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第三天,美帝国主义宣布武装援助南朝鲜,同时命令其海军第七舰队开入台湾海峡,公然干涉中国内政。9月15日,美国在仁川登陆,很快,悍然越过“三八线”,把战火烧到中朝边境、鸭绿江边,直接威胁到新中国的安全与和平建设。面对最严峻的对外战争、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考验,中共中央根据朝鲜劳动党、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政府的请求和中国人民的意志,决定出兵抗美援朝。10月18日,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下达“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命令,“保卫朝鲜人民、中国人民及东方各国人民的利益,着将东北边防军改为中国人民志愿军,迅即向朝鲜境内出动,协同朝鲜同志向侵略者作战并争取光荣的胜利”。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德怀率领下,开赴朝鲜战场。10月25日首战告捷,揭开抗美援朝战争序幕,因此,中国人民一直把这一天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的纪念日。
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使全世界开始认识了新中国。中国人民已不再像过去那样任列强欺凌宰割,已不再是以往西方人眼中的“东亚病夫”。中国人民热爱和平,但决不能容忍别人强加于自己的威胁和侵略。新中国诞生刚刚一年,就经过两年9个月的抗美援朝,迫使美国在停战协定上签字,将军事分界线重新推回到“三八线”,使举世为之震惊。这个胜利,打破了美国军队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地提高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对远东及世界局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中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革赢得了一个长时间内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用重大牺牲换得的。志愿军11万牺牲者之中,就有抗美援朝的“第一个志愿兵”——新中国开国领袖毛泽东之子毛岸英。
临战请缨
毛岸英是湖南省湘潭县(今韶山市)人,1922年10月24日生于长沙清水塘。他从小随父母在长沙、上海、韶山、广州、武汉、板仓等地生活。1930年10月,8岁的毛岸英同母亲杨开慧一起入狱,母亲牺牲后被营救出狱。1931年初,他和弟弟岸青、岸龙被党组织送到上海大同幼稚园,幼稚园解散后曾流落街头,无家可归。在此期间,岸龙不幸病死,他和岸青相依为命,受尽折磨。1936年初,党组织找到他们兄弟俩,送往苏联学习。在苏期间,毛岸英学习用功,成绩优异,通晓俄、法、英、德四种语言。德国法西斯入侵苏联后,他投入苏联卫国战争,任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坦克连指导员,随部队攻克柏林,荣立战功,斯大林接见并赠送手枪嘉奖。在此期间,他先后加入苏联共青团、苏联共产党,1946年转为中共党员。
从苏联回延安后,他在中央宣传部从事翻译工作,并到农村劳动锻炼。1947年3月至1948年4月,他参加中央土改工作团的土改工作。北平和平解放后的第二天,他带领华北军区一个工兵排,作为中央机关先遣部队进入北平。此后,在中央机关从事秘书工作,在外事活动中担任俄文翻译。新中国成立后,到北京机器总厂工作,任党总支副书记,工人们赞扬他是“党的好干部,工人的贴心人”。
1950年初,毛岸英受毛泽东派遣回湖南,到韶山和板仓看望父老乡亲,访贫问苦,了解情况,听取意见,宣传政策。他拒绝亲属通过他向毛泽东谋求私利,曾在写给亲属的信中指出:“新中国之所以不同于旧中国,共产党之所以不同于国民党,毛泽东之所以不同于蒋介石,毛泽东的子女妻舅之所以不同于蒋介石的子女妻舅,除了其他更基本的原因外,正在于此:皇亲贵戚仗势发财,少数人统治多数人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朝鲜战争爆发后不久,毛岸英随同李克农到苏联执行任务。期间,毛岸英见到苏联国际儿童院多年不见的故旧,谈起朝鲜战争,曾表达过如有必要还要上前线打败美帝国主义的愿望。回国后,周恩来安排他调北京机器总厂,任党总支副书记。他平日穿着土布旧军装,腰扎皮带,白天最苦最累的地方都有他的身影,给工人师傅当徒弟,给机器浇冷却油,给铸工抬砂箱,装砂子;晚上,则给工人们讲革命道理,教俄语。
10月初,美军越过“三八线”,金日成向中国提出出兵援助的请求。唇亡齿寒,毛泽东主持中央政治局日夜开会,商讨是否出兵。初步商定由彭德怀带队出征。
毛岸英闻讯来到丰泽园卫士值班室,焦虑地问卫士李家骥:“李叔,我爸睡了吗?我有事找他。”李家骥让毛岸英等等,来到办公室见毛泽东正批阅文件,便把当日报纸递上去说:“主席,岸英想看看您,还说有事。”毛泽东未加考虑地说:“好,让他来吧。”李家骥转身准备去告诉毛岸英,却发现他已在门口。毛岸英问毛泽东:“爸爸,我想入朝参战,你同意吗?”
毛泽东先怔了一下,缓缓地问:“你想到朝鲜,和思齐商量过了吗?”
“商量过了……”毛岸英回答父亲。
毛泽东深深吸了一口烟,认真地说:“既然你自己有要求,思齐又同意,我支持你的行动。”
1950年10月7日中午,毛泽东设家宴为即将赴东北就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的彭德怀壮行。所谓家宴就是比平时四菜一汤多加了两个菜,而且这些菜都是毛岸英探亲时从家乡带来的腊肉、腊鱼、辣椒等,属于地道的湘菜。毛泽东说:“老彭啊,我有一事相求。”他婉转地提出毛岸英参加志愿军的想法。看到彭德怀不同意,毛泽东说:老彭啊,我看你就收下他吧,我替岸英求个情!
