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军未动,粮草先行
应该说,数码相机的出现给我们带来了更多摄影观念的变化,正是有了它们,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着手记录周围的事物,昆虫摄影就是其中最大众化的分支之一,它让我们有了亲近自然的机会。拍摄的过程充满了无穷的乐趣,因为你永远不知道下一个进入你镜头的家伙是谁,又会在哪里出现,你所能知道的就是它会给你带来—次又一次的惊喜和快乐。当然,这是因为你有了合适的拍摄装备。
1.用DC还是DSLR,这不是问题
在数码影像时代,使用数码相机或者数码单反自然在情理之中。至于究竟用哪一种,就要看你的拍摄习惯或者投入资金的多少了。
毫无疑问,数码相机在拍摄昆虫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直接在液晶屏上取景十分有利,如果会翻转,自然更加方便。而且所有数码相机都具备微距功能,很多都能实现最近5cm左右的拍摄性能,有的还达到了1cm甚至0cm,同时它们的对焦、快门等声音都可以关闭,在拍摄很多对声音敏感的昆虫来说,这—点显得尤为重要。当然,数码相机也存在对焦较慢的问题,如果是动态的昆虫,成功率较低,且最近微距功能大都在广角端,这就意味着你要以更近的距离来拍摄,对于警戒性天生较强的昆虫来说,无疑难度较大。
而数码单反除了取景稍微麻烦一点外,一样可以通过外接微距镜头(各种焦段的镜头几乎都有)或者通过接圈反接标准镜头实现微距拍摄功能,大都能够实现1:1的放大比率(如果加上近摄境,放大比率更大),自动对焦速度也很快(反接镜头除外),比数码相机要强得多。而且,昆虫摄影的最适合距离大约在30cm~120cm之间,微距镜头的前端工作距离(即拍摄的主体至镜头最前端的距离)大都在这个范围之内,毕竟前端工作距离大,利于布光,不会干扰敏感的被摄体。所以,拍摄昆虫我们更推荐用数码单反。目前消费级数码单反的价格已经很低,许多摄影爱好者都能接受。
2.明君还需良臣辅
除了相机之外,我们很多时候还需要一些附件来辅助拍摄。其中,闪光灯是必需的,这是很多长期拍摄昆虫的高手的经验——特别是在使用增距镜和长焦微距镜头之后,进光量自然减少,在光圈不变的情况下,快门速度自然降低,对于运动的昆虫无法实现“凝固瞬间”的作用。如果经验丰富,还可以有效控制闪光和自然光的光比,拍摄出更富创意性的照片。
闪光灯指数不必很大,但最好具备TTL闪光测光功能,否则即便是老手也不免有些“痛苦”。当然,如果你的预算够多,还可以考虑效果更好的微距专用环型闪光灯。最好配好柔光罩、闪光灯轰架和连线,这样可以离机闪光,拍摄的效果就会更好,市场上可以买到不同的闪灯支架,如果影友动手能力强,自制的效果也不错。
三脚架和微距云台也是必需的。因为拍摄对象的个头大多都出来的照片清晰不糊,一款稳定的三脚架配上使用方便的微距云台是很重要的(微距云台的最大好处就是可以前后微调移动)。
快门线就不用多说了,必需品,有些影友还会准备黑卡纸的反光板。前者可以用来简化背景,还能当挡风板使用,后者可以用较自然的补光方法为在暗处的昆虫补光。有些反光板是专为微距设计,当中有一个空位让镜头伸出来。
领会四两拨千斤的诀窍
昆虫摄影和风光摄影、人像摄影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构图、光线的运用等,但作为特殊的摄影科目,昆虫摄影又有其不同的一面,比如器材的局限和人造光源的利用等。这需要我们对一些昆虫的习性和生活环境能有深入了解,再加上对些拍摄技巧的巧妙应用,往往能够获得事半功倍的奇效。
