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电网的改造,电网的可靠性得到了提高,但出于雷电不可干预和控制的特性,其危害所造成的电网设备事故和损失还是比较严重的。因此,我们有必要探讨一下供、配电系统的防雷接地问题。
关键词:10kV防雷;架空线路;架空绝缘线;变压器;避雷器
一、配电线路的防雷与接地
与输电线路一样,配电线路的防雷也可采用避雷线或者避雷器,对于不同电压等级和不同线路采取的措施也不一样。
(一)10kV裸导线线路
对于10kV裸导线路,可架设避雷线,但由于成本高,施工不方便,除重要的负荷外,基本上都不采用避雷线;而是在一些雷电活动频繁的线段,安装避雷器,同時按照要求做好杆塔的接地,能有效地降低雷害。相隔多远距离安装一组避雷器和如何选型呢?根据 Ubm+2*l*a/v≤U50%得出:
l≤0.5(U50% - Ubm)* v/a
其中:Ubm为避雷器的残压最大值;
U50%为线路绝缘子的50%放电电压;
a 为雷电波陡度;
l 为避雷器的保护距;
v 为波速,取小于光速。
取Ubm=55kV,a=1kV/50us,U50% =120kV。
l=525m,这一数据与经验实践数据基本一致。所以对于架空线路,按一定距离(每500m至600m)加装避雷器是一种有效的
方法。
(二)10kV架空绝缘线线路
由于近几年城网改造,城镇线路不少都换成了交联聚乙烯架空绝缘线,但其防雷措施与原来的裸导线线路的防雷措施并没有变化,致使发生了雷击绝缘线断线事故。其原因是配电网雷电过电压闪络,亦即大气压或高于大气压中大电流放电,为电弧放电形式。对于架空绝缘电缆线路,雷电过电压闪络时,瞬间电弧电流很大但时间很短,仅在架空绝缘电缆绝缘层上形成击穿孔,不会烧断导线。但是,当雷电过电压闪络,特别是在两相或三相(不一定是在同一电杆上)之间闪络而形成金属性短路通道,引起数千安培工频电流持续0.2~0.3s,直至变电站跳闸为止;此时,由于架空绝缘电缆绝缘层阻碍电弧在其表面滑移,高温弧根被固定在绝缘层的击穿点而在断路器动作之前烧断导线。对于裸导线,电弧在电磁力的作用下,高温弧根沿导线表面滑移,并在工频续流烧断导线或损坏绝缘子之前引起断路器动作,切断电弧。因此,裸导线的断线故障率明显低于架空绝缘电缆。
对于架空绝缘线目前可采取以下防雷措施:(1)提高线路绝缘子耐压水平,将10kV绝缘子换为防雷绝缘子,将大大提高防雷水平;(2)在多雷区或者按照一定档距安装线路避雷器,减少雷击断线事故;(3)延长闪烁路径,导致电弧容易熄灭,局部增加绝缘强度,如在导线与绝缘子相连处加强绝缘,以及采用长闪烁路径避雷器等;(4)局部剥离绝缘层,使之局部成为裸导线,从而电弧能在剥离部分滑动,而不是固定在某一点烧蚀,但此法会引起水分从剥支绝缘层处侵入,导致铝导线的腐蚀,椐外国经验,腐蚀引起的故障在安装20年左右才出现。
(三)10kV电缆线路
城区配电网络电缆化改造后,雷害事故明显减少;同时我们传统观念认为只有对配电配压变压器提供足够的保护,也同时对与其相连的电缆提供了保护。但是,往往在城市线路电缆化后的7~10年,雷害引起的电缆故障又明显增加。这是由于线路电缆化后落雷机会减少使我们忽视了对电缆的保护。我国目前广泛使用的交联聚乙烯电缆(XLPE)在潮湿环境下运行,根据外国的试验研究报告指出,在潮湿环境中运行的交联聚乙烯电缆(XLPE)是形成水树枝,由水树枝在电场的作用下变成电树枝,高幅值的重复冲击电压是加速绝缘劣化并产生电树贯穿的主要原因。在电缆化的配网中,由于变压器与电缆的绝缘结构完全不同,地埋交联聚乙烯电缆(XLPE)因电树枝劣化,使得它的耐受电压比变压器的电压低很多,电缆成为配网系统中绝缘最薄弱的部份。采用性能优良的金属氧化锌的避雷器成为延长电缆寿命的有效办法。电力电缆由于其本身结构特点和与其他电气设施连接的要求,采取在电缆终端头附近安装避雷器,同时终端头金属屏蔽、铠装必须接地良好。由于单位长度电缆线路的电容比加空线路的电容大30倍,电缆中的储能将比架空线路大得多,在避雷器选型中应充分考虑电缆线路的类型、系统的参数和地区落雷密度等因素。
