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一个政治家,必须练习忍耐”

来源 :党史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_david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43年10月新四军和中共中央华中局领导层发生的“黄花塘事件”,虽是党史上并不起眼的插曲,但对当事人陈毅来说,用火中涅槃的党性锻炼来形容,当不为过;对调解者毛泽东来说,则是一次劝人察人的成功范例。
  一
  1943年6月新四军整风审干时,陈毅与饶漱石,一个是新四军代军长兼军分会主席,一个是华中局代书记、新四军代政委兼政治部主任。两位主官,一个领军,一个管党。陈毅豪放洒脱,不拘小节,坦诚大度。饶漱石严肃严厉,好从大的政治原则上看事情,让人畏惧。若无嫌隙,这样的配备格局可以互补,还算理想。但饶漱石对陈毅的作风很有成见,曾对人说:陈毅经常吟诗作词,资产阶级的作风不改,迟早要跌跟头的。反过来,饶漱石在皖南事变发生后一段时间和党组织没有联系,陈毅曾有过怀疑;饶在会上批判项英有过分之词,而陈毅因和项英在三年游击战争时期共过患难而感情复杂。整风审干开始后,陈毅因为在中央苏区时期经历过严酷党内斗争,提醒大家注意把握原则,主抓整风工作的饶漱石很不认同。饶漱石一度离开军部到各师巡视,陈毅主持会议对他提了不少意见,饶漱石则反过来找更多人谈话,搜集对陈毅的意见。由于性格差异,工作分歧,对人处事又有不同看法,两人关系越来越紧张。
  1943年10月,饶漱石在安徽盱眙(今属江苏)黄花塘主持整风会议,公开点名批判陈毅,头一条错误就是反对毛泽东,根据是陈毅1929年主持红四军七大选掉了毛泽东的前委书记,并取而代之。不明真相的干部一听,这还得了,结果,除了粟裕、黄克诚等少数人,都表态支持饶漱石的发言,纷纷起来批判陈毅。事后,饶漱石给毛泽东、刘少奇发去一份长达1500字的电报,列出陈毅的“十大错误”,诸如“一贯反对毛泽东同志”,“反对政治委员制”,“破坏党的团结”,“个人主义”等等,电报结尾明确要求中共中央“速决定物色才德兼全的军事政治负责干部来帮助我们”。新四军有的领导干部也联名致电中央,指明陈毅的错误。新四军干部是项英、陈毅领导三年游击战时期的底子,跟陈毅的关系不可谓不近,但在整风审干的背景下,大势却不在陈毅一边。不少人以为陈毅犯了大错误,不敢同他来往,连平时的棋友也不上门了。
  两位主官生出矛盾,势必影响华中抗战大局,只能先调走一个。11月8日,毛泽东回电陈毅和饶漱石,让陈毅赴延安参加党的七大,以便“明了党的新作风及应作重新估计的许多党内历史上重大问题”,并明确陈毅来延安期间,暂由副军长张云逸代理军长。
  毫无疑问,陈毅是带着诸般委屈上路的。他在临别诗中说:“知我二三子,情深更何言。去去莫复道,松柏耐岁寒。”心里包袱之重,可想而知。以残菊傲霜、松柏耐寒自喻,已经是很克制的了。当然,他期盼着到延安后当面向毛泽东澄清一些事情。
  1944年3月上旬一到延安,陈毅就要求中共中央开一次会议,谈一谈自己与饶漱石的矛盾,毛泽东的回答很出乎意料:“如果你谈三年游击战争的经验,谈华中抗战的经验,那很好,我可以召集一个会议,请你谈三天三夜。至于与小饶的问题,我看还是不要提,一句话也不要提。关于这件事,华中曾经有个电报发到中央来。这电报在,如果你要看,我可以给你看,但是我看还是暂时不要看为好。”陈毅只好说:“那我就不看,华中的事也就不谈。”
  毛泽东也不是不重视化解陈、饶矛盾,但如果陈毅一到就急着谈,反倒不利,让他沉一沉,调整心态再说会更好些。3月中旬,毛泽东约谈陈毅,问了些他与饶漱石关系的情况,同时指出陈毅的若干毛病,希望他能作自我批评。陈毅初步了解到毛泽东的观点和初衷,接受了批评,并向饶漱石和华中局发了一份包含有自我批评内容的电报,其中说,自己在“某些认识上和处理方式常有不正确的地方。由于自己有遇事揣测,自己又常重感情,重细节,不正面解决问题,对人对事不够严正等等陈腐作风,这样于彼此协合工作以大的妨碍”,“我自惭最近一年来在华中的工作尚未能尽我最大的努力”。