赴朝作战危机四伏、生死难测,一个领袖的儿子,刚刚结婚一年,才过上新中国的幸福生活,却要远离自己的亲人,把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体现了毛岸英的高尚人格和坚强党性。
作为中国人民的领袖,毛泽东求情送子上战场,他不是不知道此去的危险,也不是不疼爱自己的骨肉,他送子上前线,是为了唤起更多的人参加到抗美援朝行列,保家卫国,使祖国安全,使人民安全。他深爱自己的儿子,而更爱人民,为了人民,能够舍弃自己的一切。这是巨大的无形的精神力量,这种力量能够所向披靡,能够无坚不摧,能够战无不胜!
告别爱妻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0月15日,毛泽东为相爱两年多的毛岸英和刘思奇举行了婚礼。婚后,岸英在中央调查部工作,思齐则在学校读书。
毛岸英申请赴朝参战的那几天,正是刘思齐患急性阑尾炎住院期间。刘思齐住院手术后,毛岸英来医院看她。以后好几天,刘思齐没有见到毛岸英。有一天,已经很晚了,毛岸英突然来医院对妻子刘思齐说:“最近我要出差,去一个很远的地方。你接不到我的信不要着急,主要是交通不便。”临别时,他又说:“这次出差的时间可能很长,照顾不了岸青,希望你母亲能在我不在北京的这段时间照顾他。”他又拉着妻子的手说:“现在全国解放了,我们再也不会过颠沛流离的生活了,你一定要珍惜这次学习的机会,努力完成自己的学业。”他出差到什么地方,去多长时间,一直没有告诉妻子。
最后,毛岸英偶然问道:“朝鲜半岛,你知不知道?”
刘思齐说:“知道,那儿正在打仗。”但是,刘思齐根本没有把丈夫“出差”和朝鲜战争这两件事联系在一起。
他依依不舍地站起来,对妻子说:“我走了,你出院后,每个礼拜六要去中南海看望爸爸,不要因为我不在你就不去。希望你好好照顾岸青,能答应吗?”他就这样走了。他走的时候已经是深夜11点多,他说要到她妈那里去,跟她妈妈谈谈。
毛岸英匆匆敲响了张文秋的房门。张文秋从梦中惊醒,急忙起床开了门。问他什么事,他说:“爸爸让我到苏联去。事情是保密的,我不能多讲。我要走了,就是对我弟弟很不放心。我特意来拜托你,请你帮我照顾他。”
张文秋答应了毛岸英的委托,然而,当时她不知道,毛岸英第二天并不是到苏联去,而是要到抗美援朝的前线去。她更没有想到,毛岸英会从此一去不回,自己的承诺,要用几十年甚至一生去完成。
刘思齐后来回忆说:岸英在朝鲜大地上度过了他生命中最后的34天,我作为他的妻子,当时根本不知道他去了哪里,直到两年后的1953年初,才知道他去了朝鲜前线,对于岸英赴朝参战前后的生活与战斗我知之甚少。朝鲜的同志曾对我说:“朝鲜的山山水水遍染着志愿军烈士们的鲜血!”
血洒朝鲜
毛岸英到朝鲜战场后,担任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的秘书兼翻译,并任司令部党支部书记。他并无作战任务,但也经常和参谋一起研究敌我情况,发表意见。那时,志愿军司令部开会,总见到一个高个子年轻人列席会议,并不时参与发言,但都不知道他是谁。有一次开作战会议,作战处副处长杨迪看到一个大个子坐在彭德怀身边,觉得这个翻译不太寻常。会后他问作战处处长丁甘如:他是什么人?丁甘如回答,我不能告诉你,这是纪律。后来,他才知道,毛岸英是最早一批跟随彭德怀入朝作战的人。
志愿军组织部长任荣后来回忆,出发前,上级对他说,有一位俄文翻译搭乘你的车。一上车,任荣就觉得这位俄文翻译有点面熟,但又想不起在哪里见过。两人一问一答交谈了好久,翻译告诉他,自己新婚不久,父亲支持他来朝鲜。任荣说当时只是对这位知书达理的俄文翻译颇有好感,同时又觉得他父亲思想很进步,至于他父亲是谁,任荣既没问,也没想到要问。知道毛岸英的身份是后来的事。
在志愿军总部,白天,毛岸英和大家都在彭总办公室工作,晚上彭总在办公室行军床上休息,毛岸英和杨凤安就在用稻草搭的地铺上睡觉。不到一周,他们身上长满了虱子,平时吃的饭是粗高粱米,也没青菜。彭德怀对毛岸英很关心,多次提出让毛岸英和他一起吃饭,但毛岸英都谢绝了。
战友赵南起发现了毛岸英一个小秘密。毛岸英的上衣口袋里总是装着一张照片,空闲时经常拿出来看两眼,晚上睡觉前更是小心翼翼地将照片放在枕头旁边。
赵南起问道:“照片上的姑娘,是你的对象吧?”“不是对象,是老婆!”毛岸英自豪地回答。毛岸英说:“我走的那天,她还在北京医院住院,我到朝鲜后一直没有和她通过信,也不知道她现在的情况如何,真是挂念啊!”赵南起劝他找国内来的人问一下,毛岸英正色作答:“这样做是违反纪律,搞特殊化,父亲知道了非批评我不可。父亲常说:战争时期,儿女情长会误大事的。”赵南起回忆说,与毛岸英一起工作生活的日子里,经常见他胃疼。毛岸英告诉赵南起:“我小时候蹲过监狱,出狱后又流浪过,落下了胃病。吃炒面特别是高粱米饭,不大容易消化。”“你还是到小灶吃点细粮吧,不要把胃搞坏了。”毛岸英说:“不要紧,慢慢会适应的。”