(四)架空与电缆混合的线路
对于架空与电缆混合的线路(如图1),由于线路结点1、2处的波阻抗不同,当雷电波入侵时,行波在电缆段的两结点之间发生多次折反射。结点2的电压多次的折反射后,有存在波峰叠加的情况,此时结点2的电压高于入侵电压。
图1
结点1、2处的折射系数为α1=
,α2 =
结点1、2处的反射系数为β1=
, β2=
不考虑架空线路Z2中的反行波对结点2的影响,线路Z2的前行波为结点2上所有折反射波之和,行波在电缆长度L折反射一次所需的时间τ=2L/v,结点2的电压为
U2q (t)=U0α1α2 (t)+ U0α1α2β1β2 (t-τ)+ U0α1α2β12β22(t-2τ)
+……U0α1α2β1nβ2n(t-nτ)
U2q电压的幅值取决于Z1、Z2、Zd的相对值,在Z1、Z2、Zd最不利的组合中,将出现图A中所示的电压幅值图。此时结点2的电压将大于入侵波的电压幅值,电缆的绝缘水平必须高于线路的的绝缘水平。为此我们通常在电缆的首末端加装避雷器来限制过电压。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结论,配电线路中若存在不同阻抗的的线路相联,雷电波入侵时结点处易发生电压突变,可加装避雷器来限制过电压。
(五)低压线路
低压线路应从变压器出口处安装低压避雷器,同时做好接地,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不应大于4Ω。中性点直接接地的低压电力网中的中性线应在电源点接地。低压配电线路,在干线和分支线终端处应重复接地,每年重复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应不大于10Ω,对于较长的线路,重复接地应不少于3处。特别是为防止雷电波沿低压配电线路侵入用户,对于接户线上的绝缘子铁角应接地,接地电阻应小于30Ω,这一点对于我们进行的一户一表改造工作尤其应引起重视。
二、配电变压器的防雷
配电网广泛采用Δ/ Y0、Y/Y0变压器,在10kV雷电波侵入时,避雷器动作,在接地电阻上流经大电流时产生压降,使得中性点电压升高。
U=i Rj
其中:U为中性点冲击电压;
i为雷电流;
Rj为接地电阻。
取i=5kA, Rj=4Ω, U=20kV。
在中性点电位的作用下,低压绕组上流经冲击电流。由于低压三相绕组中流经的电流大小相等、方向相同,低压绕组中的冲击电流全部成为激磁电流,产生很在的零序磁通,使得高压侧感应出很高的电势,感应电势沿绕组分布,在中性点的幅值最大,引起中性点绝缘击穿,同时由于层间和匝间的电位梯度相应增大,引起高压绕组层间和匝间击穿。既然是中性点电压是由接地电阻引起的,可采用高压侧避雷器的接地与中性点接地分开,采用单独的接地线和接地网(两接地网之间的距离超过在5米),利用大地对雷电波的衰减作用,基本可以削除中性点电压升高引起的绝缘击穿,如图2所示:
图2
当雷电波从低压侧入侵时,低压绕组中有冲击电流通过,在高压绕组上产生感应电动势,使得高压侧的中性点的电压大大提高,高压绕组的层间和匝间的电位梯度相应增大,引起高压绕组层间和匝间击穿。此时可在低压侧加装避雷器来解决此问题。