  对陈毅的这个态度,毛泽东是满意的,随即致电饶漱石并转华中局和新四军军分会,表示“陈、饶二同志间的争论问题,仅属于工作关系性质”,陈毅在红四军七大前后同毛泽东的争论,“并非总路线的争论,而且早已正确地解决了”,抗战初期“陈毅同志是执行中央路线的,不能与项英同志一概而论”。总之,“陈毅同志都是有功劳的,未犯路线错误的。如有同志对以上两点不明了时,请漱石同志加以解释”。把陈毅的问题与路线错误摘开,是一种定性的评断;让饶漱石出面向其他领导干部解释,确也是很高明的一着。
  二
  本来以为事情就此画上句号,但饶漱石那边有了情绪。3月下旬,他以个人名义给毛泽东回电,表示“陈和我的争论,既非属于重大路线,也非简单属于工作关系性质,而是由于陈同志在思想意识、组织观念仍有个别毛病。他对统一战线,对文化干部,对某些组织原则,仍存有个别右的观点。对过去历史问题,存有若干成见,且有时运用很坏的旧作风”,陈毅来电隐约说到这些错误,“但似乎尚欠清明,故详告与你,以便你给他帮助”。显然,饶漱石觉得毛泽东对陈毅问题的定性太轻,言下之意,不属“重大路线”问题,也非简单“工作关系”,应该还是有路线性质的,况且,陈毅承认错误也还不够,有些不依不饶的意思。饶漱石倒也光明正大,同时也给陈毅发了封类似意思的电报。
  接到饶漱石的电报后,陈毅不干了,心中起了火,一腔愤懑地写信给毛泽东倾吐委屈。毛泽东似乎也不好再致电饶漱石重新申明或改变自己的态度,毕竟饶目前是华中局和新四军唯一主官,没完没了,再激起他更大情绪,或迁就顺从他的意见,都于工作不利。最好的办法,还是转过来再做陈毅的思想工作。由此,毛泽东于4月9日给陈毅写了这样一封回信:“凡事忍耐,多想自己缺点,增益其所不能,照顾大局,只要不妨大的原则,多多原谅人家。忍耐最难,但作一个政治家,必须练习忍耐。这点意见,请你考虑。感冒宜多睡,少动多食。余容面叙。”
  毛泽东恐陈毅火气难消,第二天又找他当面开导:你现在在延安,又不能回去,横直搞不清楚。将来你回去是可以解决的,主要是人家对你有误会,你有什么办法?越解释,误会越大。这番话略略纾解了陈毅心头愤懑,他听后表示:本来我的气很大,你这样一讲,我也没有什么意见了。   此后,陈毅按毛泽东提出的“作一个政治家,必须练习忍耐”的要求,将诸般委屈放下,投入到延安的整风学习之中。不久,他读了毛泽东的《学习与时局》,文中提出党内领导干部在整风后要“放下包袱”,随即给毛泽东写信说,自己“今后多从打开脑筋重新认识自己去着手,由己及人,变更过去及人而不由己的办法”。看来他明确承认自己过去对人严对己宽的缺点,决心放下这个思想包袱。1944年12月1日,他再次致信毛泽东,陈述在自我修养方面的感受和收获:“弄清路线原则之分歧后,作大度的自我批评,讲团结对外,这足以教育一切人”,“回想几年华中工作,被我打击屈服的高级干部,至少也在一打以上,只有自己批评去打通思想而团结对外才是于党于己的有益办法。去冬在华中,我不了解这点,所以满腔愤愤不平之气”。“近来与许多人谈话,广泛阅读文件,似乎更感觉以前所见不免皮相,才知道处理许多问题,疏虞之处甚多。别人的批评反对,其中事出有因,查无实据者有之,而自己过与不及两种毛病则所在多有”,自己过去的态度,“实在要不得”。
  这很像是陈毅到延安参加整风学习后的自我鉴定。毛泽东越看越高兴,看完便回信,鼓励之情溢于言表:“你的思想一通百通,无挂无碍,从此到处是坦途了。随时准备坚持真理,又随时准备修正错误,没有什么行不通的。每一个根据地及他处,只要有几十个领导骨干打通了这个关节,一切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整个党在政治上现在是日渐成熟了,看各地电报就可以明了。”
  在毛泽东看来,能够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打通思想情绪上堵塞的关节,实现党内的团结,是领导干部在政治上成熟的标志。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日渐成熟,很重要的一点,便是通过整风拥有了陈毅这样一批能够打通关节的成熟的政治家。
