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互联网即将全面进入云计算之际,操作系统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弱化,而作为上网必备工具的浏览器,正在被赋予更多的功能和角色。早在2008年,时任谷歌全球副总裁的李开复就预言浏览器将取代操作系统。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用户需求的变化,浏览器的处理速度和绘图能力日益提高,用户在浏览器上停驻的时间也越来越长。浏览器已经成为互联网领域最重要的切入口,并被许多业内人士视为云计算时代的操作系统,其角色正如当年Windows取代DOS时所扮演的一样,引得国内外诸多互联网和软件巨头纷纷涉足。
盈利之惑
尽管重要性仅次于操作系统的浏览器一直是互联网应用的焦点,但与自身重要地位不符的是,浏览器厂商长期挣扎在盈利的泥淖之中,而单一开发浏览器的厂商多半举步维艰。究其原因,关键在于凭借操作系统赚得盘满钵满的微软破解了浏览器的收费模式,将其引入免费时代,并且借助自身强大的经济实力打垮竞争对手网景(Netscape),把免费模式一直延续至今。自此,IE垄断浏览器领域,难寻敌手,同时也使得浏览器厂商长期陷入经济窘况。
由于无法依靠使用软件直接收费,作为互联网最基础应用工具的浏览器,其实注定难以成为盈利终端。当前阶段,浏览器的主要盈利模式分为四种,与搜索引擎合作分成、企业定制、与第三方服务推广合作以及网友捐赠。通过内置搜索引擎获利,是当前大部分浏览器的主要盈利来源。在浏览器市场长年排名老二的Firefox,将谷歌设置为默认搜索引擎,凭借广告分成获利颇丰。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仅仅依靠浏览器收入支撑的厂商很难走得更远。以IE、谷歌Chrome为代表的有大公司背景的浏览器厂商,并不急于通过浏览器获利。浏览器业务的存在,更多是为了圈住用户以帮助公司在其他领域获利,兼顾更广泛用户需求的大公司也更容易获得成功,当年微软轻松打败网景正是基于这个原因。
IE霸主地位不保
和其操作系统一样,微软的IE曾长期占据浏览器市场90%以上的份额。即便眼下面临诸强的挑战,IE依然牢牢占据半壁以上江山,任众多竞争对手苦苦追赶。不过,IE一枝独秀的局面正在不断被改写,这种趋势在近几年变得尤为明显。
2007年,作为浏览器市场老大的IE依然以79.16%的份额稳坐第一把交椅,排名第二、第三的Firefox和Safari分别以15.84%和2.39%的市场占有率艰难存活(表1)。而到2008年,Firefox成功侵蚀了IE的市场,份额增至18.76%,三甲之一的Safari轻微增至2.81%,而IE的市场份额则出现明显下滑,降至75.18%。
与此同时,对微软最具威胁的谷歌在2008年9月把双方竞争的战线拉长到了浏览器领域,Chrome的推出打破了浏览器市场一直以来相对稳定的局面。随即在2009年,IE遭遇重挫,一年时间丢失了8%以上的市场份额,一直紧随IE之后的Firefox则开始发力,一举突破20%以上的市场份额,崭露头角的Chrome以简洁、快速的特点迅速获得市场认同,面市一年即以2.64%的市场份额排名第四。
根据Net Applications最新的统计数据,截至2010年8月,IE的市场份额已经大幅下滑至60.40%,不到3年时间,丢失了19%的市场。尽管由于IE 8.0和Windows 7的捆绑销售,后者的强劲势头使得IE获得了短暂的喘息机会,市场占有率下滑势头在2010年5月见底后出现反弹,但其霸主地位显然正面临史无前例的挑战(表2)。
不过,微软显然不会坐以待毙。长期以来在技术上被视为落伍者的微软正积极开发下一代浏览器IE 9.0,并称其网页打开速度比IE 8.0快50倍,此外还将在HTML5、图形渲染等方面有很大改进。从一定意义上来说,IE 9.0将成为微软维护自身霸主地位的最后王牌,否则丢失大半江山的局面将加速到来。