注:文章内的图表及公式请以PDF格式查看
关键词:10kV防雷;架空线路;架空绝缘线;变压器;避雷器
一、配电线路的防雷与接地
与输电线路一样,配电线路的防雷也可采用避雷线或者避雷器,对于不同电压等级和不同线路采取的措施也不一样。
(一)10kV裸导线线路
对于10kV裸导线路,可架设避雷线,但由于成本高,施工不方便,除重要的负荷外,基本上都不采用避雷线;而是在一些雷电活动频繁的线段,安装避雷器,同時按照要求做好杆塔的接地,能有效地降低雷害。相隔多远距离安装一组避雷器和如何选型呢?根据 Ubm+2*l*a/v≤U50%得出:
l≤0.5(U50% - Ubm)* v/a
其中:Ubm为避雷器的残压最大值;
U50%为线路绝缘子的50%放电电压;
a 为雷电波陡度;
l 为避雷器的保护距;
v 为波速,取小于光速。
取Ubm=55kV,a=1kV/50us,U50% =120kV。
l=525m,这一数据与经验实践数据基本一致。所以对于架空线路,按一定距离(每500m至600m)加装避雷器是一种有效的
方法。
(二)10kV架空绝缘线线路
由于近几年城网改造,城镇线路不少都换成了交联聚乙烯架空绝缘线,但其防雷措施与原来的裸导线线路的防雷措施并没有变化,致使发生了雷击绝缘线断线事故。其原因是配电网雷电过电压闪络,亦即大气压或高于大气压中大电流放电,为电弧放电形式。对于架空绝缘电缆线路,雷电过电压闪络时,瞬间电弧电流很大但时间很短,仅在架空绝缘电缆绝缘层上形成击穿孔,不会烧断导线。但是,当雷电过电压闪络,特别是在两相或三相(不一定是在同一电杆上)之间闪络而形成金属性短路通道,引起数千安培工频电流持续0.2~0.3s,直至变电站跳闸为止;此时,由于架空绝缘电缆绝缘层阻碍电弧在其表面滑移,高温弧根被固定在绝缘层的击穿点而在断路器动作之前烧断导线。对于裸导线,电弧在电磁力的作用下,高温弧根沿导线表面滑移,并在工频续流烧断导线或损坏绝缘子之前引起断路器动作,切断电弧。因此,裸导线的断线故障率明显低于架空绝缘电缆。
对于架空绝缘线目前可采取以下防雷措施:(1)提高线路绝缘子耐压水平,将10kV绝缘子换为防雷绝缘子,将大大提高防雷水平;(2)在多雷区或者按照一定档距安装线路避雷器,减少雷击断线事故;(3)延长闪烁路径,导致电弧容易熄灭,局部增加绝缘强度,如在导线与绝缘子相连处加强绝缘,以及采用长闪烁路径避雷器等;(4)局部剥离绝缘层,使之局部成为裸导线,从而电弧能在剥离部分滑动,而不是固定在某一点烧蚀,但此法会引起水分从剥支绝缘层处侵入,导致铝导线的腐蚀,椐外国经验,腐蚀引起的故障在安装20年左右才出现。
(三)10kV电缆线路
城区配电网络电缆化改造后,雷害事故明显减少;同时我们传统观念认为只有对配电配压变压器提供足够的保护,也同时对与其相连的电缆提供了保护。但是,往往在城市线路电缆化后的7~10年,雷害引起的电缆故障又明显增加。这是由于线路电缆化后落雷机会减少使我们忽视了对电缆的保护。我国目前广泛使用的交联聚乙烯电缆(XLPE)在潮湿环境下运行,根据外国的试验研究报告指出,在潮湿环境中运行的交联聚乙烯电缆(XLPE)是形成水树枝,由水树枝在电场的作用下变成电树枝,高幅值的重复冲击电压是加速绝缘劣化并产生电树贯穿的主要原因。在电缆化的配网中,由于变压器与电缆的绝缘结构完全不同,地埋交联聚乙烯电缆(XLPE)因电树枝劣化,使得它的耐受电压比变压器的电压低很多,电缆成为配网系统中绝缘最薄弱的部份。采用性能优良的金属氧化锌的避雷器成为延长电缆寿命的有效办法。电力电缆由于其本身结构特点和与其他电气设施连接的要求,采取在电缆终端头附近安装避雷器,同时终端头金属屏蔽、铠装必须接地良好。由于单位长度电缆线路的电容比加空线路的电容大30倍,电缆中的储能将比架空线路大得多,在避雷器选型中应充分考虑电缆线路的类型、系统的参数和地区落雷密度等因素。