1.因地制宜妙用光
作为生态摄影,昆虫无疑应在自然状态之下被拍摄,因此光线的利用也要园地制宜。和其他类摄影一样,侧光依然是最多的选择,其次是逆光,比如要体现昆虫翅膀的透明质感,或者展示昆虫身上独具特色的茸毛,逆光拍摄都是最好的方式。
补光也很必要。大家知道用中长焦微距镜头拍昆虫,如果手持拍摄,光线不好的时候极容易模糊。特别是为了得到一定的景深而收小光圈,就更容易模糊。这时首先应想到补光,而不是一味地提高ISO值来补偿快门不足。补光无非是利用自然光和人造光,前者一般使用反光板,会受当时天气环境影响,而且动静大了会惊扰昆虫,闪光灯这时就有了用武之地。
闪光灯的使用得当与否便能看出你有没有真正掌握好微距摄影的技巧。在拍摄昆虫时,闪光灯一般应调到M(手动),而且把光量控制为较小的输出。比如你使用一只指数为30的灯,最好把闪光量控制到1/16左右,这时的功率约为指数8左右。使用闪灯还有一点要特别注意:机顶闪灯位置并不适合微距摄影,除了光线太正使照片拍出来无立体感外,更有闪灯不能对准主体或被镜头挡着闪光光线等问题,故最好能离机闪光。同时灯头上最好还能加装柔光罩,使拍出来的照片光线不会太硬,当然加装柔光罩后要注意加大闪光量输出问题。
2.动静结合看快门
拍摄昆虫说难不难,说易也不容易。对于蜗牛、竹节虫这种移动缓慢的家伙或者停在处不动的飞行类昆虫,不管什么相机都能很好地拍摄。而对于飞行类昆虫,蜻蜓有在一个地方落的习惯,蝴蝶和蜜蜂则喜欢开得很盛的花,只要事先在30cm左右的距离构好图,耐心等待一阵,而光线条件也具备,大都能够捕捉到你想要的静态画面。
但对于运动中的昆虫,要想轻松定格却不是容易的事情,好在数码单反的对焦速度都很快,对于具备飞行中悬停能力和习惯的蜻蜓和蜜蜂在较近的距离之下大都能够捕捉到,而要凝固这一瞬间,1/4000s以上的快门速度是必需的。当然,大多数情况下不必苛求这种效果,使用速度优先方式,1/200s左右更容易表现出蜻蜓的动感。必要时,还可以开启连拍功能,使用追随拍摄法来提高成功率。
3.焦点和景深巧控制
对于拍摄昆虫这类有灵气的小家伙来说,焦点(特别是特写画面)一定要落在它的头部或者眼睛上,这也是画面上最吸引人的地方,否则片子就缺少了灵气,再巧妙的构图、再精确的测光也无济于事。
一般的入门级数码单反相机的定点对焦功能都很出色(快且准),特别是中央点。但很多情况下都会在对焦准确之后再移动相机构图,焦点也有可能因此改变,因此我们最好放弃使用自动对焦而改用手动对焦,或者使用相机的多点对焦功能来解决焦点和构图的问题。另外,焦平面的选择尽量和昆虫的身体线条一致,这样更容易使昆虫的整体形态得到展示,
实际上除了对焦模式之外,画面的焦点还和景深有很大关系。大家都知道,微距镜头在放大倍率较大时,景深会变得极浅,有时候甚至会让主体和背景混淆在一起,此时只有收小光圈,而不要让拍出来的照片只有昆虫的头上的一点在景深范围内,其余的都是虚化了。
为了扩大景深范围,应尽量使用小光圈,我们可以放心地将快门设置在F8、F11、F16等大小,即使光线不足,也还有闪光灯和三脚架“帮忙”。
4.构图背景均重要