谷歌Chrome
异军突起
另一厢,后起之秀的Chrome不到2年时间已经拥有7.52%的市场份额,不仅挤掉了Safari保持多年第三的宝座,还终止了Firefox市场占有率稳步提高的步伐。面市初时,Chrome除了高速、简洁的特点外,并无特别出彩之处。不过随着后期扩展系统的完善,其用户群与Firefox趋于重合,而快速的启动速度使得在这一问题上备受诟病的Firefox在与Chrome的竞争中逐渐落于下风。
并且,在推出Chrome以前,谷歌一直是Firefox的赞助商,为其提供技术支持和发展资金,而Firefox也依赖谷歌广告收入为生。2008年,Firefox的母公司Mozilla总收入7859万美元,其中大部分来自Firefox用户通过搜索时所点击谷歌搜索广告而产生的收入分成,占比一度高达85%。
Firefox与IE抗衡多年,
依仗的是引以为豪的插件技术创新和比IE更快的浏览速度。如今,Chrome也在积极开发插件,并且速度更具优势,同时还有强大的谷歌做后盾。假设谷歌中断与Firefox的搜索分成关系,Firefox能支撑到何时显然是个未知数,而Chrome必将不战而胜,轻松吞食Firefox的市场份额。另一种可能是,凭借与Mozilla的良好关系,谷歌收购Firefox与Chrome合并,从而 拥有1/3的市场份额,由此获得与IE抗衡的实力。
不过,或许如同部分业内人士的共识,谷歌Chrome的出现并不是为了单纯抢占浏览器市场, 其最终目的是颠覆Windows系统的生态平衡,击破长久以来微软得以保持强者恒强的关键因素,即Windows API作为绝大多数软件开发的编程平台这一至高无上的崇高地位—软件开发者不再依赖Windows API作为标准,微软操作系统多年保持的垄断地位优势必将崩溃。
另一个不容忽视的对手是苹果的Safari,目前全球使用Safari浏览器的设备超过2亿台,包括Mac、iPhone、iPod touch和iPad,有了庞大的用户基数支撑,Safari也具备了一拼的实力,已经占有5%以上的全球市场份额。
对于一直把微软作为死敌的谷歌、苹果来说,浏览器之争的深层意义在于:长期以来,微软横行个人电脑时代,操作系统、办公软件每年创造上百亿美元的盈利,现在其在强势的浏览器领域展露疲态,势必成为动摇微软帝国根基的契机。
双核引擎开发成国内主流
国际市场上,各大浏览器厂商激战正酣,“不入流”的国内浏览器也各自各精彩。2008年9月谷歌Chrome推出不久,国内的互联网和软件巨头陆续推出自主研发的浏览器。同年12月,搜狗率先登陆,其设计之初最大的目标是希望借浏览器内置的搜索功能提高在搜索领域的市场占有率。2010年8月12日,迅雷低调推出名为155的浏览器,插足浏览器市场。近期,市场传闻百度和阿里巴巴也在密谋开发浏览器市场。阿里巴巴大量招聘浏览器开发工程师和内核开发工程师的举动,被视为一个明显的市场信号。而百度50亿资本进军浏览器市场的风闻更具轰动效应,若果真如此,国内浏览器市场或将构建一个新的格局。
在国内市场,坐享先入为主优势的IE拥有最大的市场份额。不过,在IE明显的缺陷下,艾瑞咨询在2010年1月的调查显示,59%的IE用户同时使用其他浏览器,其中本土品牌360安全浏览器、Maxthon、腾讯TT是用户在IE之外的最多选择。 这表明国产浏览器尽管生活在国际巨头的阴影下,但仍有发展空间。
在讲究快速体验的现代社会,速度快而兼容性强的浏览器无疑最受用户欢迎。IE近几年的江河日下,很大部分原因在于自身的浏览速度过慢。基于Webkit内核的谷歌 Chrome浏览器,则大大提升了速度,不过在兼容性上就远不如IE所依靠的Trident内核,因为很多网页都是针对IE这个长期以来的霸主而设置的。这一现象在国内尤为明显,导致网上银行或支付服务只有在IE下才能正常使用。而在国外,由于Firefox拥有足够大的市场份额,大多数网站都能对Firefox内核Webkit完成标准的兼容。为了在提升浏览速度的同时照顾兼容性,双核引擎开发成为国内浏览器市场独特的潮流。2010年4月,搜狗率先发布了国内首款可智能切换的双核浏览器,在传统IE内核Trident的基础上,添加了目前浏览速度最快的Webkit内核。此外,腾讯、傲游等国内厂商也在积极开发双核浏览器。■