  三
  回过头来看,陈毅“打通关节”的过程,经历了一年左右的时间,很不容易。其中最有普遍意义的经验,大概要算是毛泽东告诉他的两句话,“凡事忍耐,多想自己缺点”,“作一个政治家,必须练习忍耐”。这或许也是毛泽东自己的经验。15年前在红四军七大前后的那场争论中,毛泽东和朱德、刘安恭、陈毅之间确实是硬碰硬,双方都谈不上“忍耐”,由此影响了党内的团结,毛泽东的前委书记之职也被选掉了。显然,毛泽东也是经过“练习忍耐”才成长为党的主要领袖的。陈毅在党的七大后回到新四军,有人问及他对毛泽东的印象,他说,“毛泽东进步太大了,我是望尘莫及”。这大体反映出陈毅在这方面的观察和感受。
  事实上,陈毅“练习忍耐”拥有足够的党性锻炼基础。在延安,他同薄一波谈到自己的经历,谈到红四军七大前后的争论,谈到打“AB团”的事,谈到林彪对朱德有意见等等,结论是,“不要把我们党内的生活看得尽善尽美,矛盾和问题多得很,我们走过的路并不平坦”。这显然是经历过大风浪考验的政治家的体会。于是,陈毅打通关节之语,能够实事求是地分析工作作风上的毛病,对人对己也不乱上纲上线。
  政治家为什么必须练习忍耐?因为你干的事业不是个人的,是众人之事,个人意气总是不好上台面的。在冲突中,双方都会认为自己是对的而别人是错的,但有时候越是强调自己的对,反而越容易引起别人的反感,哪怕你真的全对,也会激起别人的偏见,导致容易说得通的事,久说不通。冷静处理,练习忍耐,是为了把事情说通,办好,世界上少有长久想不通和做不好的事,少有不真相大白的事。拿“黄花塘事件”来说,冲突的另一方饶漱石在1954年的检讨中便承认,他1943年借全党整风审干之机,制造所谓陈毅反对毛泽东并一向反对政治委员等“罪名”,煽动一些不明真相的干部批斗、挤走了陈毅。
  忍耐之法,当然不单是冷静处理,更非束之高阁,而是退一步多想想自己的不足,想想别人为什么认为自己不对。陈毅便是在忍耐中,逐步认识到“自己过与不及两种毛病则所在多有”,过去“被我打击屈服的高级干部,至少也在一打以上”,这才打通了关节,一通百通。心结开了,胸怀宽了,境界高了,也能够容得下过去不顺眼的人,听得进不顺耳的话,装得下不顺心的事,其中就包括某些可能错误的事和有错误的人。包容他们,也就有了比较,埋下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种子。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现代民主社会不断发展,任何制度模式的改革与发展都不能对大众的声音与参与置若罔闻。我国当前体育模式在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也遭到了来自社会各界的非议与质疑。主要集中在精英体育的成本与效益失衡、效率优先与公平缺失、快乐体育与悲情体育共舞、精英体育与全民健身失调、精英体育的“空中楼阁”之忧等方面。虽然有些质疑观点难免刻薄片面,但大多不失为对我国当前体育模式的警醒与反思。  关键词:体育管理;精英
新赛季的CBA联赛已于10月17日开打。此前的赛程预告上,所有和八一男篮对阵的场次后面都标注着“待定”二字,似乎预示着这支在中国体坛具有代表性的队伍行将告别历史舞台。比赛开始后,八一队果然没有出现在赛场上,尽管人们努力寻找王治郅运筹帷幄的身影,寻找邹雨辰、许钟豪等奋力拼搏的青春热血。喧嚣一时、风传多年,官宣之后,一切已尘埃落定……  八一男篮曾经创造过无数辉煌,撑起中国男篮半壁江山,承载了几代人的
東京奥运会还没有开幕时,东道主准备不足的消息频频传出,很多人都在猜想,这会是最糟糕的一次奥运会吗?半个多月过去了,奥运会迎来闭幕式,答案也揭晓了,而且是一个否定的答案。日本人松了一口气,全世界同样松了一口气。  不管对中国奥运体育代表团,还是对国内亿万观众来说,这不但不是一次糟糕的奥运会,还是一届让人感觉很美妙的奥运会。在这届奥运会上,从中国运动员到中国观众,都展现出一种以前完全没有的气质。这意味