也许是受毛泽东的影响,毛岸英也爱读书。他带书到朝鲜,深夜点蜡看书。11月7日,金日成与苏联驻朝鲜大使拉佐瓦耶夫到志愿军总部大榆洞与彭德怀会面,毛岸英第一次担任翻译。毛岸英在苏联待了很多年,他用流利的俄语向苏联大使翻译了彭总介绍志愿军第一次战役的情况以及发动第二次战役的计划。彭总和大使对毛岸英的翻译都很满意。会谈结束后,大家提议,让岸英把记录整理后交给毛主席,岸英马上在办公室的蜡烛下整理会谈翻译记录。可惜的是,记录还没寄出去,他就牺牲了。
11月25日,志愿军第二次战役发起的当天上午,数架美军轰炸机从驻在大榆洞南山坡上的志愿军司令部上空掠过,没有投弹。作了防空准备的志司工作人员松了一口气。不料,敌机突然掉转头,向志愿军司令部驻地投下了几十个凝固汽油弹,作战室被吞没在一片火海中,正在木屋内值班的毛岸英和参谋高瑞欣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大家围着遗体痛哭,彭德怀脸色苍白,眼含热泪,悲愤交加,默不做声。想到毛泽东和周恩来曾几次来电督促他:“你们的指挥所应建筑可靠的防空洞,保障你们司令部的安全。”“你们指挥所应速建坚固的防空洞,立即修建,万勿疏忽。”“请你们充分注意机关的安全,千万不可大意。”而他每天只忙着指挥打仗,没想到发生了如此重大的不幸,使他既震惊万分又追悔莫及。他沉痛地说:“毛岸英是我们志愿军的第一个志愿兵。党中央毛主席刚刚任命我当志愿军司令员,他就找我报名了。”
彭德怀当天向中央军委专门作了汇报,短短的电文,竟写了一个多小时。
中央机要室收到电报后,先送给周恩来阅。周恩来在电报上写道:“刘(少奇)、朱(德),因主席这两天身体不好,故未给他看。”周恩来深知这对毛泽东的打击会有多大,他不愿在毛泽东指挥重大战役的紧张时刻去分他的心,便把电报暂时搁下。
直到1951年元旦过后,周恩来才把电报送给毛泽东看,并附信说:“毛岸英同志的牺牲是光荣的,当时我因你们都在感冒中,未将此电送阅,但已送少奇同志阅过。在此事发生前后,我曾连电志司党委及彭,请他们严重注意指挥机关安全问题,前方回来的人亦常提及此事。高瑞欣亦是一个很好的机要参谋。胜利之后,当在大榆洞及其他许多战场多立些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的烈士墓碑。”
信和电报都不长,毛泽东却看了很久。送件的叶子龙一直静静地站在那里。毛泽东强压着悲痛的心情,说了一句话:“唉!战争嘛,总要有伤亡,没得关系,谁让他是毛泽东的儿子呢……岸英是个苦孩子,从小没了娘,后来参加战争,没过上几天好日子。”“这件事先不要对思齐讲,晚点,尽量晚点……唉,新婚不久就失去了丈夫,她怎能经得住这沉痛的悲伤哟!”毛泽东眼圈又红了起来,他要独自承担这丧子之痛。
彭德怀回国汇报工作时,向毛泽东详细讲了毛岸英牺牲的经过,并以内疚的心情检讨说:“主席,你让岸英随我到朝鲜前线后,他工作很积极。可我对你和恩来几次督促志司注意防空的指示不重视,致岸英和高参谋不幸牺牲,我应当承担责任,我和志司的同志们至今还很悲痛。”
毛泽东听罢,一时沉默无语。少顷,他望着内心不安的彭德怀说:“打仗总是要死人的嘛!中国人民志愿军已经献出了那么多指战员的生命。岸英是一个普通的战士,不要因为是我的儿子,就当成一件大事。”并叮嘱说:“现在美国在朝鲜战场上使用各种飞机约一千多架,你们千万不能疏忽大意,要采取一切措施保证司令部的安全。”
怀念永恒
毛岸英是经过毛泽东同意,随志愿军总部入朝作战的。毛泽东在他身上倾注了无限的父爱,寄托着厚望,但毛泽东不把毛岸英看成只属于他自己的,而是属于党,属于人民,他应当报效祖国。
经毛泽东同意,毛岸英烈士和千万个志愿军烈士一样,长眠在朝鲜的国土上,成为中朝人民友谊的象征。
毛岸英在朝鲜战场上牺牲以后,毛泽东曾暗自神伤,吟咏古诗:“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儿子血洒抗美援朝战场,他忍痛挥泪说:“青山处处埋忠骨,何必马革裹尸还。”让儿子的忠骨与无数志愿军烈士一道葬在邻邦朝鲜的青山绿水间。
