”[9]这与我国古人所倡导的山水画的美学思想是相契和的,前人有宗炳的“以形媚道”,王微的“明神降之”,姚最的“心师造化”到荆氏的“忘笔墨而有真景”都是在强调山水绘画首先要以自然为师,再写胸中之气,流露自己的真实感受,用自己的精神去作画,把技巧融于精神之中。在此,我们对前人的思想不再赘述,从荆浩的绘画美学思想中可见对我国水墨山水画的贡献之大,他对笔墨的重视使得山水画摆脱了之前“赋彩”的面貌,他从而巩固了水墨山水画的地位,荆氏的这些绘画思想不仅对当时的山水画发展产生了影响,对之后的宋、元、明清乃至现代的山水画发展都有很大的指导作用,他的绘画思想真可谓是影响中国画坛千余年啊。
  参考文献:
  [1]陈传席.中国绘画美学史[M].人民美术出版社,2014:229.
  [2]陈传席.中国绘画美学史[M].人民美术出版社,2014:231.
  [3]陈传席.中国绘画美学史[M].人民美术出版社,2014:232.
  [4]陈传席.中国绘画美学史[M].人民美术出版社,2014:232.
  [5]陈传席.中国绘画美学史[M].人民美术出版社,2014:234.
  [6]陈传席.中国绘画美学史[M].人民美术出版社,2014:234.
  [7]陈传席.中国绘画美学史[M].人民美术出版社,2014:235.
  [8]陈传席.中国绘画美学史[M].人民美术出版社,2014:235.
  [9]俞剑华.中国古代画论类编·山水(下)[M].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198.
  作者简介:王美琪(1993-),女,汉族,山东淄博市人,云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美术学专业,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画论。
其他文献
1rn我首先注意到的是一匹红色的马.它沿着铁轨,一直在奔跑.棕红色的马鬃像彩带一样迎风飘扬,马蹄的嗒嗒声惊扰起一阵阵的尘土.我的视线一直跟着它,我这才发现,它似乎在跟我兜
枣庄学院  摘要:长期以来,中日两国文学相互影响,相互借鉴,但由于两国地理风土、经济文化、历史等因素的差异,各自形成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文学艺术风格。本文从五个方面对中日文学的总体特色进行了概括总结,明晰了两国文学在文学观、审美意识等方面的差异,有助于我们加深对两国文化底蕴的理解。  关键词:中日文学;特色;比较  众所周知,2012年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成为有史以来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
摘要:《湖心亭看雪》出自张岱随笔小品文集《陶庵梦忆》。《陶庵梦忆》是张岱入清后追忆晚明的旧事旧物之作。展卷而览,尺幅之中牢笼了百态世相,方物风情、奇人异技 、娱乐游戏......宛若一幅幅晚明的社会市井风俗画。 虽事碎、人杂、篇散,却兼得名士之风流与市井之真趣,藏之有故国之思、蜀黎麦秀之悲矣。  关键词:张岱;湖心亭看雪  一、名士之雅  文章的前半部分,主要写张岱作为名士的高雅。张岱的名士之雅,
院级教学研究项目《艺术设计实践教学跟踪研究》(项目编号2013010033)  摘要:本文以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跟踪为研究,通过对实践教学实际状况的调查与分析,力图揭示当今我国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实践环节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反思当前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及尝试提出对策,以期对我国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的进一步完善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艺术设计;实践教学;跟踪研究;对策;借鉴
摘要:刘大櫆打破了其师方苞以“理”论文的文学传统,在批评文本《论文偶记》中指出应将“神气”视为判断文章优劣的重要参考,明确了“神”主“气”辅的创作要求,推动了文学创作向纯文艺古文审美境界的发展。  关键词:刘大櫆;神气;论文偶记  在《论文偶记》中,刘大櫆曾多次论及“神”、“气”,如第三则“行文之道,神为主,气辅之。”第七则“神者,文家之宝。文章最要气盛。”在刘大櫆看来,要创作具有审美蕴藉的古文作
凌叔华成名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是著名的“京派”才女,也是“新闺秀派”的代表人物.她的作品以女性特有的敏锐和精细,细腻、含蓄地描绘了“五四”新旧交替时期一些女性的心灵
汕头广播电视大学教务处  摘要:梁宗岱的研究大体分为生平研究、诗歌创作研究、翻译研究、诗学理论研究四个方面,对梁宗岱的诗学理论研究的成果是最为丰富的,受到关注最多的自然是象征主义诗学。然而在众多的象征主义诗学研究成果中,却没有对这些成果进行较为完整的整理与梳理,本文的出发点就是对已经取得显著成绩的梁宗岱的象征主义诗学的研究成果,进行一个综述式的罗列。  关键词:梁宗岱;象征主义;纯诗;诗学意义;宇
旨在探究血小板抗体检测及交叉配型对血小板输注疗效的临床应用.方法:采取固相红细胞法对进行血小板输注的血液病患者100例作为本次实验的研究对象,使用血小板抗体检测,并在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1rn赵尚志站在黑龙江右岸,两手横托一条小马鞭,潮湿的目光渡过雄浑沉静的江面,落脚在左岸的树林里.左岸的树林叶落枝疏,游走着漠漠的轻纱,呈现出一派萧条寂寥气象.良久,他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