在昆虫摄影中,昆虫大都是画面的主体,因此总要想方设法地近距离拍摄,并把它们安排在画面中最重要的位置,于是各种构图方式也就应运而生。其中,把昆虫安排在黄金分割位置的三分构图原则是用得比较多的,根据主体的条形身体而采用对角线构图的也不在少数,目的都是为了不要把主体拍得过于呆板。另外,许多昆虫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它,会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这源于昆虫的伪装色和光线的不同,我们也可以多尝试一下这些拍摄角度。
总之,为突出主体,多选择不同角度拍摄,尽量选择简洁的背景,也可以采用大光圈进行虚化。如果背景杂乱在,实在没法避免的,在后期也可以通过裁剪来进行构图,毕竟现在的数码相机像素普遍较高,为后期制作留有了不少余地。
但也不要因噎废食,有时候背景在昆虫拍摄中也经常起到重要作用。从很多摄影师拍摄的照片来看,无论花朵、树枝、稻田甚至墙壁,都是画面重要的构成因素,正是有了它们在色彩、构图等方面的衬托,昆虫照片才会那么出色。
当然,因为昆虫较小,我们不必强求它们在每一张照片上都是当仁不让的主体,有时候周围的环境和它一样重要,都是构成画面必不可少的元素,比如蜘蛛和它的网等。
5.看准时机勤出击
清晨是极佳的拍摄时间。因为气温较低,栖息在草丛、树叶中的昆虫们也处于昏睡蒙胧状态,此时它们的警觉性较差,行动也迟缓,有时满地的露水也会妨碍它们行动,静止的昆虫为摄影师提供了创作的高度自由。日落之前的黄昏时分也是拍摄的良机,夕阳和朝阳一样能营造出逆光的拍摄效果,光线柔和,更容易拍出好片。而要想在昆虫最活跃的时间拍摄它们,最好是借助闪光灯,用小光圈、高速快门来凝固它们的行动。
在拍摄时应尽量靠近主体。卡帕有句名言很有道理:拍得不够好是因为你走得不够近。当然,遇到一些机警的昆虫就要慢慢地逼近,要有耐心,多观察周围环境,寻找最佳拍摄位置和时机,否则就会一时兴奋而适得其反。
应该说,数码相机的出现给我们带来了更多摄影观念的变化,正是有了它们,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着手记录周围的事物,昆虫摄影就是其中最大众化的分支之一,它让我们有了亲近自然的机会。拍摄的过程充满了无穷的乐趣,因为你永远不知道下一个进入你镜头的家伙是谁,又会在哪里出现,你所能知道的就是它会给你带来—次又一次的惊喜和快乐。当然,这是因为你有了合适的拍摄装备。
1.用DC还是DSLR,这不是问题
在数码影像时代,使用数码相机或者数码单反自然在情理之中。至于究竟用哪一种,就要看你的拍摄习惯或者投入资金的多少了。
毫无疑问,数码相机在拍摄昆虫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直接在液晶屏上取景十分有利,如果会翻转,自然更加方便。而且所有数码相机都具备微距功能,很多都能实现最近5cm左右的拍摄性能,有的还达到了1cm甚至0cm,同时它们的对焦、快门等声音都可以关闭,在拍摄很多对声音敏感的昆虫来说,这—点显得尤为重要。当然,数码相机也存在对焦较慢的问题,如果是动态的昆虫,成功率较低,且最近微距功能大都在广角端,这就意味着你要以更近的距离来拍摄,对于警戒性天生较强的昆虫来说,无疑难度较大。
而数码单反除了取景稍微麻烦一点外,一样可以通过外接微距镜头(各种焦段的镜头几乎都有)或者通过接圈反接标准镜头实现微距拍摄功能,大都能够实现1:1的放大比率(如果加上近摄境,放大比率更大),自动对焦速度也很快(反接镜头除外),比数码相机要强得多。而且,昆虫摄影的最适合距离大约在30cm~120cm之间,微距镜头的前端工作距离(即拍摄的主体至镜头最前端的距离)大都在这个范围之内,毕竟前端工作距离大,利于布光,不会干扰敏感的被摄体。所以,拍摄昆虫我们更推荐用数码单反。目前消费级数码单反的价格已经很低,许多摄影爱好者都能接受。