(四)架空与电缆混合的线路
对于架空与电缆混合的线路(如图1),由于线路结点1、2处的波阻抗不同,当雷电波入侵时,行波在电缆段的两结点之间发生多次折反射。结点2的电压多次的折反射后,有存在波峰叠加的情况,此时结点2的电压高于入侵电压。
图1
结点1、2处的折射系数为α1=
,α2 =
结点1、2处的反射系数为β1=
, β2=
不考虑架空线路Z2中的反行波对结点2的影响,线路Z2的前行波为结点2上所有折反射波之和,行波在电缆长度L折反射一次所需的时间τ=2L/v,结点2的电压为
U2q (t)=U0α1α2 (t)+ U0α1α2β1β2 (t-τ)+ U0α1α2β12β22(t-2τ)
+……U0α1α2β1nβ2n(t-nτ)
U2q电压的幅值取决于Z1、Z2、Zd的相对值,在Z1、Z2、Zd最不利的组合中,将出现图A中所示的电压幅值图。此时结点2的电压将大于入侵波的电压幅值,电缆的绝缘水平必须高于线路的的绝缘水平。为此我们通常在电缆的首末端加装避雷器来限制过电压。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结论,配电线路中若存在不同阻抗的的线路相联,雷电波入侵时结点处易发生电压突变,可加装避雷器来限制过电压。
(五)低压线路
低压线路应从变压器出口处安装低压避雷器,同时做好接地,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不应大于4Ω。中性点直接接地的低压电力网中的中性线应在电源点接地。低压配电线路,在干线和分支线终端处应重复接地,每年重复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应不大于10Ω,对于较长的线路,重复接地应不少于3处。特别是为防止雷电波沿低压配电线路侵入用户,对于接户线上的绝缘子铁角应接地,接地电阻应小于30Ω,这一点对于我们进行的一户一表改造工作尤其应引起重视。
二、配电变压器的防雷
配电网广泛采用Δ/ Y0、Y/Y0变压器,在10kV雷电波侵入时,避雷器动作,在接地电阻上流经大电流时产生压降,使得中性点电压升高。
U=i Rj
其中:U为中性点冲击电压;
i为雷电流;
Rj为接地电阻。
取i=5kA, Rj=4Ω, U=20kV。
在中性点电位的作用下,低压绕组上流经冲击电流。由于低压三相绕组中流经的电流大小相等、方向相同,低压绕组中的冲击电流全部成为激磁电流,产生很在的零序磁通,使得高压侧感应出很高的电势,感应电势沿绕组分布,在中性点的幅值最大,引起中性点绝缘击穿,同时由于层间和匝间的电位梯度相应增大,引起高压绕组层间和匝间击穿。既然是中性点电压是由接地电阻引起的,可采用高压侧避雷器的接地与中性点接地分开,采用单独的接地线和接地网(两接地网之间的距离超过在5米),利用大地对雷电波的衰减作用,基本可以削除中性点电压升高引起的绝缘击穿,如图2所示:
图2
当雷电波从低压侧入侵时,低压绕组中有冲击电流通过,在高压绕组上产生感应电动势,使得高压侧的中性点的电压大大提高,高压绕组的层间和匝间的电位梯度相应增大,引起高压绕组层间和匝间击穿。此时可在低压侧加装避雷器来解决此问题。
注:文章内的图表及公式请以PDF格式查看