毛岸英的妻子刘思齐,对丈夫永远地离她而去,总以为是梦。毛泽东劝她再嫁,她说:“岸英瞒着我去了朝鲜,再也没有回来,我最后连他的尸骨都没看到,连他的墓地都没去过,怎么可能考虑再婚的事?!”后来,中办安排一位秘书陪刘思奇等去朝鲜为岸英和长眠在那里的志愿军烈士们扫墓。临行,毛泽东拿出稿费为她们每人置了一身新衣服,并嘱咐说:“你们去看望岸英,这是我们家的私事。不准用公家的一分钱;不要惊动朝鲜的同志;住在大使馆里;也不要待得太久。”
在毛泽东的关心和一再劝说下,刘思齐终于在1962年同空军航空学院教员杨茂之建立了幸福家庭。毛泽东了却作为父辈的一桩心事,风趣地对刘思齐说:“以后不要疏远父子之情哟,你不是我的儿媳妇,还是我的女儿嘛!”婚后,刘思齐改名刘松林。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毛泽东强忍丧子之痛,但心中的父子深情是永远磨灭不了的。1990年,工作人员整理毛泽东遗物时发现,主席一直悄悄保存着爱子毛岸英的遗物。
毛岸英在朝鲜牺牲后,留下了两件棉织衬衣、一双袜子、一顶军帽和一条毛巾。毛泽东瞒着所有人,把毛岸英的这些衣物叠得整整齐齐放在身边,悄悄地珍藏了20多年,这期间他曾多次搬家,但身边的工作人员没有发现过这些衣物。
人们可以想象,毛泽东作为父亲对儿子毛岸英的内心思念!
不但是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对毛岸英爱戴敬仰,中国党和军队领导人,同样给予毛岸英以高度的评价。
周恩来总理说:毛岸英入朝一个月零三天就牺牲了,他吃过苦、留过学、打过仗,又经过农村和工厂的锻炼,在和毛岸英同龄的一代青年中,像他那样受过良好教育和多种锻炼的人是不多的。毛岸英的牺牲,对党,尤其对主席,都是一个无法挽回的损失。
彭德怀元帅说:国难当头,挺身而出,这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得到的。有些高干子弟甚至高级干部本人就没有做到,但毛岸英做到了,毛岸英是坚决请求到朝鲜抗美援朝的。
朝鲜领导人金日成评价说: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国际主义的典范和楷模,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他牺牲了包括妻子在内至亲至爱的五位亲人;为了朝鲜人民的反侵略和保卫世界和平,他又把最疼爱的长子毛岸英送来朝鲜。岸英牺牲了,我们会永远怀念他!
1991年3月11日,江泽民总书记在韶山毛泽东故居参观,看到了毛岸英1949年10月写给表舅父向三立的信,当即叫人复印了一份,他语重心长地对周围的人说:如果我们每个党员,每个干部都像毛岸英同志信中说的那样,做人民的忠实儿女,我们就经得起任何严峻的考验。
《毛岸英给表舅父向三立的信》中提到的“希望在长沙有厅长方面的位置”的舅舅,是毛岸英的亲舅舅杨开智,毛岸英生母杨开慧的长兄。杨开慧牺牲后,杨开智夫妇和亲友冒着生命危险,安葬烈士遗体,担当起抚养毛岸英三兄弟的责任。1938年,杨开智通过八路军驻湘办事处将女儿杨展送到延安参加革命,杨展于1941年牺牲在晋察冀边区。新中国建立后,杨开智被人民政府分配到湖南农业试验场负责专业技术,但是他想到北京工作,便给毛泽东写信提出要求,毛泽东回信要他“在湘听候中共湖南省委分配你合乎你能力的工作,不要有任何奢望,不要来北京。湖南省委派你什么工作就做什么工作,一切按正常规矩办事,不要使政府为难”。杨开智就想在湖南谋取一个厅长的职位,转而请表弟向三立替他出面说情。向三立是毛岸英的外婆向振熙的亲侄子,与毛泽东和毛岸英父子很熟,但是也不敢向毛泽东说这个情,于是就给毛岸英写了一封信,转达了表哥杨开智的想法,并在信中请求毛岸英说,帮帮他舅舅这个忙,这是人之常情。毛岸英接信后,感到旧社会的思想在亲戚们中间还普遍存在着,他不但不能违反组织原则,帮舅舅这个忙,还要对亲戚进行规劝,向亲人说明共产党是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不是封建王朝和蒋介石腐朽政权;毛泽东是人民领袖,不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帝王和已被人民推翻的推行蒋家王朝的蒋介石。经过慎重考虑,毛岸英就给向三立写下了这封信进行劝告和教育。
向三立接读毛岸英的信后,深受教育,并转告了杨开智。通过毛泽东父子的引导,杨开智想通了,安心本职工作了。毛泽东在给杨开智夫妇的信中称赞道:“你们在省府工作,甚好。”鼓励他们不断地“积极努力,表现成绩”。以后,每当谈到这封信,向三立总是敬佩地说:“岸英是毛主席的好儿子,更是党的好儿子!”