2.明君还需良臣辅
除了相机之外,我们很多时候还需要一些附件来辅助拍摄。其中,闪光灯是必需的,这是很多长期拍摄昆虫的高手的经验——特别是在使用增距镜和长焦微距镜头之后,进光量自然减少,在光圈不变的情况下,快门速度自然降低,对于运动的昆虫无法实现“凝固瞬间”的作用。如果经验丰富,还可以有效控制闪光和自然光的光比,拍摄出更富创意性的照片。
闪光灯指数不必很大,但最好具备TTL闪光测光功能,否则即便是老手也不免有些“痛苦”。当然,如果你的预算够多,还可以考虑效果更好的微距专用环型闪光灯。最好配好柔光罩、闪光灯轰架和连线,这样可以离机闪光,拍摄的效果就会更好,市场上可以买到不同的闪灯支架,如果影友动手能力强,自制的效果也不错。
三脚架和微距云台也是必需的。因为拍摄对象的个头大多都出来的照片清晰不糊,一款稳定的三脚架配上使用方便的微距云台是很重要的(微距云台的最大好处就是可以前后微调移动)。
快门线就不用多说了,必需品,有些影友还会准备黑卡纸的反光板。前者可以用来简化背景,还能当挡风板使用,后者可以用较自然的补光方法为在暗处的昆虫补光。有些反光板是专为微距设计,当中有一个空位让镜头伸出来。
领会四两拨千斤的诀窍
昆虫摄影和风光摄影、人像摄影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构图、光线的运用等,但作为特殊的摄影科目,昆虫摄影又有其不同的一面,比如器材的局限和人造光源的利用等。这需要我们对一些昆虫的习性和生活环境能有深入了解,再加上对些拍摄技巧的巧妙应用,往往能够获得事半功倍的奇效。
1.因地制宜妙用光
作为生态摄影,昆虫无疑应在自然状态之下被拍摄,因此光线的利用也要园地制宜。和其他类摄影一样,侧光依然是最多的选择,其次是逆光,比如要体现昆虫翅膀的透明质感,或者展示昆虫身上独具特色的茸毛,逆光拍摄都是最好的方式。
补光也很必要。大家知道用中长焦微距镜头拍昆虫,如果手持拍摄,光线不好的时候极容易模糊。特别是为了得到一定的景深而收小光圈,就更容易模糊。这时首先应想到补光,而不是一味地提高ISO值来补偿快门不足。补光无非是利用自然光和人造光,前者一般使用反光板,会受当时天气环境影响,而且动静大了会惊扰昆虫,闪光灯这时就有了用武之地。
闪光灯的使用得当与否便能看出你有没有真正掌握好微距摄影的技巧。在拍摄昆虫时,闪光灯一般应调到M(手动),而且把光量控制为较小的输出。比如你使用一只指数为30的灯,最好把闪光量控制到1/16左右,这时的功率约为指数8左右。使用闪灯还有一点要特别注意:机顶闪灯位置并不适合微距摄影,除了光线太正使照片拍出来无立体感外,更有闪灯不能对准主体或被镜头挡着闪光光线等问题,故最好能离机闪光。同时灯头上最好还能加装柔光罩,使拍出来的照片光线不会太硬,当然加装柔光罩后要注意加大闪光量输出问题。
2.动静结合看快门
拍摄昆虫说难不难,说易也不容易。对于蜗牛、竹节虫这种移动缓慢的家伙或者停在处不动的飞行类昆虫,不管什么相机都能很好地拍摄。而对于飞行类昆虫,蜻蜓有在一个地方落的习惯,蝴蝶和蜜蜂则喜欢开得很盛的花,只要事先在30cm左右的距离构好图,耐心等待一阵,而光线条件也具备,大都能够捕捉到你想要的静态画面。