2020赛季中超在历经波折后终于开赛,疫情使得赛制和人员流动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然而,今年的中超依然精彩,本土年轻球员的表现令人刮目相看,让人们对中国足球的前景有了更多期待。他们已不年轻  今年中超已近尾声,从已经进行的比赛来看,在U23政策的扶持下,还是涌现出了不少有潜力的年轻球员。  在京鲁大战中,号称“最强U23”的张玉宁梅开二度,帮助北京国安完成大逆转,第二球显示了张玉宁在禁区内的作战能力和
五号新秀郑祺龙(左)首战就得到20分。  新赛季CBA的口号是“不负所爱”,中国篮协主席姚明解释说,其背后的含义是不辜负对篮球运动的热爱,不辜负全国球迷的期待,是对上赛季“敢梦敢当”的升华,因此更具有责任感和使命感。  在疫情席卷全球的特殊时期,上赛季的CBA顺利完赛,没有出现一例新冠病毒感染,成为国内联赛防疫的表率。新赛季CBA将比赛分为四个阶段,前两个阶段仍会采用赛会制,如果日后疫情防控形势进
注定的告别  2月26日,元宵佳节,中国足协和职业联盟接到江苏足球俱乐部通知,他们打算在这天晚上发布停运公告。三天之前,从江苏队内部传出消息:集团正在打算以较低的价格出售俱乐部,不排除零元转让。  中午,当江苏俱乐部通过电话对中国足协说出他们的决定时,中国足协知道对方去意已决,甚至有一点无力回天。联赛改革可以依靠行政手段,但如何劝说一位投资人留下,特别是对一家民营企业的老板,中国足协一时半会儿拿不
幸福開跑  太原国际马拉松开赛,近150名精英选手及4500名山西籍大众选手在秋日开跑。气功迎亚运  浙江省金华市举行“迎亚运”健身气功1000人联赛,旨在营造全民迎亚运氛围,加强群众参与全民健身的热情。长空彩练  环海南岛飞行大赛在海口市西海岸开赛,图为动力伞飞行表演。飞跃秋天  首都高等学校第58届学生田径运动会在北京林业大学开幕,这是北京市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举办的首个大型学生体育赛事。齐心合
所谓“无情对”,就是上下联在字面上对仗工整,但在内容上却各讲各的,互不相干。而且上下联的含义越是“风马牛不相及”,便越是妙趣横生。  (1)  相传,北宋宰相韩琦,去西夏与西夏王元昊订立和约期间,教会了精通汉语的元昊何谓“无情对”及其作法。  元昊送韩琦回北宋时,出西夏都城兴庆(今银川市)后,韩琦见路两旁绿树成荫,遂以一句诗出上联让赵元昊对:  树已千寻难纵斧;  元昊与韩琦并肩而行,只向前走了几
以前的吉林省辉南县杉松岗镇石大院村,给人最深刻的印象就是贫穷落后,村民们居住在陈旧破烂的草房里,村委办公室经常是锁头看家无人办公。农闲时节,大家闲来无事就打扑克,参与赌博,好事者更使得封建迷信成风。村民们大都无科技文化素质可言,再加上石大院村地处已停采的煤矿区,人多地少,土地贫瘠,全村人均收入低于全县农民人均水平,村集体没有可供支配的经济来源。  所有这些艰难的现实情况叠加在一起,让人望而生畏!提
公正不是法官自说自话,也不是法院的自以为是,真正公正的裁决,经得起群众评说,经得起历史检验。近年来,人民法院认真听取民众呼声,积极回应社会关切,以裁示范,以裁正人,成功处理一批群众高度关注、社会舆论聚焦,攸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攸关群众朴素情感的案件,取得了良好的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真正做到了案结事了。回应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判制度的显著优势之一。回应“劝不劝”,让司法审判永远守护社会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