毛岸英不愧是毛泽东的好儿子,不愧是中国人民的好儿子。他不仅是这样劝告亲属,而且是这样要求自己,写此信一年后,他响应党和毛泽东同志的号召,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血洒异国,实践了为人民利益奋斗终身的信念。公者千古,私者一时。60年过去了,社会历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毛泽东、毛岸英父子所体现的模范共产党人的思想、道德、风范,仍然为亿万人民所怀念、所景仰,仍然是今天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宝贵精神财富。
(责编 肖 黎)
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使全世界开始认识了新中国。中国人民已不再像过去那样任列强欺凌宰割,已不再是以往西方人眼中的“东亚病夫”。中国人民热爱和平,但决不能容忍别人强加于自己的威胁和侵略。新中国诞生刚刚一年,就经过两年9个月的抗美援朝,迫使美国在停战协定上签字,将军事分界线重新推回到“三八线”,使举世为之震惊。这个胜利,打破了美国军队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地提高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对远东及世界局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中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革赢得了一个长时间内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用重大牺牲换得的。志愿军11万牺牲者之中,就有抗美援朝的“第一个志愿兵”——新中国开国领袖毛泽东之子毛岸英。
临战请缨
毛岸英是湖南省湘潭县(今韶山市)人,1922年10月24日生于长沙清水塘。他从小随父母在长沙、上海、韶山、广州、武汉、板仓等地生活。1930年10月,8岁的毛岸英同母亲杨开慧一起入狱,母亲牺牲后被营救出狱。1931年初,他和弟弟岸青、岸龙被党组织送到上海大同幼稚园,幼稚园解散后曾流落街头,无家可归。在此期间,岸龙不幸病死,他和岸青相依为命,受尽折磨。1936年初,党组织找到他们兄弟俩,送往苏联学习。在苏期间,毛岸英学习用功,成绩优异,通晓俄、法、英、德四种语言。德国法西斯入侵苏联后,他投入苏联卫国战争,任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坦克连指导员,随部队攻克柏林,荣立战功,斯大林接见并赠送手枪嘉奖。在此期间,他先后加入苏联共青团、苏联共产党,1946年转为中共党员。
从苏联回延安后,他在中央宣传部从事翻译工作,并到农村劳动锻炼。1947年3月至1948年4月,他参加中央土改工作团的土改工作。北平和平解放后的第二天,他带领华北军区一个工兵排,作为中央机关先遣部队进入北平。此后,在中央机关从事秘书工作,在外事活动中担任俄文翻译。新中国成立后,到北京机器总厂工作,任党总支副书记,工人们赞扬他是“党的好干部,工人的贴心人”。
1950年初,毛岸英受毛泽东派遣回湖南,到韶山和板仓看望父老乡亲,访贫问苦,了解情况,听取意见,宣传政策。他拒绝亲属通过他向毛泽东谋求私利,曾在写给亲属的信中指出:“新中国之所以不同于旧中国,共产党之所以不同于国民党,毛泽东之所以不同于蒋介石,毛泽东的子女妻舅之所以不同于蒋介石的子女妻舅,除了其他更基本的原因外,正在于此:皇亲贵戚仗势发财,少数人统治多数人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朝鲜战争爆发后不久,毛岸英随同李克农到苏联执行任务。期间,毛岸英见到苏联国际儿童院多年不见的故旧,谈起朝鲜战争,曾表达过如有必要还要上前线打败美帝国主义的愿望。回国后,周恩来安排他调北京机器总厂,任党总支副书记。他平日穿着土布旧军装,腰扎皮带,白天最苦最累的地方都有他的身影,给工人师傅当徒弟,给机器浇冷却油,给铸工抬砂箱,装砂子;晚上,则给工人们讲革命道理,教俄语。
10月初,美军越过“三八线”,金日成向中国提出出兵援助的请求。唇亡齿寒,毛泽东主持中央政治局日夜开会,商讨是否出兵。初步商定由彭德怀带队出征。
毛岸英闻讯来到丰泽园卫士值班室,焦虑地问卫士李家骥:“李叔,我爸睡了吗?我有事找他。”李家骥让毛岸英等等,来到办公室见毛泽东正批阅文件,便把当日报纸递上去说:“主席,岸英想看看您,还说有事。”毛泽东未加考虑地说:“好,让他来吧。”李家骥转身准备去告诉毛岸英,却发现他已在门口。毛岸英问毛泽东:“爸爸,我想入朝参战,你同意吗?”
毛泽东先怔了一下,缓缓地问:“你想到朝鲜,和思齐商量过了吗?”
“商量过了……”毛岸英回答父亲。
毛泽东深深吸了一口烟,认真地说:“既然你自己有要求,思齐又同意,我支持你的行动。”
1950年10月7日中午,毛泽东设家宴为即将赴东北就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的彭德怀壮行。所谓家宴就是比平时四菜一汤多加了两个菜,而且这些菜都是毛岸英探亲时从家乡带来的腊肉、腊鱼、辣椒等,属于地道的湘菜。毛泽东说:“老彭啊,我有一事相求。”他婉转地提出毛岸英参加志愿军的想法。看到彭德怀不同意,毛泽东说:老彭啊,我看你就收下他吧,我替岸英求个情!