但对于运动中的昆虫,要想轻松定格却不是容易的事情,好在数码单反的对焦速度都很快,对于具备飞行中悬停能力和习惯的蜻蜓和蜜蜂在较近的距离之下大都能够捕捉到,而要凝固这一瞬间,1/4000s以上的快门速度是必需的。当然,大多数情况下不必苛求这种效果,使用速度优先方式,1/200s左右更容易表现出蜻蜓的动感。必要时,还可以开启连拍功能,使用追随拍摄法来提高成功率。
3.焦点和景深巧控制
对于拍摄昆虫这类有灵气的小家伙来说,焦点(特别是特写画面)一定要落在它的头部或者眼睛上,这也是画面上最吸引人的地方,否则片子就缺少了灵气,再巧妙的构图、再精确的测光也无济于事。
一般的入门级数码单反相机的定点对焦功能都很出色(快且准),特别是中央点。但很多情况下都会在对焦准确之后再移动相机构图,焦点也有可能因此改变,因此我们最好放弃使用自动对焦而改用手动对焦,或者使用相机的多点对焦功能来解决焦点和构图的问题。另外,焦平面的选择尽量和昆虫的身体线条一致,这样更容易使昆虫的整体形态得到展示,
实际上除了对焦模式之外,画面的焦点还和景深有很大关系。大家都知道,微距镜头在放大倍率较大时,景深会变得极浅,有时候甚至会让主体和背景混淆在一起,此时只有收小光圈,而不要让拍出来的照片只有昆虫的头上的一点在景深范围内,其余的都是虚化了。
为了扩大景深范围,应尽量使用小光圈,我们可以放心地将快门设置在F8、F11、F16等大小,即使光线不足,也还有闪光灯和三脚架“帮忙”。
4.构图背景均重要
在昆虫摄影中,昆虫大都是画面的主体,因此总要想方设法地近距离拍摄,并把它们安排在画面中最重要的位置,于是各种构图方式也就应运而生。其中,把昆虫安排在黄金分割位置的三分构图原则是用得比较多的,根据主体的条形身体而采用对角线构图的也不在少数,目的都是为了不要把主体拍得过于呆板。另外,许多昆虫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它,会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这源于昆虫的伪装色和光线的不同,我们也可以多尝试一下这些拍摄角度。
总之,为突出主体,多选择不同角度拍摄,尽量选择简洁的背景,也可以采用大光圈进行虚化。如果背景杂乱在,实在没法避免的,在后期也可以通过裁剪来进行构图,毕竟现在的数码相机像素普遍较高,为后期制作留有了不少余地。
但也不要因噎废食,有时候背景在昆虫拍摄中也经常起到重要作用。从很多摄影师拍摄的照片来看,无论花朵、树枝、稻田甚至墙壁,都是画面重要的构成因素,正是有了它们在色彩、构图等方面的衬托,昆虫照片才会那么出色。
当然,因为昆虫较小,我们不必强求它们在每一张照片上都是当仁不让的主体,有时候周围的环境和它一样重要,都是构成画面必不可少的元素,比如蜘蛛和它的网等。
5.看准时机勤出击
清晨是极佳的拍摄时间。因为气温较低,栖息在草丛、树叶中的昆虫们也处于昏睡蒙胧状态,此时它们的警觉性较差,行动也迟缓,有时满地的露水也会妨碍它们行动,静止的昆虫为摄影师提供了创作的高度自由。日落之前的黄昏时分也是拍摄的良机,夕阳和朝阳一样能营造出逆光的拍摄效果,光线柔和,更容易拍出好片。而要想在昆虫最活跃的时间拍摄它们,最好是借助闪光灯,用小光圈、高速快门来凝固它们的行动。
在拍摄时应尽量靠近主体。卡帕有句名言很有道理:拍得不够好是因为你走得不够近。当然,遇到一些机警的昆虫就要慢慢地逼近,要有耐心,多观察周围环境,寻找最佳拍摄位置和时机,否则就会一时兴奋而适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