盈利之惑
尽管重要性仅次于操作系统的浏览器一直是互联网应用的焦点,但与自身重要地位不符的是,浏览器厂商长期挣扎在盈利的泥淖之中,而单一开发浏览器的厂商多半举步维艰。究其原因,关键在于凭借操作系统赚得盘满钵满的微软破解了浏览器的收费模式,将其引入免费时代,并且借助自身强大的经济实力打垮竞争对手网景(Netscape),把免费模式一直延续至今。自此,IE垄断浏览器领域,难寻敌手,同时也使得浏览器厂商长期陷入经济窘况。
由于无法依靠使用软件直接收费,作为互联网最基础应用工具的浏览器,其实注定难以成为盈利终端。当前阶段,浏览器的主要盈利模式分为四种,与搜索引擎合作分成、企业定制、与第三方服务推广合作以及网友捐赠。通过内置搜索引擎获利,是当前大部分浏览器的主要盈利来源。在浏览器市场长年排名老二的Firefox,将谷歌设置为默认搜索引擎,凭借广告分成获利颇丰。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仅仅依靠浏览器收入支撑的厂商很难走得更远。以IE、谷歌Chrome为代表的有大公司背景的浏览器厂商,并不急于通过浏览器获利。浏览器业务的存在,更多是为了圈住用户以帮助公司在其他领域获利,兼顾更广泛用户需求的大公司也更容易获得成功,当年微软轻松打败网景正是基于这个原因。
IE霸主地位不保
和其操作系统一样,微软的IE曾长期占据浏览器市场90%以上的份额。即便眼下面临诸强的挑战,IE依然牢牢占据半壁以上江山,任众多竞争对手苦苦追赶。不过,IE一枝独秀的局面正在不断被改写,这种趋势在近几年变得尤为明显。
2007年,作为浏览器市场老大的IE依然以79.16%的份额稳坐第一把交椅,排名第二、第三的Firefox和Safari分别以15.84%和2.39%的市场占有率艰难存活(表1)。而到2008年,Firefox成功侵蚀了IE的市场,份额增至18.76%,三甲之一的Safari轻微增至2.81%,而IE的市场份额则出现明显下滑,降至75.18%。
与此同时,对微软最具威胁的谷歌在2008年9月把双方竞争的战线拉长到了浏览器领域,Chrome的推出打破了浏览器市场一直以来相对稳定的局面。随即在2009年,IE遭遇重挫,一年时间丢失了8%以上的市场份额,一直紧随IE之后的Firefox则开始发力,一举突破20%以上的市场份额,崭露头角的Chrome以简洁、快速的特点迅速获得市场认同,面市一年即以2.64%的市场份额排名第四。
根据Net Applications最新的统计数据,截至2010年8月,IE的市场份额已经大幅下滑至60.40%,不到3年时间,丢失了19%的市场。尽管由于IE 8.0和Windows 7的捆绑销售,后者的强劲势头使得IE获得了短暂的喘息机会,市场占有率下滑势头在2010年5月见底后出现反弹,但其霸主地位显然正面临史无前例的挑战(表2)。
不过,微软显然不会坐以待毙。长期以来在技术上被视为落伍者的微软正积极开发下一代浏览器IE 9.0,并称其网页打开速度比IE 8.0快50倍,此外还将在HTML5、图形渲染等方面有很大改进。从一定意义上来说,IE 9.0将成为微软维护自身霸主地位的最后王牌,否则丢失大半江山的局面将加速到来。
谷歌Chrome
异军突起
另一厢,后起之秀的Chrome不到2年时间已经拥有7.52%的市场份额,不仅挤掉了Safari保持多年第三的宝座,还终止了Firefox市场占有率稳步提高的步伐。面市初时,Chrome除了高速、简洁的特点外,并无特别出彩之处。不过随着后期扩展系统的完善,其用户群与Firefox趋于重合,而快速的启动速度使得在这一问题上备受诟病的Firefox在与Chrome的竞争中逐渐落于下风。