赴朝作战危机四伏、生死难测,一个领袖的儿子,刚刚结婚一年,才过上新中国的幸福生活,却要远离自己的亲人,把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体现了毛岸英的高尚人格和坚强党性。
作为中国人民的领袖,毛泽东求情送子上战场,他不是不知道此去的危险,也不是不疼爱自己的骨肉,他送子上前线,是为了唤起更多的人参加到抗美援朝行列,保家卫国,使祖国安全,使人民安全。他深爱自己的儿子,而更爱人民,为了人民,能够舍弃自己的一切。这是巨大的无形的精神力量,这种力量能够所向披靡,能够无坚不摧,能够战无不胜!
告别爱妻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0月15日,毛泽东为相爱两年多的毛岸英和刘思奇举行了婚礼。婚后,岸英在中央调查部工作,思齐则在学校读书。
毛岸英申请赴朝参战的那几天,正是刘思齐患急性阑尾炎住院期间。刘思齐住院手术后,毛岸英来医院看她。以后好几天,刘思齐没有见到毛岸英。有一天,已经很晚了,毛岸英突然来医院对妻子刘思齐说:“最近我要出差,去一个很远的地方。你接不到我的信不要着急,主要是交通不便。”临别时,他又说:“这次出差的时间可能很长,照顾不了岸青,希望你母亲能在我不在北京的这段时间照顾他。”他又拉着妻子的手说:“现在全国解放了,我们再也不会过颠沛流离的生活了,你一定要珍惜这次学习的机会,努力完成自己的学业。”他出差到什么地方,去多长时间,一直没有告诉妻子。
最后,毛岸英偶然问道:“朝鲜半岛,你知不知道?”
刘思齐说:“知道,那儿正在打仗。”但是,刘思齐根本没有把丈夫“出差”和朝鲜战争这两件事联系在一起。
他依依不舍地站起来,对妻子说:“我走了,你出院后,每个礼拜六要去中南海看望爸爸,不要因为我不在你就不去。希望你好好照顾岸青,能答应吗?”他就这样走了。他走的时候已经是深夜11点多,他说要到她妈那里去,跟她妈妈谈谈。
毛岸英匆匆敲响了张文秋的房门。张文秋从梦中惊醒,急忙起床开了门。问他什么事,他说:“爸爸让我到苏联去。事情是保密的,我不能多讲。我要走了,就是对我弟弟很不放心。我特意来拜托你,请你帮我照顾他。”
张文秋答应了毛岸英的委托,然而,当时她不知道,毛岸英第二天并不是到苏联去,而是要到抗美援朝的前线去。她更没有想到,毛岸英会从此一去不回,自己的承诺,要用几十年甚至一生去完成。
刘思齐后来回忆说:岸英在朝鲜大地上度过了他生命中最后的34天,我作为他的妻子,当时根本不知道他去了哪里,直到两年后的1953年初,才知道他去了朝鲜前线,对于岸英赴朝参战前后的生活与战斗我知之甚少。朝鲜的同志曾对我说:“朝鲜的山山水水遍染着志愿军烈士们的鲜血!”
血洒朝鲜
毛岸英到朝鲜战场后,担任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的秘书兼翻译,并任司令部党支部书记。他并无作战任务,但也经常和参谋一起研究敌我情况,发表意见。那时,志愿军司令部开会,总见到一个高个子年轻人列席会议,并不时参与发言,但都不知道他是谁。有一次开作战会议,作战处副处长杨迪看到一个大个子坐在彭德怀身边,觉得这个翻译不太寻常。会后他问作战处处长丁甘如:他是什么人?丁甘如回答,我不能告诉你,这是纪律。后来,他才知道,毛岸英是最早一批跟随彭德怀入朝作战的人。
志愿军组织部长任荣后来回忆,出发前,上级对他说,有一位俄文翻译搭乘你的车。一上车,任荣就觉得这位俄文翻译有点面熟,但又想不起在哪里见过。两人一问一答交谈了好久,翻译告诉他,自己新婚不久,父亲支持他来朝鲜。任荣说当时只是对这位知书达理的俄文翻译颇有好感,同时又觉得他父亲思想很进步,至于他父亲是谁,任荣既没问,也没想到要问。知道毛岸英的身份是后来的事。
在志愿军总部,白天,毛岸英和大家都在彭总办公室工作,晚上彭总在办公室行军床上休息,毛岸英和杨凤安就在用稻草搭的地铺上睡觉。不到一周,他们身上长满了虱子,平时吃的饭是粗高粱米,也没青菜。彭德怀对毛岸英很关心,多次提出让毛岸英和他一起吃饭,但毛岸英都谢绝了。
战友赵南起发现了毛岸英一个小秘密。毛岸英的上衣口袋里总是装着一张照片,空闲时经常拿出来看两眼,晚上睡觉前更是小心翼翼地将照片放在枕头旁边。
赵南起问道:“照片上的姑娘,是你的对象吧?”“不是对象,是老婆!”毛岸英自豪地回答。毛岸英说:“我走的那天,她还在北京医院住院,我到朝鲜后一直没有和她通过信,也不知道她现在的情况如何,真是挂念啊!”赵南起劝他找国内来的人问一下,毛岸英正色作答:“这样做是违反纪律,搞特殊化,父亲知道了非批评我不可。父亲常说:战争时期,儿女情长会误大事的。”赵南起回忆说,与毛岸英一起工作生活的日子里,经常见他胃疼。毛岸英告诉赵南起:“我小时候蹲过监狱,出狱后又流浪过,落下了胃病。吃炒面特别是高粱米饭,不大容易消化。”“你还是到小灶吃点细粮吧,不要把胃搞坏了。”毛岸英说:“不要紧,慢慢会适应的。”
也许是受毛泽东的影响,毛岸英也爱读书。他带书到朝鲜,深夜点蜡看书。11月7日,金日成与苏联驻朝鲜大使拉佐瓦耶夫到志愿军总部大榆洞与彭德怀会面,毛岸英第一次担任翻译。毛岸英在苏联待了很多年,他用流利的俄语向苏联大使翻译了彭总介绍志愿军第一次战役的情况以及发动第二次战役的计划。彭总和大使对毛岸英的翻译都很满意。会谈结束后,大家提议,让岸英把记录整理后交给毛主席,岸英马上在办公室的蜡烛下整理会谈翻译记录。可惜的是,记录还没寄出去,他就牺牲了。
