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形势与政策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德育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从准确把握形势与政策课的特点、教学目标,从实际出发把学生内在需求及个人成长融入形势与政策课,坚持马克思主义原理和形势与政策课相结合等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教学 教学目标 学生内在需求 马克思主义原理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6-0198-02
一、准确把握形势与政策课的特点、教学目标
形势与政策课程是我国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重要形式,作为高校德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很强的导向性、知识性、政策性和时效性。形势与政策课反映的是社会发展的宏观变化,开启的是心灵通向外部世界的智慧之门,培养的是一种综合素质,体现的是一种良好的人文品格,是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程。
结合课程的重要性及特点,我认为大学生应当在知识、能力和觉悟三个层面树立以下目标:
(一)知识层面
大学生应当及时了解国际、国内的基本形势及其变化;了解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了解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形势、任务和发展成就;了解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重大活动和重大改革措施。
(二)能力层面
大学生应具备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分析社会政治现象及其关系的能力,能够认清国内外形势,全面准确地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思考社会问题。
(三)觉悟层面
大学生应增强国家观念和全球意识,增强社会发展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起科学发展观,坚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积极投身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中。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很多学生都不明白为什么要学习这门课,特别是理工科专业的学生。因此我们在教学中首先应开展形势与政策课程的特点、目标、意义等专题教育。
二、从学生内在需求出发,把个人发展融入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一)调查了解学生需求,找准课程切入点,从学生内在需求出发上好《形势与政策》课
管理学原理告诉我们动机来源于需求。要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必须从学生内在需求出发。虽然教育部每个学期都会下发关于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但这个不是教条。我们要在这些要点下事先去调查了解学生最想知道的内容是什么,再根据这些需求来确定上课的内容,而不是照本宣科。例如关于经济形势,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学生对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经济工作的总体思路和主要任务这些宏观的内容兴趣不大,感觉太遥远。而对物价上涨这些关系到切身利益的微观形势以及相关政策都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望。这一方面说明自身利益诉求是学生最大的热点,另外一方面也启示我们,学生的内在需求是吸引学生关注课程、学好课程的重要内在动力,是课程进入学生头脑和思想的有效切入点。所以我们要认真调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脉搏,找准学生思想兴奋点和课程切入点,从学生内在需求切入课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把个人发展融入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实际教学当中,大部分学生认为课程内容和自己的学习生活相距甚远,感觉不到这样的课程对自己的发展有什么好处和价值。更有同学认为上这课是“政治任务”。对此我们必须把每一次的内容都与学生的成长及个人发展结合起来。例如关于“十二五”规划的专题,如果只是讲规划的内容,学生会觉得这些内容太过于宏观、不会过多去关注,学习的兴趣自然不大。而把“十二五”规划与大学生就业联系起来,使学生认识到“十二五”期间国家是处于大有作为的时期,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这个大环境对大学生的就业及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学生只有客观准确地把握形势,把握就业政策,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才能正确定位,为自己的发展确定合理的行业和职业。否则,难免会出现南辕北辙的错误,使自己在职业生涯的路上遭受挫折。这样学习的积极性及主动性就能调动起来,真正让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进入学生头脑,实现课程的价值。
三、坚持马克思主义原理和形势与政策课相结合的原则
(一)端正观察分析形势的立场,形成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
立场问题支配着每个人的言论和行为,站在不同的立场上就有对事物不同的态度、不同的观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较为活跃且多元化,对于一些问题学生往往只是站在个人立场,简单地以道德标准及个人感情作为观察分析形势的出发点。这样得出的观点往往都是片面的,错误的。只有站在人民大众和国家的立场上,注意维护全局的利益,对事物的认识才能符合实际,其结论才是全面、正确的。例如这次日本大地震,对于自然灾害有些大学生就较为偏激,不理解国家对日本的援助。之所以会这样,就是因为学生没有从国家的全局利益出发。所以立场问题非常重要。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观点
1.实事求是的观点。实事求是的观点是我们观察分析形势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按照实际情况决定工作方针,这是我们必须牢牢记住的最基本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
2.普遍联系的观点。普遍联系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我们观察形势必须用联系的观点、整体的观点才能防止片面性。
3.历史的、发展的观点。只有用历史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不为表面所迷惑。不因新生事物暂时弱小而否认它存在的合理性,或对它丧失信心,而要看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发展趋势;也不因反动势力的暂时强大,而看不到它必然走向灭亡的历史规律。
4.实践的观点。判断认识是否正确,不是依据主观感觉,而是要通过实践,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惟一标准。邓小平在1992年视察南方的讲话中,提出判断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是运用实践观点认识形势的典范。
(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方法
1.信息法。分析形势,首先必须掌握大量有用的材料和事实,即通常所说的信息。我们所把握的形势信息,必须做到三点:一是真实,二是准确,三是及时。
2.分析综合法。在充分掌握材料的基础上,运用分析综合的方法对大量的感性材料进行处理,使之上升为对形势的理性认识,对形势做出全面评估。
3.比较法。形势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发生着变化。按时间先后的顺序展开的比较,为纵向比较;在同一时间段内对不同地区和国家形势的比较是横向比较。我们在把握形势的时候,既要横向也要纵向,这样才能真正把握准确的形势信息。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中发[2004]16号.
[2]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Z].教社政[2004]13号.