并且,在推出Chrome以前,谷歌一直是Firefox的赞助商,为其提供技术支持和发展资金,而Firefox也依赖谷歌广告收入为生。2008年,Firefox的母公司Mozilla总收入7859万美元,其中大部分来自Firefox用户通过搜索时所点击谷歌搜索广告而产生的收入分成,占比一度高达85%。
Firefox与IE抗衡多年,
依仗的是引以为豪的插件技术创新和比IE更快的浏览速度。如今,Chrome也在积极开发插件,并且速度更具优势,同时还有强大的谷歌做后盾。假设谷歌中断与Firefox的搜索分成关系,Firefox能支撑到何时显然是个未知数,而Chrome必将不战而胜,轻松吞食Firefox的市场份额。另一种可能是,凭借与Mozilla的良好关系,谷歌收购Firefox与Chrome合并,从而 拥有1/3的市场份额,由此获得与IE抗衡的实力。
不过,或许如同部分业内人士的共识,谷歌Chrome的出现并不是为了单纯抢占浏览器市场, 其最终目的是颠覆Windows系统的生态平衡,击破长久以来微软得以保持强者恒强的关键因素,即Windows API作为绝大多数软件开发的编程平台这一至高无上的崇高地位—软件开发者不再依赖Windows API作为标准,微软操作系统多年保持的垄断地位优势必将崩溃。
另一个不容忽视的对手是苹果的Safari,目前全球使用Safari浏览器的设备超过2亿台,包括Mac、iPhone、iPod touch和iPad,有了庞大的用户基数支撑,Safari也具备了一拼的实力,已经占有5%以上的全球市场份额。
对于一直把微软作为死敌的谷歌、苹果来说,浏览器之争的深层意义在于:长期以来,微软横行个人电脑时代,操作系统、办公软件每年创造上百亿美元的盈利,现在其在强势的浏览器领域展露疲态,势必成为动摇微软帝国根基的契机。
双核引擎开发成国内主流
国际市场上,各大浏览器厂商激战正酣,“不入流”的国内浏览器也各自各精彩。2008年9月谷歌Chrome推出不久,国内的互联网和软件巨头陆续推出自主研发的浏览器。同年12月,搜狗率先登陆,其设计之初最大的目标是希望借浏览器内置的搜索功能提高在搜索领域的市场占有率。2010年8月12日,迅雷低调推出名为155的浏览器,插足浏览器市场。近期,市场传闻百度和阿里巴巴也在密谋开发浏览器市场。阿里巴巴大量招聘浏览器开发工程师和内核开发工程师的举动,被视为一个明显的市场信号。而百度50亿资本进军浏览器市场的风闻更具轰动效应,若果真如此,国内浏览器市场或将构建一个新的格局。
在国内市场,坐享先入为主优势的IE拥有最大的市场份额。不过,在IE明显的缺陷下,艾瑞咨询在2010年1月的调查显示,59%的IE用户同时使用其他浏览器,其中本土品牌360安全浏览器、Maxthon、腾讯TT是用户在IE之外的最多选择。 这表明国产浏览器尽管生活在国际巨头的阴影下,但仍有发展空间。
在讲究快速体验的现代社会,速度快而兼容性强的浏览器无疑最受用户欢迎。IE近几年的江河日下,很大部分原因在于自身的浏览速度过慢。基于Webkit内核的谷歌 Chrome浏览器,则大大提升了速度,不过在兼容性上就远不如IE所依靠的Trident内核,因为很多网页都是针对IE这个长期以来的霸主而设置的。这一现象在国内尤为明显,导致网上银行或支付服务只有在IE下才能正常使用。而在国外,由于Firefox拥有足够大的市场份额,大多数网站都能对Firefox内核Webkit完成标准的兼容。为了在提升浏览速度的同时照顾兼容性,双核引擎开发成为国内浏览器市场独特的潮流。2010年4月,搜狗率先发布了国内首款可智能切换的双核浏览器,在传统IE内核Trident的基础上,添加了目前浏览速度最快的Webkit内核。此外,腾讯、傲游等国内厂商也在积极开发双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