11月25日,志愿军第二次战役发起的当天上午,数架美军轰炸机从驻在大榆洞南山坡上的志愿军司令部上空掠过,没有投弹。作了防空准备的志司工作人员松了一口气。不料,敌机突然掉转头,向志愿军司令部驻地投下了几十个凝固汽油弹,作战室被吞没在一片火海中,正在木屋内值班的毛岸英和参谋高瑞欣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大家围着遗体痛哭,彭德怀脸色苍白,眼含热泪,悲愤交加,默不做声。想到毛泽东和周恩来曾几次来电督促他:“你们的指挥所应建筑可靠的防空洞,保障你们司令部的安全。”“你们指挥所应速建坚固的防空洞,立即修建,万勿疏忽。”“请你们充分注意机关的安全,千万不可大意。”而他每天只忙着指挥打仗,没想到发生了如此重大的不幸,使他既震惊万分又追悔莫及。他沉痛地说:“毛岸英是我们志愿军的第一个志愿兵。党中央毛主席刚刚任命我当志愿军司令员,他就找我报名了。”
彭德怀当天向中央军委专门作了汇报,短短的电文,竟写了一个多小时。
中央机要室收到电报后,先送给周恩来阅。周恩来在电报上写道:“刘(少奇)、朱(德),因主席这两天身体不好,故未给他看。”周恩来深知这对毛泽东的打击会有多大,他不愿在毛泽东指挥重大战役的紧张时刻去分他的心,便把电报暂时搁下。
直到1951年元旦过后,周恩来才把电报送给毛泽东看,并附信说:“毛岸英同志的牺牲是光荣的,当时我因你们都在感冒中,未将此电送阅,但已送少奇同志阅过。在此事发生前后,我曾连电志司党委及彭,请他们严重注意指挥机关安全问题,前方回来的人亦常提及此事。高瑞欣亦是一个很好的机要参谋。胜利之后,当在大榆洞及其他许多战场多立些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的烈士墓碑。”
信和电报都不长,毛泽东却看了很久。送件的叶子龙一直静静地站在那里。毛泽东强压着悲痛的心情,说了一句话:“唉!战争嘛,总要有伤亡,没得关系,谁让他是毛泽东的儿子呢……岸英是个苦孩子,从小没了娘,后来参加战争,没过上几天好日子。”“这件事先不要对思齐讲,晚点,尽量晚点……唉,新婚不久就失去了丈夫,她怎能经得住这沉痛的悲伤哟!”毛泽东眼圈又红了起来,他要独自承担这丧子之痛。
彭德怀回国汇报工作时,向毛泽东详细讲了毛岸英牺牲的经过,并以内疚的心情检讨说:“主席,你让岸英随我到朝鲜前线后,他工作很积极。可我对你和恩来几次督促志司注意防空的指示不重视,致岸英和高参谋不幸牺牲,我应当承担责任,我和志司的同志们至今还很悲痛。”
毛泽东听罢,一时沉默无语。少顷,他望着内心不安的彭德怀说:“打仗总是要死人的嘛!中国人民志愿军已经献出了那么多指战员的生命。岸英是一个普通的战士,不要因为是我的儿子,就当成一件大事。”并叮嘱说:“现在美国在朝鲜战场上使用各种飞机约一千多架,你们千万不能疏忽大意,要采取一切措施保证司令部的安全。”
怀念永恒
毛岸英是经过毛泽东同意,随志愿军总部入朝作战的。毛泽东在他身上倾注了无限的父爱,寄托着厚望,但毛泽东不把毛岸英看成只属于他自己的,而是属于党,属于人民,他应当报效祖国。
经毛泽东同意,毛岸英烈士和千万个志愿军烈士一样,长眠在朝鲜的国土上,成为中朝人民友谊的象征。
毛岸英在朝鲜战场上牺牲以后,毛泽东曾暗自神伤,吟咏古诗:“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儿子血洒抗美援朝战场,他忍痛挥泪说:“青山处处埋忠骨,何必马革裹尸还。”让儿子的忠骨与无数志愿军烈士一道葬在邻邦朝鲜的青山绿水间。
毛岸英的妻子刘思齐,对丈夫永远地离她而去,总以为是梦。毛泽东劝她再嫁,她说:“岸英瞒着我去了朝鲜,再也没有回来,我最后连他的尸骨都没看到,连他的墓地都没去过,怎么可能考虑再婚的事?!”后来,中办安排一位秘书陪刘思奇等去朝鲜为岸英和长眠在那里的志愿军烈士们扫墓。临行,毛泽东拿出稿费为她们每人置了一身新衣服,并嘱咐说:“你们去看望岸英,这是我们家的私事。不准用公家的一分钱;不要惊动朝鲜的同志;住在大使馆里;也不要待得太久。”
在毛泽东的关心和一再劝说下,刘思齐终于在1962年同空军航空学院教员杨茂之建立了幸福家庭。毛泽东了却作为父辈的一桩心事,风趣地对刘思齐说:“以后不要疏远父子之情哟,你不是我的儿媳妇,还是我的女儿嘛!”婚后,刘思齐改名刘松林。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毛泽东强忍丧子之痛,但心中的父子深情是永远磨灭不了的。1990年,工作人员整理毛泽东遗物时发现,主席一直悄悄保存着爱子毛岸英的遗物。
毛岸英在朝鲜牺牲后,留下了两件棉织衬衣、一双袜子、一顶军帽和一条毛巾。毛泽东瞒着所有人,把毛岸英的这些衣物叠得整整齐齐放在身边,悄悄地珍藏了20多年,这期间他曾多次搬家,但身边的工作人员没有发现过这些衣物。
人们可以想象,毛泽东作为父亲对儿子毛岸英的内心思念!