[3]教育部.2011年下半年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
[4]李山.对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育的几点思考.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2007.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教学 教学目标 学生内在需求 马克思主义原理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6-0198-02
一、准确把握形势与政策课的特点、教学目标
形势与政策课程是我国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重要形式,作为高校德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很强的导向性、知识性、政策性和时效性。形势与政策课反映的是社会发展的宏观变化,开启的是心灵通向外部世界的智慧之门,培养的是一种综合素质,体现的是一种良好的人文品格,是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程。
结合课程的重要性及特点,我认为大学生应当在知识、能力和觉悟三个层面树立以下目标:
(一)知识层面
大学生应当及时了解国际、国内的基本形势及其变化;了解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了解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形势、任务和发展成就;了解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重大活动和重大改革措施。
(二)能力层面
大学生应具备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分析社会政治现象及其关系的能力,能够认清国内外形势,全面准确地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思考社会问题。
(三)觉悟层面
大学生应增强国家观念和全球意识,增强社会发展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起科学发展观,坚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积极投身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中。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很多学生都不明白为什么要学习这门课,特别是理工科专业的学生。因此我们在教学中首先应开展形势与政策课程的特点、目标、意义等专题教育。
二、从学生内在需求出发,把个人发展融入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一)调查了解学生需求,找准课程切入点,从学生内在需求出发上好《形势与政策》课
管理学原理告诉我们动机来源于需求。要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必须从学生内在需求出发。虽然教育部每个学期都会下发关于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但这个不是教条。我们要在这些要点下事先去调查了解学生最想知道的内容是什么,再根据这些需求来确定上课的内容,而不是照本宣科。例如关于经济形势,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学生对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经济工作的总体思路和主要任务这些宏观的内容兴趣不大,感觉太遥远。而对物价上涨这些关系到切身利益的微观形势以及相关政策都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望。这一方面说明自身利益诉求是学生最大的热点,另外一方面也启示我们,学生的内在需求是吸引学生关注课程、学好课程的重要内在动力,是课程进入学生头脑和思想的有效切入点。所以我们要认真调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脉搏,找准学生思想兴奋点和课程切入点,从学生内在需求切入课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把个人发展融入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实际教学当中,大部分学生认为课程内容和自己的学习生活相距甚远,感觉不到这样的课程对自己的发展有什么好处和价值。更有同学认为上这课是“政治任务”。对此我们必须把每一次的内容都与学生的成长及个人发展结合起来。例如关于“十二五”规划的专题,如果只是讲规划的内容,学生会觉得这些内容太过于宏观、不会过多去关注,学习的兴趣自然不大。而把“十二五”规划与大学生就业联系起来,使学生认识到“十二五”期间国家是处于大有作为的时期,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这个大环境对大学生的就业及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学生只有客观准确地把握形势,把握就业政策,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才能正确定位,为自己的发展确定合理的行业和职业。否则,难免会出现南辕北辙的错误,使自己在职业生涯的路上遭受挫折。这样学习的积极性及主动性就能调动起来,真正让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进入学生头脑,实现课程的价值。
三、坚持马克思主义原理和形势与政策课相结合的原则
(一)端正观察分析形势的立场,形成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
立场问题支配着每个人的言论和行为,站在不同的立场上就有对事物不同的态度、不同的观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较为活跃且多元化,对于一些问题学生往往只是站在个人立场,简单地以道德标准及个人感情作为观察分析形势的出发点。这样得出的观点往往都是片面的,错误的。只有站在人民大众和国家的立场上,注意维护全局的利益,对事物的认识才能符合实际,其结论才是全面、正确的。例如这次日本大地震,对于自然灾害有些大学生就较为偏激,不理解国家对日本的援助。之所以会这样,就是因为学生没有从国家的全局利益出发。所以立场问题非常重要。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观点
1.实事求是的观点。实事求是的观点是我们观察分析形势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按照实际情况决定工作方针,这是我们必须牢牢记住的最基本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
2.普遍联系的观点。普遍联系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我们观察形势必须用联系的观点、整体的观点才能防止片面性。
3.历史的、发展的观点。只有用历史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不为表面所迷惑。不因新生事物暂时弱小而否认它存在的合理性,或对它丧失信心,而要看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发展趋势;也不因反动势力的暂时强大,而看不到它必然走向灭亡的历史规律。
4.实践的观点。判断认识是否正确,不是依据主观感觉,而是要通过实践,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惟一标准。邓小平在1992年视察南方的讲话中,提出判断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是运用实践观点认识形势的典范。
(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方法
1.信息法。分析形势,首先必须掌握大量有用的材料和事实,即通常所说的信息。我们所把握的形势信息,必须做到三点:一是真实,二是准确,三是及时。
2.分析综合法。在充分掌握材料的基础上,运用分析综合的方法对大量的感性材料进行处理,使之上升为对形势的理性认识,对形势做出全面评估。
3.比较法。形势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发生着变化。按时间先后的顺序展开的比较,为纵向比较;在同一时间段内对不同地区和国家形势的比较是横向比较。我们在把握形势的时候,既要横向也要纵向,这样才能真正把握准确的形势信息。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中发[2004]16号.
[2]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Z].教社政[2004]13号.
[3]教育部.2011年下半年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
[4]李山.对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育的几点思考.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