不但是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对毛岸英爱戴敬仰,中国党和军队领导人,同样给予毛岸英以高度的评价。
周恩来总理说:毛岸英入朝一个月零三天就牺牲了,他吃过苦、留过学、打过仗,又经过农村和工厂的锻炼,在和毛岸英同龄的一代青年中,像他那样受过良好教育和多种锻炼的人是不多的。毛岸英的牺牲,对党,尤其对主席,都是一个无法挽回的损失。
彭德怀元帅说:国难当头,挺身而出,这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得到的。有些高干子弟甚至高级干部本人就没有做到,但毛岸英做到了,毛岸英是坚决请求到朝鲜抗美援朝的。
朝鲜领导人金日成评价说: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国际主义的典范和楷模,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他牺牲了包括妻子在内至亲至爱的五位亲人;为了朝鲜人民的反侵略和保卫世界和平,他又把最疼爱的长子毛岸英送来朝鲜。岸英牺牲了,我们会永远怀念他!
1991年3月11日,江泽民总书记在韶山毛泽东故居参观,看到了毛岸英1949年10月写给表舅父向三立的信,当即叫人复印了一份,他语重心长地对周围的人说:如果我们每个党员,每个干部都像毛岸英同志信中说的那样,做人民的忠实儿女,我们就经得起任何严峻的考验。
《毛岸英给表舅父向三立的信》中提到的“希望在长沙有厅长方面的位置”的舅舅,是毛岸英的亲舅舅杨开智,毛岸英生母杨开慧的长兄。杨开慧牺牲后,杨开智夫妇和亲友冒着生命危险,安葬烈士遗体,担当起抚养毛岸英三兄弟的责任。1938年,杨开智通过八路军驻湘办事处将女儿杨展送到延安参加革命,杨展于1941年牺牲在晋察冀边区。新中国建立后,杨开智被人民政府分配到湖南农业试验场负责专业技术,但是他想到北京工作,便给毛泽东写信提出要求,毛泽东回信要他“在湘听候中共湖南省委分配你合乎你能力的工作,不要有任何奢望,不要来北京。湖南省委派你什么工作就做什么工作,一切按正常规矩办事,不要使政府为难”。杨开智就想在湖南谋取一个厅长的职位,转而请表弟向三立替他出面说情。向三立是毛岸英的外婆向振熙的亲侄子,与毛泽东和毛岸英父子很熟,但是也不敢向毛泽东说这个情,于是就给毛岸英写了一封信,转达了表哥杨开智的想法,并在信中请求毛岸英说,帮帮他舅舅这个忙,这是人之常情。毛岸英接信后,感到旧社会的思想在亲戚们中间还普遍存在着,他不但不能违反组织原则,帮舅舅这个忙,还要对亲戚进行规劝,向亲人说明共产党是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不是封建王朝和蒋介石腐朽政权;毛泽东是人民领袖,不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帝王和已被人民推翻的推行蒋家王朝的蒋介石。经过慎重考虑,毛岸英就给向三立写下了这封信进行劝告和教育。
向三立接读毛岸英的信后,深受教育,并转告了杨开智。通过毛泽东父子的引导,杨开智想通了,安心本职工作了。毛泽东在给杨开智夫妇的信中称赞道:“你们在省府工作,甚好。”鼓励他们不断地“积极努力,表现成绩”。以后,每当谈到这封信,向三立总是敬佩地说:“岸英是毛主席的好儿子,更是党的好儿子!”
毛岸英不愧是毛泽东的好儿子,不愧是中国人民的好儿子。他不仅是这样劝告亲属,而且是这样要求自己,写此信一年后,他响应党和毛泽东同志的号召,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血洒异国,实践了为人民利益奋斗终身的信念。公者千古,私者一时。60年过去了,社会历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毛泽东、毛岸英父子所体现的模范共产党人的思想、道德、风范,仍然为亿万人民所怀念、所景仰,仍然是今天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宝贵精神财富。
(责编 肖 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